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西方确指》菩萨最后之开示 内容: 《西方确指》菩萨最后之开示(上) 时菩萨一一示已,复告诸人曰:“我自降此以来,凡所言说,皆修行要妙。 汝等能时时体会,极力遵行,决生上品。 菩萨从此不复再来矣。 诸弟子宜各努力,勿虚此会。 ”时诸弟子闻菩萨语,皆涕泣悲恋,不能仰视。 请掀开文本第四十七页。 这是最后开示的最后一段:示撤却鸾乩,专修净业。 在这个最后的开示当中,能够体会到觉明妙行菩萨对与会的弟子这种悲心切切、反复叮咛。 有五段开示。 尔时觉明妙行菩萨一一对弟子们——根据他们修行的情况、根机的水平,加以了开示之后,又对所有的人作开示,说:“我自从降临这个乩坛以来……”这个乩坛前面介绍是从明末崇祯癸未年间到清初的顺治丁亥年——也就是从1643年到1647年。 这段时间有四年零五个月,一共有二十四会。 “在这段时间里面所开示的一切言说,都是修行的要妙、修行的妙诀。 ”前面我们也看到,觉明妙行菩萨特别开示一个净业行人要求善知识。 但何谓善知识? 他特别谈到,比喻如果你要到北京去,你怎么去? 有人就说:“我要问人,问好了路,我去。 ”觉明妙行菩萨不认可这种说法。 因为问路如果你问错了怎么办? 你要去北京,他指到广州去了怎么办? 所以要问,一定要问到过北京的人,他指路才是正确的。 这个佛门讲“过来人”,那觉明妙行菩萨就是过来人。 他在东晋的时候修净土法门,七日七夜精勤念佛得念佛三昧,然后以七十五岁的年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大菩萨,再以悲愿不断地示现到我们震旦国,作过种种的身份。 国王、大臣、比丘、童男、童女,乃至乞丐、屠夫都做过,来随顺众生的因缘,做种种的教化。 所以这个过来人所说的是真实可靠的,是他的经验之谈,这就是“修行要妙”。 “你们如果能够每时每刻体会上面的这些法语,在身、口、意三业当中努力地遵行,落实在行动上,那么其结果决定能够上品上生。 ”这个《西方确指》它指向的目标不仅是往生,而是上品往生了。 所以我们看开示里面有时候是谈理上的东西——第一义谛。 你上品往生需要知道第一义谛的一些道理、一些消息的;如果仅仅在事相上修,那都是中下品的范围。 好,“决生上品”。 “从此以后菩萨就不再来了。 ”那就是做告别了。 “诸弟子应该要个个努力,不要虚度了这一次与会闻法见面的因缘。 ”那菩萨不再来了,菩萨为什么不再来了? 菩萨来是应众生的机缘而来,众生有能感之机,菩萨才有所应之缘。 所以菩萨无论以什么身份、什么形态出现,他的时间——就是所谓寿命——是以机缘为寿命的。 众生的缘息了,菩萨所应的这个缘也就息了。 那在这一会当中,主要的缘就是这八个弟子,八百年前曾经都是师生关系。 但八百年流浪生死,还没有得到正确的修行方法,还在道教里面去搞炼丹之术。 觉明妙行菩萨以悲悯故,以愿力故,以这八个弟子的因缘故,降临在乩坛上,来“确指正修路”——正确的指向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确修行道路。 所以就叫《西方确指》,就根据这个偈文来的。 好,当时的弟子们听闻到觉明妙行菩萨这样的语言,都掉眼泪了,都很悲痛,都很依恋。 这是一般凡夫众生的情态。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你看很多国王、一般的居士——就是没有断烦恼的这些众生,他那种悲痛到什么程度呢? 都是抓胸——抓胸、捶胸还算好一点的,有的就用刀挖眼睛,割耳朵,这样表明他们的一种悲痛。 那这个声闻都有他一种很悲痛的表达,像阿难尊者悲痛得都忘了咨问,都好像不懂得什么事情了。 那你看那些菩萨呢,那些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一个个面容非常宁静,他知道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永不涅槃,只是示现而已。 菩萨就没有那种情绪化的东西。 凡夫众生他有这个情执,他必然就是悲痛啊,掉泪呀,依恋啦——这样一个情绪的表达。 也表达对菩萨这份深厚的感情,甚至不能仰视。 菩萨谓曰:“诸弟子,汝等谓菩萨不复再降,恐生懈怠,从此失足,然实不尔。 何以故? 从是以后,汝等精进,只是自己精进,舍尘途而登圣域,大智大贤之所为也。 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无知下愚之所为也。 诸弟子,但须前进,莫生系恋,但急著力,无事悲哀。 ”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形,觉明妙行菩萨就有第二段的开示,很慈悲地说:“诸弟子,你们不要认为菩萨不会再来了,恐怕自己烦恼重,生起懈怠之心,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修道不能进步,又沦落到三界。 ”这就叫“失足”,一失足成千古恨。 那么人有烦恼,知见如果一颠倒,行为就会造恶业,常常会失足的。 这些弟子之所以这样“涕泣悲恋”,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他希望依靠他的父母,一想到他的父母要离开他,他就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生存,就会哭泣,哀恋——是这么一种情态。 那觉明妙行菩萨就安慰这些弟子:“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你们不要有这种情绪的表达。 ”觉明妙行菩萨一定是这些弟子走向了正途,比较能自立,他才会离开。 为什么他这一会的见面有四年五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培养他们一种自立——能够站稳脚跟的一种过程。 所以告诉他们:“不会像你们所担心的那样。 为什么呢? 从此以后,你们就会精进修行。 ”这个精进修行不是一般的动力机制。 “是从你们自性里面生起了一种好乐精进修行的心。 ”就像读书一样的,不是被逼的要读书考大学,而是自己对读书有好乐,有认知,有兴趣,欲罢不能。 菩萨这四年多的循循善诱——开示,使这些弟子对修行认识了它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像吃饭喝茶一样的:一日不敢离开,离开了就会饿死。 他明白了这样的一个价值,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他自性发起了这样一个善根:要精进修行。 这是菩萨能够看得到的,观照得到的,所以他才能放心离开。 “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 ”“尘途”这个概念——注意——五欲六尘的客途。 在这个尘途里面我们是匆匆的过客,这个地方不是我们的家乡,是在轮回过程当中很快就要过去的分段生死的这一段。 而且走在这样一个客途上是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那么你只要精进念佛,你就能够舍这样轮回的尘途而登上极乐世界的刹土。 极乐世界就是“圣域”。 这个一真法界——圣人住持的地方,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一去就是阿鞞跋致,所以就叫圣域——就是指极乐净土。 那么能这样做,就是有大智慧、大贤德的人的作为。 就像前面讲“可以超群”,像人中分陀利华似的。 你能够精进念佛求生净土,舍三界的尘劳登上极乐世界的圣域,这就是大智大贤的行为。 如果你不能认知到这一点,没有这样的正信、正见,就会懈怠。 这个懈怠也是你自性的知见不正导致的。 你如果一懈怠下来,就违背了大道。 “大道”就是清净道、平等道、大乘的佛道,你就违远了,违背了。 你违背这个大道就会堕落到烦恼的“淤泥”,必然被这个烦恼所主宰。 如果在烦恼里面,你在那里面挣扎过日子,在那儿起惑造业,这就是“无知下愚”者的作为。 那必然就会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 所以告诉与会弟子,你能不能念佛求生净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登上极乐世界的圣人法界,要么你就是在烦恼淤泥里面,到三界的三恶道里面去注册,去报到。 有时候这种选择可能就是别无选择,只有两条路可走。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那只有让这些弟子们明白:“你们要明智地认识自己的前途方向,必须前进。 ”就是指向极乐净土这个宝所、这个清凉池,朝向这个目标前进,不能堕到“淤泥”里面去。 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家亲眷属、恩恩怨怨、功名利禄,不生一点系缚恋著的心——不要“系恋”。 一般的,我们的心在轮回里面太久了,对这些家亲眷属、人我是非、功名利禄常常是留恋的,常常觉得它很重要。 那菩萨再告:“对这些东西你得从心理上把它斩断,知道它是如梦、如幻、如影的东西,不要去留恋这些东西。 只是要赶紧著力。 ”“著力”干什么? 念佛。 一个真念佛人,他的内心是要有一种决绝的心的:对三界轮回的东西他在厌离当中,真正厌离到极点,不去系恋它。 你有一丝的系恋,你的厌离心就没有成就,你这一念的系恋就会构成往生的障碍。 你的厌离心没有成就,愿就不能成就。 所以菩萨就说:“你们能这样做,就没有必要对我的离开表示这样的悲哀。 这个悲哀没有必要也没有作用,主要是你们要著力念佛。 ”实际上菩萨的离开也就像佛示现涅槃一样的,要让他们生稀有难遭之想,赶紧想到:“菩萨作的开示就是药,我们是病人。 我这个病人赶紧服药,服药就能够痊愈。 ”就这个道理。 《西方确指》菩萨最后之开示(下)顷之复谕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萨再降想。 所以者何? 鸾乩之设,本为神鬼所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 汝等若奉教无失,于菩萨生恭敬之心,难遭之想,即是大报恩处。 ” 好,这第二段开示以后,这些与会的弟子还是心里恋恋不舍哪,还是觉得心中没有主宰,还是在那里不肯离开。 所以过了一会,觉明妙行菩萨又第三次开示。 第三次开示就讲到怎么去报恩,怎么去做,就指点他们。 因为这些弟子还是想:“哎呀,菩萨最好不要走哇! 菩萨天天伴随着我们哪! 下次再来啊! ”还是这样的心理。 根据这个心理,就打破他们这些妄想,说:“你们不要再做这样的妄想了——说菩萨还要再来。 ”不要做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 这里特别提到个重要原因,就是乩坛——扶乩。 “乩坛的设施本来是神鬼所依凭的一个地方。 ”那么乩坛我们前面谈到,它是在东汉的时候中国民间道家传下来的一种法术。 也确实,自古以来很多地方都喜欢扶乩,请这个仙那个仙来。 他有些灵鬼、神鬼也冒充是什么大仙过来了,或者冒充什么佛菩萨过来了。 这些灵鬼有一个什么特点呢? 你问什么事,或者想治什么病,问过去问未来,有时候还真是比较准。 问世间的善法有时也说得像那么回事,也不能说他错;但是如果要问佛法——佛法不是这些神鬼的所知范围,他可能就说得不行了。 对乩坛上出现的——你看很多民间团体把乩坛上这些问的东西——包括这些神鬼大仙开示的,会搞成小册子到处去发行。 他有些世间善法有时候讲得比较对,但这个东西都是不值得去作为根据的。 这个纪晓岚笔记里面他谈到他参加扶乩。 纪晓岚跟他的长兄一块扶乩,纪晓岚是诗歌写得好,但书法一般;他的哥哥是书法写得好,但是写诗一般化。 然后这两个人扶的时候还真的有性格上的差异,纪晓岚一扶乩,显现的:问什么诗歌,应对都很精彩;一写什么东西就写得很潦草,不怎么的。 等他哥哥一扶的时候,书法非常遒劲——写得非常好,但诗歌平庸。 所以纪晓岚通过那个经历,就发现这些灵鬼是根据扶乩人的特点长处而显现的。 实际上这些灵鬼有个什么样的本事呢? 他能够把你阿赖耶识里面特长的东西给展示出来,是用你对方人之长来作的。 所以乩坛所反映的这些也“唯识所现”,也有这个道理在里面。 这样的一个民间的东西——法术,你说它一概不正确,也不能这样说;但你把它作为一个重大的依据,也是不可以的。 作为重大依据可能就会出祸端,有些灵鬼他都是假冒的,他没有这个本事。 他没有这种预测的能力,他没有治病的能力,给你下个药,你真的去做,说不准就把人治死了。 治好的人有,治死的也有哦。 所以就在佛法里面不提倡这个扶乩。 “所以不是大菩萨来应化的经常的事情。 ”只是这次来是一个特例——特别的例外。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乩坛,你们要把它撤掉,如果再这么搞下去是不如法的。 好,叫他们撤掉乩坛,那怎么办呢? “你们如果能够依照前面法会的开示认真的去做,于菩萨生恭敬之心,生稀有难遭之想,这就是报答菩萨。 ”“大报恩处”,菩萨不要求你们什么,只要求你们依教奉行。 依教奉行就能解决轮回的苦难,得到涅槃的常乐。 这是菩萨的本意,你只要解脱了自己,菩萨就放心了。 你能这样做,这就是大供养,叫依教奉行供养。 这就是对菩萨最大的报恩。 这是第三段的开示。 时诸弟子虽闻法谕,犹故围绕,不忍散去。 菩萨又谕曰:“诸弟子,菩萨往昔因中,与汝等具有大缘。 从此虽不再降,然不得作远离想。 当知觉明妙行,时时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 汝等慎无一日废弛,自舍却觉明妙行也。 ”  当时这些弟子虽然闻到了觉明妙行菩萨这样的开示,但还是恋恋不舍,还是像原来一样的在那里“围绕”——不动不走,不忍心散去。 你看,这也说明四年来道义上的情感是多么的深厚! 在这种情况下觉明妙行菩萨又作第四段的开示,告诉诸弟子:“菩萨……”这“菩萨”就指自己。 “我在往昔的因地修行当中,与你们有大缘。 ”“大缘”就是很多生都聚在一起成为师生关系——这样的缘份。 “这一世又跟你们见面,让你们赶紧修净土法门。 从此虽然我不会再过来,但你们也不要作远离之想。 ”不要认为菩萨就不管我了,不理我了,永远离开了,不要作这个想。 下面这段是非常重要的。 “当知觉明妙行”。 “觉明妙行”这个名号是阿弥陀佛起的。 觉明妙行,它是代表着这个菩萨自利利他的德行——来立名的。 “觉明”是什么? “觉”就是他的本觉——妙湛的觉心,“明”就是从这个本觉的体性生起的照明一切诸佛刹土的光明,有照明的作用,这叫觉明。 那么由这个妙觉明心来起度化众生的妙行。 “妙(行)”就(是)不可思议的度化众生的菩萨行。 所以阿弥陀佛根据他自利的“觉明”和利他的“妙行”就给他一个名号,“号曰觉明妙行”。 这是这个名号的意思。 好,现在这样的一个“觉明妙行”,实际上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 只是这位菩萨把这个性德,在他因地的修行当中给它展示出来。 一展示出来,这位菩萨就有六种神通,乃至于具有着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和佛眼。 你看《无量寿经》讲,西方极乐世界大菩萨都具足佛的五眼。 他能够以他的五眼六通来现量观照法界一切众生,尤其是有缘的众生。 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就每时每刻“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 实际上菩萨永远不会离开我们,永远在伴随着我们。 这就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母亲每时每刻都在忆念着子女,只是子女不了解这个事情。 他舍父逃逸,他不念母,就好像一个亲友专门忆念另外一个亲友,另外一个亲友就专门忘这个亲友。 觉明妙行菩萨永恒以来都在念我们,都在随逐着我们,都在关爱着我们,只是我们舍菩萨觉明妙行而不顾。 所以这里面就告诉大家:“我觉明妙行还是每天跟你们相逐不舍,如影随形。 汝等就一定要谨慎,不要有一日的废弛。 ”就是你们要回光返照,念菩萨的恩德,念菩萨教我修行的方法。 如果你废弃了这桩事情,被五欲六尘把念头牵过去了,这样就是你自己舍却了,是你自己离开了觉明妙行,觉明妙行并没有离开你们。 “如果你们专忘逃逝,都在烦恼淤泥里面去过日子,忘记了觉明妙行,是你们自己舍去了觉明妙行,我觉明妙行永远不会舍去你们。 ”谈这么一个道理。 少顷又谕曰:“诸弟子,法会既终,宜各散去。 菩萨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莫只呆呆守着,菩萨定不在一幅纸儿上也。 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诚作礼,顶戴奉行可矣。 ”最后这些弟子听了可能还是觉得:“是不是有更好更美妙的开示? ”因为还是依依不舍,所以过了一段时间觉明妙行菩萨又作了第五段的开示。 真是反复叮咛! 你看看,纵然是一个慈悲心非常深厚的父母,对他子女的叮嘱也没有这样的深厚。 又开示:“诸弟子,法会已经终结了,大家应该各自散去。 菩萨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要认知菩萨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就是菩萨证到了诸法的空性。 我们有个偈子常常念: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菩萨就像清凉的月亮,永恒地在游。 游在什么地方? 毕竟的空性——“毕竟空”里面。 所以菩萨的“清凉月”永恒的在这里面,只要我们众生的心水清净,马上月亮就会影现出来。 所以月亮永恒地不会离开我们。 只不过我们的“水”看是浑浊还是清澈,来决定菩萨是跟我们在一起,还是我们认为他不在一起。 既然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应众生的缘他会马上就过来。 “所以你们不要呆呆的守在这个地方,菩萨一定不是在一张纸上存在的。 ”菩萨是不住一切法的,菩萨又常住在法界里面:“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的。 最后告诉大家,你们每个人都至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至诚心顶礼——“作礼”。 “顶戴”就是对前面所作的开示要恭敬顶戴,要依教奉行,就可以了。 这样就打了一个句号。 我们想,这些与会的弟子肯定非常恳切地顶礼,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皆大欢喜,各自离开,依教奉行去了。 你看这个《西方确指》整个的缘起非常奇特,代表着佛菩萨二六时中都在观照着我们。 只要我们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佛菩萨就不失时机地用种种方式、种种身份来加以救度,这真是“如母忆子”。 我们看这个《西方确指》要把自己摆进去,就好像觉明妙行菩萨为我们作开示似的。 我们一定能够在这八个人里面,找到一个跟我们根机、类别相类似的——他就是对我们作开示的。 当时与会大众是那么恋恋不舍,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 那依依不舍,最后要怎么表达呢? 怎么表达无尽的这种感恩呢? 最后还是至诚作礼、顶戴奉行——就是最好的报恩。 如果能够按照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开示的方法认真地做,那么觉明妙行菩萨在极乐世界常寂光土就含笑地加被我们。 觉明妙行菩萨与我们与会的每一个净业同仁,也都是相逐不舍。 以后等我们能够依教奉行,也得以上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别忘了给觉明妙行菩萨去顶礼感恩。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 发布时间:2020-11-27 10:19:3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