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转变心的方向 内容: 本周学习“依止法”之加行依止。 加行依止的种种行为,其实际着力点是为了成就相应的正确心行。 一方面,通过如法事师,自己就能产生功德;另一方面,通过勤行财供、身口给侍和如教修行,目的不仅是为了完成行为上的依止,而是在此过程中,调整用心,从自我的感觉、判断中摆脱出来,完全以师长为中心、为依止。 联系自己,从同喜班开始,虽然也在学教理,也学过八步骤把教理运用到生活中的内容。 但实际上,自己的心态如何呢? 学教理时常带着学知识的串习;而碰到逆境,在启白三宝时,也有着向外求保佑的心态。 对于导师,一方面慨叹大智慧,另一方面,在碰到烦恼时自然会增强依止之心,但是,之前理解的依止,更多是一种信心(是一种向外求的信心)。 第一时间很少想到要依教修行、如理思惟,也很少想到要成就相应的正确心行。 那么,本课既然提出弟子和师长建立如法的关系,对于修行的意义,我便要开始注意自己行为背后的心行了。 具体而言,比如身口给侍。 在早晚定课修皈依时,以前我会被当下的感觉牵引着走:状态好时,就会认为自己定课效果好;状态不好,或是过程中出现无常(比如外在声音干扰等),就会起情绪,耿耿于怀,认为定课没做好。 学习了这一课,这一周定课再碰到无常情况时,我在尝试安住于当下的节奏和状态,跟随导师的引导,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顺着情绪跑了。 慢慢地,从不知不觉陷入烦恼、陷入混乱情绪;慢慢地,我可以辨识出当下的情绪和生起的凡夫心。 我不再肯定它们,而是远离它们。 在如教修行部分,以前学习两套模式,我是不会认为自己做不到的。 但事实上如何呢? 对于三级修学模式,修学法义的体会和做定课的心态类似,以前要么是把关注点放在“时间要达标”这一标准上;要么自修过程中凡夫心纷纷而起时,不是想到调整、舍弃或忏悔,而是为凡夫心代言,认为“自己不能按听说规则听闻是正常的”。 这个过程中,自己其实一直在关注表面上的结果,却忘了如何从主观上进行调整,如何进入修行状态。 在运用佛法时,以前多是顺着自己的感觉走:烦恼不迫切了,就懈怠;有烦恼了,就精进一下。 其实这是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 对于这样的状态,这周我开始感觉有问题了:起因是,接触到有人可能要杀生、但自己无力阻止时,我出现了这样的状态,“我不认可杀生,这个理由很拿得出手啊。 但我感觉好无力啊。 要暴力阻止吗?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陷入对立的情绪,陷入了更大的负面情绪。 后来才意识到状况有问题:意识到自己有很大烦恼,还因为无力感而产生了修学上的退心,以及悲观的情绪。 就在此时,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智慧不足,转折点就在下一刻:我竟然选择去自修了。 通过闻思法义,我的烦恼渐渐消散,一方面坚定了不杀生、也不随喜杀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佛教以慈悲为中心的素食观也有了新的认识(毕竟,这次我是见到活物,也面临着它们将死去的现实,内心对生命的消失有更真切的感受),我决定要吃素。 还有,我发愿通过修学佛法,以后要更有智慧,发愿以后不管碰到多么尖锐的对境,都要以师长为中心,以法为中心,而不是轻易地认同情绪和烦恼。 在服务大众模式方面,也与之前的例子相似,以前我做义工的心态,好像是一种习惯,没有细细思惟背后的用心。 而最近,恰好参与了一些之前不熟悉也不擅长的内容,比如涉及到要带团队、营造氛围、组织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现在来说,我是看这种凡夫心和情绪此起彼伏的。 经过这周的修学,改变在于,以前我就顺着情绪走了,从认同情绪到认同混乱的思维,我意识到了问题,认识到问题和不足,我把动力重新转向了修学。 这招屡试不爽,往往这时候的修学特别能使上力,同时也是将法义联系生活的观修。 于是,我就找到了如何面对修行中的逆境方法,也将做事变成了修行。 感恩导师,感恩三宝,感恩师兄们! 发布时间:2020-10-04 15:06:5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