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 内容: 佛教《四威仪偈》是自古以来在佛门中广为游行的讲述行、住、坐、卧四种威仪的偈语。 《四威仪偈》共有五首偈语,分别为《行威仪》《住威仪》《坐威仪》《卧威仪》和一首综述四威仪的偈语组成。 前四首偈语分别阐述了行、住、坐、卧应当具足的威仪,最后一首则是对这四种威仪的综合概说。 1、行威仪《行威仪》阐述了修行之人在行走之时应当具足的威仪。 偈云:行步徐徐牛顾视 高观下盼不移神纵使触目绕诸境 了了知心不受尘无尘莫未执为宗 心境双亡不住空任运安养到处所 行与行来岂异同不记山河是南北 谁知途路向西东这首偈语告诉修道者在走路时应当像牛行走一样,步履稳重,目光顾视前方。 修行者行走时要全神贯注,眼睛只看鼻下之路,不得左顾右盼,以免自心懈怠散乱。 对于在行走时见到的各种外境,应当心不执着,看过即罢。 只有当修道者于相而离相后,心才不执着于外境,自然能够心境双亡,于空而不住于空。 行步徐徐牛顾视,高观下盼不移神。 这两句偈语告诉我们,修道之人在经行或绕佛时,应当徐徐行步,目不斜视。 在行走时,眼睛只照顾脚下,不看与修行无关的事物。 修道者若心不专注于道,对外面的风吹草动都去关注,就失去了修行人心不外求的本怀。 纵使触目绕诸境,了了知心不受尘。 无尘莫未执为宗,心境双亡不住空。 这四句偈语警戒修道者在行走时若眼睛见到诸种外境,看过即作罢,切不可被外境所转,染污自己的清净心,以免妨碍自己修道。 修道者不仅要将自心中的垢染都清除干净,而且对于外在的各种境遇都能不执着。 只有做到心不执着外境,才能达到心境双亡,不住于空境界。 任运安养到处所,行与行来岂异同。 当一个人具足行的威仪之后,则可任运自然地往生西方安养,到那时则无论修道者行去行来,或是行于东西南北都无碍于修道。 2、住威仪《住威仪》主要讲述修道者站立时应当具足的威仪。 我们常说站如松,就是说一个人站立时应当如松树般安稳挺拔,切不可站立时身体弯曲或抖动,也不可没有威仪地随意站立。 修道者在站立时,应当心存正念,念念在道。 偈云:住立端然绝思虑 寂寂不虑亦不缘纵使风尘千遍度 六入无闻玄更玄诸尘所以本来前 良由净虑觉心源念念无依着究竟 菩提真门当自诠偈语告诉我们,修行人在站立之时应当端然站立,如松树般安稳不动。 在站立时还应当心中不存思虑妄想,让心安住于空寂之境。 当站立之时,纵然千百遍地历经风尘的漂泊与磨难,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丝毫不为外境所动。 外界的五欲六尘随时都会诱惑修道之人,但当一个人内心清净,没有任何妄想杂念之时,自然能够见到本来具足的清净自性。 住立端然绝思虑,寂寂不虑亦不缘。 纵使风尘千遍度,六入无闻玄更玄。 这四句偈语着重劝诫学佛之人在站立时要身体端正,心无妄想杂念,一心专注于道。 若能做到如此,则虽然历经各种艰辛痛苦和漂泊游荡,六根仍然专注于道,丝毫不为外境所动。 最后四句则说明当修道者具足站立威仪时,五欲六尘等诸种烦恼都无法侵入,自己则能在降伏烦恼之后顿悟心源。 只有当念念在道,方可得真实解脱,菩提之果自然能够得成就。 3、坐威仪《坐威仪》讲述修道者在静坐时应当具足的威仪。 坐禅修定是禅宗学徒因定发慧的重要方式。 佛门俗谚常说坐如钟,是说坐禅者在静坐时当如钟一般沉着稳重。 佛门中的静坐即包括结跏趺坐,也包括一般的散坐。 其中尤以结跏趺坐最为常见。 偈云:坐等须弥不倾动 事绪纵横心拒生闭目自知心不起 开眼观尘与理平平与无干支可住 于中皎洁息无明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偈语讲说了修道者在静坐时应当像须弥山一样安稳不动。 当静坐之时,虽然世事繁杂,纵横交错,但清净心都能将其降伏,使之在自心中归于宁静。 坐禅者在静坐用功,闭目观心时,常令各种妄想不生。 深入禅定之境的禅者在睁开眼观察外境之时,眼中无纤尘染污。 因眼内无尘,心中自然妄想不生。 心无妄想,无明自然熄灭。 当心中没有明与无明的分别之时,贪欲之心自然就没有了。 《坐威仪》主要讲述了正确的坐姿不仅可以令静坐者显得庄重,而且也能促进道业的进步。 坐等须弥不倾动,事绪纵横心拒生。 闭目自知心不起,开眼观尘与理平。 这四句偈语说明静坐的功效。 在禅宗祖师看来,坐禅修定是静坐修行的直接目的,只有当禅子进入禅定境界之后,方才能够证得无量智慧。 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要不断降伏我们的妄想,达到内心的清净纯洁。 而静坐则是降伏妄心的最好方法,当禅者静坐时,你闭目观心,则各种妄想杂念则无从生起。 由于静坐用上功夫,当睁眼观察各种尘境,就能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世事,心不被尘境所转。 平与无干支可住,于中皎洁息无明。 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 这四句偈语说明当静坐降伏妄心之后,内心十分清净,妄想无明自然熄灭。 无明熄灭之时正是明心见性之时。 然而,一个安住于道的人,心中连明与无明的念头都没有。 此时,心中没有明与无明的分别,贪嗔痴等障碍修道的逆缘也不存在了。 坐禅者若能如此静坐观心,则自会心境澄明,大彻大悟。 4、卧威仪佛教提倡修道者应减少睡眠,如《佛教遗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 初夜后夜,亦勿有夜。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佛子若睡眠时,应当做到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卧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 本首《卧威仪》偈语讲述了修道者在睡卧时应当具足的威仪。 偈云:高卧清虚住法印 外示乖慵内精进傍眠侧卧不随尘 展脚横腰绝戏论心中慧剑利如霜 相貌观瞻却似钝破衲搭肚守真如 曲肘抵头看漏尽佛陀住世时,经常告诫弟子当于一切时中都念念在道,即便在躺卧时也不例外。 修行人在睡卧时也应当具足一定的威仪,方才符合修行的本怀。 卧威仪主张修行人当卧如弓,以右侧卧而眠。 卧时不仅不思虑俗事,而且应当常思精进行道。 修行人在睡眠时当曲躬而卧,不说妨碍修道的戏论之言。 静卧时当思断除烦恼,开启本自具有的智慧。 高卧清虚住法印,外示乖慵内精进。 这两句偈语警示修道者在睡卧时当心安住于道。 修道者正睡卧时,表面看来似乎是慵懒懈怠的,其实修道者内心却在观照自心,精进修道。 傍眠侧卧不随尘,展脚横腰绝戏论。 这两句偈语是为了警示修道者在睡眠时心不散乱。 修行者当睡眠时,应右侧卧,头枕右手掌心而眠,心不随俗尘所转,睡卧不伸脚横腰,是修道者的睡卧威仪所在。 当睡卧未入眠时,应当口不言语,更不可与人谈论与修道无关的世俗之语。 一个人在睡眠时不言语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可使人静下心来思虑修行之事,从而在思虑中增进道业。 孔子曾说:食不言,寝不语。 就是从养生角度告诉世人,在睡眠时不可言语,否则有伤中气。 心中慧剑利如霜,相貌观瞻却似钝。 当睡卧之时,仅从外貌来看,修道者似乎显得有些愚钝。 其实,他此时正在思虑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当修道者沉思观心时,心中常会生出智慧。 破衲搭肚守真如,曲肘抵头看漏尽。 修道者睡眠时常会守护清净自性,当曲肘而卧时也常思断除烦恼,趣证圆满菩提。 5、综述四威仪在《四威仪偈》中除了专门论述行、住、坐、卧四威仪之外,还有一首综述四威仪的偈语。 偈云:举佛音声慢水流 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 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 左右回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 不枉空门作比丘在念诵佛号、唱颂佛偈之时,清音梵语之声悠扬悦耳,念佛如轻轻流淌的山泉。 口中念佛,耳中能清楚听到佛号之声。 只此佛号能生无量功德,度化无量众生。 在诵经时当随文观想,品味经文讲说的义理。 在与大众一起经行修道时,如飞行的大雁整齐而有序,一步接着一步,做到不紧不慢。 经行时一人缓步跟随另一人。 在站立合掌诵经时,双掌十指并拢,平衡结弥陀印,如双手捧水,丝毫不会倾泻。 在公众修行场所站立时,两脚以八字站立,即前宽八寸、后宽二寸。 身体平直,头不偏向一方,后颈靠着衣领,如同顶着一碗油在头上。 如果头偏向一边,油就会洒出碗外。 行走的时候,要瞻前顾后,轻轻移动步伐,鞋不拖着地面。 当开眼看东西时,只展开半眼,所看不过三五尺远。 只有当修行者在行住坐卧都能具足威仪,则不仅能令人生恭敬心,而且能令心安住于道业,最终明心见性,成就圆满佛果。 《四威仪偈》是学佛者在行住坐卧等方面必须应当具足的威仪。 只有以四威仪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使自己为人庄重有礼,受人尊敬。 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戒除妨碍修道的逆缘,从而更为方便快速地修身进道。 发布时间:2020-10-02 15:02:4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