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甲归佛的奉天玉和尚 内容: 在湖南常德市石门县夹山寺,清初有一脱下战袍,换上僧衣的和尚,法号奉天玉。 他就是明末显赫一时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闯王)。 李自成(1606-1674),本名鸿基,小名黄来儿,陕西省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出生於农民家庭,童年时曾给一姬姓地主牧羊,後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和尚曾为银川驿卒。 明崇祯二年(1629)参加起义,後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高迎祥牺牲後,他继称闯王。 他采纳李岩等提出「均田免赋」等意见,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时有「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 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七年(l644)推翻了明王朝,进京称帝,四月二十九日「僭帝号於武英殿,披冠冕,列仗受朝」(《明史.李自成传》),好不风光。 由於李自成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失去警惕,。 明将吴三桂勾结满族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 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到地抗击,节节败退,後退至澧州一带。 据《澧州志》、《流寇志》等书记载,李自成的大顺军曾在崇祯十六年正月攻占安乡,二月攻占常德,三月初二攻占澧州,十二月还据安乡。 李自成在清军和南明军的夹击追捕之下,败走石门,兵败如鸟兽散,或易姓埋名,或经商,或务农。 李自成败退至石门东北二千米处的洛浦寺,落发为僧。 石门是一个土家族聚居地,历来由土司管辖,就是太平年月,这里也是天高皇帝远,朝廷也只能是「以不治治之」。 那时候,明朝政权已经崩溃,清朝立足末稳,土司从来不管汉人的事,更不管寺庙的事。 短时期内,这里是行政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加以洛浦山层峦叠嶂,地形复杂,虎啸猿啼,人蹟罕至,一旦情况紧急,不难隐蔽。 这就正好作为两个朝廷都要追捕的钦犯的藏身之所。 再从地理阴阳学上来讲,庙後有方圆一里大的天生林族太极图,图中两「仪」活灵活现,乃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东有「青龙嘴」,西有「老虎山」,正符合古制东左西右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青龙亦是传说的祥瑞物。 宋书《符瑞志》上「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此出神入化之地,安全保险。 李自成在此落发为僧正是「僭龙勿用」,养精蓄锐,伺机东山再起。 有一天,李自成在洛浦林中听琴,忽感胸闷不适,呼吸急促,即席地坐禅,说:「吾去不远矣。」弟子野拂即将师送到夹山。 从此,李自成自在两山往返。 李自成既无师承,也与其他佛教道场毫无联系。 他自取法号「奉天玉大和尚」,带领徒众进行诵经等佛事活动。 在初期,奉天玉和尚并末死心塌地办道,而是企图借夹山寺作为暂时栖身的场所。 那时他还只有三十六岁。 一个曾经称王称帝年富力强的汉子,岂能就此甘心失败? 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假如能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夹山寺就是他的复兴基地。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实;一是他自取法号「奉天玉」来看,他仍怀念曾经自称的「奉天王」僭号。 和尚的法号一般都是四个字,即地名加法名:如德山乾明寺的住持宣鉴禅师,法号为「德山宣鉴」;药山寺的住持惟俨禅师,法号为「药山惟俨」;诸如夹山善会、钦山文邃、梁山缘观等等。 而以「奉天玉」为法号,显然不符合佛制。 「奉天」古书解释为奉天之命,「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书.泰誓》)。 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於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与臣下的谐敕命中开首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後相沿为帝王敕命的套语。 李自成出家为僧为甚麽自取法号「奉天玉」,清澧州知府何璘撰文说:「自成之构乱也,初僭号奉天倡义大元帅,後复僭号新顺王。 其曰『奉天玉和尚』盖以奉天王自寓,加点以讳之。 而玉又玺质,为天子之所宝,殆讫死不去僭号」,说明李自成虽身出家,但仍系念奉天倡义的业绩,心末出家。 二是他连佛教的根本理论——因果律都不承认。 他认为他之所以失败是因时运不济,要是他时运好,定能稳坐江山称王称帝,不会落到今天一败涂地的下场。 因此他有两句这样的诗:「时来作恶天不怕,运去看经佛不灵。」这是他凡心的充分暴露。 当逢时的时候,作起恶来,老天也怕我;现在不走运才当和尚,不走运的和尚,就是看佛经,佛也不会显灵保佑。 三是他在夹山寺中轴线第四殿堂的佛座下面,修了一条高两米、宽两米、全长百米以上的地道,据说里面还藏有兵器。 毫无疑问,这是奉天玉和尚的战备性工事建筑。 既然出家为僧,了脱尘缘,要修这样的工事藏下兵器干甚麽? 无非是等待时机,重振其鼓,再创奉天倡义的辉煌。 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王朝已安稳基业,实现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这时奉天玉和尚见「事业尽随流水去」,这才「禅房梦醒夹山青」(李自成诗),不得不安下心来修行。 後来,还将在龙阳(汉寿)闭关修行的侄子野拂和尚接回山,继续扩充寺院,一心弘扬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中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宗派,它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所以又称为四分律宗。 奉天玉和尚未见师承,怎麽能弘律呢? 这可能与他幼时在家乡当和尚时受律宗传授有关。 他的家乡在陕西省的米脂县,而律宗为唐代高僧道宣(596-667)在陕西西安市终南山所创,律宗祖庭即在终南山丰德寺。 因此,陕西省律宗十分盛行。 奉天玉在家乡为僧时就巳深谙律宗经论,所以在夹山开堂弘律也算是老马识途,重操旧业了。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虚年七十的奉天玉和尚入灭。 野拂恐清朝政府得知刨坟抛屍,即将其师荼毗後将舍利子装进青花瓷坛,另用一个同样的空无一物的瓷坛做掩护,然後在夹山西南十五千米处堆四十八个疑冢,以为奉天玉和尚落葬,实则抱舍利坛到洛浦寺,还将奉天玉和尚原做大顺帝时所穿龙袍和皇冠,殓入红木棺,浅葬於寺之西坡。 野拂更居住在洛浦山朝阳观内守灵三年。 据神话传说,野拂守灵感动了上苍,上苍派仙鹤群飞洛浦山,一同护灵。 时满清地方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即派官兵入山刨坟未果。 成千仙鹤托灵北飞,置於洛浦寺後山名叫猪娘背的地方,衔土成坟。 坟高二米余,方圆五米,与朝阳观对垒而望。 野拂为掩人耳目,在坟前立一碑,并亲书《清圆寂恩师比丘上密下因顶老和尚墓》。 乡民称它为「飞来坟」。 康熙十五年(1676),野拂将衣冠棺移之山後,又挖出舍利坛到夹山安葬。 夹山墓仿陕西祖传式样:一墓三穴,立於夹山寺大路西坡,寓陕西意(即「陕」字旁为「夹」,夹山之西寓意陕西)。 一九八零年,石门县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奉天玉和尚残墓,墓穴早被扰乱,只存有砖刻符篆碑一方,条石墓穴内发现一青花瓷坛,饰有麒麟、凤凰图案。 坛内存有奉天玉和尚的舍利子。 坛上覆盖一墓铭记碑,字蹟清晰。 碑文如下:中兴夹山祖庭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铭;师於大清壬辰年六月,受石邑魏侯请书,领徒开山,历尽清要,卧风餐水二十年,丛林大举,门徒弟子千众,殁於甲寅三月,荼毗得舍利数百枚,予闻惊悸,谓:澧阳无是高僧耶! 非澧阳无是高僧耶! 即两湖亦无是高僧耶! 予不得不为感动、倾倒,稽首为师述铭,作吾儒之木铎亦可,作释教之金监亦可。 铭曰师承(愿)力来度众生,口吐宝月,心秘夜明。 抑嗔嗔喜,拂恶恶清。 藏碑荆棘,百炼精金,八九益一,顿入圣神。 舍利流珠,百世罕闻。 西岗有坞,水歆佳诚,假以玉色,补之为铭。 周王丙辰年孟冬吉旦赐进士第翰林阳澧阳刘瑄撰从塔铭中我们可以看出,奉天玉和尚自清顺治九年(1652)六月进入洛浦山和夹山,一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去世,在夹山生活了廿三个年头。 他卧风餐水,抑嗔拂恶,认真修行办道,使「三百年来钟鼓不替,丁乱灰烬」。 「人蹟稀阔」的夹山寺,得以「丛林大举,门弟子数千众」(《夹山记》)。 这说明,奉天玉和尚是用律规范自已的,虽名不见经传,未被中国佛学界印可,但也可算是一方名僧,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发布时间:2014-02-17 19:57:3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