标题:佛说获得财富的原因,有六种钱财不能赚。 内容: 财富是一个人福德的果报,佛教并不反对人拥有财富,相反佛教中对于福德是支持大家去拥有的。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智度论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 ’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无尽的财富,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 《大庄严论》: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 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佛教。 但是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的成功有所不同。 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 一者自行偷盗。 二者劝他偷盗。 三者赞叹偷盗。 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 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盗、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 这四条并不难懂。 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所谓偷盗,经典上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 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认为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 这就是偷盗。 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自己做是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都一样。 另外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是贫穷的因。 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越来越富有的。 五者于父母所。 减撤生业。 六者于贤圣所。 侵夺资财。 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 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 这是贫穷的果报。 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 社幷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 对父母不好,却很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 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能保持的住。 七者见他得利。 心不欢喜。 见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 这一点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 心理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 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因为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贫穷的因,不脱离这个思维定式,想要富有有点困难。 为什么别人得利,我们不高兴呢? 就是妒忌、嫉妒嘛。 这个情绪很隐蔽的。 不容易发现。 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 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式的面目出现。 比如学佛了嘛,看到他人赚钱,说这个财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呢,将来很可能因此而造罪。 道理讲的不错,不过我们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是这么想? 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 如果这笔钱摆在自己面前那态度还是如此吗、心理真正的情绪是什么? 起心动念是骗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这个情绪习惯,是很难摆脱,每天随时随地,都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中。 对我们的福德有极大的影响。 别人有了利益,我们要知道,一定是从前其有相应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报。 这个是我们该替人高兴的。 八者障他得利。 为作留难。 对于他人获利的事情,进行阻碍。 这个情况也是不少的,别人做某件事情会有利益,那么用各种方式取阻止、阻碍他。 给他设置困难。 可以是一句话:赚这么多钱,贪呢,没良心。 也可以是具体行动,就是不让他那么顺。 都属于这个范围。 有这样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种子是贫穷的种子,不会长出富有的果实的。 九者见他行施。 无随喜心。 见到他人布施,没有随喜心。 或者说,见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兴、不赞叹。 见到他人布施,无论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没有随喜的心,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高兴。 可能是不顺自己的心,可能是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 等等。 这是非常不好的。 本来随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做,不仅丧失了大利,还种下了贫穷的果报。 只要法布施,讲的是正见,财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药枪炮之类,那么我们都该随喜赞叹。 十者见世饥馑。 心不怜愍。 而生欢喜。 见到世间有饥馑灾祸,心中不怜悯,甚至欢喜。 这是贫穷的因。 幸灾乐祸的心态是要不得的。 这个有损福德。 不厚道啊。 以是十业。 得少资生报因为这十件事情,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 心生欢喜。 那么想要财富该怎么做呢? 把上面的几点,反过来就可以。 同样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首先就是不偷盗、不劝人偷盗、不赞叹偷盗,见到他人不偷盗,而生欢喜心。 五者于父母所。 供奉生业。 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 对于父母尽力供养、不要放弃自己的责任。 这一点不仅这部经典,还有很多经典都说过,供养父母等同供佛,放着现成的在世之佛不供养,却远道去烧香磕头,实在不算明智。 对于圣贤僧众,同样要恭敬供养,解决其生活的困难。 七者见他得利。 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 方便佐助。 这个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 不过实行起来需要自己去认真观察自己的心念。 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么,这会得到什么果报。 佛教其实就是让我们自觉觉他。 那么自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变。 《华严经菩贤行愿品》中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就是这样的精神,我们虽然不能令得伏藏,但是帮助他人获得财富却是可以做的。 这也是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九者见乐施者。 心生忻悦。 见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悦,随喜赞叹。 无论法财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赞,就是获得了富有的种子,这样的事情因何不做。 不做亏大了。 当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见,财布施是善物。 这才可以。 十者见世饥馑。 心生怜愍。 以是十业。 得多资生报见到世间的饥馑灾祸,心生怜悯,不要幸灾乐祸。 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 没有种子是出不来果实的。 佛教文化的经典有许多,每一部经典都是佛陀的智慧教导众生,以至于不管是在台湾、香港等等第四处都有佛学院,甚至有些中小学都把佛陀的经典纳入学校的教育中。 在佛家文化经典中,其中一部经典《善生经》,就是佛陀与佛弟子善生的开示说法。 其中佛就有说到有六种钱财是不能赚,你知道是哪六种吗? 《善生经》的历史缘起是佛陀有一早上,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的孩子,在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 古印度的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颇具影响的人。 长者的儿子叫善生。 佛看到后就问善生在干什么? 善生恭敬地回答佛,说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每天礼拜六方,这样才能够得到幸福。 接着佛陀就说,这六方确实应该礼拜,而我的教法之中也有个六方,但六方跟你所礼拜的六方不同。 于是善生就问本师释迦摩尼佛,在你的法中是如何礼拜六方呢? 佛陀就开示讲了《善生经》,善生经的历史就是如此由来,主要是教导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大茶经就分享佛说的哪六种钱财是不能挣的。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生活中总有些钱财不是我们可以所挣的。 那哪些行为又属于取财的非道呢? 在佛说的经典《善生经》记载就说:“居士子! 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 ”第一种: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种种戏求”,不是诚实的劳动,不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如上班吊儿郎当,人到了位没有到,心没有到。 出勤没有出力。 那是不是戏求财物呢? 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既然拿工资,我们就要有正业正心去做好当下。 那喝喝开水看看报,而想得到工资就是非道。 非道可以说是不道德的行为、方法。 第二种: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就是每个人做事都有机缘,不可强求。 不顾因缘去强求,就是非时。 再有就是不正当的作息也是非时 ,因为很可能产生种种副作用,对身心健康不好,所以不能非时求财。 第三种: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就像平常带有赌博性质的挣钱之道,如你喝多少酒给你多少钱,也就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把它喝了,喝了以后上吐下泄,把自己折磨得不像样子。 这样的事年轻的时候经常开玩笑会有,这就是饮酒放逸求财。 第四种: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就是跟恶人一起赚钱求财。 “知识”就是有某一方面的特长的人。 懂得善法的人叫“善知识”,懂得恶法的人叫“恶知识”。 就如做贼、做强盗、等性质就是恶知识,跟着这些人求财,迟早要出问题,特别是现在的法律社会。 恶知识为了勾引你上当,最后说不定你比他罪还深。 第五种: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佛所说的“妓乐”包括两种,一种是妓乐,妓就是跳舞,乐就是唱歌。 当然这里不是说的排斥工作者,每个人的工作劳动都应该值得尊重。 只是有些劳动,所得经历和艰苦很不容易。 暴利远远地超出他们地劳动,是不成比例的。 或者有些人为了追求明星,在没有好的条件下,不惜重价买票去听他们的歌,这也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妓,指那些卖身的人,以卖身来取得财富是非道,虽然很多人不得已,但是的确自己所付出劳动的报酬过于辛苦。 第六种: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懒惰本身是一种愚痴的行为,这与第一种有相似之处。 用愚痴的行为去求得财物,这根本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是很难求不到财物的。 人家干活做事你每天睡大觉,会形成一种习惯。 懒惰就没有生活来源,就不可能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 佛陀开示宣说的这六种,种种都是我们生活方面的特色标准。 如果有读诵读经典多的人,你会发现佛陀是如此的细心,真正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善生经》是一部简单的佛陀开示经典,学佛修行的在家居士,建议可以此来教导身边的人也是一种福报。 学佛修行就是要懂得把佛法的应用之生活,所谓“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佛教更是一门大学问,大教育思想。 愿闻此文,众人吉祥,财源广进,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1-04-03 11:58: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7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