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西方确指》速发深心修净业、持大悲咒、出家要识心 内容: 《西方确指》速发深心修净业、持大悲咒、出家要识心一时菩萨将临法会。 弟子八人,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耑、查定敏,恭谨颙伫,齐唱佛号。 忽闻异香,从空中来。 众皆欢喜,得未曾有。 菩萨曰:“善哉善哉! 尔等知今日之会,有夙因否? 昔梁武皇天监六年,我出家于北魏之东都净因寺,为大比丘。 因避乱南游,住锡鸡鸣山麓。 时尔八人,依我修学,不久以兵乱各散。 我越后二载,示寂于武林天竺。 后复于唐僖宗朝,为清河献王长子,亦弃位出家。 今尔八人,同会念佛,亦由我发心,正如往昔无异。 但尔等去我以来,八百余年矣,仍复飘流未反,真为可悲,真为可痛。 今为汝等重加发明所修行业,令速成办,早登解脱。 宜各谛听。 ” 请翻开文本,看第十三段:追溯往昔作开示。 这一段是二十四会里面比较独立成篇的一段。 我们看到《西方确指》在二十四次的开示当中,由八人里面的一个弟子——常摄来集中在一起的,也是众多人记录下来的,其中就选择了一些重要的段落来结集这本书。 那么这一段就比较集中,大概就是在一会里面所做的开示,所以就做了一个总标题,下面有八小段。 这独立成篇,甚至又带有一个经里面的经一样,也具有“一时”这样的表达。 一时觉明妙行菩萨降临在这个法会,与会的弟子有八人,有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耑、查定敏这八个人。 这就是当机众,也是往昔一个师徒的因缘。 这八个人经过前面菩萨的开导,对净土法门就生起了信心,也有恭敬心。 所以他们在这个法会上非常虔诚、恭敬地伫立在那里,齐唱“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就在唱佛号的时候,忽然闻到奇异的香味从虚空当中而来。 那么这种现象属于感应的现象了。 我们现在的念佛人如果至诚念佛念得清净的时候,也会体验到忽然有一股奇异的香味飘来。 而且绝对不是世间的香味,或者你的佛堂里面并没有燃香,但闻到了这股香味。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了解净土法门,也会觉得是很正常的现象。 由于西方极乐世界是由无量珍宝合成的,每一个珍宝由百千万亿种宝香来合成的,所以它的珍宝都有香味,包括整个的莲华都能放出香。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宝香弥漫的刹土。 如果我们透过持念这个名号的通道,把我们娑婆本土与极乐净土作一个沟通,那么极乐世界的那种香味就能透过名号的音声传达过来。 所以这个时候闻到的香味是从极乐世界过来的。 古往今来很多临命终时往生的瑞相,其中有一个就是“异香满室,天乐迎空”,常常会这么表达。 那个音乐也是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这个香味也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 这种感通的渠道一打通,马上极乐世界的信息就过来了。 所以这八个人在至诚恭敬唱念佛号的时候,闻到了极乐世界的香味。 这些人就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这个是很奇异的现象,但是很真实的现象,每个人都能闻到。 而且这个香味就具有让我们众生心地清凉、伏灭烦恼的功能作用。 宝香做佛事。 觉明妙行菩萨就在这里做开示了。 这个开示首先是追溯往世的这种因缘——跟这八个人的因缘。 菩萨说,善哉善哉,你们——“尔等”就是你们——知不知道今天我们相会在一起不是偶然的,是有宿世甚深因缘的。 这个因缘对八个人来说,他(们)不了解。 因为我们一转身投胎就有隔胎之昏、隔阴之迷,把前世的事情都忘了。 那菩萨有宿命通,能了解一切。 所以菩萨就说,在梁武帝的时候——“梁武皇天监六年”,在公元507年,“我”——就是觉明妙行菩萨,说:“我出家在北魏的东都净因寺。 ”这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有十六国,十六国最后由拓跋焘统一了,就形成北魏。 北魏政权从祁连山那种地方过来就入主中原,建都有两个首都。 北魏政权都是很信仰佛法的,所以当时北方的造佛像、建寺院,那是形成一大壮观的佛教新兴时代。 那么觉明妙行菩萨,我们知道他在东晋明帝的时候就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时候是公元322年。 公元507年这个时候他又出家,是什么? 这时候他就是极乐世界过来的菩萨示现为一个大比丘,这就是他随缘度化的一个身份。 住在北方,当时战乱,南北朝常常打战。 首先,他们少数民族这一部分——五个大的少数民族,叫“五胡乱华”——我们一般叫。 他们之间就有持续不断的战争,然后南方、北方有时候也会掀起战争,都想统一。 所以在北方很乱的时候,就避战乱向南方而来。 在这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移民的高潮就是北方的人向南方迁移。 东晋政权的文化发达:北方的这些贵族、士族南移——就是从黄河以北到长江流域这一带,使南、北文化做了一个大的交融。 慧远大师实际上也是那个时候避乱南游的,那时候在襄阳,也是发起了战争,道安大师遣散弟子,慧远大师就准备到广东罗浮山去的——那南方相对比较安定。 觉明妙行菩萨这一世做比丘的时候也是向南方走,就住锡在鸡鸣山麓。 一般南方可能走得最南边的,就在广东一代。 所以广东有很多客家族,实际上就是从北方移民过去的。 在广东翁源县连接狗耳岭的这座山叫鸡鸣山。 “当时就是你们八个人依我来修学佛法。 但修学不久,由于兵乱——战乱,又各自逃散。 就在两年以后,我在武林的天竺寺示寂了。 ”示寂,圆寂了。 武林属于浙江的杭州,叫杭县。 这是一次往昔的因缘,在梁武帝的时候他们结上了师徒关系。 后来又在唐朝唐僖宗的时候——那就又过了三百多年,大概在公元873年到888年——这是唐僖宗做皇帝的年代,觉明妙行菩萨又示现为清河献王的长子。 出生在王侯之家,然后也弃位出家做比丘了。 “当时你们这些人也在我的座下修念佛法门,也是由我来发心修念佛法门,正如在梁武帝那个时候一样。 ”但是在唐朝“修”这法门,也还是没有解脱。 “你们从唐代以来,离开我已经八百多年了,现在还在六道当中飘零,流浪,不得解脱,真是可痛可悲的一桩事情。 我不忍你们的痛苦,又来到你们身边,为汝等重新来开发领会应该修的道业,令汝等快速地成办道业,早日解脱轮回的苦难。 你们应当认真地听闻。 ”这是觉明妙行菩萨对往昔宿因的一种追述。 示无朽曰:“汝向者虽从事玄门,而能恭敬诸佛,当知即是夙因。 今宜速发深心,精修净业,为诸人唱导,无空掷后此□十三年光景也。 付汝偈言:“八百年前有胜缘,今来相遇指青天。 已知本地中秋月,莫向长江觅渡船。 ”下面就有八段——分别对八个人的开示。 对这八个人的开示都是应机的:知道哪个弟子的特点是什么,根机是什么,毛病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对治。 所以这八个人,我们理解为我们修道人八种不同的根机。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开示里面可以找到相应的一段,来落实在自己的心上。 第一段就是“速发深心修净业”,就是快速地发起深切的心来修行念佛法门。 这是对无朽的开示——无朽是八人当中的头目,对他说:“你一向以来虽然从事道家修行的功夫,但还是能恭敬诸佛。 从这个行为来看,就知道你宿世有佛缘。 ”一般修其他的外道的人,对于佛教是很排斥的。 但是无朽却从来不排斥,而且很恭敬,这就说明他往世的因缘了。 “现在你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的法门,还在这个道术里面不能出来,这是很悲悯的。 你现在要迅速地发起深信之心。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 这个“深信”用善导大师的解释,包含两种内涵。 深信什么? 首先是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量劫以来常没常轮转,没有出离之缘。 第二个要深信:(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救度我等,不加怀疑,没有忧虑,乘彼愿力决定往生,要深信这一点。 这里觉明妙行菩萨也让他迅速地发出这种深信之心。 深信自己自力修行——尤其修道家的功夫,是不能解决轮回的。 要深信阿弥陀佛救度的力量,当生就能解决问题。 相信了这个,就能够一往情深、万牛莫挽地去执持名号。 “你自己要老实念佛,信愿念佛,而且要以这样的行持来为他人做开导,引导其他人也信愿称名。 你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虚度未来一十三年的光景。 ”实际上这话已经告诉:你的寿命还有十三年,你一定要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才能够圆满十三年的功夫。 就给他一个偈子:“八百年前有胜缘,今来相遇指青天;已知本地中秋月,莫向长江觅渡船”。 今天能够遇到一起是八百年前的善因所导致的,这很不容易的。 今日来相逢在一起,大家在这里指青天。 “青天”是什么? 原来我们也有青天,但被乌云遮盖了。 现在透过正信、正见的智慧般若之风把这个乌云遣散了,所以青天朗然在前。 知道了正修的法门,知道了极乐世界,这就是“青天”。 现在已经知道本地的中秋月:“本地”就是我们的本地风光;“中秋”代表那个月亮是圆满的。 我们心地本具的智慧“月亮”就在我们的内心。 所以就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找渡船——莫向长江觅渡船。 就是不要再三心二意,不要再修其他的法门,要一门深入,回归自己本具的故园。 这是第一个开示。 示常摄曰:“汝常持大悲神咒,云何而持? ”答曰:“所持之咒,历历分明。 能持之心,了不可得。 ”菩萨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 有偈嘱汝:“汝持大悲咒,应识大悲心。 离名亦离相,以此度群生。 ”第二段开示是如何持《大悲咒》,这是对常摄的开示。 知道他每天的功课是持《大悲咒》,所以就问他:“你常常持《大悲神咒》,是怎么持的呀? ”常摄回答:“我持大悲咒,是所持的咒历历分明,能持的心了不可得。 ”这个也是一定的水平了:这样的持,也就是他的心和这个咒融为一体了。 以这个咒摄住了他的心,所以他全体的心就体现在咒上,这是历历分明了。 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对这个持法加以肯定:“你能这样持,就叫真持《大悲咒》。 ”给他一个偈颂:汝持《大悲咒》,应识大悲心;离名亦离相,以此度众生。 要了解大悲咒是什么样的心的展示? 这是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那种极度悲心的展示,也就是从他同体的大悲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陀罗尼。 所以大悲咒的体性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是佛心。 大悲心也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心,但是我们由于有分别,有人我,有竞争,就把这个大悲心转成了一种情爱的心,甚至一种狭劣的自私心。 当自私自利的心现前的时候,大悲心就没有了。 所以持大悲咒,就是要用观世音菩萨在果地上成就的大悲心,来引发我们自心本具的大悲心。 要了解这一点。 那么这个大悲心是什么? 你不可把捉。 离开一切名字相,离开一切心缘相,所以“离名亦离相”。 离名亦离相,这就超越了“二”的对待,超越了分别、执著;你的本具的大悲心就能现前;你大悲心现前,法尔自然地就会去救度众生。 因为你大悲心现前了,看到众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看到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由于是同体的,你大悲心现前了,众生受苦,你一定不能在那里享乐的,你一定会去救度的。 这就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无量劫以来随形六道救度众生,由于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故。 有这个同体的大悲心,他就能生起无量的神通、智慧、善巧、辩才来度众生。 所以大悲心现前,就能度化众生。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须谦下柔和,敬事师长,虚己请益,增长志气。 莫只坐云雾中过日。 ”源不达。 复示曰:“汝懜懜若此,可晓得自己的心么? ”源无语。 乃令诵准提咒一遍。 源随诵之。 菩萨曰:“此不是你心,唤作甚么? 偈曰:“见初无心,即汝本心。 准提一遍,全体分明。 ”请看第三小段:出家要识心。 识心达本,号曰沙门。 出家人的这种本分,就是要把当下这一念的觉心显发出来。 所以菩萨开示常源——常源是出家的比丘——一个比丘应该怎样做。 “你既然已经出家——出家人要怎么样? 要谦下柔和。 ”第一,谈到出家人一定要柔和。 这个比丘,梵文里面“苾刍”,是一个植物的名称,这个植物就很柔软,它的那个枝、蔓、藤就能够长得很长。 所以出家人一定要身心柔软,不跟人家去竞争——无诤。 你有诤,就是有个“人、我”的对待。 出家人远离名利,要修忍辱。 就像布袋和尚这样的,你看他忍辱到什么程度:“有人骂老拙,老拙直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躺倒”,你要打我,我自己躺到地上去;“有人唾老拙”,有人吐那个唾沫到脸上,也甚至都不要擦,“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如果你擦干了,对方还以为是你怎么不满他呢,让它自己干。 布袋和尚能够示现这样的一个程度。 他的这种忍辱到什么程度? 这就是到家波罗蜜。 一个出家人要谦和、柔和到这个程度,才像个出家人。 如果一天到晚跟人竞争,又是争名,又是争利,甚至还动起杀心——现在一些比丘刚硬到什么程度? 出现恶性的案件,这些都要加以警觉。 我们这个狂暴的心,一点都没有把它制控住。 “调御丈夫”首先要调御自己这颗心。 要怎么调御? 因为众生的心都是刚强的,都是傲慢的,所以一定要用谦下来调和,叫“卑以自牧”。 印祖也常常用这句话,这是出在《周易》的一句话。 用谦卑来把自己刚猛、高傲的心像牧羊一样地把它降服下来。 怎么叫谦卑? 你赞叹他人,把他人看成是佛菩萨;唯有自己是凡夫,唯有自己业障深重,唯有自己一身毛病——生惭愧心。 你这样才能谦下,自己自觉地放在众人之下。 这就是水的性格,水自然地向下流。 所以“上善若水”。 这样才像一个出家人样子,甚至四众弟子都应该这个样子,居士也要谦下。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个要“敬事师长”。 对自己的师长要恭敬,要奉事。 由于出家人的师长就是他的和尚阿阇梨,这就是他的“父母”。 因为你已经离家了——如果在家里你得要孝顺父母——你在僧团要敬事师长像对待父母。 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来,虚心来请教法上的利益。 那么阿阇梨是什么? 教了你一四偈的人,就是你的阿阇梨,就是你的师长。 你得要终身的恭敬,如果你骂了和尚阿阇梨一句话,都是造下地狱的因。 这样在恭敬师长、请法的过程当中,增长自己的道心、志气。 一个出家人的志向是非常远大的:当他离开了名利束缚的时候,把“成佛度一切众生”作为他的人生目标。 为了实现成佛度众生的目标,他多么的捍劳忍苦,历尽千辛万苦,不屈不挠,精进不已。 这是出家人的——这叫大丈夫气概——这种浩然正气。 “所以且莫忘记了出家的本分,而坐在云雾里过日子。 ”坐在云雾里面就看不见目标了,稀里糊涂了,每天只知道吃饭、睡觉,甚至懈怠、懒惰都把自己包围了。 出家人如果菩提心不能保持得永久的话,就容易坐在云雾里面,不知道干什么了。 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到天边去了。 讲丛林里面这些无所事事的叫粥饭僧,只知道吃饭,不知道一天到晚干什么。 这要避免。 常源听到了这个开示,还不是十分了解,就进一步请示、请教。 觉明妙行菩萨就告诉他:“你怎么昏迷、懵懂到这个程度? 跟你讲得这么明确,你还不了解怎么去做。 ”就知道他还是心性的力量没有上来。 就问:“你可晓得自己的心吗? 你的心在什么地方? ”这常源更是听得莫名其妙,答不上来。 菩萨善巧方便,应他这样的钝根之机慢慢循循善诱,就教他:“你会不会诵准提咒? ”那常源说:“这我会呀。 ”因为每天早晨念楞严咒、十小咒。 十小咒里面就有准提咒:“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一般早上都会念这个。 他当然也就把它诵出来了——准提咒。 菩萨就开示:“此不是你的心,是什么呀? ”当你在全心念这个准提咒的时候,这就是你的心。 所以给他一个偈子:见初无心,既汝本心;准提一遍,全体分明。 有时候我们看得很玄妙的事情,实际就是很平常的事情。 你能够“见初无心”——在你一念未生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的本心,禅宗讲参话头,这个话头还没有提起来的那前面的一个空灵状态。 如果你前面没有抓住,你就是念这个话头,也到话尾了,话尾就不行了。 有时候念东林佛号,我们会告诉他为什么东林佛号会中间停顿三个节拍:你要把住这三个节拍,当前面那一念过去了、后一念头还没有过来的那个中间的三拍——最空灵的状态,能够一念不生,就是你的本心,你用这样一个清净心去念,它的作用就比你散乱的心要强出很多。 但很多人散乱得很长久,一旦面对这种空灵的状态,他没办法对付,没办法去觉照它。 于是他利用那个空间还在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实际上我们是让你照住那个空灵的境界,等到引磬一响,马上下一句佛号起来。 你只要真正用功夫用到——照住那个三拍的空灵境界,就觉得法喜充满了。 所以你用这样的心——用这个本心,来念这个准提咒,包括念这个佛号也都一样,那么你自性清净的本心全体就显现出来——“全体分明”,就在当下。 所以这才理解为什么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那当下你这个心,就是佛嘛! 就是你的本心嘛! 不是到外面去求的,就在你当下这一念里面。 这样出家来识心达本,才叫真出家。 要不不能在自性上明了,一天到晚不知道干什么,想来想去都是五欲六尘的东西,念念都是贪、瞋、痴东西的流毒。 那可不叫真出家了,那就是坐云雾中过日子,辜负了出家的大好机缘。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发布时间:2020-11-30 10:26:5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