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内容: 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刘元春一、《宗镜录》简介 《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吴越国法眼宗三祖延寿大师(904~975)的代表作。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窦寺,从他参学的人很多,其中当不乏深明教理,宗眼明澈的学者,因此《雪窦寺志》有在雪窦寺写成《宗镜录》初稿的说法。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延寿接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忠懿王赐智觉禅师号,从学的多至二千余人。 《宗镜录》一百卷在此寺的演法堂定稿,因此改名为宗镜堂。 当时高丽国王抄读了《宗镜录》,深受启发,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奉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等。 延寿为随同使者前来问道的学僧三十六人印可记,法眼宗旨因而弘传高丽。 延寿着作,除《宗镜录》外,又有《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而以《宗镜录》对于后世的影响为最大。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余万言,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 所谓“标宗”,即“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宗镜录》的立名,即自此义而来。 据卷三十四所说,教是《华严》,宗是达摩,因《华严》示一心广大之文,达摩标众生心性之旨,其实是发扬了法眼的宗旨。 因为法眼有《三界唯心颂》和《华严六相义颂》。 《宗镜录》全书在诠释“一心”处,引用《华严经》及贤首宗的理论最多。 这是由于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后,法藏、澄观博涉教诲而极意谈“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与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互相呼应。 有时禅家宗旨得到《华严》义理的引证而愈益显豁,所以禅宗五家宗派最后一宗的开山祖师法眼及其法孙延寿重视华严,乃是佛教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由于法眼宗重视华严,所以《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无有一法而非佛事。 ”又卷六十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 ”这与六祖慧能所说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 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 ”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沩山灵佑所说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并无二致。 这“情不附物”的一念心行,可以说是禅宗的特色,也是历代禅师们行持的心髓,所以他们之中,有的风标超逸,行谊可风,有的自在解脱,坐亡立化,都是从这种涵养而来的。 《宗镜录》全书,虽然问答联绵,引证繁富,而千回百转也是着眼于此,所以《宗镜录》毕竟是借教明宗的着作,而不是混宗于教的书集。 因此,在九十几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而只是一味会通,借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拣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题,这又是《宗镜录》的一大特色。 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共三百种。 其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文献。 例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书。 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已失传,幸而《宗镜录》保存一点资料,还能从而考见原书的大概。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宗镜录》在当时对于佛教界的教育意义很大。 但《宗镜录》的卷帙太多,对于一般佛教徒的参考来说,是有所不便的。 因此,此书历宋、元、明至清,阅读它的人不多。 清朝雍正皇帝 “录其纲骨,刊十存二”,编为《宗镜大纲》一书,以政治力量,广为传布。 j二、《宗镜录》卷一“标宗章”结构解析 如果按现在已经标点的篇章算,卷一标宗章大致有6815字。 原文中,延寿已经把标宗章划分出章节,分两部分。 k第一部分,从“详夫,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明本来是佛。 ”,有4339余字;第二部分,从“问:如上所标已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广开释? ……唯在玄览得旨之时,可验斯文究竟真实。 ”,有2476余字。 延寿为何在卷一中包涵了“标宗章”和“问答章”两部分内容呢? 按正常的段落划分,似乎有点不妥。 但认真读了卷一后半章的内容之后,可以明白这种划分归拢,是有道理的。 其实,从意义的连贯上看,后半章是通过问答深化前半部分的,是进一步的“解题”的。 虽然说是“问答章”,实际上就一问一答。 延寿的回答,洋洋洒洒2456字,并且引用了《华严经》、《大涅槃经》、《信心铭》等经论,层层递进。 究其目的,文前已经明示:问。 如上所标已知大意。 何用向下更广开释。 答。 上根利智宿习生知。 才看题目宗之一字。 已全入佛智海中。 永断纤疑,顿明大旨。 则一言无不略尽。 摄之无有遗余。 若直览至一百卷终。 乃至恒沙义趣。 龙宫宝藏鹫岭金文。 则殊说更无异途。 舒之遍周法界。 以前略后广唯是一心。 本卷末舒皆同一际。 终无异旨有隔前宗。 都谓迷情妄兴取舍。 唯见纸墨文字嫌卷轴多。 但执寂默无言欣为省要。 皆是迷心徇境背觉合尘。 不穷动静之本原。 靡达一多之起处。 偏生局见唯惧多闻。 如小乘之怖法空。 似波旬之难众善。 以不达诸法真实性故。 随诸相转,堕落有无。 如《大涅槃经》云。 若人闻说大涅槃一字一句。 不作字相。 不作句相。 不作闻相。 不作佛相。 不作说相。 如是义者。 名无相相。 释曰。 若云即文字无相是常见,若云离文字无相是断见。 又若执有相,相亦是常见。 若执无相,相亦是断见。 但亡即离断常四句百非一切诸见。 其旨自现。 当亲现入宗镜之时。 何文言识智之能诠述乎。 原来,与其他祖师一样,是担心“都谓迷情妄兴取舍。 唯见纸墨文字嫌卷轴多。 但执寂默无言欣为省要。 ”而不厌其烦的,进一步解释的。 这倒类似于当今我们的“序言”中,介绍自己写作的苦衷和出发点一样的。 对那些“上根利智宿习生知”的人来说,有点画蛇添足,但对“迷情妄兴取舍”的人,就不是多余的了。 延寿论述中,广征博引,进一步的依教显宗,教导大家能够籍教悟宗,而不要执着文字相,“以迷心作物者,生斯纸墨之见耳”,“何局于管见而迷于大旨耶”。 所以,延寿在最后总结他写作《宗镜录》中有广有略的目的是:若实未得如是功。 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 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 彻祖佛自性之原。 到绝学无疑之地。 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 或自办则禅观相应。 或为他则方便开示。 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 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 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 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 提纲而孔孔皆正。 牵衣而缕缕俱来。 又如以师子筋为琴弦。 音声一奏。 一切余弦悉皆断坏。 此宗镜力亦复如是。 举之而万类沈光。 显之而诸门泯迹。 以此一则则破千途。 何须苦涉关津别生岐路。 这可以成为我们奉读《宗镜录》以及其它佛教经典的“法要”,也是在修行过程中处理好“教”与“禅”、“顿”与“渐”、“相”与“性”等之间关系的路径。 应该说,延寿在《宗镜录》中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述不同教派经典,反反复复,甚至有点唠唠叨叨,都是出于引导人们“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的,可谓“老婆心切”。 现在,回头看看标宗章的“正文”部分。 延寿在这里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直接点出了自己思想宗旨。 我们不妨把这一段的结构作个简单的划分,方便理解他的思想意义。 根据内容,大致划分出四个段落:第一段:介绍本书章节划分及其原因。 从“详夫: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 ……令菩萨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况凡夫颠倒有法? ”其中,第一自然段直接论述为什么要列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文字不多,但很有说服力。 详夫: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 则前贤所禀,后学有归。 是以先列标宗章。 为有疑故问,以决疑故答。 因问而疑情得启,因答而妙解潜生。 谓此圆宗难信难解,是第一之说,备最上之机。 若不假立言诠。 无以荡其情执,因指得月。 不无方便之门获忘,自合天真之道。 次立问答章。 但以时当末代,罕遇大机,观浅心浮,根微智劣,虽知宗旨的有所归,问答决疑,渐消惑障。 欲坚信力,须假证明,广引祖佛之诚言,密契圆常之大道;遍采经论之要旨,圆成决定之真心。 后陈引证章。 以此三章,通为一观,搜罗该括,备尽于兹矣。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语。 比如,说立标宗章的目的在于“则前贤所禀,后学有归”,表明自己的“宗”只是秉承佛祖们的宗旨,为了引导后学们学有所归。 说立问答章的原因是“谓此圆宗难信难解,是第一之说,备最上之机。 ”,修道者可以“因问而疑情得启,因答而妙解潜生”,而“若不假立言诠。 无以荡其情执,因指得月。 ”说引证章的目的是“欲坚信力,须假证明”,是为了借助佛祖们的圣言量,来坚定修行者的信念的。 随后,利用一问一答,说明他立宗设章都是教导修行者的方便法门,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切不可执方便而迷大旨,又不可废方便而绝后陈。 ”提问中的观点依据《楞伽经》“一切法不生。 不应立是宗,何故标此章名? ”回答中依据的是《大智度论》“毕竟空法,能破颠倒。 ”第二段:根据经论,提出一心的涵义并阐述。 从“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约今学人随见心性发明之处,立心为宗。 ……本立道生,如无纲目不立,无皮毛靡附。 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 其中,可以划分出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是“约祖佛所立宗旨”,第二段是“又诸贤圣所立宗体者”,第三段是分析“如来普光明智”的。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为重要的,提出了他的宗旨,并阐述了宗旨的内涵和特点,是《宗镜录》的思想总纲,也是延寿禅学思想的核心点。 首先,他表明是根据释迦佛和中国禅宗达摩初祖的传承,成力了自己的宗旨: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约今学人随见心性发明之处,立心为宗。 是故西天释迦文佛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此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则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已上约祖佛所立宗旨。 这里面的关键词语是:“约今学人随见心性发明之处,立心为宗。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随后,分析“心”的实质内容。 他列举了三种解释。 第一,华严宗祖师杜顺和尚根据《华严经》思想提出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此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 性体遍照无幽不瞩,故曰圆明。 又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净;亦可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斯即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灵知不昧寂照无遗。 非但华严之宗,亦是一切教体。 文中,论述了“心”的两个突出特性,就是“自性清净”、“圆明”。 之后,通过五对排比句子,彰显了心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殊异、隐显、所生、所了等特质,最后指出“斯即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灵知不昧寂照无遗。 非但华严之宗,亦是一切教体。 ”,把“心”归结到“众生自心之体”上。 第二,《佛地论》所提出的“一清净法界体”:论云:清净法界者,一切如来真实自体,无始时来自性清净,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 无生无灭犹如虚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一切分别,一切名言,皆不能得。 唯是清净圣智所证,二空无我所显,真如为其自性。 诸圣分证,诸佛圆证。 此清净法界即真如妙心,为诸佛果海之源,作群生实际之地。 这里面的关键词有:“一切如来真实自体”、“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此清净法界即真如妙心”,归结点是“为诸佛果海之源,作群生实际之地。 ”针对以上的不同名义,随即作了综合分析: 此皆是立宗之异名,非别有体。 或言宗者尊也,以心为宗。 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或言体者性也,以心为体。 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或言智者,以心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 所以云:自觉圣智普光明智等。 若约义用而分,则体宗用别者,会归平等,则一道无差。 所以《华严记》问云: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者,结成入普,所以此会说等妙二觉。 二觉全同普光明智,即是会归之义。 文中主要是先从三个角度即宗、体、智,指出“以心为宗”、“以心为体”、“以心为智”;后又“若约义用而分,则体宗用别者,会归平等,则一道无差。 ”,并且依据《华严记》提出了“等觉”、“妙觉”以及“普光明智” 的概念。 第三,用一问一答阐释“普光明智”。 根据《楞伽经》、《涅槃疏》分析说,普光明智有以下特性:问。 等觉同妙觉于理可然。 妙觉之外,何有如来普光明智为所同耶? 答。 说等觉说妙觉,即是约位。 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 故《楞伽经》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 亦犹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 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 然则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复如是。 体绝因果,为因果依,果方究竟。 故云:如来普光明智,或称为本者,以心为本。 故《涅槃疏》云:涅槃宗本者,诸行皆以大涅槃心为本。 本立道生,如无纲目不立,无皮毛靡附。 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这一段引文是需要认真分析的。 他把“普光明智”与“佛性”、“大涅槃心”等同的,都是“体绝因果,为因果依,果方究竟。 ”归结点是:“故云:如来普光明智,或称为本者,以心为本。 ”“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这实际是整个标宗章乃至全书的归结点。 这已经是明白的推结到“一心为宗”上面了。 第三段:列举几位着名禅师的言说,进一步论述经教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的对待经教。 从“问:若欲明宗……初心安可暂忘。 ”如果说上面是延寿依据佛祖经教提出了自己的宗旨,那么,下面他开始论述经教对于修禅者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论述“籍教悟宗”价值的。 这是禅宗派别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也是法眼宗立宗的特色。 延寿旁征博引,突显出他精通经教的非凡功底。 他首先设问,十分尖锐: 问。 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菩萨言教,以为指南? 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 延寿回答这个诘问,主要通过列举了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的故事、圭峰宗密禅师以及法眼文益、德韶等人的语录,肯定了经典言教的对于禅修开悟的重要意义。 最精要的结论,一是“本师”(文益或德韶)的话语: 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不外驰求。 亲明佛意。 得旨即入祖位。 谁论顿渐之门。 见性现证圆通。 岂标前后之位。 若如是者。 何有相违。 二是圭峰宗密的话语: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 经是佛语,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必不相违。 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 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 另外,不论印度、中国的禅宗祖师们都是“并搏通经论圆悟自心。 所有示徒皆引诚证。 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 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 邪伪难移。 用至教为指南。 依凭有据。 ”所以,“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 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 ”基于上述认识,再进一步提出禅宗着名祖师们重视经教,并如何正确把握教禅关系,最后悟彻“一心之法”的。 可以说,这一段也是再次论证上面所标显的“宗”的。 他引述了四位禅师的语录。 第一位,洪州马祖大师。 马祖道一禅师在他的《马祖语录》l引述《楞伽经》等教义,发挥了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禅法思想。 在延寿提炼的语录中,大多还是提取马祖引用经典的观点。 其中的关键词连缀起来,就构成了一个逻辑层次,不妨分列如下:1、何故佛语心为宗? 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今语即是心语。 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 性自是门,性无有相,亦无有门。 2、随生诸法处,复有无量三昧门。 远离内外知见情执,亦名总持门,亦名施门。 谓不念内外善恶诸法,乃至皆是诸波罗蜜门。 3、今知自性是佛,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更无一法可得。 乃至真如不属一切名,亦无无名。 4、即无心之心无量之量。 无名为真名,无求是真求。 5、经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不取善不作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法无自性,三界唯心。 6、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 心不自心,因色故心。 色不自色,因心故色。 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 第二位,南阳慧忠国师。 作为慧能弟子中着名人物,他比较注重利用教义启发弟子觉悟自性的。 但他主张佛性是“身心一如”的m,批评一些禅僧不学经教而又乱引经教的做法。 因此,他主张:禅宗法者。 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原心地。 转相传授与佛道同。 不得依于妄情及不了义教,横作见解。 疑误后学俱无利益。 纵依师匠领受宗旨。 若与了义教相应即可依行,若不了义教互不相许。 他还又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主张“无情有佛性”说。 他发挥《大般涅槃经》、《华严经》等义理,明确提出了“心”也包括“无情心”。 这丰富了“以心为宗”的涵义。 当然,他的心,已经是“法性”的意义了。 他的观点是很鲜明的,比如,关于“心”与“性”的异同问题,他认为:迷人即别,悟人不别。 ……众生迷时结性成心。 悟时释心成性。 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 第三位,鹅湖大义禅师。 作为马祖道一的后世弟子,他也继承了传统的洪州禅法。 他反对分别执着心的有无,认为不可形相分别。 n他长期在京城长安传法,其思想多从对答中反映出来:因诏入内。 遂问京城诸大师。 大德汝等以何为道。 或有对云。 知见为道。 师云。 《维摩经》云。 法离见闻觉知。 云何以知见为道。 又有对云。 无分别为道。 师云。 经云。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云何以无分别为道。 又皇帝问。 如何是佛性。 答:不离陛下所问。 是以或直指明心。 或破执入道。 以无方之辩。 祛必定之执。 运无得之智。 屈有量之心。 第四位:思空山本净禅师。 他依据《圆觉经》、《楞伽经》、《维摩经》等经典,论述了“理非教而不圆”的思想。 他着眼点在于引导初学者,依教奉行。 他说: 是故初祖西来,创行禅道,欲传心印,须假佛经。 以《楞伽》为证明,知教门之所自,遂得外人息谤、内学禀承,祖胤大兴玄风广被。 是以初心始学之者,未自省发已前,若非圣教正宗,凭何修行进道。 设不自生妄见,亦乃尽值邪师。 故云:我眼本正,因师故邪。 西天九十六种执见之徒,皆是斯类。 故知木匪绳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圆。 他特别强调了不仅要奉行经教,而且要选择良师从学。 他的观点,更加倾向于籍教悟宗了。 延寿最后综合各位禅师的观点,作了结论。 指出,各位禅师“终不率自胸襟违于佛语。 凡有释疑去伪显性明宗,无不一一广引经文备彰佛意,所以永传后嗣不坠家风。 ”因此,后世的禅修者、尤其是初学者,必须不要妄想执着,要脚踏实地的依教奉行: 又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 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 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 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 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 初心安可暂忘。 第四段:全文总结,明确自己的主张。 从“细详法利无边。 是乃搜扬纂集。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镜净心明本来是佛。 ”他认为,“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 ”但为了一般根基的人,就不厌其烦的问答列举,“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假以宗镜,助显真心。 虽挂文言,妙旨斯在。 俯收中下,尽被群机。 但任当人,各资己利。 ”诸多的论述,完全是方便法门。 但是,他认为自己的论述是广披群机的,“岂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见”。 如何才能正确的理解教理,并指导自己开悟呢? 他用华严宗祖师们的思想,诸如“六相十玄”等义理,来论述教禅、教观等的关系。 须以六相义该摄,断常之见方消。 用十玄门融通,去取之情始绝。 又若实得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即胡假言诠,无劳解释。 船筏为渡迷津之者,导师因引失路之人。 凡关一切言诠,于圆宗所示,皆为未了文字性,离即是解脱。 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见者,今还将文字对治,示其真实。 若悟诸法本源,即不见有文字及丝毫发现,方知一切诸法即心自性。 则境智融通,色空俱泯。 当此亲证圆明之际,入斯一法平等之时,又有何法是教而可离,何法是祖而可重,何法是顿而可取,何法是渐而可非。 则知皆是识心横生分别,所以祖佛善巧密布权门,广备教乘方便逗会,才得见性,当下无心。 乃药病俱消,教观咸息。 简而言之,对待教禅、教观等问题,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 第一, 文字般若,是为了对治迷执,引导悟彻诸法本源的,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 证得一法平等,心中就不会横生教禅、顿渐分别了,这是禅修的目的; 第三, 华严宗六相该摄、十玄融通理念用于禅观,能发挥一闻千悟的功效。 j 参见巨赞《宗镜录》,《中国佛教》(四)页35-38,中国佛教协会编,北京, 知识出版社1989年5月。 k 延寿《宗镜录》,三秦出版社1994年10月。 l 见《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史籍中的《马祖传》。 m 《祖堂集》等《慧忠传》。 n 《景德传灯录》等《大义传》。 发布时间:2021-01-23 10:20:0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