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 内容: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我们现在所居的生活世界、空间,它都叫做现象界的生命,何为现象呢? 有比较具体的形象存在,包括生灭,开始和终了,都有它的形象存在,所以称作现象界的生命状态,那我们现象界的生命状态,它不是法身,称为业报之身。 那到底什么是业报之身? 所谓的业报身,就是你的习惯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延续而所产生的一种作用,那就称为业报身受用,我们为什么称为业报身呢,因为众生的心啊,比较执着于某一点,某一个界限当中,它不会全面的圆满的去看待任何问题,所以对待自己的受用,就有所缺陷。 从现象中我们可以分析,可以看得到,生活中有句俗话讲“隔行如隔山”,为什么称作“隔行如隔山”呢? 因为你这个每一行都有习惯的东西,习惯受用的东西。 你一旦说你的思维、信念,定性以后,你很难去突破,甚至是不可能突破,所以说就导致什么,就导致你看待问题呢,这种角度啊,就有所执着和局限性,你看,我们看待一个问题,首先是带着一种成见,何为成见呢? 就是说我认为这个事情会怎么样? 同样的一件事,两个人看的角度截然不同,所得的结果和受用也截然不同。 为什叫结果和受用呢? 因为你对这个东西的看法,对这个事的看法,以及对这个人的看法,决定了你跟他的关系和态度,因为你跟他的关系和态度没有摆正的话,它就会导致什么,导致受用全无啊。 啥叫受用全无? 你本来可以跟那人保持很好的关系,因为你有一种看法,对他有一种认识,就把你跟他的关系,善的因缘就阻挡住了,相反的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带有成见的话,就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 你如果明白体悟到法身真理了,法身真理是什么? 是绝对的状态,它是不存在这些所谓现象的障碍的。 现象的障碍在我们的身心世界里是比比皆是,但是法身真理呢,就是绝对的生命状态是不存在这些现象界的障碍,它整个的生命形式是完美无缺的,那我们自己生活在被障碍住的生活空间和世界里头,所以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它都有一个想法,要寻求一种解脱。 它解脱的是什么? 这个我们要清楚,每一种信仰也好,每一种宗教也好,它都在寻求一种解脱,而这种解脱呢,恰恰也就是说,对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的一种阐释,一种解释,我们通过修学佛法的般若思想核心的理念呢,对于我们自己现有的生命状态,能达到最好的究竟圆满的一种解脱。 为什么称作究竟圆满? 因为在佛的教法当中,是不分概念,没有高低的概念,没有根器的概念,所有的众生依它的教法统统都可以得到所要的利益,而且是圆满的。 佛在《法华经》里有一个比喻,就说天上下雨,山川万物都要接受雨的滋润,你树也好,草木也好,树有它的容受量,它也吸圆满接受雨的滋润啊,得到圆满受用。 小草呢,也得到圆满的受用,从事相上我们会观察到,小草它所得到的雨量跟树肯定没法比,但是它都叫圆满。 对于这场雨来说,你站到那场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它是有分别心吗? 它没有分别心,是绝对平等的,那为什么所对的境界不一样呢? 那树接受的雨量跟草接受的雨量现象上还是有差异,是吧? 这就是种性的问题。 但是种性问题对你的本性来说,它是不分别的,知道吗? 种性问题对你的真心来说是不分别的,通通是平等的。 那你怎么看待这种角度的问题呢,对我们学般若思想的人,你想学真正佛法,你应该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个现象呢? 看待什么现象呢? 看待你的真如自性跟你所处的生活世界空间怎么一个角度问题。 你应该怎么去看待? 你有正确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会得到生命的正受。 正受是什么? 就是我们决定不会有任何的错误的行为发生,这叫圆满报身的受用。 那什么是法身呢? 在这两个相对现象的中间所有的一切运行就是法身。 听懂了? 什么是法身? 雨下来滋润万物,整个作用这是法身。 “雨”是圆满报身,雨所浇灌的对象是千百亿化身,这是三身之间的关系啊。 而那报身和化身呢,它是什么,它是法身的运行形式,就是通过现象来运行的一种轨迹,因为你明白这个以后,你就明白你自己的生命现象,就是在我们的生命现象里头,怎么去看待法身、化身和报身,怎么去观察到这三个作用,就是我们的生命在这三个方面是怎么作用的。 在我们这个生命现象中,什么是法身呢? 具体到我们生命个体当中,什么是法身? 有没有想过? 我们要具体到我们如何能感受到它才行,要从相对的不自在进入绝对的自在,那样的话才叫现证啊。 什么叫当下即成菩提? 这个菩提不是说经过这样那样证出来的,你去反观啊,用你的智慧之光去观察你的生命现象当中什么是法身? 什么是不生不灭? 咱们都知道法身是不生不灭的,你的生命现象中哪个是不生不灭的呢? 你观察到认识到法身的作用力和现象的时候,我告诉你,那你就叫所谓解脱了,从那一刹起你就叫解脱了,法身见到,圆满报身自然成就。 听懂吗? 千百亿化身就无量显现啊。 什么叫千百亿化身自然显现? 因为你触及到法身这个概念,咱先不要说证入不证入,你能够从意识心上去明白什么叫法身,那跟你有缘的那些众生就得解脱了。 怎么叫得解脱了? 跟你有缘的人,借助某个机缘,你就可以帮助他。 这个力度可能稍小一点在梦里面就会展现很多因缘。 就会出现很多所谓的梦兆,这叫理性的法身证入。 从理体上的法身算证入了,那事相上的法身如何证入呢? 今天就触及到这个问题。 事相上的法身怎么去证入? 这个是关键。 所以我们修行的根本要清楚。 你不明白法身的时候,就像你不明白这个东西从哪来一样。 你只是看到它现象的生灭,再深一步的人,能看到它的具体作用,就是比较有智慧的人。 能意识到它的作用,对不对? 这还不是它的究竟,我们要探究它的究竟,它的究竟就是法身处。 所以我们要明白法身意,当我们明白法身意的时候,告诉你,那你就一切平等了,自然而然你想不平等都不可能。 你想生妄念都不可能。 换句话说,你想不解脱,都不可能。 那是绝对的力量,在这个里头,哪是不生不灭的? 从来不生就没有形象,既然不生,不生何来的形象? 不生不灭,只有不生才能不灭嘛。 你想想哪不生? 何为不灭呢? 顺着刚才我讲的那个雨啊那个思路去想去,去观察不生不灭的东西。 咱就说那个雨吧,滋润万物,我问你,雨从何来? 万物又从何来? 这两个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是不是? 这两个都带有普遍性和平等性没有? 它绝对带有啊。 所以说这两个东西的缘起处就是法身。 因为他是共通的,它是在法身的那种包容下,法身的本体当中完成这个过程的。 同样这个东西也是啊,它从何而来? 它从矿石提炼出来,模子弄成这个样子,这叫因缘和合,经过水火煅炼,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是生灭相,它所具有的作用叫做报身相,它这个东西是化身相。 这两个加在一块那是它的法身相。 它从哪作用的,你要观察,甭管这个东西从哪来以及它所起到的作用,这两种现象是在一个状态中进行的,那个状态是不生不灭的。 听不懂,我再解释一遍,我们一大屋子的人到这来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缘起啊,就是因缘吗,不管是什么因缘我们到这里来,这个屋子来承载我们,这两个作用现象是不是在一种作用体里进行的? 它不是两种作用体,是不是? 它必须在一共同体里进行出来的吧? 那个玩意,如何见到那个东西呢,你就观察一切现象的平等性,就见到它了,就认识到绝对平等的法身。 你得站在第三方角度去思维,而不是说你陷在境界当中,你得站在第三方绝对的角度去看待现象的发生,那你就证入法身了。 这是一个现象,这是一个拳头(左),这是一个拳头(右),我问你它两个是独立的吗? 你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它绝对不是独立的,哪个角度,你从这个整个虚空看它是不是独立的? 它都在这里头进行,对不对? 这个东西从来不生啊,也从来不灭,生灭的是他俩啊,是不是? 我们的心情也是如此,你好的心情坏的心情都要变灭,能觉察好坏的心情这叫报身啊,这叫圆满的报身受用啊,别管好坏,它是平等的,在哪它都是一样的作用,是吧? 所以好和坏,能觉察好坏的东西,外面还有一个,你凭什么能觉察好坏? 对不对? 那个东西是,你从那个角度去观察现象的发生,那你就念念证入法身了。 在这里头也不存在念的问题,这个念,也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要把这个念还认为你那个妄念啊什么,这里头不存在妄真,妄身同二妄,它不存在虚妄真实,没有。 你在这个生命作用体里,它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它本不生吗,所以不灭。 它不生是指的什么呢,是指它那个作用体从来不生,作用本体那个力量从来不会减,你没法让他衰退,是不是? 所以佛祖给你推论一个话出来,就是众生界老不减,佛界不增,你不要以为,有一个人成佛了,则佛的境界里头会多一个佛,众生界减了个众生,告诉你,不可能。 因为它本身一体啊。 一体无二相啊。 你这个虚空里的任何东西,你说对虚空来说。 它增减过没有? 它能增减吗? 不可能增减的,可以现象转化,但是它究竟不会增减,这跟现代科学不谋而合啊,现代科学告诉你物质守恒定律么,这叫究竟之处,法身之理。 你站在这个角度去观察问题,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你就会发现,你太自在了。 为啥,统统的轻而易举搞定。 为什么呢? 因为,首先,你不会被它所障碍住了。 你不被它障碍了,自然它那种力量在你的生命现象中,它就相对来说,随着你认识法身的观念力度的加深,它那种现象对你的作用力就淡漠了,你最后完全证入法身的时候,他现象那个生命作用力对你来说就彻底如梦如幻了,你就根本看一切万物就是梦中事。 不是光看法这样,而是亲身的经历,如梦如幻。 那你就可以达到所谓的大自在境界。 从哪个角度去证入呐,我刚才给你讲的很清楚,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 把能觉和所觉都抛开,我就看到能觉和所觉外面还有一个。 没有能所二境了,那我问你,你说能所二境消除了,是不是一切法空啊。 一切法空那不是究竟处吗? 其实我们念念之间都是这样啊。 我们念念没有离开过它,对不对? 那为什么我们不趁早去观察它? 这就是所谓的清净法身。 我们唱《三宝偈》的时候,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为啥叫清净法身呢? 你去想想,甭管是能觉心所对境它再热闹,你那个东西从来不管它。 它是离开能所二境的。 你能觉心和所对境在没发生作用以前,就是在缘起没建立以前,它就存在了。 它要不存在的话,你没办法去展现这个生命的现象。 你去想是不是? 你的生命轨迹从哪发生出来的? 就在你的法身当中受用起来的。 你现在从师父给你讲的这个观点,你去观察,省力不? 并不费劲吧? 能想的明白吗? 这句话在禅宗公案里讲,“山穷水尽疑无路”,什么叫“山穷水尽”? 能所二境全完了嘛,“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就讲到这里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穷、水尽,能所二境全部到头了,你把能所二境究竟到极处是什么? 离开能所二境了,它就彻底入法身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原来还有个作用在那呢。 祖师爷不是讲吗:“打断你念头,死去你法身佛”。 你这里头是不存在一念的,因为它不生嘛,你不需要生嘛,你不生它灭不灭? 你只有这样的认识为因,才能感召如来境界的不生灭果。 你总认为你那样的修行是因,你那叫生灭心,是不是? 生灭心怎么能感召不生灭的果? 那是不可能的。 你想不生不灭究竟成就圆满的功德,你必须得认识到法身绝对的真理。 你认识到它以后,顺着这个道理去观修。 什么叫观修? 观念和行为绝对统一到这上面来。 圆满报身就成就了。 因为你这个真理是遍一切处的。 是在你生活的空间里头每一个角落,都起作用,别管你意识到意识不到,它都在起作用,你意识到也好意识不到也好,这只是你意识层面的作用,它不是法身的作用。 它还在法身里头,你离开这个意识层面,还有个作用存在啊。 肯定有个作用能继续下去啊,不然的话你就可以就此驾鹤西游去了,这就是生命的迹象。 这个肯定饶腾得很厉害,饶腾,但是很好,为啥? 你能饶腾出来就行了,就跳出了观察。 这属于跳跃性的东西。 你能认识到这一步,才会听得懂这句话叫“威仪寂净分”。 你认识不到这一步,你就甭想说清净啊咋的,你不可能清净啊,你想,你天天能所二境不觉啊,你能清净吗? 如果你发现能所二境还在你那个心里头呢,你住在那个心里头,那能所二境对你来说,就是如幻的。 所以说你那个心不就清净了嘛。 不就是所谓的清净法身啊。 你有清净的心,自然有清净的身,身心是统一不二,一如境界。 你那个心不清净,身体自然不清净啊。 你想想,为啥呢,我今天特别烦恼啊或者特别高兴啊,你那身体一定有反映,对不对? 所谓乐极生悲,哀从怨来。 你的悲哀是从哪来的? 这就解释到福祸从哪来,哀从怨来,悲哀从哪来,从你心不平怨恨心来。 怨恨心啊,啥叫怨气啊? 我看别人这样,我不这样,我心里难受。 你有这种怨心,你悲哀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你去想想吧,是不是? 我们为什么会发生种种事,包括XX说他干活不发财,为什么不发财啊? 你也有种怨恨心。 怨啊,不平心啊,为什么我就不发财呢? 发财和不发财有多种原因的。 除了你能看到的因素外,还有你看不到的因素啊。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求,包括现在很多人,一旦碰到这种境界以后,就要干吗? 就要去求神求鬼求仙啊,有聪明的人求个菩萨求个佛,你求得不对了,还麻烦呢。 你说是不是哀从怨来啊? 你就发生悲哀的事了。 投入了又不产出,投入了很辛苦,一天天的就没什么收获。 这不就是哀从怨来吗? 你包括那些当官的,他一定要积极的去争取啊,去送礼啊,结果突然有一天宣布他没干上。 哎呀,开始哭了,哈哈。 甚至有的气得病半个月。 是不是悲哀从怨气来吗? 你越是怨气大,你悲哀的事越多。 这是我们的心要平啊。 你认识到平等的道理以后,那你会发生什么事? 哎,挺好。 你会发现事事顺你心啊,不错,今天又有好事了。 你的心慢慢就寂静下来了。 一下子你就寂静下来了,为什么? 这就叫“威仪寂净”。 它的福德威神力量和它端庄的仪表形态,你看那人就那么安静,那么舒适。 你一看这个人呢,毛毛躁躁的,有句俗话叫“有福的人不用忙,无福的跑断肠”,越没福气的人,你看蹿腾急得很。 人家有那福气的人,人家坐在那稳稳当当的,看人就那么惬意,老百姓讲话安逸,怎么看人家就那么潇洒。 为什么? 人家那叫威仪寂静。 你那威仪从哪来,从你的真正的智慧心生出来的,由这一步你就又可以打破一个观念,有福的人和没福的人,不是人长的样分别出来的。 咱从一般人角度看这个人长的福相啊,但是我告诉你,真正的福报从哪来? 是从你智慧心里生出来的。 这个智慧心怎么理解呢? 不是世间的聪明。 是什么呢,是你对生命真实价值的理解。 那叫智慧心。 对你生命现象的感受和把握,那叫智慧心。 你有这种智慧心呢,对你的生命现象就会有正确的处理方法,驾驭和受用。 除了这些,别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要清楚这个威仪寂净从何而来。 寂是什么,是寂灭快乐,净是什么,你所处的境界安静清净。 这个安静啊,不是说你的外界环境好安静,是你的心安静。 心如何安静啊,你事事顺心,顺你的心意,你说你的心安静不安静。 事事都顺意了人当然就过得安静了,自然就没事了。 事事不顺你的意,没事你还自己找事呢。 一想,我今天真倒霉干了一天,一毛钱没赚着,还赔了点,更气得慌。 这叫什么? 威仪不寂静啊。 你那个不寂静有没有威仪啊? 过去人家说,光看佛祖那个像,你心里就静下来了,我们一看佛像,显得那么清净庄严。 那只是像还不是他本人呢,光那像历朝历代皇帝也好啊,达观贵人也好啊,老百姓也好,谁见了不磕头啊? 什么好东西都要摆给他,你看人家那威仪寂静。 那你坐那试试去,你坐那行不行啊? 你看过噶mb的纪录片么? 香格里拉,噶mb让人选出来的时候,还是六岁小孩,很泰然自若的感觉。 你想咱们家六岁的孩子,那正能闹呢,人家给那些信徒们摸顶赐福的时候,多少人呢,坐在宝座上一天不动,小孩呀那是,那你行么。 为什么他有那么大的心量? 那就是威仪寂静。 他认识法身究竟的真理,不被现象所迷惑,所以说再多的经历对他来说只是如梦如幻而已。 你真正的去体验到这个真理的时候,你记住再多的福报对你来说也是不损丝毫的。 再多的业障对你来说也是不欠分毫,这叫真正地忏悔境,真正地把你的业障全部忏尽,那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威仪寂静了。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祖这里就讲了这句真言:“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须菩提呀,你如果听到有人这么说成佛以后是不是还这么忙活,圆满解脱以后是不是还要这么忙活,也去哪,也去这,也睡觉,也躺着。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不也得睡觉么,他不也得去哪说法去?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意义,这句话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要有人认为成佛圆满解脱以后是不是还要忙活很多事呢? 要度众生呢? 如果你认为成佛以后还要干什么什么事,对不起你没有理解佛说的意义,你生这个心本身就不是成佛的念。 你认为你圆满解脱以后还需要大做佛事,广化众生,那对不起,那你叫彻底的没有进去。 因为法身的作用力他是能所包容的。 你不去想他,法身也在那作用,你去想他也在那作用。 你用一个定见认识它,那你是错误的。 所以说,“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圆满解脱的生命现象来自于什么? 来自于绝对的法身真理,不生不灭。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来是什么? 圆满解脱的生命现象,他从哪来? 无所从来,无所去。 他从空性中而去幻化而出。 就是从绝对的生命状态里头展现出来。 这叫威仪寂静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 如来所说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这个比较复杂点,一合理相。 先说什么叫一合相,一是指你一念之心,你天天靠什么活着? 念头。 合是用你的一念去合乎道理,合乎真理去,用你的一念去合乎法身真理去那你就成就法身的功德;用你的一念合乎业报之相呢那你就成就烦恼众生。 用你的一念去合乎个厨师去,合乎厨师那个方法去,这个万法具备呀,所有这一切统统是具足的在你的心里。 你想学的任何东西都在你的心里有,不是你心里的你学不成。 别管你想干啥。 我给你们说一个比喻你们都清楚了。 他们去玩电工,我问你三十年前会不会电工? 三十年前不会,那为什么三十年以后会了呢? 你说是学会的呀,我告诉你有人还学不会,为什么能学会? 因为你心里有这个东西。 在你这个生命轨迹当中它就存在这个东西。 你想,你三十年前这个东西还没显现,你只是想学,你想学的时候,你要学的东西就已经出现了。 咱拿时间空间一推就知道了,咱那录像机把你现在定格,往前推,倒放回去,三十年前的你不会,三十年后会了,你这个会相对于三十年前来说,是不是就在这摆着的? 这就是你那个念头合到哪了? 合到这个要学的这个道理上头了,那就产生这相了。 这叫一合理相,你一合道理自然生相嘛。 什么时候,你的念头不能专一在你所学的东西上的话,不能专一在你要干的事的话,那你干不成。 一定要把念头板过来。 净念是纯净的。 为啥称为一念之心呢? 一念之心是最真的。 你想想,你们都成家立业的人,你刚刚跟你对象见面的时候,不一定是好印象。 但是观察一下好像是有一点什么好印象对他,不然的话你不会同意。 这就叫一念,这一念合什么了? 合昏沉理,啥叫昏沉来:人还不错,凑合吧。 跟你讲这也叫一合理唉。 一凑合就凑合几十年过来了。 因为你当时就发心要凑合嘛,所以你也只能凑合过了。 你失去了选择的机会,是你自己放弃不选择了,你要选择凑合了不要怨别人。 你想想你们俩结婚的时候是不是都有心凑合? 既然知道错误了就不要埋怨人家了,那你自己选择怨谁。 你明白这个道理了你还会有什么烦恼吗? 你就不会生烦恼了吧。 这也叫真理呀,这也叫法身作用呀。 我们去观察这个道理想一想:是啊,当时谁说凑合来。 有些人不凑合,发心一定要咋咋咋,真的就能这样。 虽说当中可能经历了辛苦啊,这是一个成就的过程。 因为要用你的念合乎理的时候,这个理是本来具足的,所以说就需要一个合的过程。 合乎理了就有相生。 由此你就可以证明一点,成佛也是这个道理。 你用你这个念去合乎佛的法身理去,那就恭喜你。 但是这其中呢,肯定也要经历一个合乎的过程、并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有长有短,这个没准儿根据你的修行。 你修行的特别专一特别好的话,过程可能就很短;你修行不专一的时候,过程就会很长,三大劫啊,说不准了。 真正能成就一点事的人是那种死心眼的人,死心眼的人认死理,不选择则以,一选择好了保证没事。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要三天两头换。 好多老居士今天念佛去了明天参禅去了后天修密宗去了,再后天又去练气功去了,有唉,多得是。 这事就很麻烦,他没有办法合乎理去。 但是在合乎理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付出很多,你所想象不到的所谓的现象会出现。 你要相信你所选择的,只要你选择了你就要相信你所作的,哪怕所有的人都说你是错的。 只要你相信你做对了,那你一定成功。 这事你可以从历史可以观察得到,但凡历史上有名的政治领袖也好什么人也好。 咱就说人人都讨厌的希特勒吧,他从来没有说自己是错误的,他的信念非常坚固,但是咱不要学他。 这个法性没有分别,法身的那种功德没有分别,你选择了一定给你,只要你肯付出。 付出就是你修行报身,就是你依照这种信念行为坚持下去,他会产生一种力量,生命的作用力,这叫圆满报身的受用。 那你说希特勒现在还有很多人记住他呢,我们知道德国人他不会讨厌希特勒,德意志这个民族在希特勒那个年代可以说非常自豪的年代,就相当于他本民族的民族英雄一样,他没有说希特勒怎么样。 但是因为他违背了所有人的利益,所以他就要被消灭掉。 所以我们要清楚这个法身的概念,是没有分别的。 你只有去合乎它,不合乎它你也得合乎它,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的存在,你的生命轨迹它就在里头。 就像我们没有发明电的时候,人们不相信有电。 好多人说我看不见电呀,行呀你看不见,你去摸摸去。 你不信,他就没有了吗? 他依然存在。 我们没有发明电的时候电它也存在。 我们看不见生命轨迹的时候,生命轨迹是绝对存在的,那还不如我们提前认识呢,掌握它,你才能利用它。 利用他完成你的生命过程、人生轨迹,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所以这称为一合理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 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为微尘,把宇宙都碾成微尘粒了,微尘就是比尘土还细。 “于意云何”。 你能理解吗? “微尘众,宁为多不”是说把世界都碾成碎面,你说碎面多不多? 多吧。 “甚多,世尊”。 “何以故”为什么呢?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就是说我们观念中的微尘,就是在众生界当中的那种微尘的现象和概念,并非实有,就是说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咱就说什么多不多,你说有实质的存在意义没有? 多和少只是相对来说的,你多的概念是相对于少的概念来说的。 所以他说微尘众并非实有。 我们离开相对进入绝对的时候,相对的概念他是如幻的。 他是从相对的角度,告诉你有绝对的真理是存在的。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就告诉你说,在觉悟的境界里头这个所谓的相对现象他是如幻的,不是真实的。 觉悟的境界,什么叫觉悟的境界? 你已经明白这个相对生命的境界的道理的时候,相对的现象对你来说就不是真实存在了,它是永恒的了,进入绝对了。 离开相对就进入绝对了。 这个道理怎么讲呢? 两口子吵架这叫相对境界存在,你们两个要是说观念不统一,那你放心吧,一天不知道吵几百回,你说东他偏得往西,因为你有个东的概念,他有个西的概念。 这两个就叫相对说吧? 相对道理现象存在。 那怎么叫绝对呢? 你俩达成共识了,我们要为这个家怎么样怎么样,统一起来了吧? 然后你俩人的相对现象就消失了嘛。 对于家的这个概念来说不就消失了吗。 消失的时候,你过去的那个现象就叫做非实有了吧。 对于家来说,你站在共同点来说,你那个相对概念就并不是实有了。 站在家的角度来说,你两个人的观念就不是实在有的了,统一起来了么,他里头饶了这么一圈。 所以“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在觉悟的境界中相对的概念他是如幻之说,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了。 “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在我们圆满证悟的生命空间当中,而这个生命的空间也并非实有存在,就是我们所依承的相对境界,就是能觉心和所对境。 我们所对的境界也不是绝对存在的。 你两个观念统一起来了你们两个还是对立的吗? 不是对立的啦。 统一起来了,过去那种所谓相对境界就是如幻的存在,叫如幻而存在。 就不是实在有的了,所以只是个名字而已。 “若世界实有者”如果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和心灵世界是实有存在的话,就已经合乎了所谓的自性的真理了,但是我们现象生命当中的身心世界并非是一合相,他是不合乎法性真理的平等性存在的。 所以他这里讲“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因为他不是实有,所以他并非一合相。 这是我们现象界当中的身心世界并非一合相。 他没有符合真理的存在,他只合乎业报如幻的现象理存在。 所以他称为“即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在你真实解脱的生命境界当中所谓一合相也是个方便讲,什么是方便说? 方便你理解真如自性,和你生命现象的方法告诉你,“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佛就交代一句话,什么叫一合相? 一合相对你来说,你的境界是不能理解的,它叫不可说。 为啥叫不可说呢? 它本来真实有存在,我们是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的,只是方便我们理解设出这么个方法。 到现在就是一句话“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为啥不可说来? 它真真实实摆在那你说它干么? 就像这个东西一样,偏偏这个东西就在这摆这来,你非得要给它规定个什么概念出来么? 你用那个理去套它么? 商人呢,就会用什么去套他? 这个玩意值多少钱。 学佛迷信的人就会套个词,喔,这个轮子一转就会有什么什么功德吆,你说是不是一合相? 你偏得用你的念头给它合乎一个道理,出来一个相,所以他本来不是一合相,它本来就在这,不用说么。 你给它说什么,因为这个因缘而出现的任何相都是合乎道理的。 你记住,因为这个因缘出现的任何的相,都是合乎道理的。 因为它只有合乎道理以后,它才会出现任何相,所以他是不可说,不需要讲。 我们这个人会自作聪明,非得要给某某某规定个某某某,那个他绝对不听你的。 因为他也是一合相啊,他有他的道理呀,他有他的轨迹呀。 他不可能偏离他的轨迹而顺应你的轨迹。 你偏得要人家都听你的,那可能么? 你孩子还不听你的呢,你偏得说谁谁谁你就得听我的,你不听我打死你。 你放心你打死他都不听你的。 所以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为什么叫凡夫呢? 凡夫就偏偏要把现象当中的东西,给你搞出来一个理。 就像XX天天问我,法身是不是这样呢? 是不是那样呢? 我就告诉他一句,不用问就是。 为啥? 你能问它,你的智慧就在起作用,你不问它也就不起作用。 那就是清净就是法身,为啥叫清净法身佛? 你本来没这个事你偏偏得弄出来个事,你说你是不是不清净? 你没有问这个问题以前你的心是不是不清净的? 肯定不清净,你有疑问,你把你的疑问再拿掉,你就清净了。 你又出来一个什么? 清楚的,明白的见解,你还是不清净。 那咋办来? 关注本体,用你的心去关照本来的清净的生命,那个现象去。 你去感受、你去观察,生命境界里头那些变化,那个不变的东西。 你去观察它,你自然得清净正受。 你不需要问我是什么样,你去观察你本来那个现象什么样,当你心的轨迹出毛病的时候,我会告诉你,你哪错了,而不是你问我你哪错了。 你问我你哪错了,保证你就错了。 你不问我你哪错了,你更错了,那你说咋就对了? 那你该啥样时,我会给你说来。 你按照我教你的路子,你去观察,观察修行,这是你出现毛病时我就会告诉你。 甚至可能不用这样去告诉你,可能某一种姻缘呢你会发现,这是我们XX先生经常发现师父厉害的很呢。 我们清楚这些道理以后,你再看这个世界万物才有意思了。 发布时间:2021-01-03 11:49:5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