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论正行与助行以及专修、圆修与杂修 内容: 印光大师论正行与助行以及专修、圆修与杂修 余池明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指出:"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 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净土行一般包括正行与助行,那么什么净土正行与助行?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有全面的开示。 一、正行与助行的含义净土正行就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净土助行就是修行众善,回向往生。 印祖开示说:"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 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1)净土正行包括了信、愿、行三法,是往生的正因,体现了净土宗的宗旨。 印祖认为净土法门可以用信愿行一句概括,"一句者,’信愿行’也。 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 "(2)印祖文钞也都是发明此旨。 信愿行的内容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 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 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 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 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 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 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 )心中默念。 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 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3)净土助行包括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行。 印祖开示说:"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4)按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净业三福概括诸善,印祖开示说:"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 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5)修行众善,可以回向往生,其中关键在于回向往生,众善若不回向求生净土,就不能成为往生资粮。 也就是说信愿念佛是直接往生净土之因,修行众善并不直接成为往生之因,必须通过回向发愿求生才能成为净土生因。 二、正行与助行的关系正行为主,助行为宾。 印祖开示:"念佛之人,各随己分。 专念佛号亦好。 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 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 余皆为宾,为助行。 则善矣。 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 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 "(6)印祖在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中说:"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须分出主伴正助。 倘主伴倒置,则其利甚少。 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碍之可云。 "正助合行,利益甚大。 印祖复方圣照居士书五说:"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 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 一心念佛,乃内功。 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 正助合行,利益甚大。 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 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 "又开示说:"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 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 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 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 "(7)"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正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优胜。 "(8)不可以助行为正行。 印祖以持咒为例,开示说:"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 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 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 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 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 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 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 "(9)专修正行,不破助行。 印祖给对卓智立居士开示说:"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 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 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 兼具各蔬,亦非不可。 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 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 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10)三、专修、圆修与杂修印祖认为净土修有专圆。 专修就是专称名号求生净土,圆修就是万善齐修,回向净土。 印祖在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中说:"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 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 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 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 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 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专修和圆修适应不同的根基,中下根人应当专修念佛正行,上根人才可以圆修万行,回向净土。 中下根人如果不一心持名,而是泛修万行的话,就不是圆修,而变成杂修了。 因此,印祖在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中告戒:"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 )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 )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 "三、指导意义印祖关于正行和助行、专修和杂修的开示为我们处理信愿念佛与世善的关系、信愿念佛与持咒诵经等其他修行法门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标准。 念佛人,尤其是在家居士,除了念佛外,还有工作和生活。 如果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但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 (11)正确的做法是:"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 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 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 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 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 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 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12)有居士问:"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 乃儿孙之间,利害之际,总不能漠然忘情,将何道以御之。 "印祖回答说:"爱儿孙,要爱之以道。 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 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 此又御害获利之大根据。 "(13)念佛人应当自量根基,抉择专修和圆修,没有圆修的能力就应当专修念佛,否则泛修万行,就变成杂行杂修,心难归一。 所以祖师开示"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 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 "(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序(民二十五年))参考文献1)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2)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悟开师书3)文钞续编上卷一函遍复4)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5)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6)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7)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8)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岳仙峤居士书9)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10)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11)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12)增广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13)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 发布时间:2020-08-07 15:25:3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