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温金柯博士:六门教授习定论现代汉语译 内容: 六门教授习定论现代汉语译 无著菩萨本世亲菩萨释 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温金柯现代汉语译按:「六门教授习定论」是吕澄先生最为推崇的修禅定的印度论书之一。 笔者一方面是因为读世亲的「无量寿经忧婆提舍」,即「往生论」,为进一步了解五念门之中,第三与四门中,止与观的关系,而阅读本论。 「往生论」第三、四门说:「云何作愿?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 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透过「六门教授习定论」的解说,可以看到世亲指出,止与观是一体的两个呈现,从这即可以清楚地理解「往生论」中的意思。 详如拙著「世亲菩萨对《无量寿经》的诠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中所述。 第二方面是因为读李老师语录,见李老师说:修习禅定的人,可以多读禅典,增进修定的意乐(大意如此),而将此译出,希望可以帮助有意习定者。 本论的六门,是依修定者的动机、须要具备的资粮、什么是定心、实际修定的方法与过程,修定的成果,都有扼要的说明。 对于已经经常在修习禅定的佛教徒来说,可以有很好的反省与检视的帮助。 壹、前言:总标大纲(六门)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离诸烦恼故,述此方便。 写本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所有的众生,能够修练「世间定」和「出世间定」,而快速地舍离各式各样的烦恼。 颂曰:  求脱者,积集,于住勤修习, 得三圆满已,有依,修定人。 释曰:此初一颂总标六门。 言「求脱者」,谓是求解脱人。 「积集」者,谓能积集胜行资粮。 「于住勤修习」者,于所缘处,令心善住,名之为定;由不散乱不动摇故。 问:云何修习? 谓:「得三圆满已,有依修定人」。 「圆满」有三: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 「有依」谓是三定:一有寻有伺定、二无寻唯伺定、三无寻无伺定。 「修定人」者,谓能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人能于解脱起愿乐心,复曾积集解脱资粮,心依于定,有师资等三,而为依止,有依修习。 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及以殊胜圆满之果。 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名总标。 解释:第一个偈颂标举了本书全部的六个方面。 所谓「求脱者」,就是「寻求解脱的人」。 「积集」,就是说这人「能够积集修行的资粮」。 「于住勤修习」,就是说,这人修练到「能够把心安住于对象」;因为他的心能够不散乱、不动摇,所以叫作「定」。 怎样修练呢? 就是「得三圆满已,有依修定人」这两句说的。 也就是:「圆满」有三种: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 「有依」就是三种定境:一是「有寻有伺定」,二是「无寻唯伺定」,三是「无寻无伺定」。 「修定人」指的是这人就已经能够修练止和观。 总的来说就是:如果有人能够对「解脱」发起愿乐心,又能积集解脱的资粮,在师资、所缘、作意三方面都圆满的情况下,修习「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和「无寻无伺定」三种定境,那么他就能因为修定的缘故,而得到世间的各种福乐,还有殊胜的圆满佛果。 本书要循这样的次序来叙述修定的方法。 这就是它的总纲。 贰、六门的分别解释 释第一门「求解脱者」:修习禅定的人(声闻、缘觉和菩萨)『意乐圆满』 颂曰:  于三乘乐脱,名求解脱人; 二种障全除,斯名为解脱。 应知执受识,是二障体性; 惑种、一切种,由能缚二人。 已除烦恼障,习气未蠲除, 此谓声闻乘;余唯佛能断。 若彼惑虽无,作仪如有惑, 是习气前生;若除便异此。 释曰:此之四颂释「求解脱者」。 谓于声闻乘等有差别故,于三乘中,心乐解脱,名求解脱。 云何「解脱」? 「二种障全除,斯名为解脱」。 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脱? 「应知执受识,是二障体性」。 「识」者即是阿赖耶识,「执受」者是依止义,谓是烦恼、所知二障体性。 此复云何? 「惑种」即是烦恼障自性。 「一切种」即是所知障自性。 又「一切种」者。 即是二障种子。 「能缚二人」--烦恼障种子能缚声闻,一切种子能缚菩萨;由与声闻、菩萨为系缚故。 云何此二解脱差别? 谓声闻人,习气未除,断烦恼障,而证解脱,唯佛世尊能总除故。 云何习气? 「彼惑虽无所作,形仪如有惑」者,是名习气。 此中应言:若惑虽无,令彼作相,如有惑者,此言「作仪如有惑」者,即是于因说果名故。 「彼」谓声闻独觉。 未知此是谁之习气? 谓是前生所有串习之事,尚有余气;今虽惑尽,所为相状,似染形仪,名为习气。 若能除断,与此不同。 应云:若彼习皆无,不作仪如惑。 解释:这四个偈颂解释什么是「寻求解脱的人」。 在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等三种不同的教法中,心中向往解脱的人,就是「寻求解脱的人」。 「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二种障碍全部都除去,这样叫作「解脱」。 什么是这二种障碍? 偈颂说:「要知道,『执受识』就是这二种障碍的体性。」「识」就是阿赖耶识;「执受」就是「依止」的意思;这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二种障碍的体性。 这些又是什么呢? 答:「惑种」就是「烦恼障」的自性,「一切种」就是「所知障」的自性。 「能缚二人」的意思是说,「烦恼障种子」能系缚声闻人,「一切种子」能系缚菩萨;因为它们分别对于声闻人、菩萨能作为系缚。 什么是这两种解脱的差别? 就是说,声闻人,没有除去「习气」,只要断除「烦恼障」,就能证得其解脱;唯有佛世尊才能够连同「烦恼障」和「习气」一起全部断除。 什么是「习气」? 就是那样的烦恼虽然在心中没有生起,但是外表上看起来却像是有烦恼似的,这叫作「习气」。 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烦恼已经没有了,但是表象上看起来仍然像是有烦恼的;这里说「作仪如有惑」,就是针对其因(没有烦恼)而说其果(像是有烦恼),所以这样说。 偈颂中的「彼」,指的是声闻人和缘觉人。 不知道这习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就是前世所熟习的事,到了今生仍然有留下来的影响力;现在虽然烦恼断除了,但是似乎仍然遗留于外在行为的表相上,这就叫作「习气」。 如果连同习气都能断除,就会不一样。 而应该是:如果连习气也没有了,在行为的表相上就不会看起来像是有烦恼的样子。 释第二门「积集胜行资粮」:修习禅定准备(闻法得乐)『依处圆满』 颂曰:  种植诸善根,无疑,除热恼, 于法流清净,是名为积集。 能持乐听法,善除其二见, 但闻心喜足,是四事应知。 释曰:此之二颂释「积集」义。 如经中说:「此人先应修习多闻,复听正法,诸见热恼,已正蠲除,心之盖缠,能正降伏。」依此文义,故说初颂。 云何「积集所有善根」? 谓能持正法故;以此为先,令其信等善法增故。 云何「无疑」? 谓乐听法故。 由知法故,已生、未生所有疑惑,悉能除灭。 云何「除热恼」? 谓除二见故。 二见云何? 一者欲令他识知见。 二者自起高举见。 谓作是念:如何令他得知,我是具德之人,是则名为「令他识见」。 依此见故,自欲高举,名「自高见」。 此二能令心焦热故,名为热恼。 云何法流清净? 谓能除遣。 但闻法时,心生喜足故。 上之除字,流入于此。 于法流清净者,谓听法时,心无散乱,相续而流。 心清净故,盖缠止息。 若听法无厌,更能进思,勤修不息,方得名为法流清净。 当知此据,闻思修位,如次应知。 解释:这两个偈颂解释「积集胜行资粮」的意思。 经上说:「这个人应该先修习多闻,听闻正法,错谬的想法和热恼,都已经除去;心中的各式各样的烦恼,都能正确地降伏。」第一个偈颂就是根据这段经文而说的。 什么是「积集所有善根」? 就是能够受持正法。 因为要在能「受持正法」的前提下,才能够让信、勤、念、定、慧等善根增长。 什么是「无疑」? 就是喜欢听闻正法。 因为了解正法,就能够除灭已生的、未生的各种疑惑。 什么是「除热恼」? 就是除去两种想法。 哪两种想法? 第一种是「希望被他人了解」,第二种是「觉得自己很伟大」。 也就是心里这样想:「要怎样让别人了解到,我是一个很有才能、很有修行的人?」这就叫作「希望被他人了解」。 在此想法的基础上,希望抬高自己,叫作「觉得自己很伟大」。 这两种想法,能使人的心中焦热,所以叫作「热恼」。 什么是「法流清净」? 就是能够除遣热恼。 因为听闻正法的时候,能够生起喜悦与满足之心。 所谓「于法流清净」,就是听闻正法之时,心中无有散乱,义理相续而流。 因为其心清净,所以烦恼止息。 如果能够听法无厌,更能进一步思惟法义,不断的努力修练,才可以称为「法流清净」。 这里讲的是「听闻正法」阶段的心态;但是要知道依据同样的道理,「思惟正法」、「修习正法」的阶段,也是要这样。 释第三门「于住勤修习」:努力地修习禅定『本依圆满』 次有十六颂,释「于住勤修习」。 初一总标,余是别释。 颂曰:  所缘及自体差别并作意 心乱住资粮修定出离果 接下来有十六个偈颂,是在解释「于住勤修习」。 第一个偈颂是总标,其他十五个偈颂,则是分别解释六个主题。 一、「所缘」:住心(定心)所观察的三种对象 言「所缘」者,有其三种  外、上及以内,此三所缘生, 应知住有三,自体心无乱。 释曰:言三种者:一「外缘」,二「上缘」,三「内缘」。 外缘,谓白骨等观所现影像,是初学境界。 上缘,谓未至定缘静等相。 内缘,谓从其意言所现之相为所缘境。 自体谓是心无乱相,名之为住。 心无乱者,于外等处三种缘时,随其所缘心无动乱。 解释:修习禅定的所缘境有三种,就是:「外在的对象」、「在上的对象」和「内在的对象」。 「外在的对象」,就是「白骨观」[1]等所现的影像,这是初学禅定的人观察的对象。 「在上的对象」,指的是在还没有达到定境之前,以定境为静相的观察[2]。 「内在的对象」,就是以法义作为观察的对象[3]。 定境的本质,就是心没有动乱的状态。 所谓「心没有动乱」,指的是在观察外在的、在上的、内在的这三种对象时,心没有动乱。 二、「自体」:住心(定心)的本质(无移念) 颂曰  第一住相应,定心者能见, 于境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第二住相应,厌离,心寂静, 专意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第三住相应,于前境凝住, 定意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释曰:此之三颂,如其次第,配外、上、内。 言「于境无移念」者,谓于余境心无散乱,故名「无移」。 「相续」者,坚守持心,令不断绝。 言「明人」者,或因自思,或从他教,于静虑法而起加行,是谓明人。 应知如次,是随法行及随信行种性。 言「厌离心寂静,专意无移念」者,谓于其境生厌离心;前唯观境,未能生厌;今时专注,心生厌离,而不散动。 「于前境凝住」者,谓于意言所现之境,缘此境时,其心凝定,故云「定意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解释:这三个偈颂,依序分别是在配置外、上、内三种对象,来解释「住心」(定心)的本质。 第一,观察外在对象时,「于境无移念」,就是专注于所观察的对象,而不会散乱地转移到其他对象,所以叫作「无移」。 「相续」就是稳住心念,使这样的心念持续着。 说能够这样的人是「明人」,指的是:或者由于自己的反省,或者由于他人的教导,而开始修习禅定,这样就是「明人」。 由自己反省而起修的,是「随法行」种性的人;由他人教导而起行的,则是「随信行」种性的人。 第二、观察「在上的对象」时,「厌离心寂静,专意无移念」,是说此时他于外境生起厌离心;前一种只观察外境,而未能生起厌离心,这时则是一方面专注,同时又心生厌离,而心不散乱动摇。 第三种,观义境时,「于前境凝住」,是说观察此义境时,其心凝定。 所以说是「定意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三、「差别」:住心(定心)的九种差别相 颂曰:  坚执及正流,并覆审其意, 转得心欢喜,对治品生时, 惑生能息除,加行常无间, 能行任运道,不散九应知。 释曰:于彼住中差别有九,谓最初住、正念住、覆审住、后别住、调柔住、寂静住、降伏住、功用住、任运住。 此等并依阿笈摩经,随句次第,而为修习。 若于最初学缘境时,其心坚执,名「最初住」。 次于后时,令其正念流注不断,名「正念住」。 若依托此,有乱心生,更覆审察,缘境而住,名为「覆审住」。 次于后时,转得差别,名「后别住」。 次于后时,对治生起,心得自在,生欢喜时,名「调柔住」。 于此喜爱,以无爱心对治生时,无所爱乐,其心安静,名「寂静住」。 次于后时,所有已生、未生重障烦恼,为降伏故,名「降伏住」。 次于后时,以加行心,于所缘境,无间随转,一缘而住,名为「功用住」。 次于后时,于所缘境,心无加行,任运随流,无间入定,缘串习道,名「任运住」。 此之九种,心不流散,名之为住。 应知以此「不散」之言,与「坚执」等皆相配属。 解释:「住心」(定心)有九种差别相,就是最初住、正念住、覆审住、后别住、调柔住、寂静住、降伏住、功用住、任运住[4]。 这九个差别都是依据《阿含经》所说的次第而作的修习。 最开始学习观察时,他的心是坚定地锁住对象,这叫作「最初住」。 然后,使心的正念不断流注,叫作「正念住」。 在这个状态下,有动乱心生起,而能够再次察觉,心安住在对象上,这叫作「覆审住」。 然后,心转成另外的状态,叫作「后别住」。 然后,生起对治,而使心得到自在,生起欢喜时,叫作「调柔住」。 针对这种欢喜心,以「无爱心」加以对治,因为无所爱乐,而心得到安静,叫作「寂静住」。 然后,所有已生、未生的重障烦恼都被降伏了,叫作「降伏住」。 然后,再加把劲,对于所观的对象,紧紧地扣住,叫作「功用住」。 然后,对于所观察的对象,心不再使劲,随其自然,而顺着串习的力量,滑入定境,叫作「任运住」。 因为这九种差别状态,心都是不流散的,所称为「住」。 所以这句「不流散」,和「坚执」(坚定地锁住对象)等九种差别相,都是相配属的。 四、「作意」及「散乱」 颂曰  励力并有隙,有用及无用, 此中一、六、二,四作意应知。 谓外、内、邪缘、麁重并作意, 此乱心有五,与定者相违。 于彼住心缘不静,外散乱; 掉、沈、心味着,内散乱应知。 应识邪缘相,谓思亲族等; 生二种我执,是名麁重乱。 见前境分明,分别观其相, 是作意散乱;异斯唯念心。 于作意乱中,复有其乱相, 于乘及静虑,初二应除遣。 释曰:应知「作意」有其四种:一、励力荷负作意,二、有间荷负作意,三、有功用荷负作意、四、无功用荷负作意。 此中,「坚执不散」,是「励力荷负作意」,初用功力而荷负故。 次「正流」等六种不散[5],是「有间荷负作意」,中间数有乱心起故。 无间加行,是「有功用行荷负作意」。 入串习道,是「无功用行荷负作意」。 如是摄已,谓一六二,应知即是四种作意。 解释:「作意」有四种:一、励力荷负作意,二、有间荷负作意,三、有功用荷负作意、四、无功用荷负作意。 在九种住心的差别相中,「最初住」的「坚执不散」,就是「励力荷负作意」;因为它是最初使用心力而导致的荷负。 其次,正念住、覆审住、后别住、调柔住、寂静住、降伏住六种,是「有间荷负作意」;因为在这中间有几度的动乱心生起。 功用住的使劲,就是「有功用行荷负作意」。 「任运住」的滑入定境,是「无功用行荷负作意」。 这样比配,就知道第一个、中间六个,以及其后二种住心,就分别是四种作意。 又心散乱,有其五种:一外心散乱、二内心散乱、三邪缘心散乱、四麁重心散乱、五作意心散乱。 外心散乱者,于住心境,起缘之时,遂缘余事,心流散故。 内心散乱者,谓掉举等三,于所缘境,中间乱起故。 邪缘散乱者,于修定时,诸有寻求亲识等事,而生顾恋。 麁重心散乱者,有二我执令其心乱:于修定时,有此二事,谓益及损。 若身安隐,名之为益;身体羸弱,即是其损。 或云我今得乐,或云我今有苦,或云是我之乐,或云是我之苦。 此中我者,是执取义。 言作意心散乱者,有其三种:于所缘相分明而住,是思察性。 或从此乘更趣余乘,或从此定更趣余定,谓极分别思察定时,遂使心乱,名心散乱。 异斯唯念心者,此能对治初作意散乱,由不分别而缘于境,但有念心。 此明成就心不忘念。 此三散乱,初二应舍;第三由是从定趣定,希胜上故,亦非是过。 又,心的散乱可以分成五种:也就是,一、「外心散乱」,二、「内心散乱」。 三、「邪缘心散乱」,四、「麁重心散乱」,五、「作意心散乱」。 「外心散乱」指的是,在以境为缘而修住心时,却想到其他的事,导致心念流散。 「内心散乱」指的是,掉举、昏沈、味着等三者,在所缘境中间乱起。 「邪缘心散乱」指的是,在修定时,各种想到亲戚、朋友之事,而生起顾恋之心。 「麁重心散乱」指的是,产生二种我执,使其心乱。 也就是在修定时,会产生修定是有益或有损的想法;如果身安隐,就叫作有益;身体羸弱就是有损,于是认为「我今得乐」,或是「我今有苦」;有时说「这是我之乐」,有时又认为「这是我之苦」。 其中产生的「我」,就是「执取」的意思。 「作意心散乱」有三种:对于所缘境相,了了分明而住,就是所谓「思察性」;有时为了从此乘更趣余乘,或者从此定更趣余定,也就是极力分别思察定境时,遂使心乱,称为「心散乱」。 与此二者不同的只有「念心」,就是说,只有念心,而不分别于境,能够对治开始的作意散乱。 这样就是成就了心不忘念。 此三种散乱,第一与第二种应该舍去,第三种因为是从定趣定,希求胜上的定境,所以并不是过失。 五、「住资粮」:修定的条件(戒行清净) 颂曰  住戒、戒清净,是资粮住处; 善护诸根等,四净因应知。 正行于境界,与所依相扶, 于善事勤修,能除诸过失。 最初得作意,次得世间净, 更增出世住,三定招三界, 释曰:住资粮者,谓戒即是无边功德所依止处;必先住戒,戒行清净,无有缺犯。 若求戒净,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 何故「善护诸根」等令戒清净? 由正行于境,与所依相扶,善事勤修,能除于过。 初因即是于所行境行清净故。 二于所依身共相扶顺,于受饮食离多少故。 三于善事发起精勤故。 四能除过失,进止威仪,善用心故。 由此四因,戒得清净。 解释:所谓「住资粮」,就是说,「戒」是无量无边功德的基础,因此必须先持戒,戒行清净,没有缺失和过犯。 要做到戒行清净,它的条件有四个: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 为什么「善护诸根」等四者,能够使戒行清净? 因为能够正心对境,和所依的根身相扶持,又善于勤修,和免除过失。 因为第一「善护诸根」就是以清净心,来面对境界。 第二「饮食知量」,就是饮食的量恰到好处,没有过多或过少的缺失,以此调理修定所依的根身。 第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是对于修定这种善事,发起精进的修习。 第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因为能在行住坐卧中,善于用心,因此能除种种过失。 由于这四个条件,所以戒行得到清净。 六、小结 如是应知,由三种定,得三出离:缘外境时,得作意住;缘上境时,得世清净;缘内心时,得出世净。 「住」者即是永得出离,必趣涅槃,更不退转。 已释「于住勤修习」。 由此可知,由三种定,可得三种出离。 也就是,以外境为对象,得到专注之心;以在上之境为对象,可得到世间清净;以内心为对象,得到出世间的清净。 所谓「住」,就是永得出离,必定趣向涅槃,而不再退转。 以上解释的是「于住勤修习」。 释第四门、「三圆满」『正依圆满』 颂曰:  多闻及见谛、善说、有慈悲、 常生欢喜心,此人堪教定。 尽其所有事,如所有而说, 善解所知境,斯名善教人。 由闻生意言,说为寂灭因, 名寂因作意,是谓善圆满。 释曰:圆满有三,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 此中,初颂说师资圆满,意显其人善教圆满、证悟圆满、善语圆满、无染心圆满、相续说法加行圆满。 此显教授师众德圆满,由此师故,得闻正法,有所证悟。 次明所缘圆满,说第二颂。 尽所有事,如事而说,善所知境,名为善说。 此明师资能说诸事,穷尽无悋,故名所缘圆满。 次明作意圆满,说第三颂。 此显以闻为因,所起意言,能与圣道涅槃为正因故。 缘此意言,所有作意皆得圆满。 此中因言显闻,即是意言之因。 言寂灭者,即是涅槃及以道谛,自体寂灭,及能趣灭故。 总言之「寂因作意」者,明此作意缘寂灭因。 何谓所缘? 了法无性。 如是缘时,即是其因亦是寂灭故。 此作意名为寂因,是一体释;又,缘此作意亦名寂因,此别句释。 (准如是释,应云「寂因作意」。 旧云「如理作意」者,非正翻也。 ) 解释:「圆满」有三种,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 这里,第一个偈颂说的是「师资圆满」;意思是说这样的人通达教理、悟道见法、善于表达、心中慈悲没有染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宣说佛法,这几个方面都达到圆满。 教授禅法的老师具备圆满的德能,就能使学习的人了解正法,而有所证悟。 第二个偈颂说的是「所缘圆满」。 对于修定中所有的情况,都能确切的说明;精通修定中所有的情况,才叫作「善于说法」。 也就是说,禅师能够穷尽而且无误的说明修定的情况,才称为「所缘圆满」。 接着,第三个偈颂解释什么是「作意圆满」。 它要表达的是,因为听闻而生起的想法,就是圣道和涅槃的直接原因。 透过这些想法,修定者所有的作意,都能得到圆满。 这里,是透过言语而达到理解,所以它是想法的原因。 偈颂中所说的「寂灭」,包括了灭谛涅槃和道谛;因为涅槃的自体即是寂灭,而道谛能使人趣向寂灭。 总而言之,所谓「寂因作意」就是:这种作意是以寂灭因作为对象。 什么是所缘的对象? 就是明白诸法无性。 因为这样观察时,作意本身也是寂灭的。 这种作意就叫作寂灭因,这是「一体释」;又,以这种作意作为对象来观察,也叫作寂灭因,这种解释法叫作「别句释」。 (根据这样的解释,应该叫作「寂因作意」,过去称为「如理作意」,不是正确的译法。 ) 释第五门、「有依」(定境) 颂曰:  谓寻求意言,此后应细察, 意言无即定,静虑相有三。 无异缘、无相、心缘字而住, 此是心寂处,说名奢摩他。 观彼种种境,名毗钵舍那。 复是一瑜伽,名一二分定。 麁重障、见障,应知二种定, 能为此对治,作长善方便。 释曰:次明「有依」。 诸修定者必有依托,谓依三定说「寻求」等。 言「寻求」者,显是有寻;既言有寻,准知有伺。 言「细察」者,显无寻唯伺。 「意言无」者,欲显无寻无伺;寻、伺皆以意言为性。 此据奢摩他法明其定义,说「无异缘」等。 此明「无差异」义,但缘其字,而心得住,名「无异缘」;亦名「无相」,但缘其字,于观义相,所有作意,非彼相故。 此住名「奢摩他」。 「奢摩」是「寂止」义,「他」是「处」义。 非独「奢摩」得尽于事,谓据其心寂止之处,心得凝住。 依止于定,此定即是凝心住处,故名「奢摩他」,异此便无。 次据毗钵舍那法明其定义,说次一颂,谓依多境名为众观。 所言「彼」者,谓与彼二俱相属着,即「奢摩他」及「所缘字」,是依奢摩他,得毗钵舍那;依于字处,所有诸义起诸观故;于寂止处,所有众义依仗于字,谓缘众义而起观察名为「众观」。 「名一二分定」者,或时但有寂处而无众观,或有众观而非寂处,或时俱有,应知即是止观双运。 又,奢摩他、毗钵舍那有二种障,谓麁重障及见障。 应知二定是此对治,如次应配。 何故此二名「长善方便」? 能长善法之方便故。 解释:接下来说明第五门「有依」。 修定的人必然处于某种状态,也就是依三定:「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来说明其状态。 第一种定相有寻求;既然有寻求,由此可见也有伺察。 第二种定相是「细察」,表明它是没有寻求,而只有伺察。 第三种定相是「意言无」,表明它既没有寻伺,也没有伺察;因为「寻求」和「伺察」的本质同样都是「意言」。 接下来第二个偈颂,是从「奢摩他法」的角度来说明定的意义,而说「无异缘」、「无相」。 所谓「无差异」的意思是说,只以其字作为观察的对象,而心得到安住,这样叫作「无异缘」;住心也叫作「无相」,因为只以其字作为观察的对象,在观察义相时,所有作意的对象并非其相。 这样的住心叫作「奢摩他」。 「奢摩」是「寂止」的意思;「他」是「处」的意思。 住心不是只有「奢摩」(寂止)就表达完全了,也就是说,依止于其心寂止之处,心才得以凝定而住。 依止于定,这所依的定,就是凝心安住之处,所以叫作「奢摩他」(寂止处),如果不依止于此,就不会有住心。 下一个偈颂,是从「毗钵舍那法」的角度来说明定的意义,也就是心依于多个境时,称为「众观」。 「观彼种种境」的「彼」字,指的是和「奢摩他」及「所缘字」二者是相互关连的。 也就是说,要依于奢摩他,才能得毗钵舍那;要依于所缘字的所有诸义,才能起各种观察。 也就是说,是在心的寂止处,而所有众义都须依仗于字,以众义为对象而起的观察叫作「众观」。 「名一二分定」是说,同样是在住心的状态下,有时候是只有寂处而没有众观,有时候则是众观而非寂处,有时候是寂止处和众观两者俱有,这也就是止观双运。 下一个偈颂是说,奢摩他、毗钵舍那有二种障,也就是麁重障和见障。 要知道奢摩他对治麁重障,而毗钵舍那对治见障。 为什么偈颂中说,奢摩他、毗钵舍那二者叫作「长善方便」? 因为它们是能够增长善法的方便。 心得清净的方法 云何令方便法得善清净耶? 颂曰:  此清净应知,谓修三种相: 寂止、策举、舍,随次第应知。 若心沈恐没,于妙事起缘, 若掉恐举生,厌背令除灭。 远离于沈掉,其心住于舍。 无功任运流,恒修三种相。 定者修三相,不独偏修一, 为遮沈等失,复为净其心。 释曰:为答前问,求净定者修三种相。 云何为三? 谓止、举、舍。 复云何修? 「随次第应知」──随其惑障生起之时,应次修习,在于何时,复修何相。 且辩策举相:「若心沈恐没」。 定者修三相,如下当知。 若心沈没,可修策举相。 何者是耶? 于妙事起缘令心喜为相。 又,寂止相者,若心掉举、或恐掉举,应修寂处。 此云何修? 「厌背令除灭」。 于所缘境极生厌恶,于自内心令过止息。 舍相者,谓离沈掉。 于何心中,谓心住舍? 此舍相者,即是「无功任运流,恒修三种相」。 如是次第修三相时,诸习定者得清净相。 又,奢摩他等即是定者,于此三相不独修一。 何以故? 「为遮沈等失,复为净其心。」若但修止,内心沈没。 既沈没时,便应策举。 若因策举,心掉散者,观不净境,令生厌离。 于此舍相正修习时,名为正定,能尽有漏,由此遂令心极清净。 应知此中,皆是随顺正经文句,如理应思。 解释:为什么方便法可以使善法得以清净?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求清净禅定的人,修习三种心的状态。 哪三种? 就是寂止、策举和舍。 而这三种状态要怎样修习呢? 就是随其不同的惑障生起之时,来决定在什么时候,修习什么状态。 譬如修「策举相」的时机,就是「若心沈恐没」。 修定的人修习三相,就如下文所说,即如果心沈没时,可以修「策举相」。 什么是策举相? 就是以妙好的事物为对象,使心产生喜悦的状态。 又,修「寂止相」的时机,是心掉举,或者为了防止掉举,就应修「寂止相」。 怎么修呢? 就是「厌背令除灭」,也就是对于所缘的对象产生非常的厌恶心,而使自己内心的过失止息下来。 「舍相」就是既没有昏沈,也没有掉举。 怎样的心,可以叫作「心住于舍相」? 这里所说的「舍相」,就是「无功任运流,恒修三种相」。 也就是根据前述的次第修习三相时,习定的人可以得到心的清净相。 又,「奢摩他」、「毗钵舍那」就是修定的人,在寂止、策举和舍等三相中,不会只修其中一相。 为什么呢? 它的原因就是「为遮沈等失,复为净其心。」即如果只修止(奢摩他),就会内心沈没。 到了沈没的状态,就应该策举。 如果因为策举,而导致心掉举,散乱的话,就应观不净之境,使心生厌离而得寂止。 修习这时得到的舍相,就叫作「正定」,它能除灭有漏烦恼,而使得心非常的清净。 要知道,以上说的,都是依据经典的文句而说的[6],应当如理的思维。 心得清净的利益 颂曰  出离并爱乐,正住有堪能, 此障惑皆除,定者心清净。 释曰:此明清净之益。 依《去尘经》[7]说:佛告诸苾刍,若人欲求内心净,时有惑障现前,不能除灭。 欲断除者,先于不善业道,勿造大过,息罪恶见,而求出家,希求「出离」。 若处中烦恼、欲、瞋、害意,起恶寻思,障胜爱乐,能除此障,说「爱乐」言。 若有微细眷属寻思、世间寻思、不死寻思,障其正住,对治此故,说「正住」言。 若有功用方入定者,此定即非堪任之性。 若能除此,显有「堪任」,能除于惑,说「堪能」言。 此显净定之人得四种胜益。 解释:这个偈颂说明的是心得到清净的利益是什么。 依《去尘经》所说的,佛告诉比丘们,如果有人想要得到内心的清净,但却有烦恼障碍现前,不能除灭;想要断除烦恼的人,首先要持戒,在不善业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方面,不要犯大罪过,停止作恶的想法,而求出家,希求出离烦恼。 如果心中有烦恼、贪欲、瞋恚、害意等等不好的念头,是会障碍对于殊胜法的爱乐之心;能够除去这些烦恼障碍,所以叫作「爱乐」。 如果有微细的烦恼,像是眷属寻思、世间寻思、不死寻思等等,会障碍其心的正住;能够对治这些微细的烦恼,因此叫作「正住」。 如果必须使劲才能够入定的人,这样的定就不是他真正能够胜任的状态;能够免除这种状态,就代表他是堪能入定的;能够除去这样的烦恼,因此叫作「堪能」。 这个偈颂表达的是得到清净定的人,所得到的四种利益:出离、爱乐、正住、堪能。 释第六门、 云何修定人果? 颂曰:  于此定门中,所说正修习, 俗定皆明了,亦知出世定。 此颂意显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者获现果故。 若人能依所说定相修习之时,得诸世间胜果圆满及出世果,如前已说。 解释:修禅定的人所得到的成果是什么? 这个偈颂所要说的就是修习止观的人,所获得的成果。 如果有人能够根据前面所说的定心的状态来修练的话,所得的成果,就如前面所说的,是世间及出世间殊胜的成就都能圆满。 结语: 问曰:如上所说欲明何事? 答曰:  显意乐、依处、本依及正依, 世间定圆满,并了于出世。 释曰:略说义周,为会前事,故说斯颂。 如最初云「求脱」者,为显意乐圆满,「积集」者依处圆满;此明有心修定,必须依托积集资粮故。 「于住勤修习」者,显本依圆满。 如经中说:「佛告诸苾刍,汝等先当依定,能尽有漏,是我所说。 若欲求出生死海者,离于正定,无别方便。」「得三圆满」者,显正依圆满;明师资承禀,决定可依。 「有依、修定人」者,此显修习圆满。 诸有智者,如前所说,远离放逸,正修行时,世间诸定悉皆圆满,及出世间,咸能证悟,显得果圆满。 前面所说的,主要说明的是什么? 解释:为了呼应前面所提的,简要地作圆满的总结,所以说这个偈颂。 在所说的六门中,第一门「求解脱的人」,要强调的是他们修习佛法之意乐的圆满。 第二门「积集」,强调的是依处圆满;也就是想要修定的人,必须凭借积集资粮。 第三门「于住勤修习」,强调的是本依圆满;也就是如经中所说的:「佛对诸比丘说,你们要先有禅定,就能断除一切烦恼,这是我所说的。 想要脱离生死轮回的人,如果没有正定,就没有其他的途径了。」第四门「得三圆满」,强调的是正依圆满,也就是怎样资格的教导禅定的老师,是一定可以随学的。 第五、六门「有依、修定人」,强调的是修习圆满,也就是有智慧的人,能够如前面所说的,远离放逸,而好好的修行时,就能成就各种世间定,而出世间法也全都能够证悟,也就是强调得果圆满。 --------------------------------------------------------------------------------[1] 《发智论》卷二:「又世尊说:『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云何名『住对面念』耶? 答:修观行者,系念眉间,或观青淤,或观膖胀,或观脓烂,或观破坏,或观异赤,或观被食,或观分离,或观白骨,或观骨琐,此等名为住对面念。」(T26.926c)[2] 《瑜伽师地论》卷十二〈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如世间初静虑等,为背下地修方便故,先以静相而称赞之;为趣上地修方便故,后以麁相而复呵毁。」(T30.339b)《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二〈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一〉:「云何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 谓如有一于下欲界观为麁相,于初静虑离生喜乐,若定若生,观为静相。 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欲界而得离欲,亦能证入最初静虑。 如是,复于初静虑上,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麁相,一切上地观为静相。 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乃至无所有处而得离欲,亦能证入乃至非想非非想处。」(T30.401c)《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二〉:「世间道修者,谓于诸下地见麁相故,于诸上地见静相故,乃至能趣无所有处,一切离欲。」(T30.476c)[3] 指的是「空」、「无相」、「无愿」等意言所现之相为所缘境。 [4]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一〉:「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 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云何内住? 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 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云何等住? 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麁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云何安住? 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 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 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云何调顺? 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 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云何寂静? 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 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云何名为最极寂静? 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云何名为专注一趣? 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云何等持? 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 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T30.450c)两处所说的九种住心,虽然名词不同,但是所说的次第及内容是一样的,可以拿来相互参照。 [5] 「正流」等六种不散,指的是九种住心中的:正念住、覆审住、后别住、调柔住、寂静住、降伏住。 [6]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编号1247经:「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应当专心方便。 随时思惟三相。 云何为三。 随时思惟止相。 随时思惟举相。 随时思惟舍相。 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 则于是处其心下劣。 若复一向思惟举相。 则于是处掉乱心起。 若复一向思惟舍相。 则于是处不得正定。 尽诸有漏,以彼比丘随时思惟止相。 随时思惟举相。 随时思惟舍相故。 心则正定。 尽诸有漏。 如巧金师.金师弟子以生金着于炉中增火。 随时扇韛。 随时水洒。 随时俱舍。 若一向鼓韛者。 即于是处生金焦尽。 一向水洒。 则于是处。 生金坚强。 若一向俱舍。 则于是处生金不熟。 则无所用。 是故。 巧金师.金师弟子于彼生金随时鼓韛。 随时水洒。 随时两舍。 如是生金。 得等调适。 随事所用。 如是。 比丘。 专心方便。 时时思惟。 忆念三相。 乃至漏尽,佛说是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7]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编号1246经:「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金师住处,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如铸金者。 积聚沙土。 置于槽中。 然后以水灌之。 麁上烦恼。 刚石坚块随水而去。 犹有麁沙缠结。 复以水灌。 麁沙随水流出。 然后生金。 犹为细沙.黑土之所缠结。 复以水灌。 细沙.黑土随水流出。 然后真金纯净无杂。 犹有似金微垢。 然后金师置于炉中。 增火鼓韛。 令其融液。 垢秽悉除。 然其生金犹故。 不轻.不软.光明不发。 屈伸则断。 彼炼金师.炼金弟子复置炉中。 增火鼓韛。 转侧陶炼。 然后生金轻软光泽。 屈伸不断。 随意所作钗.铛.镮.钏诸庄严具,如是。 净心进向比丘麁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 如彼生金。 淘去刚石坚块,复次。 净心进向比丘除次麁垢。 欲觉.恚觉.害觉。 如彼生金除麁沙砾,复次。 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 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 思惟除灭。 如彼生金除去尘垢.细沙.黑土,复次。 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 思惟除灭。 令心清净。 犹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 令其纯净,复次。 比丘于诸三昧有行所持。 犹如池水周匝岸持。 为法所持。 不得寂静胜妙。 不得息乐。 尽诸有漏。 如彼金师.金师弟子陶炼生金。 除诸垢秽。 不轻.不软.不发光泽。 屈伸断绝。 不得随意成庄严具,复次。 比丘得诸三昧。 不为有行所持。 得寂静胜妙。 得息乐道。 一心一意。 尽诸有漏。 如炼金师.炼金师弟子陶炼生金。 令其轻软.不断.光泽。 屈伸随意,复次。 比丘离诸觉观。 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 如是正受。 纯一清净。 离诸烦恼。 柔软真实不动。 于彼彼入处。 欲求作证悉能得证。 如彼金师陶炼生金。 极令轻软.光泽.不断。 任作何器。 随意所欲。 如是。 比丘三昧正受。 乃至于诸入处悉能得证,佛说此经已。 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发布时间:2021-01-16 11:43:2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