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四讲 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四讲)有六信之后才能阐明他的愿。 那么有愿就能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里特别的展示了名和德的辩证关系。 名为假名,德为实德——实相的功德。 一个假名——一个名相的符号,它跟实相的功德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这个名号是一般的名号吗? 它不是,这个名号叫万德洪名。 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一切功德都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所以这个名号叫实相身。 那么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弥陀功德恩赐给众生,众生去信愿执持这个名号就能召唤实相的功德出来,这叫名召万德——开显出来了。 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于是这个名号的载体也是不可思议的。 名号——这种假名——和运载的实相功德不可思议,那就会形成一个奇妙的结果:你就是散乱心称这个名号,前面讲都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你执持这个名号一心不乱,就能直接登到不退转位——阿鞞跋致。 大乘的净土经典都在展示各种净土的行持,它有千差万别。 执持名号是其中一种方法。 你观想念佛——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五念法门,乃至于修普贤十大愿王,以及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些;包括净业三福。 这些净业的行持你一一修行成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够生到净土。 所以往生一法是普门的,不是一种方法,其他的也都可以往生。 但是在所有的净土往生方法当中,唯有持名一法——就是执持名号一法,它收摄的根机最广。 不仅是上中下九法界众生的根机,也不仅是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它是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的众生都能收摄的一个法门,乃至蜎飞蠕动之物。 叫“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你念这个名号最容易。 这个念佛最容易的方法,它得来——建立的这个过程——极不容易,是法藏菩萨五大劫所思惟出来的。 所以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有智慧,越有慈悲。 “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有这么一个特点。 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慈悲心观机逗教,只要众生这种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能够信心担荷这个法门,就“无问自说”。 净土经典都属于无问自说的范畴。 因为不是众生的境界,他问不出来,所以佛自己宣说。 尤其是向具有大智慧的舍利弗拈出:唯有智慧第一,才能够信受。 所以下面就有三句非常特别重要的话,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一般的经典都谈教、行、理三经。 那把《阿弥陀经》跟大乘通途所有经典相比,就特别显出教、行、理三经的殊胜。 一切法门的施设——观机逗教,都是方便,所有的方便法门当中唯有净土持名一法叫“第一方便”。 先了解“第一方便”,这第一方便是跟通途的方便法门比较出来的,什么人都能念。 这叫“行经”——修行方面的行经。 第一方便的东西,是不是简单的东西就是浅薄的呢? 那不是,简单的东西在教义上、在法义上又是无上了义。 我们说,学经典一定要学了义——第一了义,不要学那些半字教——不了义的东西。 这个大乘的佛法,都叫了义。 但是净土法门是无上了义,它不仅仅谈真空,不仅仅谈妙有。 真空妙有——大乘圆顿的中道了义,就在这种净土的教义里面——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这个净土一法乃至这个名号,是法藏菩萨由他契证诸法的空性——实相——里面,由他的悲愿、愿力所展示的妙有。 全体的妙有就是真空。 所以净土法门越空越有,越有越空。 了解真空妙有,就能真正的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 这是无上了义。 那从“理经”来看,是圆顿中至极圆顿——最极圆顿:圆融、圆妙、圆满、顿捷。 一个业力凡夫,信愿称名,带业往生,一去就是阿鞞跋致,一去就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去就能够有种种神通,随心转物,快速成佛。 它是成佛非常顿捷的法门,而且非常的圆妙。 它的境界全体具足华严的十玄门——事事无碍的法界。 这三句话,我们就能了解到蕅益大师一生心血比较的一个精粹。 所以古德就说这个法门在修行的德用,就好像清水珠投到污浊的水里面,这个污浊的水不得不清。 由于这个清水珠——宝珠——的力量使它澄清。 用这个作为一个比况:阿弥陀佛这个万德的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的散乱心里面。 我们众生都是散乱的心,我们没有一刻的清净心,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就是这种散乱的心才需要弥陀至极清净的名号、来收摄我们散乱的心。 使我们散乱的心由于执持名号,趋向于佛的那种有序的、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心里面去。 所以乱心就不得不佛。 你只要执持名号,凡夫的心不得不佛。 就好像这个蛇:进入了竹筒子,它的身体不得不直起来一样。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不念佛的话,我们的心就落在九法界。 甚至不可能落在三圣法界,都落在六凡法界;而且更多的落在贪、瞋、痴、慢、疑,是落在三恶道的法界。 所以对我们念念都趋向于三恶道——众生这样的散乱心——来说,这句名号对我们多么的重要。 念这个名号就是佛法界现前;心不安立在名号上,就是轮回的恶业。 所以信、愿、执持名号,就是作为成就一乘佛果的真因。 由这个执持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就能获得一乘的奇妙佛果。 举这种信愿持名之因,那么往生四土的果就如影随形。 所以信愿称名就是这个《阿弥陀经》的“正宗”。 好,第四来说明一下“力用”。 这部经是以往生极乐净土获得阿鞞跋致——三种不退——为力用。 力用,就是它的功能作用:受持这部经到底能得什么好处? 你受持这部经,依教奉行,就能得到往生净土、成阿鞞跋致菩萨的好处。 那么往生极乐世界有四土。 我们要了解四土之相。 这里面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又说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报土,或者是化土,种种说法不一。 我们觉得蕅益大师以天台的理念来谈极乐世界四土是很圆融的:如果从阿弥陀佛的那个份上来说,都是由弥陀的愿心所流现出来的一真法界,涅槃法性之土是没有差异的。 但是站在凡夫众生往生者的这个份上来说,由于他信愿称名的程度,由他自心的心识显现四土。 这个四土是在往生者份上来建立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信愿持名没有断烦恼——就是见、思惑还存在,无论是定心还是散乱心,都能感得弥陀愿力加被,临终蒙弥陀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凡圣同居土。 那么《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观无量寿经》讲的九品,都属于凡圣同居土的范围。 如果信愿称名到达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就生到方便有余土;如果进一步侵断尘沙,破一品无明,得到理一心不乱,乃至于破四十一品无明,就生到实报庄严净土。 实报庄严净土实际上跟常寂光土基本上是在一起,只是差异上的问题。 你到了破一品无明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就已经分证常寂光土——涅槃三德。 如果四十一品无明全都断尽,就生上上实报庄严净土,又叫究竟常寂光土。 不退转有四种意思。 “念不退”,就是念念与一切种智相应,这是八地以上菩萨的水平;第二是“行不退”,就是见、思惑已经断了,他大乘的行持不退转;第三是“位不退”,我们带业往生的人在同居土就永远不会退到凡夫位。 这是一般通途教理谈三种不退。 这里蕅益大师特别谈到第四种——“毕竟不退”。 毕竟不退,特别彰显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无论是我们至心称念,还是散心称念、有不有信心称念,只要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六方诸佛的名号乃至于《阿弥陀经》的名字,一经于耳,就像金刚种子落到众生的心里,那就是千万劫后也会由于这个金刚种子得以度脱生死苦海。 就像“食少金刚,决定不消”。 这就叫毕竟不退。 所以我们向所有众生宣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无论他信不信,只要他听进去了,迟早由于这样的一个因缘,他能够了脱轮回。 带业往生同居土,这里有非常特别的一个殊胜:你到了同居土就等于生到了上三土——由于你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它跟他方世界的四土有一个不共的地方。 他方世界凡圣同居土,见不到圣人。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能见到圣人。 所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位不退就已经圆融三种不退。 你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上三土。 那么这样的一个功能作用,是释迦牟尼佛通途一代时教千经万论所没有的。 开悟只是悟到正因佛性,就叫见道;见道还要修道;修道才能证道。 你生生世世修行不退才能得到不退转位,相对这样的难行道来说,净土只要带业横超就能得到三种不退——这样的功能作用:那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修行宗门、教下的人,对这一点一定要加以关注。 玄义的第五个就是“教相”——判教。 判教主要谈这部经典是“大乘菩萨藏”所摄,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彻底大慈悲心无问自说、彻底加持的一部经典。 能令末法有情的众生乃至于刀兵劫的众生得度。 乃至于佛法全都灭尽,还要以悲心留这部经住世百年,来广度那些苦难深重的众生。 所以这部经典所展示的净土法门,称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身心、烦恼所有的病,都由这一个药方——六字洪名——总持。 远离一切对待,是“绝待圆融”,属于大不可思议的法门。 《华严经》是大小乘经典的经王,它的奥藏——奥妙的法藏,《法华经》所展示成佛的秘密之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精要,一切因地菩萨六度万行修行的指南针,都不超出这部《阿弥陀经》之外。 要广为赞叹、叙述这部经典的功德,就是穷劫日夜宣说也没有办法说尽。 有智慧的人通过信愿持名,自然他日就会了知。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发布时间:2020-11-26 10:19:2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