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内容: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净土五经一论介绍《无量寿经》及其注疏《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凡2卷。 全称《佛说无量寿佛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大经》,为净土宗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12册。 本经叙说在“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名法藏,誓愿度化一切众生至极乐世界,如其四十八愿中之第18愿所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后成佛,号“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或称“极乐”;经中并叙及净土之庄严,又劝发诸天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此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心,执持名号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故本经所宗内涵即是信愿行,通常称“净土三资粮;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十方众生信愿持名,蒙弥陀愿力摄受,带业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士,亦是圆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被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证位不退,即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本经的汉译本极多,古来有“五存七欠”等12种译本之说,即:1. 东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2. 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4卷;3. 三国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2卷;4. 曹魏康僧铠译的本经;5. 曹魏白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2卷,今已不存;6. 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7. 东晋竺法力译《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1卷,今已不存;8.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9. 刘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10. 刘宋昙摩蜜多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11.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2卷;12. 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3卷。 上记十二译本中第11收于《大正藏》第11册中,其他今存的第2、第3、第4、第12收于《大正藏》第12册内。 又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龙舒王日休所校辑之《大阿弥陀经》2卷,为各版《无量寿经》中流通极广之版本,然该经仅系将现存的4种译本,除去《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互相参照,重新编纂而成,而非直接译自梵文本,收于《大正藏》第12册中。 此后还有净宗大德,有见于今存之5种译本文义有差异,欲冀一尽善尽美的《无量寿经》文本,故殚思竭虑予以会校,因此又有:清彭际清节略的《佛说无量寿经》;清魏承贯会集的《无量寿经》;民国时期夏莲居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以上4种会校本均为在家净宗大德所集,弘护净宗,功不可没。 欲将《无量寿经》会集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殊为不易,诸大德多不赞成将原译本作会校与会集。 近人律航法师说:“若欲研究大经,请用曹魏天竺沙门三藏康僧铠译本与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至于读诵方便,则四家会集本皆可参考,比较原译5本通畅流利,便于读诵。 其内容如何,似不必过于计较,唯求义理清晰,文字晓畅,便于了知要旨斯可矣。 ”律航法师在《无量寿经与净土法门关系重要论》中说的这段话,较为公允。 我们亦可以此为原则,摆正《无量寿经》原译本与会集本之间的关系,即以5种原译本为本位,以4种会集本为参考;原译本以康僧铠本为主,会集本以夏莲居会本为主。 本经自古以来之注疏赞述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无量寿经义疏》2卷隋慧远大师《无量寿经义疏》1卷隋吉藏大师《无量寿经疏》3卷唐圆测大师《无量寿经宗要》l卷新罗元晓《无量寿经述义记》2卷新罗义寂《无量寿经记》3卷唐玄一《无量寿经述义》3卷唐寂证《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3卷新罗璟兴《无量寿经起信论》3卷清彭际清《无量寿经讲义》2卷近人性梵法师对于会集本的注疏则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台中李炳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北京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台湾净土法门法师此经的梵文本尚存,有英、日文等译本。 《无量寿经义疏》全2卷,隋净影沙门慧远撰,世称净影疏。 是现存的《无量寿经》最早的注疏,该疏对本经的三分科,为后来的注疏家所沿用。 (2)全1卷,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此疏从三论宗的角度来诠释净土宗。 以上2种注疏均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宗要》全1卷,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世称海东疏。 此疏将《无量寿经》的要点称性发挥,主张以菩提心为正因,诠释十念的显了隐密之意。 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全3卷,新罗国沙门璟兴撰,世称璟兴疏。 此疏引用诸师的义解,阐释经中文意。 本疏与以上净影、吉藏、元晓的撰述,并称为《无量寿经》四大注疏。 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笺注》民国丁福保所作,为依彭际清《无量寿经》节略本作的注解,以旁证博引方式笺注本经。 《无量寿经起信论》全3卷,清彭际清作,重在净土的起信,是依其《无量寿经》节略本所作的注解。 论分明教体、明教相、明归趣、别释经文、回向极乐五部分。 收于《卍续藏》第32册中。 《观无量寿佛经》及其注疏《观无量寿佛经》与《观经》、《十六观经》皆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称。 全1卷,宋畺(音jiāng)良耶舍译。 为净土三经之一,是净土宗主要依据经典。 证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语是本经宗要,是净土宗四种念佛所依之基本原理,也是释尊一代时教之纲宗。 本经之主要内容是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 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 三福的内容是:1.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属人天福,是为世善;2.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属二乘福,是为戒善;3.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属大乘福,是为行善。 此三福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 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后均可往生。 经中所说十六观门,亦有其次第:1. 日观,观落日之状似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2. 水观,先后观水,水成冰,进而成琉璃,显自性之湛然;3. 地观,观西方净土地下、地面之种种庄严;4. 树观,观西方之七宝林树之庄严;5. 宝地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 宝楼观,观地面及空中的宝楼宫阁之庄严;7. 华座观,观阿弥陀佛莲华宝座之庄严;8. 像观,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之坐像庄严之相;9. 真身观;观想阿弥陀佛之报身法相;10. 观音观,观察观世音菩萨之色相庄严;11. 势至观,观想大势至菩萨之色相庄严;12. 普观,观行者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之中;13. 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或八尺的应化身;14. 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 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 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十六观中,又可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 定善十三观从日观直到杂想观,是世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散善三观即上中下三辈往生观,是世尊为未来世一切浊恶凡夫所开之方便。 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想念佛;后三观为下根罪恶之人开示持名念佛。 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 临终十念得生极乐,体现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和究竟方便。 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众生唯一得救之路。 故本经以散善九品往生为趣,其所展示之持名念佛,可谓至简易、最稳妥至圆至顿之法。 此为世尊嘱付阿难,为未来世众生而流通的大法。 《观无量寿佛经》有二会:1. 王宫会,释迦世尊于王宫说十六观;2. 耆闍会,指阿难于王宫闻佛于王宫说此经后,还至耆闍崛山重说之。 故今之经文止于王宫会,但于经末记有其事。 观无量寿佛经变为敦煌石窟经变画的一种。 唐、宋时期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并参考《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进行绘制。 如在巨幅说法图的两边绘“未生怨”、“十六观图”等,“未生怨”讲频婆娑罗王杀道人、杀白兔而求太子的因果故事,“十六观图”讲善男信女们通过观想等了解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事。 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处现存此经变近90幅。 本经主要注疏如下:《观无量寿佛经疏》隋智者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2卷隋慧远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1卷隋吉藏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4卷唐善导大师;《释观无量寿佛经记》1卷唐法聪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6卷宋知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1卷宋知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义疏》3卷宋元照大师;《观经扶新论》l卷宋戒度大师;《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3卷宋戒度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科》1卷宋知礼大师排定、明真觉大师重排;《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5卷明真觉大师分会、日本实观大师改修;《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卷明法灯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2卷清续法大师;《观无量寿经约论》l卷 清彭际清居士;《观无量寿佛经笺注》1卷丁福保居士;《观经疏钞演义》1卷谛闲大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论》吕碧城居士;《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黄智海居士;《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录。 其中唐代善导大师所作《观无量寿佛经疏》凡4卷,因为4卷故又通称《观经四帖疏》、《四帖疏》,也称《观经疏》、《观经御疏》、《观经要义》等。 自本书之内容而说,又称楷定疏、证诚疏、证定疏。 收于《大正藏》第37册。 内容分为玄义分、序义分、定善义、散善义等4卷,解释他力信仰之要义,可谓大师思想之核心。 玄义分说明《观经》之旨义;序分义解释观经序文;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13种观法;散善义则解释最后之3观。 本书主张一切善恶凡夫皆可依阿弥陀佛之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称名念佛为正业,以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为助业,并强调如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于行住坐卧间不问时节久暂,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净土。 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书为净土教相、教义之根本典籍,因大师明示佛之正意,显阿弥陀佛超世本愿之胜妙作用,故古今皆以本书为诸说之楷定,而称为楷定疏。 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释《观经》。 大师之《观经四帖疏》科一经为5段:1. 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以来,为序分:善导大师科分《观经》之序分与他师有异,通常以“如是我闻”为六成就中的信成就和闻成就,大师则以此句为证信序;再“一时佛”至“为上首”数句为六成就之后四成就,而大师更以此为化前序,是为未入《观经》教化之前的序释,通述释迦世尊一代时教之化相,因本经之正说为降临王宫之后方始,非灵鹫山上之事,故此序与本经之正说无直接之关系。 所以大师科其为化前序,使《观经》以外之诸经摄在此序之中。 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序分义》中,讲到释迦世尊演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六种因缘为:①禁父缘,指阿闍世太子禁锢父王,此为《观经兴起之因缘;②禁母缘,为太子幽闭其母韦提希于七重深宫,乃佛陀为其说法之因缘;③厌苦缘,谓韦提希遭幽闭,厌世间苦,佛遂有为说本经之因缘;④欣净缘,谓韦提希遭苦恼,因而欣求安乐清净之处,故得佛为说本经之因缘;⑤散善显行缘,谓佛为说修十六观之后三观的三福、九品等散善(显行),得以往生净土之缘;⑥定善示观缘,谓佛为说以十六观之前十三观的定善(观门),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之缘;2. 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生以来,为正宗分;3. 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以来,为得益分;4. 从阿难白佛下,至韦提希等欢喜以来,为流通分。 以上4分,均为佛在王宫一会正说。 5. 经之最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至末,为耆闍分。 上述之第3部分即为是经之得益分,全部经文为:“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心生观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 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此段经文之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极乐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奋发无上菩提心,并蒙佛授记皆当往生彼国之利益,故为利益分。 大师释《观经》时,除序、正、流通三分说外,3、5两者为另外特设科别。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述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 其内容依天台释经惯例,先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 次判《观无量寿佛经》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 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 谛闲法师之《观经疏钞演义》为本书之注释书。 本书列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为天台宗教学之要书。 隋代慧远(523-592)大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凡2卷,又称《观无量寿佛经义记》,或称《净影观经疏》。 收于《大正藏》第37册。 系由地论宗之立场解释《观经》,为现存最早之《观经》注疏。 因其时对净土之教义理解尚不深入,故所说有违净土教之义趣,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以破。 本疏判定阿弥陀佛之身土为应身应土,往生其净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论弥陀本愿之胜力,故与净土立教之旨相违。 又隋代吉藏大师所撰疏,又称《嘉祥观经疏》。 收于《大正藏》第37册。 系从三论宗之立场解释《观经》,其说亦以圣道门自力修行之意来判定往生净土之因果,故道绰斥为缪解,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中亦加以纠正。 宋代四明知礼大师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又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 收于《大正藏》第37册。 本书为以天台宗山家观点,随文解释天台智顗大师之《观经疏》,针对山外派之异议,倡导即心念佛之议,并谈及色、心双具之说。 宋代灵芝元照大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凡3卷,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 上卷阐述玄义,中卷、下卷则依文释义。 因其解说观经时,博取多家之说,故使本书更有特色。 如其释十六观取智者大师之义,九品往生则采善导大师之论,然其十六观之释不同于天台之观心说。 其于辨定宗旨一门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可谓本书特点。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全1卷,清代彭际清述。 收于《卍续藏》第33册。 本书内分4科:1. 题名;2. 叙分;3. 正宗分;4. 流通分。 书中作者虽常引天台教学这用语,然于天台智者大师对九品之解释,以及四明知礼以十三观配于九品之说,则提出不同意见。 本书可作《观无量寿佛经》概论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l卷,现代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 讲者道源法师幼年出家,受具后遍参名山,精天台教义,曾久卓锡灵岩,喜弘净土,建台湾海会寺,为当时台之专一净土道场。 《讲记》分经前玄谈、略释经题、正释经文等3个部分。 在《经前玄谈》中,说《观经》较《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尤为重要,说经中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句,是净土宗最高深之理,也是净土宗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消灭的原因。 并说十六观经的观想念佛可与弥陀经的持名念佛相得益彰,绝不相妨碍。 指出真正发心了生死者,除净土外别无法门可了;欲度众生了生脱死,除净土法门外,亦别无其他法门。 李炳南居士于序文中,说此讲记:“深入浅出,微密显章,如指掌纹。 记录文取语体,义皆畅达,可称双璧。 ”是一部适合现代人看的观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全1卷,明代传灯大师撰颂,四明李麟、天台受正作图。 又称《观经图颂》、《观无量寿佛经附图颂》。 收于《卍续藏》第33册。 全书分节列举《观无量寿佛经》之经文,而以图绘示其文义,共35图,图旁更附七律颂,惟少有经文之注释。 惜续藏中去图、只留文字,所好者尚有留世之仿间本存真。 上世纪80年代有重印本传世;近更有依旧本新绘之彩印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画册》,为嵩山少林寺倡印。 《后记》中有:“本图颂原由天台宗大德无尽灯法师大悲心流出,法师精通观法,构图精工,摄颂尔雅,实为依经修观者之良导。 惜年代久远,图形不清,难以流传。 今按原图影本重新彩绘,仍将原颂附之,重梓流通。 俾使学人依经次第,配合图颂,深入观行,日用自然清净,寂光自得现前。 则往生可期,品位必高;祈愿见闻随喜者同沾法益,皆发无上心,同生极乐国! ”本书之注释书还有宋代戒度大师撰《观经扶新论》1卷、《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3卷及宋代用钦大师《观无量寿经白莲记》4卷等。 《佛说阿弥陀经》及其注疏《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一卷,全经1857字。 各种藏经均收有本经,《大正藏》收在第十二册:P346-348中。 此经流通最广,版本亦甚多,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佛在□园,与比丘、菩萨、诸天大众俱,无问自说。 告舍利弗,称赞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佛不可思议依正功德,劝人发愿往生,但以执持名号为行。 复引六方各恒沙佛,出广长舌,劝信流通。 今时丛席,皆奉之为晚课。 真救世神宝,圆顿上乘也。 这就是说,此经是世尊在□园精舍的一次法会中,对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护法诸天等无问自说的大法。 释迦如来对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说,娑婆世界的西方,距此十万亿佛土远的地方,有一个叫极乐世界的佛土,该佛国的教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接下去佛就说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之事,特劝众生发愿以求往生,发愿往生净土的行者,要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为正行,即是经中所说的:“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接着佛又举出六方世界的恒河沙数诸佛,各各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信受奉行。 如依教启信、发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最后,佛说此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最难信之法,非多善根、福德、因缘者,则不能依教信受奉行。 莲池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说:“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于钞中又说:“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莲池、蕅益二大师,分别于《疏钞》与《要解》中,以本经所说系明信愿持名,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能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证所信而满所愿。 故知信愿持名即净土宗修行之要径。 本经的指持名念佛,即可“横超三界,令得不退”。 因净业行者信愿持名,带业往生,即永脱三界六道之险路。 到西方极乐即可任运进修,作不退转菩萨,不历异生,决定成佛。 本经之归趣力用,为诸经所罕,故称径中之径,真是殊胜超绝。 故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本经在我国有三种汉译本:l.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法师于后秦姚兴弘始四年(402)二月八日译于逍遥园西明阁;2. 《佛说小无量寿经》,求那跋陀罗法师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译于建康(已佚);3.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法师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译于长安大慈恩寺。 《阿弥陀经》梵本尚存,近有英、日文译本,我国西藏亦有此经的译本,名《圣大乘乐有庄严经》其内容与现存的二种汉译本基本相同。 大觉法师出家前之作《净土宗教程》中说:“《阿弥陀经》的经名全称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鸠摩罗什以阿弥陀名号为本经之题,意在以阿弥陀的果德,含摄佛土不可思议功德(与原经题上半句相应),又阿弥陀佛为主,诸佛为伴,诸佛之所以护念者,为阿弥陀佛护念故(与原经题下半句相契)。 所以,罗什所译之经题,举阿弥陀佛果号,赅罗原经题一切含意,一目了然,直指称名之密旨,可谓精要善巧。 玄奘重译此经,将原经题简化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约而意备。 称赞净土佛者,即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佛摄受者,即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佛字在上下句连用,在上句作宾语,在下句作主语,妙契原题,可谓匠心独运。 玄奘大师重译《阿弥陀经》,用意深远。 对净宗证信,厥功甚伟。 《阿弥陀经》二种译本,秦译精要流畅,流通最广;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 参读二译,相得益彰。 对于佛经的会集,虽会集者的初衷是看到一经有多种译本,有心想会集一本尽善尽美的本子出来,但此甚为不易。 故本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意见,是不赞成会集经本的,同时他老人家也怕此门一开,后人擅改经文之弊就会产生。 因本经有两个译本流传,故也就有人想会集一本更完美的《弥陀经》。 近人夏莲居大德曾将秦唐二译融会贯通,成《佛说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此书文字晓畅,义理清晰,对理解净宗之理当有裨益。 然作为课诵持念,还是应用秦译之流通本为好。 因《佛说阿弥陀经》讲的是信愿持名,并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和六方诸佛赞叹护持,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流传极广,故注疏亦多,其要者即有三十余种:《阿弥陀经义记》隋智者说灌顶记《阿弥陀经义述》唐慧净述《阿弥陀经疏》唐窥基撰《阿弥陀经通赞疏》唐窥基撰《佛说阿弥陀经疏》(海东疏)新罗元晓述《佛说阿弥陀经疏》宋智圆述《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宋元照述《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宋元照义疏戒度记《阿弥陀经句解》元性澄解《阿弥陀经略解》 明大佑述《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明大佑略解传灯钞《阿弥陀经疏钞》明辟宏述《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明辟宏疏钞古德演义《阿弥陀经疏钞撷》清徐槐廷撷《阿弥陀经已决》明大惠释《阿弥陀经要解》 清蕅益解《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清达默钞 达林参订《阿弥陀经要解益愚钞》 清贯通钞《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近代宝静讲《阿弥陀经要解讲义》近代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略解》清道霈述《阿弥陀经略注》清续法录注《阿弥陀经注》清郑澄德 郑澄源注《阿弥陀经约论》清彭际清述《阿弥陀经直解正行》清了根纂注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清真嵩述《阿弥陀经讲记》慈舟讲 《阿弥陀经讲要》太虚讲《佛说阿弥陀经蒙解》兴慈述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斌宗释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黄智海演述 《阿弥陀经义蕴》李炳南述《佛说阿弥陀经讲记》道源讲《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徐珂辑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圆瑛讲 《佛说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浅解》赵普玉解以上共录本经之疏解三十六种,此外,未收录者尚有许多。 在诸多《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中,印光大师认为有三部最为精到,大师于《文钞》中说《阿弥陀经》“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弘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 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 ”其中尤赞“蕅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普贤行愿品》介绍《普贤行愿品》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亦简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原为唐三藏般若译《四十华严》之标题,后专指其最后一卷。 此经说菩萨所修十大行愿,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传诵甚广,列为《净土五经》之一。 又取该经之最后一品,续于《八十华严》第80卷之后,并广流通。 此经文理皆优,而知识开示中,更为详明,切合实用。 普贤菩萨 梵文Samant bhadra,音译三曼多跋多罗,又称遍吉,为遍一切处而妙善之义。 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如来之辅弼。 即文殊菩萨驾狮子侍奉佛之左侧,普贤菩萨乘六牙象侍右侧。 大乘佛教经典所说大菩萨有表法之意,文殊菩萨显智、慧、证,普贤菩萨显理、定、行,世以大行菩萨称,两大士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 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 因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转轮王时,第八王子泯图,于宝藏佛前,愿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行。 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 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 佛即改珉图字,号为普贤。 授记未来于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又《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载: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者,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至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 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此引经文可知,菩萨既为毗卢遮那佛佐辅,尚以十大愿王,导华藏海众诸大菩萨同归于极乐世界,因缘殊胜,故将《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中。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其注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本经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中的一章,说大势至菩萨修念佛圆通之事,全文只二百四十四字。 民国间,印光大师将本经列为净土五经之一,他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说:“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楞严经》广收在各种版本之《大藏经》中,《大正藏》收本章于第十九册P128中。 此章义简意赅,事理双彰,净业行人依此而修,一生可达不退地,不能证念佛三昧,也可仗佛力而往生净土。 故古大德将此经列为事忙人之念诵日课中,印光大师又将此经作为《净土五经》之一。 由经文可知,大势至菩萨修学的念佛三昧,是超日月光佛所教,超日月光为阿弥陀佛十二光之一,十二光明皆归阿弥陀佛光明,阿弥陀佛即超日月光佛,亦即大势至菩萨之师。 《圆通章》开宗明义,即示大势至菩萨,向释迦世尊并诸大菩萨述说自己因地修行之原由,直截洒脱,益显念佛法门之殊胜。 念佛三昧,为三昧之王。 则其寂照同时,功高易进,为众三昧妙中之妙也。 是经说:应以子忆母之深情亿佛,即成念佛三昧,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念佛三昧能令众生速得见佛,因此念佛为第一胜异方便故。 经中还说大势至菩萨以自亲证,令念佛人成菩提大愿。 指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三摩地最直捷之法。 故大势至法王子能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因趋向菩提的路已在前面了,还用得到选择吗? “斯为第一”啊! 读此经者也不必怀疑,念佛法门确能都摄六根的。 印光大师说: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听得清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 念佛时眼宜垂帘,不可睁大,眼既已摄,鼻也不乱嗅,则鼻亦摄;身须恭敬,则身亦摄。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不妄动,唯佛而念,依此而修,何虑生死之不了乎? 疏解本经之作甚多,疏《楞严》诸作中,皆谈到本章。 然将本章以净土法门而释的,则不多,以下几种,均适净土行人阅读:《势至圆通章科解》明正相解《楞严经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清续法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现代慈舟讲·胜雨记《楞严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现代静权法师讲《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现代道源法师讲·净朗记以下几种释《楞严》 全经为主,亦合净业行人读:《首楞严悬镜·势至章》明憨山大师《首楞严经文句·势至章》明蕅益大师《首楞严经讲义·势至章》现代圆瑛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及其注疏《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全1卷。 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 又称《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婆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收于《大正藏》第16册中。 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 谓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并次第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5种功德;前4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园林游戏地门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游戏神通于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 本论以智慧慈悲方便,修五念门为宗;以成就自他往生净土为趣。 本论为唯一印度撰述的净土论部著作,故净土宗特重之,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等三部经合称“三经一论”,为正所依之经论。 其论述颇为深妙,大旨与无著造的《摄大乘论》十八圆净之说一致。 《往生论注》,凡2卷,北魏昙鸾大师撰,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略称为《净土往生论注解》、《净土论注》、《论注》等。 收于《大正藏》第40册中。 《往生论》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为婆薮盘头菩萨造。 注解又称《净土论注》、《无量寿经论注》等,上卷首揭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说明难、易二道。 本论属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门,谓往生净土之要因,全仗弥陀本愿力。 次为总说分,乃就愿生偈一文逐次解释,并设八项问答,说明愿生净土之机与一切恶凡夫相。 下卷则以长行释解义分,立有:1. 愿像大意,2. 起观生信,3. 观行体相,4. 净入愿心,8. 名义摄对,9. 愿事成就,10. 利行满足等10科,以注释文义,并于利行满足科之末,开显自利利他之要义,引《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11、18、22等愿,作他力增上缘之证北魏昙鸾大师着的《往生论注》,是最权威之作,印光大师赞说:“昙鸾法师之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宗学人之大导师! ”另有太虚法师《往生净土论讲要》、性梵法师《往生论注讲义》等疏释本论。 又日本正仓院圣护藏中藏有本论之古写本,与现行本略有出入。 净土宗要籍概览有人统计,古今净土宗著作多达800余种,学佛者面对书海茫无所措。 今选净宗要籍近九十种,作简单介绍,以便于净业同修的阅读和参考:《一行居集》 清代彭绍升(1740-1790)着。 是书集其所作愿文、序跋、书简、传记、杂文等计193篇,书后附《儒门公案拈题》一卷,计诗65首。 本书择言尔雅,不涉语录陋习,字字流于性海,发挥净土之义颇详,故有“清代佛门大着”之称。 《一生解脱之路》 林克智着,全名为《香光居寄语——一生解脱之路》。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 此书是作者学佛50年之总结,概指修净土法门的理法,有《学佛宜修菩萨道》、《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戒为学佛的基础》、《居士生活准则》、《十大碍行是真精进的动力》、《念佛是即凡心成佛心的修持妙法》等篇阐述修净之理;《静坐念佛法》、《专修佛七及其规制》、《一日一夜持名共修是专修念佛的好办法》等篇,为叙述念佛方法之文;《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及《临终关怀与终后处理》,讲临终助念之法及说明助行人往生应注意之处。 是书阐明净土的修持是:生应为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而生,死则无牵无挂安详地往生,是一本适合现代净土宗学人看的书。 《入香光室》 了然法师着。 收于《净土丛书》第13册中。 书分上下两集,上集为《念佛三昧出世宝王论》;下集为《佛七开示录》。 着者了然法师,早年参禅深契佛旨祖意,继转念佛了彻自性唯心,此书于净土要义和盘托出,全书大旨皆以佛果为宗,普劝行人念念入佛果觉,心心住佛正定。 切望净业行人以专持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必期彻证唯心净土。 是书理事圆融,德森法师说:“只要大家能读、能信、能行,便可直达莲邦。 ”《念佛三昧出世宝王论》分:1. 明达宗旨;2. 开显实相;3. 辨别真妄;4. 识破昏迷;5. 转迷就悟;6. 因正果正;7. 较量功德;8. 按经会义;9. 恳佛证明;10. 发愿流通等1O章。 下集《佛七开示录》则有:1. 欲入三昧果海当先知恩报恩;2. 净土法门古今异同;3. 净土法门性修不二;4. 净土法门有事有理;5. 开佛知见、入佛知见、住佛知见;6. 自力他力同时并顾不可偏废;7. 常读《阿弥陀经》感觉妙极等内容。 1946年印光大师纪念会初版印5000册,后各地多有重印流通。 《三时系念仪范》 元朝中峰国师明本撰。 全称《中峰三时系念仪范》,收于《卍续藏》第128册。 为三时系念佛事之仪范。 内容初为举咒、云集赞、登座偈、提纲、缘起等,次列三时佛事:第1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上卷,第2时诵《大阿弥陀经》下卷,第3时涌《观无量寿佛经》,或三时皆诵《佛说阿弥陀经》各时皆依提纲、讲演、举念、忏悔、发愿、西方赞和念之顺序。 第1时佛事与第2时之间,行斋佛仪式,第2时与第3时之间,修《弥陀忏仪》。 书末附有劝人念佛与《念佛正因说》等文。 《万善同归集》 北宋延寿述。 收于《大正藏》第48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 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 全书虽以宣扬禅旨为主,而华严、天台、净土等诸宗思想之融合,随处可见,所引用之书目亦甚多。 《集》中有《念佛诀》等,阐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双修思想。 《五方便念佛门》 隋代智顗撰。 又作五方便门,尾题作《五方便念佛观门》,收于《大正藏》第47册。 内容系阐说念佛五门及其入方便次第等。 初说行者念佛时从浅入深的次第,即凝心禅、制心禅、体真禅、方便随缘禅、息二边分别禅;次叙圆观无浅深之浅深、念佛五门之大意及入方便之次第;更举《大宝积经》卷116之一行三昧,及卷89之画像观礼文;终乃就化法四教而说行者之念佛。 《中国净土教理史》日本望月信亨着,汉文版为释印海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倡印流通。 本书为作者以其多年教学之积累,广观净土诸家之著作而写成的,是书既有教义的说明,又注重法统传承与流布。 资料均取自中国净土宗之史料与文献,以时代历史为背景,举一位或数位净宗大德为主题,说明其承传与修学、弘扬之史实,比较诸大德之净土思想源流与发展,标纲举要,脉胳分明。 本书共分39章,其章目为:1. 总叙;2. 弥陀经典之翻译及初期之净土信仰;3. 庐山慧远之结社念佛思想;4.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之译出及疑伪经;5. 南方净土教之传播;6. 北方净土教之传播;7. 昙鸾之他力本愿说;8. 净影慧远之净土论及九品阶位说;9. 天台宗智顗之净土论及常行三昧;10. 吉藏之净土论及生因说;11. 周隋时代净土教之弘通;12. 道绰之圣、净二门分别;13. 道基、法常等之净土论及凡夫往生别时意说;14. 迦才之净土论及生因说;15. 善导之凡夫报土论及称名正因说;16. 玄奘、窥基及法相诸家之净土论;17. 义湘、元晓、义寂等之净土论及十念说;18. 怀感之弥陀净土论及念佛三昧说:19. 初唐时代净土教之传播与造像及西方变相;20. 慧日、承远、法照等之般若三昧修行及禅对净土论;21. 天台门叶之净土赞扬与飞锡之三世佛通念说及净土十疑论;22. 大行之事迹与道镜等念佛镜及西方要决;23. 华严诸家之净土及念佛论;24. 中唐以后之教势并造像及变相;25. 永明延寿之禅净双修论;26. 义通等之净土研究及知礼之约心观佛论;27. 遵式、智圆等之净土赞扬;28. 元照之二土教观并称名多善根说;29宋代净土教之弘通;30. 禅僧之兼修净土并居士之归向西方;31. 子元之白莲宗及其余党之邪说;32. 南宋及金代净土之弘通;33. 元代之教势;34. 明代天台诸家之净土宣扬;35. 禅僧及居士之归向净土;36. 云栖辟宏之禅净同归论;37. 智旭之念佛三昧论;38. 清代初、中期净土之弘通;39. 清代后期道俗之归净。 《心声录》 净土宗入门书籍,黄念祖居士着,其文大都据黄居士在各地讲法的录音整理而成。 主要篇目有:《佛法的基本与要径》、《净宗心要》、《弥陀愿王大愿核心》、《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无量寿经今得善本之大事因缘》、《莲宗妙谛——净语三则》、《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心经略说》、《金刚经一滴》、《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等。 本书在国内外广为流通,上海佛学书局版是国内流传最广的版本。 《劝发菩提心文》清省庵大师着文。 此文虽非经、律、论,而三藏无不摄在其中,劝人发得佛果之因心,是为显法身续慧命之关键。 此文以真性为体,以慈悲为宗,以与乐拔苦为用。 本论大分为三:1. 绪论即是序分,总标发心立愿为修行之先决条件,别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2. 本论,先总标发心因缘,再别释发心正义为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3. 结论,也即是流通分。 《劝修净土切要》清真益愿纂述。 收于《卍续藏》第109册,又名《净土切要》。 其内容有《劝发念佛》、《劝实心念佛》、《劝求生净土》、《劝正助双修》、《劝修行人从根本处修》、《为奉道者劝》等篇,并有念佛仪式、发愿回向文与十念法的介绍。 《龙舒净土文》宋代净土宗典籍。 王日休编撰,以其郡号龙舒,遂以龙舒名其文。 是书集录有关往生西方净土之经论、传记等,原着仅10卷,即《净土起信》、《净土总要》、普劝修持》、《修持法门》、《感应事迹》、《特为劝喻》、《指迷归要》、《现世感应》、《助修上品》、《净浊一如》等10章(一章为一卷),后人增广为12卷,称《增广龙舒净土文》。 其要义见于第1卷《净土起信》9篇、第2卷《净土总要》7篇、第3卷《普劝修持》9篇及第4卷《修持法门》15篇中。 其主要思想是,应深信身外净土之存在。 佛无妄语,此语正佛所自说。 虽为不可显现而存在无疑。 一般参禅者只认唯心自性于其内,除唯心净土外,不再有净土,除自性弥陀外,不必更见弥陀,其说法为似是而非。 因西方净土有理有迹。 论其理,能净其心,一切皆净,为唯心净土。 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 净土为万人通修之教,不论官吏、医师、禅者、富者、仆妾、渔者、屠者、罪人,也不论僧俗,只要修持,都可往生净土。 书中广为劝说,使生正信,自能发愿力行。 又重视见于日用间的净土利益,详举现实感应事例,以证只要按净土修持法门念佛,人人可往生西方净土。 《印光大师全集》 精装7册,释广定编。 第1册收《增广印光大师文钞》;第2册收《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第3册收释广定编《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4册收《印光大师嘉言录》、《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及《印光大师法语》;第5册收《净土经论撷要》、《印光大师开示》、《印光大师言行录》、《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印光大师画传》及《印光大师遗墨》;第6册收《印光大师遗教摘要》;第7册收《印光大师纪念文集》(增订本)。 台湾佛教出版社出版,佛教书局总流通。 1977年初版,后重印多次。 集中所收之文,大都有单行本流通,可请阅。 今介绍如下:①《印光法师文钞》,今广为流通者有《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三大部。 惟其三编之大陆版,首于1989年在灵岩山寺明学法师倡导下,由广化寺圆拙法师主持编印,次年出版。 其版系依上世纪中页罗鸿涛居士编集、妙真和尚定稿之稿本发排;台湾版则为在台由广定法师重编,故所收内容有异。 早于1912年大师52岁之时,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刊于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引发了读者的善根。 1917年,徐蔚如居士得到师致其友之三书印行,题为《印光法师信稿》。 1918年更搜得师文20余篇于北京,题名《印光法师文钞》。 次年,复得师文,再印续编,继又合初续二编为一。 1920、1921两年,复有增益,先后铅印于商务书馆及木刻于扬州藏经院。 1922至1926年间,多次增广,复于中华书局印行,始题《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此为大师文钞之正编本。 1939年,大师应妙真法师之请,同意将掩关报国寺时该寺当家明道法师令人偷抄之文稿付梓,由德森法师主其事,此为文钞之续编本。 后有上虞罗鸿涛居士,于丁福保居士处见大师手稿20余通,皆文钞正续两编之未所收录,遂发编纂大师文钞三编之心。 前后四次于《弘化月刊》征求大师遗稿,共得书牍近700通,杂文130篇,始成三编之巨着。 成书后又经妙真和尚见览定稿,惟当时出版之缘未具,乃由师藏于灵岩。 文革后,灵岩山寺终于恢复开放,明学方丈不意于整理大藏之时,在藏经橱中发现此稿,故弥足珍贵。 此即福建莆田广化寺本《文钞三编》之由来。 大师之文钞3巨编,洋洋百余万言,大体已含大师留世之书牍、论、疏、序、跋、记及杂着的全部文稿。 《文钞》中的“《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皆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发挥禅净奥妙,抉择其间难易,实有发前人未发处。 ”大师于《文钞》中,“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 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 ”大师虽通宗通教,亦不谈玄说妙,所谈者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能当下受泽。 故报国寺住持弘法法师在《印光法师年谱》跋中喻《文钞》“诚可作一部小藏经”,良有以也。 另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张育英居士点校本,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为简化字加标点横排本,易于阅读。 ②《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李净通编,全一册。 此书为李净通居士,虽忝立大师门墙而未获亲炙,乃取大师《文钞》昕夕披览,惟词丰义博,未易猝解。 乃掇其至精至粹之言,或意义同而下语殊胜微妙者,提要录为一编。 惟所取者只限于文钞正续两编。 后编者之友唐慧峻见稿,犹嫌未足,乃商请妙真和尚,取《文钞三编》之稿本,再采妙文,遂成全集文钞之精华。 是集综《文钞》正、续、三各编,共得精要333则,按正编《嘉言录》编次,分立十科。 并遂句详加标点,名为《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是书出版之前又经灵岩山了然、德森两法师遵照原着,详为鉴定,是书可为修净业而不克通读文钞者之良导。 1952年冬圆瑛老法师为作《序文》,其中有:“师之《文钞》,虽处处指归,而人事倥偬,欲求一目全豹,涵泳有得者,则以李净通居士所编《文钞菁华录》尚矣。 是书都三百三十三则,理显真常,语无重见,至精至粹,世解其俦。 而居士重道尊师之心,尤所难能。 吾知一卷风行,万流蒙益。 正人心而辅郅治,其在斯乎! ”可见圆老对此书评价之高。 其编目可参见《印光法师嘉言录》条。 ③《印光法师嘉言录》,李圆净编。 是书分:1. 赞净土超胜;2. 劝信愿真切;3. 示修持方法;4. 论生死事大;5. 勉居心诚敬;6. 告注重因果;7. 分禅净界限;8. 释普通疑惑9. 谕在家善信;10. 标应读典籍。 书中所引各条大师的开示,皆从《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中摘录,截取其要义,汇归一类后编成一册。 印光大师亲为作序。 初刊于上海居士林林刊,1927年重排报纸本及书册本,其后多次重印,广予流布。 ④《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释广觉、徐志一合编,全一册。 该书取材于《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及《弘化月刊》所载,其汇编之旨与篇目分类,与李圆净本基本相同,篇目如下:1. 赞净土超胜;2. 劝信愿真切;3. 示修持方法;4. 论生死事大;5. 勉居心诚敬;6. 劝注重因果;7. 分禅净界限;8. 显正辨误;9. 谕在家善信;10. 标应读典籍。 此书成稿后适值大师西归3周年之期,请灵岩山德森法师作序。 前大陆未见此本流传,后于台湾重印多次,近年始转归大陆。 ⑤《印光大师画传》,妙真和尚及德森、了然法师暨周孟由、窦存我、游有维诸居士等为纪念印光大师,特聘上海名画家唐云、孔小瑜于上海觉园合作大师画传廿五幅,每幅之后系以如岑法师写的传文,分请名书法家叶恭绰、沈尹默、马公愚、吴湖帆等书写,并请虚云和尚作序。 最后由弘化社制版流通。 画传除书首有大师道影一幅为照相外,余25幅图分别为:印公德相、莘野诞生、幼承庭训、终南披剃、莲华晒经、双溪受戒、红螺参学、龙泉行堂、普陀潜修、法雨启化、道场肇建、因机施教、显正辨讹、慈幼放生、化狱救灾、报国闭关、弘化立社、重刊十要、增编五经、修订山志、灵岩息影、关中示疾、坐化生西、舍利证信、宝塔流芳,叙大师一生之经过。 虚云老和尚在序中说:“吾国各宗历代祖师,都有画像或塑像流传,然未若今此画传以生华之笔,用色彩写真,将大师一生事迹,跃然表现于纸上,是亦现代艺林之大观,而我佛门之盛事也。 大师弟子遍寰宇,多服膺其教言而未亲其道范,今有此画传之流通,使天下后世永得瞻仰,如同亲炙,则大师之遗教,亦永垂不朽矣! 惟愿诸仁者由影得心,由心得道,闻画说法,共证真常,同生净土焉。 ”时至于今,虽于上世纪80年代有小量复印流通,而传世者绝少。 江苏南通香光莲寺有鉴于此,乃于2000年乘纪念大师生西60周年之际,由上海诸善信印赠《大师画传》1171本广结善缘。 书本之末,附录大师遗教7篇,使是书更有文为助之善。 ⑥《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了然法师于1948年选辑《印光法师文钞》主要文句而成。 全书分净业要义及方法;论禅与净土;往生西方之基本;往生之障碍;其他指示等五部分。 共摘录《文钞》中重要法语77条,扉页中有:“若能研读躬行,决得往生,何必千经万论说食数宝。 文虽浅显,畅如来本怀。 唯有净土,即生断却轮回”等语,说明印公大师的指修净之本意。 是书可说是为工作极忙之人而选,为出生死之津梁。 《印光法师年谱》 沈去疾着,1998年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 沈居士学佛多年,深感印祖之盛德,悟弘扬净土法门于当世之要务,乃经年累月,搜罗大师有关卷章,编着《印光法师年谱》,祈大众以印祖生平行径为依归,弘扬净土,一心念佛,同愿往生,共证真常。 全书20万言,详述大师应世行止,对大师之重要论义均作介绍,对未见于《文钞》者,则全文附入。 书内还刊有作者写的《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之贡献》,使读者对净土法门及印光大师之言行,能得到更清晰的了解。 是书可为《文钞》3巨编之导读,为专修净业者之良导。 《乐邦文类》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集,收于《大正藏》第47册,《卍续藏》第107册。 是书广录显密经论及历代名人着述中有关净土法门的论述、偈颂等而成。 卷1为:经凡46处、咒凡11道、论凡6处;卷2为:序跋33家、文13家、赞17首;卷3为:记碑19首、传14篇;卷4为:杂文33首;卷5为:赋、铭各1家、偈6家、颂20家、诗22家、词7家,中峰禅师《怀净土诗》108首。 《乐邦遗稿》 宋沙门宗晓编,收于《大正藏》第47册,《卍续藏》第107册。 为大师继《乐邦文类》后续编之作,分上、下2卷,上卷收文62则,下卷为66则。 《弘一大师法集》 全6册,除弘一大师撰述之外并收有纪念大师之文,台湾新丰出版社出版,为蔡念生所编辑之弘一大师文集。 书为25开本,内含《药师经析疑》、《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律学讲录三十三篇》、《讲演集》、《年谱》(林子青编)、《弘一大师永怀录》等二十余种。 有关大师之著作,另有《弘一大师演讲全集》,陈慧剑编,此书为弘一大师在闽期间之演讲集,为编者以《演讲集》及《续集》所收讲稿,重加编排,整为一册,去其重复,勘其错脱而成。 全书集大师有关初机学佛的《佛法学习初步》、《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常随佛学》、《律学要略》、《佛教之简易修持法》、《净土法门大意》、《改过实验谈》、《人生之最后》、《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放生与杀生之果报》等28篇讲词,为修净业者必读之弘公上人开示。 《弘化》 刊物,1941年创刊,由1931年印光大师发起并创办的弘化社主办,为月刊。 该刊以弘扬净土法门为主旨,初为印光大师永久纪念会会刊,发行人德森法师,编辑钟慧成。 版式初为报纸32开本,至第13期改为16开本,每期16版。 1949年5月,该刊改由弘化社出版,是年6月开始,由游有维任主编并兼发行人。 1956年2月,改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出版,为综合性刊物,篇幅增至20版,由游有维任执行编辑,1958年7月停刊。 1998年,苏州市佛教协会、苏州灵岩山寺、苏州报国寺为继承印光大师宗风,弘扬净土法门,创办季刊《弘化》。 主办单位为苏州市佛教协会,承办单位为苏州佛教博物馆,主编为弘法法师。 社址设苏州穿心街3号报国寺内。 《西方公据》 有多种版本,流通甚广。 书名公据,依乾隆十三年原刻本寒山寺沙门上宏序为:“昔苏内翰行路,常敬佩弥陀画像一轴,人问其故,曰:西方公据耳。 ”盖亦取其不离佛意也。 (1). 原书为1卷,系清乾隆戊辰沈清尘、周远振二氏汇集古德论着及往生应验而成,内容芜杂,寒山寺上宏为作序;(2). 凡2卷,清代彭际清集,易名为《重订西方公据》,收于《卍续藏》第109册。 上卷为《起教大纲》、《净业正因》、《净课仪式》、《西方境观》、《往生功行》等篇,其中之第4《西方境观》章,揭列接引、见佛二图,以助观力,并改原本念佛记数图之佛像为纯莲华,以标示九品往生之机类。 第5《往生功行》章,亦绘四莲华,以记诵经、忏 悔、作福、普度等行业。 下卷为《莲宗开示》及《往生现果》。 开示收善导之《专杂二修说》及《临终正念诀》,永明之《禅净四料简》及《往生问答》,此外还收录慈照、虎溪、莲池、憨山、蕅益等大师之法语。 《往生现果》分为集验与书证两部分,记录作者之见闻。 (3). 全1卷。 真达法师(逸人)重辑,亦名《重订西方公据》,由印光法师作序。 该版首列经咒、念佛仪,次列古今显豁浅近各开示,而复注重于临终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无知眷属破坏也。 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简各略释及《阿弥陀佛百颂》以期初发心者略知意义。 其九品图记数之法,则另作一本随附正书,以备行者记数及以后焚化。 《西方合论》 明袁宏道撰述,收于《大正藏》第47册。 智旭尝评点此书,收于《净土十要》中。 本书依华严教旨并承永明延寿禅师的主张,阐述净土教义和禅净双修之旨,显示念佛三昧之真义。 论分刹土、缘起、部类、教相、理谛、称性、往生、见网、修持、释异等10门,兹分述于下:1. 刹土门中说有毗卢遮那净土、唯心净土、恒真净土、变异净土、寄报净土、分身净土、依他净土、诸方净土、一心四种净土、摄受十方有情不思议净土之十种差别。 弥陀净土为第十不思议净土,明弥陀身中有无量众生,众生身中有无量弥陀,国土亦然。 生、佛、身、土重重无尽,不可思议;2. 缘起门中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清净佛性故,佛为使众生发挥其本性,出现于此土等;3. 部类门中说明净土经典有经纬之别,《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等为经中之经,《鼓音声王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为经中之纬,《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宝积经》、《般舟三昧经》、《观佛三昧经》、《十住断结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随愿往生经》、《称扬诸佛功德经》、《大云经》、《入楞伽经》、《大悲经》等为纬中之经,《华严经》的《毗卢遮那品》、《光明觉品》、《贤首品》、《十无尽藏品》、《十回向品》、《十地品》、《入法界品》以及《法华经》、《净名经》等多种经典为纬中之纬;4. 教相门中,分别释迦一代教相有假有教、趋寂教、有余教、无余教、顿悟教、圆极教之差别。 净土教摄于顿悟及圆极教中;5. 理谛门,说明真谛之法有即相即心、即心即相、非心非相、离即离非等四门;6. 称性门,说明称性之行有信心行、止观行、六度行、悲愿行、称法行等五种;7. 往生门中,论诸菩萨往生处之不同;8. 见网门中,指出儒士及学佛者堕于断灭堕、性劣堕、随语堕、狂恣堕、支离堕、痴空堕、随缘堕、唯心堕、顿悟堕、圆实堕之邪网。 其中,断灭堕者,诸儒疑未来断灭,不信后世之说。 狂恣堕者是有魔民,专逞狂慧,不持戒修行,妄称烦恼即菩提,淫怒痴即梵行之说。 顿悟堕为即今世禅人倡说一超直入,吾不求作佛,何况往生,责其谬见;9. 修持门中,列举愿生者之修持方法,总立净悟、净信、净观、净念、净忏、净愿、净戒、净处、净侣、不定净等十门。 说明了悟诸法实相,信金口之诚言,修十六观想等,行一行念佛三昧,忏悔业障,发净佛国土之大愿,受持净戒,舍恶处,就净处,避恶友,简净侣,又随根之利钝各受其法;10. 释异门中,释刹土之远近、身城大小、寿量多少、华轮大小、日月有无、二乘有无、妇女有无、发心大小、疑城胎生、五逆往生等十种,以去众疑。 本书有明代明教法师标注,凡10卷,收于《净土宗大典》第9册中。 《西方要诀》 全名《西方要诀释疑通规》,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册。 是书以唯识之理阐释往生西方之十四疑难,劝众念佛求生净土。 全书凡14段:1. 释有相无相观念,明二门不能混淆;2. 心内心外观佛魔眷属,文乖而理一;3. 明净秽二土修行之胜劣;4. 明断惑未断念佛之别;5. 明静无生与观修西方胜劣;6. 明报尽之期,魔不能乱;7. 明弥勒净土与西方往生之难易;8. 明生西方可得不退之理;9. 明能念佛即具大善根;10. 明女人根缺及二乘得生之理;11. 会释三阶行者五种小疑;12. 明念佛别时之意趣;13. 明报终生净土之不谬;14. 略明念佛作业之次第。 由其内容可知前6段通释《金刚般若经》、《佛藏经》、《维摩诘经》、《弥勒问经》、《最胜妙定经》及《涅槃经》等所说往生净土之旨趣,第7段举10种相异处,以明西方与弥勒净土之优劣,8、9、10等3段依次解答不退、少善根及不退等问题,第11段会释三阶行者之5种小疑,第12段依《摄大乘论》而释往生西方是否有别时意趣,第13段论散心念佛可生净土,最后一段阐明作业之方轨,示长时修、恭敬修、无间修、无余修等四修之行法。 《西方直指》 明渌田一念居士编。 是书于上卷中,述《净土因地》、《净土功果》、《净土仪式》、《净土愿文》及《净土辨疑》等5篇。 中卷分《经论指归》、《祖师指归》两篇,选录经典及诸贤有关修净要语多则。 下卷有《往生证验》,述诵经、持名之灵感及往生之事;《往生持戒》篇,述说戒口业、戒淫、戒杀之重要。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说,常摄集。 清彭绍升“为订其章句,次其先后”,并为作后序,序中有:“《西方确指》者,极乐界中觉明妙行菩萨所说法也。 其为教,贬斥邪修,指归净土,阐一心之妙谛,穷向上之玄关,诚学佛者之指南也。 ”此书为明末时,有吴城八友于乩坛中得集,流传甚广。 印光大师曾为校订。 大师于1928年冬,在《复黄德炜居士书》中还说:“觉明妙行菩萨与哆哆菩萨如出一辙,足见扶乩之不可依据。 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即可见一斑。 ”不久后,印光大师又对《净土辑要》一书辑述者邵慧圆居士说:“此事与觉明妙行菩萨化吴地相同,是宜约撮两事,附之书后,以见菩萨弘扬净土之悲心。 ”邵居士在《净土辑要》中,亦收录觉明妙行菩萨法语多则。 《西归行仪》 清古昆辑。 在着者阅《妙宗》、《圆中》二钞及《十要》后,深体《弥陀经》、《十念门》等皆为修净之必要,深信切愿,皆由斯发,故辑此行愿流通,其目录为:1. 自序,述辑此书之要;2. 慈云忏主印施弥陀经正信发愿偈;3. 佛说阿弥陀经;4. 往生净土十念法门;5. 佛说阿弥陀经礼想仪;6. 临睡入观礼诵仪;7. 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8.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九品观章;9. 佛说阿弥陀经礼想仪;10. 跋。 收于《卍续藏》第128册及《净土宗大典》第10册中。 《西归直指》 清代周梦颜着。 收于《卍续藏》第109册。 本书的指念佛往生净土,劝人皆归西方净土,故名《西归直指》。 卷首载作者传略及像赞13首,并有西方十种胜、云栖大师普劝二十种人正好念佛、念佛九种胜、三界、四生、六道、七种不净观、三种人必定往生、发五种心决定往生、九想观、白骨观及七可惜等表解。 卷1为《净土纲要》将大小本弥陀要旨节录其概,使阅者一览便知;卷2为《疑问指南》统汇群编之要,共三十问答;卷3为《启信杂说》集指迷归信之言,以充法益;卷4为《往生事略》。 本书除单行本外,又与着者的《万善先资》、《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节录》合编为《安士全书》。 《西斋净土诗》 明四明梵琦楚石着,清西有沙门智旭点定。 蕅益大师对此诗集评价甚高,其《西斋净土诗赞》说:“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以兹微妙胜伽陀,令我读诵当参学。 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染情薄,读至十百千万遍,此身已向莲花托。 亦愿后来读诵者,同予毕竟生极乐,还摄无边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张恶。 同居净故四俱净,圆融直捷超方略。 ”卷上为怀净土诗77首,卷下为十六观赞22首、化生赞8首、析善导和尚念佛偈8首、怀净土百韵诗1首、娑婆苦渔家傲16首、西方乐渔家傲16首等。 后蕅大师选定其为《净土十要》之一。 《安乐集》 唐代道绰大师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册。 此集总分12大门,广征博引诸经论,论述净土法门为易修易证,应时应机的唯一法门,劝人发愿求生西方,修念佛三昧。 此书将佛陀一代时教分判为圣道、净土二门,并以净土门相应于末法之钝根众生,故提倡念佛法门,劝人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后来日本佛教之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即来自本书。 本书又据《大集经》之五个500年之说,主张当时为第4个500年,众生必须依靠称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极力提倡念佛法门,此一主张后由弟子善导集其大成。 义传入日本后,在镰仓时代,成为法然与亲鸾净土教的骨架。 本书于日本净土教形成之重要性,由是可知。 《安士全书》 是书含4种,周梦颜着。 印光大师对于本书推崇备至,大师说:“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昆山诸生也。 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 弱冠入泮,遂厌仕途,发菩提心,着书觉民。 欲令斯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 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 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 良以众生造业,惟此二者最多,改过亦为此二者最要。 又着《阴骘文广义》,使人法法头头,皆知取法,皆知惩戒。 批评辩论,洞彻精微,可谓帝君功臣,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憾矣。 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其雅俗同观,智愚共晓故也。 又以修行法门,惟净土最为切要,故着《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 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 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 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 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 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 ”《谷响集》 黄念祖着。 1988年北京居士林印行。 为作者有关佛学的应答书札之汇集。 分15束,内容广涉学佛之发心、见地、修行、禅、教、净、密等法门,而强调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尤多谈密、净兼修,主张修密法者须兼修净土。 此书在国内外佛教界颇有影响。 《角虎集》 清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济能纂辑,收于卍续藏第109册。 是书为济能禅师窥诸后学,信疑不决,遂搜集历代杰出宗师要语,则则指归净土。 编纂成书后,名为“角虎”,取永明寿禅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之意,令宗禅者不敢轻净土,修净者无复贬禅宗。 述而不作,利益殊深。 《阿弥陀佛大传》 洪无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 是书引用45种佛经之内容,加以综合写就阿弥陀佛历劫因缘,如《额(音è)真无王的因缘》、《胜威王的因缘》、《妙法莲华的因缘》、《福上王的因缘》、《明相菩萨的因缘》、《无诤念王的因缘》、《了诸法本的因缘》、《净命的因缘》、《月施王与吉祥王子的因缘》、《极乐世界的因缘》等10种阿弥陀佛历劫求佛道的因缘故事,最后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愿,终成阿弥陀佛,其世界名曰极乐之始末;书之最后以《念佛的因缘》、《一行三昧的因缘》、《佛立在前的因缘》和《观阿弥陀佛的因缘》分别介绍修证念佛三昧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妙方法。 全书以生动有趣的文笔,据经作了翔实的介绍,处处引人入胜,是值得一读的净土宗入门书。 《阿弥陀真言》 真言即咒,除《阿弥陀大心咒》即《阿弥陀咒》之外,阿弥陀真言尚有一字咒与小咒等多种。 一字咒如纥利俱,又作纥哩,此系由贺(ha)、哕(ra)、伊(i)、恶(ah)等4字合成之真言,参见“纥哩”条。 小咒又称心咒,本名《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无量寿修愿行供养仪轨》载:“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曰:唵,阿密多帝际贺啰吽。 此真言能诵十万遍满,得见阿弥陀如来,命终决定得生极乐。 ”《易行品》 为《十住毗婆沙论》第5卷之品名,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法师译。 至初地不退位之道有难易之分,《易行品》示易行之道,别说阿弥陀佛之救济。 此品由长行、偈颂构成,初叙菩萨得不退转地有难、易二种道,次举易行之法。 其内容大意为:于意忆念诸佛菩萨,于身礼拜恭敬,于口则称诵其名号。 昙鸾大师即以此为基准,而立念佛为易行道,其余法门皆难行道之判教说。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出自《小无量寿经》末后《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亦名《往生净土神咒》,略称《往生咒》。 刘宋元嘉末年,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收于《大正藏》第12册中。 咒文为:“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唎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 娑婆诃。 ”明僧宗本《净土行法》说:“此咒须持21遍方合经意。 ”此经所附之《不思议神力传》载:“持咒之法,净身漱口燃香,佛前胡跪合掌,朝夕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法等罪。 若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冤家而得其便。 现世常得安稳,临终任运往生。 若数满二十万遍,即感得菩提芽生。 若至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 ”又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故为十四句。 《念佛论》 近人倓虚大师着。 收于《净土丛书》第13册中。 此书言简意赅,明白地述说净土念佛之理与念佛方法,是通俗易懂的入门书。 《念佛镜》 唐沙门道镜、善道共集。 收于《大正藏》第47册及《卍续藏》第107册中。 是书总分11门:1. 劝集念佛门;2. 自力他力门;3. 念佛得益门;4. 已得往生门;5. 校量功德门;6. 校量斋福门;7. 疑谤得罪门;8. 誓愿证教门;9. 广摄诸教门;10. 释众疑惑门:①念佛对三阶门,②念佛对弥勒门,③念佛对坐禅门,④念佛对讲说门,⑤念佛对戒门,⑥念佛对六度门;11. 念佛出三界门。 书后附:修西方十二时,修西方十劝,临终正念往生文。 对于此书,《大藏会阅选录》按云:念佛对戒律门中谓:‘末法是念佛时,不是持戒时。 ’又谓:‘念佛能益无损,持戒损多益少’云云。 为弘扬念佛而抑戒律,有违圣教;又易使人误会以为:‘只要念佛,不必持戒’。 则必破坏正法,戒律俱毁矣! 行者宜应持戒念佛两门并重,方得往生安养。 如《观无量寿佛经》三福中说,应知。 ”这确是阅读本书应注意之处。 《念佛法要》 毛惕园居士选辑。 卷1为《念佛指南》,录历代诸大师净土修持法语,字字珠玑,可称修净业之津梁。 卷2为《念佛示范》,收历代净修卓有成效、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事迹68篇,可为念佛行者之楷模。 卷3为《念佛引证》,是编引大乘经论之文,以佛语确证净土法门,令行者起信。 卷4为《念佛须知》,分《早晚功课》、《克期精进》、《饬终助念》等3章,说明具体行持之法。 此书为作者于编纂《净土丛书》之时,博览群书,节录经论文句所成。 凡有关持名念佛之法要,除依之录入外,并加按语。 故可作无(左纟右厘)广参明师,深入经藏者,依教念佛之据。 大陆有福建莆田广化寺流通处版广为流通。 《念佛因果说》 近代居士季圣一着,收于《净土丛书》第14册中。 是书分甲乙两篇,甲篇略解六因、四缘、五果之名义,乙篇更解二因、十因之法相,各以持名念佛,一一互相参照,唯信为因,唯愿为缘,而以往生利生为现在未来之果用。 间有深密混滥之处,复征以譬喻见闻,申之以图表问答,可收贤愚齐入,事理并持之效。 《念佛四大要诀》 清古昆玉峰大师着。 其四大要诀为:第一不贪静境;第二不参是谁;第三不除忘想;第四不求一心。 师之念佛要诀,初看好似与《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念佛要一心不乱,要净念相继不符,实则初学人很难办到,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一般信徒更是如此。 师于文中指出:“今人念佛,无此四诀,必定念不成功。 一贪静境,必定以轻安静坐为奇特,极力持平为平常;一参是谁,必定以开悟聪明为奇特,见佛往生为平常;一除妄想,必定以别法巧念为奇特,老实记数为平常;一求一心,必定以一心不乱为奇特,开口散念为平常”。 并指出:“此四大病,稍有犯者,必难往生。 ”散心念佛,确为初入佛门者之良径。 《念佛入门白话解》 现代律航法师着,收于《净土丛书》第13册。 全书计分四讲:1. 三皈、五戒、念佛常识;2. 十善业道、净课仪规;3. 四摄、六度、三辈往生;4. 持名念佛要义十则;①念佛往生须备三资粮,②念佛往生须修三福,③念佛往生须知四遍行,④念佛往生须知生死的道理,⑤念佛往生须知心佛的关系,⑥念佛十法须融通应用,⑦念佛入门须先摄意根,⑧念佛四诀须时时检点,⑨念佛往生须具欣厌二行,⑩念佛往生须一向专念万行回向。 书后附持名念佛实验方法3则。 本书之第2卷为法师的另一篇文章《百日念佛自知录》,是卷对如何始能使念佛如法而心佛合一,言之详尽。 凡念佛行者,只须依之而行,即可免进修摸索之苦。 此录不仅可为修般舟三昧之参考,即打念佛七以及日常早晚念佛功课,亦无不可供作参考也。 此书海峡两岸三地均有出版,大陆有上海佛学书局版本流通。 《念佛三昧宝王论》 唐代僧飞锡大师撰,成书于天宝元年(742)。 收于《大正藏》第47册。 飞锡大师以念佛三昧为诸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 是书分3大门,然后再细分20门进行阐述。 上卷7门,念未来佛:1.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2. 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3.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4.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5. 现空无我择善而从门;6。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7.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 中卷6门,念现在佛:1. 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2.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3.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4.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5.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6.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 下卷7门,通念三世无不是佛:1. 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2.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3.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4.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5.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6. 无相厌华信毁交报门;7.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 大师撰本书时,广为援引之经论有:《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及《安乐集》等。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蕅益大师将本书收入《净土十要》中,为净宗要典之一。 是论历有疏释,近人谛闲大师曾讲此论,有《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流通于世。 《往生集》 明代莲池大师撰辑。 收于《大正藏》第51册、《卍续藏》第135册中。 是书集录我国与印度往生西方者,计分9类:1. 沙门往生类,自东晋慧远至明代宝珠,凡98人;2. 王臣往生类,自乌苌国王至张无尽丞相,凡32人;3. 处士往生类,自周续之至华居士,凡28人;4. 尼僧往生类,自尼大明至尼法藏,凡5人;5. 妇女往生类,自隋皇后至许氏妇,凡32人;6. 恶人往生类,张善和至金奭(音shī),凡8人;7. 畜生往生类;8. 诸圣同归类;9. 生存感应类。 另有续录附于畜生往生类之后,举出僧明本至吴居士,凡20人。 其中,诸圣同归类举出《观无量寿佛经》之择生极乐、《无量寿经》之往生无数等;生存感应类,则举出鬼不敢啖、夫妇见佛、却鬼不现、荐拔亡灵、睡寝得安、病目重明等现世利益。 并在附录中,普劝必修净土,最后举出念佛十种功德。 《往生礼赞偈》 唐代善导大师着五部九帖之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略称《六时礼赞》、《往生礼赞》等,收于《大正藏》第47册中。 礼赞为以龙树、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之六时行法。 即为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等六时,行不同之礼赞。 如于中夜,诵龙树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 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 《往生净土集》 唐代慧日大师撰集,全称《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又名《净土慈悲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等。 收于《大正藏》第85册中,今仅存上卷。 本书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 初卷叙禅徒之异见,以教及理遮遣其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之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义之疑滞,校量诸行出离之迟疾。 所谓先摧邪难,后显正宗。 据卷上《归敬偈》所载,大师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轮回漂流生死,为斯颠倒无信凡夫,集诸经论净土法门。 《往生净土忏仪》 宋代遵式大师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收于《大正藏》第47册中。 本书全名为《往生净土忏愿仪》,略称《净土忏》、《净土忏仪》。 本忏仪依据《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集此方法,流布诸后,普结净缘。 本忏法之仪节略分十科,即:严净道场,明方便法,正明修意,烧香散华,礼请法,赞叹法,礼佛法,忏愿法,旋诵法,坐禅法。 忏文中已将《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列入,本忏法为专修极乐净土之行法,随净土信仰之流行,据本书礼拜之忏法亦广为流行。 《净土论》 唐代迦才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册,《卍续藏》第107册。 是书大师搜检群籍,内容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与往生之机品,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阐明他力往生为易行之法门。 全书共分9章:1. 定土体性;2. 定往生人;3. 定往生因;4. 出道理——依何道理得生净土,并释疑难;5. 引圣教为证;6. 引现得往生人相貌——引道俗往生事迹20人;7. 将西方兜率相对比较优劣;8. 明教兴时节;9. 教人欣厌劝进其心。 《净土十要》 明代智旭大师编,收于《卍续藏》第108册,《净土丛书》第6册中。 附题为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门人成时评点节要后付梓。 本书系将净土教义之论书十种编集而成,其中收有《阿弥陀经要解》、《往生净土忏愿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阿弥陀经行愿仪》、《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净土或问》、《西斋净土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净土生无生论》、《净土法语》、《西方合论》、《往生论注》、《莲华世界诗》。 本书之编次,以最初三要为经文之解释,同时叙述所依之行愿仪则。 以下七要,则依隋唐宋元明之时代顺序,编进各时期的重要净土著作。 《净土丛书》版及港版又编入《续净土生无生论》等,而将《西斋净土诗》等编入《续净土十要》中。 《净土风光》 陈柏达居士着。 本书以流畅而严谨之笔,引经论介绍西方净土之种种庄严,以证实净土存在的真实性,并以此引起人们正视人生的归宿问题,提供一个最理想的归宿之处。 在章节中,还插入大德对西方净土的赞颂,趣味盎然。 《净土文摘》 此为近年由福建莆田广化寺流通处印行的净土法门初机入门书。 是书选辑古今大德有关念佛之理论、方法及往生实证之文,以现代语译意,通俗易懂。 全书分三部分:1. 念佛方法与原理;2. 念佛往生实证;3. 杂录。 《净土丛书》 全书20厚册,1972年由道安法师发起,又得陈子平居士为副,毛凌云居士主编,历三年而成书,台湾印经处印行。 全书收净土典籍达300种,分编为经论、注疏、精要、着述、纂集、诗偈、行仪、史传等8部,依译着年代先后类编之。 可谓中国净土宗典籍大全,内容丰富,查阅方便。 《净土必求》 亦名《净业痛策》,清古昆大师集,收于《卍续藏》第109册中。 本书为大师“特采至切要之文,述成最警策之语,而为一生取办之要书也。 诸佛甚深微妙净土之境,皆从众生广大圆融必求之心而得,故名之曰净土必求。 是我同伦,切须多读,方得发起必求之心,而早归净土也矣。 ”此为古昆大师《净土必求自叙》中语,读之即可知本书内容。 于书末,大师更列《净土十集》书名。 以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要书,其篇目为:第一《经律异相》(先明因果方肯念佛)、第二《莲宗必读》、第三《西方径路》、第四《净土自警》、第五《净土神珠》、第六《西归行仪》、第七《念佛开心》、第八《净土随学》、第九《上品资粮》、第十《净土必求》。 《净土法语》 明代幽溪无尽大师撰,收于清代衍法寺比丘了慰编的《净土津梁》中,商务印书馆曾有影印本出版。 该文释杨次公“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之旨,言简、词切。 《净慈要语》 明代鼓山元贤大师撰,收于《卍续藏》第108册。 其内容收取有关念佛、往生之要语。 1. 净门包括净土教源、念佛正信、念佛正行、作福助缘、念佛正愿、临终正念、两土难易、净土辨疑;2. 慈门包括戒杀生、戒溺女、劝放生、戒杀辩疑、杀生炯戒。 前者阐明念佛三昧之解行,后者则戒杀生、劝放生。 着者元贤大师曾参谒广印禅师,“净慈”二字即为禅师之庵号,即立净、慈二门。 元贤又曾受云栖辟宏之戒本,秉其禅、净、戒一致之说,唱导以念佛三昧总摄万行,以戒杀为众善之首。 《净土神珠》 清古昆大师集,收于《卍续藏》第110册中。 本书为古昆大师见智者、慈云、法智、幽溪、彻悟诸大师之文,有如昏衢而逢宝炬,照了病根,终生净土,得益无量,乃笔录三十五则成书。 所有文字融通事理,圆明心宗,可斩尽偏邪,抉破时疾,诚天台之的旨,净土之正宗。 阅此书者当得:“必起妙行,早生净土,早见弥陀,早获法忍,早度众生”之益。 《净土痛策》 清代照莹集。 其书《缘起》中谓:“闻恋西大师,极力主张净土,日诵弥陀数万声,虽大热大寒亦无小懈。 集有《莲宗必读》、《西方径路》、《净土自警》、《净土神珠》、《西归行仪》及《经律异相》、《念佛开心颂》等行世,一时沾法乳者不少。 莹深惭福薄,未获亲承。 甲戌冬,师掩关于绍之山阴法源庵。 遂往叩之,亲依轮下,蒙师以最切要法,乃曰:若能生决定信,专持一句洪名,只要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声声不已,不必参观除妄,自然感应道交,净业易就。 ”莹师闻大师之开示后“如盲得眼”,成诗48首,恭呈关前,经大师改正,谨录一编,名曰《净业痛策》。 是集前载《佛说阿弥陀经礼想仪》,后附恋西大师《念佛偈》,净业行者读此,当可时时策进。 《净土辑要》 (1)清代真益愿纂述。 全名《劝修净土切要》,收于《卍续藏》第109册中。 其内容为:一劝发心念佛,二劝实心念佛,三劝求生净土,四劝正助双修、劝修行人从根本处修、为奉道者劝、念佛仪式、发愿回向文、十念法。 附录有:念佛不可附邪教、念佛不可当钱用、寄库无益说、临终舟楫要语等。 (2)苦行居七原着,潘慧纯、邵慧圆参订,印光大师鉴定。 上篇有启教、念佛、念法、释名、原因、功德、效果、误会、烦恼、弭祸、治病、归元各节;中篇敬录诸大祖师法语;下篇为念佛仪式、经咒及发愿文。 印光大师为本书作序,序中称本书:上篇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辑最圆顿诸开示,以期由浅入深,领略净土法门之旨趣,下篇辑录念佛仪式、净土日课经咒及回向诸文,以为朝暮课诵之仪轨。 《净土晨钟》 清代周克复居士纂,收于《卍续藏》第109册中。 卷1为晨课,夕课,原始一:弥陀成佛,阿弥释迦分现净秽、佛为韦提希说净业、九品往生、佛为父王说念佛、龙树菩萨劝念佛、念佛十种功德、净土往生之因、阿弥度生之因、释迦劝人念佛之因、释迦开导净土之因、四土往生本末、三界六道轮回本末;卷2为启信二:净土有益生前、净土不妨俗事、净土佛无妄语、净土一念不生、净土脚踏实地、净土非仙可比、净土因果不妄、净土如明镜日月、净土正信为要、净土该戒定慧、净土独推阿弥、净土苦乐相比、净土为难信法、净土了生死、净土念佛有力、净土诸圣尊宿同归;卷3为劝修三:劝急办大事、劝活物活计、劝神随业往、劝兜率不如西方、劝宿债须还富贵易堕、劝为身后计、劝佛心为心、劝随遇随劝、劝出世间孝、劝人人念佛、劝真实念佛、劝学者念佛;卷4为念佛法门四:十声念佛诵偈、十气十念、六时晨昏念佛、忏罪念佛、一相念佛、摄心调息念佛、参禅念佛、总论持名念佛、总论念佛事理一心、礼念观想、观想佛毫、一心三观念佛、论约心观佛、论一心三观、论圆修三观生四净土;卷5为功行法门五:孝养父母、慈心不杀、持戒十善、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净心行善、奉行众善、布施(以上正因),方便、廉俭、不妄取财、省口腹淫欲、兼福慧、不慕尊荣不辞轻蔑、礼忏、施食、放生、居官(以上助修);卷6为策进六:策愿力、策勇猛精进、策摄心悟心、策三种念佛、策出家、策在家、策老者病者;卷7为饬终七:饬临终往生正念、饬临终三疑四开、饬十念往生、饬父母往生、饬眷属往生、饬护病者、饬自念佛度冤亲、饬临终请众念佛、饬未终思终;卷8为正辨八:辨生净土救众生、辨见性悟道、辨不修净土五惑、辨禅净同归、辨念佛有益参禅、辨禅宗净土迟速、辨得悟正宜往生、辨心境非二、辨净土专志西方、辨念佛修观非着相、辨念佛不可轻视、辨参究念佛、辨念佛融通宗教、辨念佛心性身名、辨理事非二心、辨宜繁宜简、辨往生早暮、辨一念往生、辨念力重大、辨业性本空、辨心量广大净土非远、辨自心佛现、辨不往而往无生而生、辨欣厌取舍、辨不信佛论、附佛入中国考;卷9为了俗九:了色身之妄、了世染之妄、了富贵之妄、了浮生之妄、了生死之妄、了物缘之妄、了心念之妄、了邪教之妄(附寄库、念经);卷10为持验十:比丘往生(自慧远至海宝共56位)、宰官往生(刘程之等25人)、士民往生(阙公则等17人)、尼僧往生(大明等5人)、妇女往生(隋后等19人)、恶人往生(张善和等6人)、物类往生(鹦鹉等5种动物)。 《净土随学》 凡2卷,清古昆大师编,收于《卍续藏》第109册中。 此书可为大师深念佛恩,剖心沥血之诚言,阐扬净土妙义文简理明。 集中收大师所作序文11篇,“或引初心而别垂方便,或弘净要而细剖幽微”;发愿文10篇,为师“或感深恩而立誓上求,或忏重罪而发心下化,可谓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集中多收颂扬净土法门之诗偈,既畅师之怀,又足激励后人,可令“障重之人,于持名法门深起信愿,死尽偷心”。 本书还收于《净土宗大典》第10册、《净土丛书》第18册中。 《净土宗大典》 全书12巨册,总策划陆宏基,编者林明珂、申国美。 1994年7月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出版。 本大典所收资料起自东汉,迄至现代,计191种,分为1. 所宗经论;2. 经论诠释;3. 诸师着述;4. 传记系谱。 每部分再以时代顺序编次。 《净土宗教程》 魏磊着,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本教程是我国佛教界第一部系统而详确阐释净土宗的撰着。 其内容分导言、净土宗的成立、净土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教相判释、阿弥陀佛之本愿、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净土资粮信愿行、往生品位等7部分,为修持净土法门者的有益读本。 《净土瑞应传》 全名《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 唐代文谂、少康合编,收于《大正藏》第51册,《卍续藏》第135册。 《大正藏》中此书名无“删”字,《卍续藏》以本书为五代道诜所撰。 系叙自东晋慧远大师至唐代中期邵愿保等48名愿生西方者之传记。 《净土群疑论》 唐代怀感大师着,又名《释净土群疑论》、《群疑论》等。 收于《大正藏》第47册及《卍续藏》第107册中。 本书作者本为法相宗学者,后从善导大师实修念佛法门,并证得念佛三昧。 全论以问答体裁为之,分12大门,计116章,通释陈隋以来摄论、三阶教、唯识法相诸家,对净土往生之疑难,后世净业行者,奉为圭臬。 据卷首孟铣序文载,怀感于本论尚未脱稿时即入寂,后由同门怀恽补写完成。 其注解有《探要记》14卷,《钞》20卷。 《净土圣贤录》 分9卷,清代彭希涑撰。 收于《卍续藏》第135册中。 希涑居士为清乾隆进士彭绍升侄儿。 绍升居士笃信净土,认为先前之往生传过简,拟将诸籍中有关净土修持并往生者的事迹,汇编成册,即让希涑任其事。 先稽考经论,次及有关古籍并耳目所及者,重加采辑,每成一篇,绍升辄为勘定。 全书记述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及阐教圣众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为始,集录历代弘扬、修持净土法门之比丘、比丘尼、居士等凡500余人之事迹,并有鹦鹉等三物。 传后皆注材料出处,以便查证。 此书征引广博,援引经典论着、中土佛教史传及正史、文集、方志等达130余部;并曾采撷素风、鹤峰、旅亭、宏通、正琦、净云、澄谷、呆堂、云丽诸法师及姜昆成、许培秀等人的口述材料。 是集历代各种往生传大成之巨着。 本书兼录往生者的事迹与理论,凡警策扼要足证修行之功者,不问疏密巨细,皆予选录。 全书所收人物,必依净土教义,凡所收者须具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之人,对于既往过失一概不论,只要一念归诚生净土者,均在选录之列。 后有清代道光末胡编有《净土圣贤录续编》,载l75人之往生事迹,文笔圆妙,记事确实。 民国期间灵岩山德森法师编《净土圣贤录三编》,录270人之往生事迹。 近人毛惕园居士又续编往生缁素并物类成《净土圣贤录四编》,记往生四众364人之事迹,并往生物类4传。 各录之体例皆以《净土圣贤录》为准。 发布时间:2021-01-31 10:31:2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