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3) 内容: 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3) 好,请看下面。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 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 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 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 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 须细参详,不可笼统。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 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 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 或求生天,受天福乐。 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待,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 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 好,这是进一步来阐释禅净与有无,它的内涵、概念不可以相互混淆。 那不可以相互混淆,你怎么去界别它? 禅和净土是从教理的角度来把握的;有禅、有净土是由众生的根机和他修行的方法的角度来把握的。 那禅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净土是九法界众生所要做的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种教理是超越时空、永恒的一个真理。 这个教理是什么? 教理就是法,法就是真理,这种真理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佛不能增”,就是佛没有出世,这个法——这种真理还在那里,佛不是创造了这个法,佛是发现了这个法,叫现量亲证。 所以真理——这个法不是创造出来的,是发现的,正因为是发现,佛出世也不能增加一点。 我们这些凡夫虽然还在六道轮回里,但这个法对我们来说也没有减少一点。 我们说“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这个法也是我们凡夫众生念头当中具足的——一体三宝。 所以你在西方极乐世界听到种种的风声、鸟声、音乐声,都在宣说念佛念法念僧,它念佛念法念僧是让我们回归到自性,来念自性的一体三宝——这种法没有减少一点。 所以我们生命的这个价值就无上的尊贵,我们具有着像佛一样的这种智慧,只是我们的烦恼太重,分别执著太重,它不能现前。 那么如果我们透过佛法的修行,透过执持名号,我们这种烦恼减轻了,分别执著淡化了,般若的空性现前了,我们的智慧就现前了。 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反之你心住在外面的法上,我们的般若就没有了——迷失掉了。 这是教理,是这样的。 但是从根机和修行来看,他是要依这个教法来生起他的行持的——无论是你参禅还是念佛,叫做“由解起行,行起解绝”。 由这个教理生起了一种理解,理解教理之后你要落实在行持上;行持上你一定要修念头,一定要摄心,一定要对治妄想、杂念;这样的行持行到了极点,能念、所念打成一片,这时候就入到了理性——理性就是无生法忍了,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你就悟进去了,入进去了。 所以入进去之后,你真实通过这种修行,得到了内心真实的受用,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啦。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由他悟:不是从外面来的,我们内心本具的。 “实有诸己”,就是内心的性德、如来藏性打开了,你得到了受用啦。 就像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座下,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时候六祖慧能才是彻悟了。 他在客栈里面闻一个客人念《金刚经》,那时候是开悟了,但是还没有悟到彻底。 到了黄梅听弘忍祖师跟他进一步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时候他大彻大悟了,就说出了一个偈子,那种“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这时候讲出这“何期”几个,他就是彻悟,叫心花怒放。 这时候他就“实有诸己”,“己”就是我们的佛性——真如佛性,你真的是真实地契进去了。 所以这两者虽然文句上是相似,但是内涵大有不同,要仔细地参究详明,不可囫囵吞枣,颟顸草率看过。 特别是对于这个有禅、有净土,什么叫“有”? 这两个“有”一定要讲究清楚。 不是说坐坐禅堂打打坐,参点话头就叫有禅的,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啦? 佛法是这么肤浅这么简单,它还能够流传几千年吗? 古人为这桩大事,那种参禅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是他一生的追求的,他参得是这个不知天不知地呀,不见山不见水呀,连自己都忘记了。 打禅七,那都是这个——如果参禅死了,就往禅凳上一放都不管了;住几年,隔壁邻单叫什么名字,什么相貌都也不知道的。 他完全就是把这句话头作为他的本命元辰,如丧考妣呀,如救头燃啦,他是如猫捕鼠哇,他真的是这样真修实干哪——10年、20年、30年就这么干的。 如果参禅这个过程当中,哪怕他参得很有定力,哪怕能够坐脱立亡——站起来走,坐着走,这些东西都是禅定的功夫,都不是大彻大悟,都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的。 很多禅宗坐脱立亡的人,他没有解决生死问题,如果他把这一段精神、功夫导归净土,那都可以上品上生,然而他没有走向净土这条道路,十分惋惜。 如果参禅没有开悟,或者有一定的悟境没有彻悟,都不能叫有禅啦,这个有禅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有净土也不那么简单,有净土更重要的是信——信心。 信心是最难的! 佛在净土经典讲“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对这个净土法门的相信是难上之难,无过其难——没有比相信净土法门更难的一桩事情。 所以你接受净土法门,你不是站在净土不可思议的立场去产生信心,而只是把念佛法门作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谈玄说妙的东西,你没有真实产生信愿,都不能叫有净土。 或者有一定的信愿但不真切。 我们有时候碰到一些想学佛但是没有进来的人,一听到净土法门,他会有种什么矛盾的心理呢? 觉得这个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好像太渺茫了,自己去念佛吧,又会耽误他的事业,所以很难进来;但是他又有种心理,说:“这个念佛法门如果真的有极乐世界,那么容易去,我又不去修,到临终时候真有的话我又去不了——不能去,那也太吃亏了。 ”在外面,又怕吃亏,进来,也怕吃亏,这就是半信半疑。 半信半疑,他有时候碰到事也念一念,没有什么事,哎,他过得很滋润。 不真切,这是一种。 有一定的信愿,不真切,也不能说有净土。 那么这种有信愿不真切,具体体现在下面的五个方面。 “悠悠泛泛,敷衍故事”,你说他不念吧,他一天也念一念——有气无力地念一念,听说要做早、晚课,他也做一做——敷衍,但悠悠泛泛哪,对生死心不切。 有点时间就念一念,没有时间——或者有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今天身体不好啦,就不念了;明天身体很好了,还有更重要的事业要做。 他不是把这个佛号、念佛求生净土摆在他生命的第一位,叫敷衍故事。 还有一种,虽然念佛的行持也算精进,口里念着佛号也想求往生,但内心的念头对五欲六尘、对家亲眷属的这种牵挂、这种爱恋占上风,这也不能说有净土。 或者他念佛不是赋予它求往生成佛度众生的真实目标,而是念佛求来生生到富贵之家享五欲的快乐。 印祖讲这些都是很有普遍意义的,信众里面——有时候我们看一些女居士念佛:“求什么? ”“啊,做女人太苦了,我下一辈子想做一个男人。 ”念佛求做个男人,哎,这种例子在古往今来很多。 我们知道宋代有一位大文豪——跟苏东坡都齐名的——黄庭坚,又叫黄山谷,他就是这种类型,他的上一辈子就是一个女居士。 他二十几岁就做了进士,26岁那一年做官的时候,他有一天中午午休,好像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他在梦中就随着那个声音过去,看到一个房子,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在呼唤人的名字来吃一碗面——芹菜炸酱面。 哎,里面他都梦见很清楚,他都跟着进去吃了一碗面再回,梦就醒了,口里都有那个芹菜面的味道。 他以为是做梦,也就算了;第二天中午,这种梦境又重新出现了,他就很奇怪。 他醒过来就循着那个路,这个路就好像梦里出现的路,慢慢走,还真的看到了一个屋子,看到一个老太太,看到里面有一个年轻女人的像,面前摆着那个面。 哎,他就问起来,说:“你这个在叫什么? ”她说:“我在叫我女儿的名字。 ”她的女儿是没有出嫁的,就陪着她的母亲,孝顺她的母亲,就在家里诵《华严经》,诵《法华经》,看很多书,是一个居士。 26岁那一年生病去世了,那位女儿临死之前还对母亲说:“我一定会回来报答您的恩德。 ”所以这个老太太每年在她女儿的祭日——死亡之日,就会设祭呀。 她生前爱吃的就是芹菜面,就拿这个芹菜炸酱面来祭祀她的女儿。 这一看,这个黄庭坚觉得这个环境很熟悉,他说:“你能不能带我到你女儿房间看看? ”这个老人说好,就把房间打开,这一看,这个黄庭坚就更熟悉了——这个环境。 里面这个设备很简单啰,但是有一个大柜子,大柜子锁上了,这个黄庭坚就问老太太:“你这个柜子里面是什么呀? ”老太太说:“这是我女儿读的书,都在里面。 ”他说:“能不能我看看? ”老太太说:“好哇,但是这个钥匙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这黄庭坚就帮她想,黄庭坚说:“哦,这个钥匙……”钥匙大概放在什么什么地方,黄庭坚说出来了。 这个老太太果然就在他说的地方找到了钥匙。 找到钥匙,这个黄庭坚把柜门打开,哎呀,再看这个她读的书、写的文章,大吃一惊,就是黄庭坚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的几篇文稿都在柜子里面——他考试的几篇文稿就是一字不漏的都在里面。 他才相信,他就是这个老太太的女儿,就赶紧跪下来,把她迎到衙门里面去供养,黄庭坚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这个黄庭坚,你看他前世是一个女居士,一生念《法华经》,然后她求什么? 求下一辈子能够做男人,能够成为一个文人。 你看,等下一辈子还真的实现了,成了大名鼎鼎的黄山谷——黄庭坚。 所以这就叫“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 这种人不叫有净土。 或者求升天,哎呀,看到这个忉利天、夜摩天那么享乐——天福的快乐,他升天。 一些外道他们都是求天堂的。 对净土法门的行人来看,你求升天,这就不是本宗的目标了。 第五点,有一类,念佛求什么? 求来生做人,不是做一般人,要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到佛法的大总持,通宗通教,弘扬佛法,普利众生。 那么这种人自古到今都有。 最近有个比丘也跟我讲,他二十一天百万佛号闭关,他发现一个境界。 他就是发心——发了愿,要生生世世出家为僧,这次念佛当中还真的境界现前了。 境界现前,他才发现这个愿不行,生生世世出家还是在这儿轮回呀。 所以他这次念佛,他就改变了愿,今生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这次闭关最大的收获。 如果你发的生生世世出家为僧的愿,实际上你想弘扬法道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样的愿就不叫有净土。 宋代有一位律宗的祖师——元照灵芝律师,他早年就是发这个愿。 他原来看《高僧传》,看慧布法师的传,这位慧布法师发的愿就是对往生净土没有兴趣:与其在莲华十二大劫不能出来,倒不如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普度一切众生。 这元照律师一看这个,点头啊——这个菩萨大愿很好啊,他也把这个愿作为自己的愿,就是要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普度众生。 结果在31岁的时候生了重病,生重病之后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最后他才想到“五停心观”中“多障众生念佛观”,开始念阿弥陀佛名号。 这一念名号,病好了。 病好之后他有个觉悟,他发现在自己生重病的时候,什么持戒的力量、禅定的力量、诵经的力量都解决不了,昏迷到了极点,所以这个路太危险了。 得到念佛病好的这样的利益之后,他马上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净土法门一往情深。 以后他晚年的这个三十多年当中,对净土法门手不释卷——读诵,而且对净土法门有注解:《阿弥陀经》啦,《观经》啦,都有注述。 所以元照律师以这个“行在戒律,导归极乐”,作为他一生的修持的准则。 所以这都不叫有净土,可见有净土是不容易的。 (未完待继)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发布时间:2020-12-04 10:22:4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