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五 内容: 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十番显见2007. 9. 15——2008. 3. 9 文殊讲堂第十五张DVD[卯六,显见不杂(分二)][辰初 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二 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 今初][阿难言:我虽识此见识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说:我虽然了解这个见性是没有来去的;但是,怎么样才能知道,那就是我的真如本性呢? [阿难虽最见精无还,而领之未的,]这个[的]就是不敢肯定。 [故言]所以说:[我虽识此见性无还,是虽知见性,不与诸相以俱还]。 诸位,这个相,它有来去、生灭、增减、大小、青黄赤白、明暗、通塞、浊清等等;但是,我们的见性没有相,涅槃的妙心是无相的般若智慧。 所以,不与诸相以俱还,[云何分辨,可以得知是我真性,而不属于物也? 物就是物象]。 我的真性就是能缘的真心,虽说能缘,其实是无所缘,是方便说,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解脱,叫做真性。 而不属于物,[物]就是指物象,缘起如幻的假相。 [观虽识二字,阿难以见性,昭昭灵灵,盈满目前,]盈满就是充满,悟了,见就是性。 [物、见混杂,]物是所缘,见是能缘,阿难分不清楚。 [仍是有疑莫决,不敢认见为心,所以佛即以物、见分明乃显自性也。 ]意思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很清楚的分开。 [初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竟。 ][辰二 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分四)]物是物,见性是见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 这一段是说,佛对阿难说:我今问汝,你现在还没有得到漏尽清净,没有得到无漏清净,借重于佛的神通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这证阿罗汉果的,见阎浮提,[阎浮提]的上面加二个字:万亿。 见万亿阎浮提,因为阎浮提有无量无边,那么,这个见万亿阎浮提,就是指娑婆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所教化的。 如观掌中,阿摩罗果,这个阿摩罗果类似胡桃,它的味道是甜甜的,又酸酸的,可以食用,亦可为药用。 说:[上科,当机疑物、见混杂,]这个[物]是指物象;[见]是指见性。 物象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而阿难分不清楚。 所以,在本科,此科,为什么叫显见不杂呢? 就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不可以混杂,所以,这一科叫做显这个见性是不杂的,叫做显见不杂。 [此科]就是这一段。 [佛欲显物、见不杂,][物]就是物象;[见]就是见性,不杂乱,所以[故先须列出,如何是能见之性,如何是所见之物,]要先分清楚。 [然后就中拣择,自然见是见,物是物,分明不杂。 此先列能见,有声闻见、菩萨见、佛见、凡夫见,]所以[故呼当机而告之曰:吾今问汝,]说你现今未得四果无漏,清净慧眼,[乃承佛神力加被,乃能见于初禅,得无遮障留碍,而阿那律,具足云阿那律陀,《弥陀经》说:阿 少免 nou楼陀、]中国话叫做无贫,[此云无贫,]不贫穷。 [亦云不灭。 因过去以稗饭,]稗饭就是我们所讲的稀饭,是一种似稻的禾本科的草本植物,也就是类似我们今天所讲的稀饭。 [施供辟支佛,]辟支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也就是修十二因缘而有所成就的,断见思习气的。 断见断惑是阿罗汉;断见思习,[习]就是习气,是辟支佛。 [所以受福不灭,于九十一劫中,天上人间不受贫穷果报。 过去劫中为农夫,远种山田,无暇回家吃饭,带饭而食。 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证辟支佛果,七日下山化缘一次,是年饥荒,米粮昂贵,一日下山募化,连化七家,竟无一家施供],因为是饥荒,所以,[空钵而回。 该农夫见而问之曰‘大师今日乞食得否]? ’有没有得到饮食呢? [答曰:‘无人布施’。 农夫闻言],非常难过,[心中动念:此大师七日化一次,每次化七家,无论多少,下七],就是再接下来就是七天后了,如果不给他一点饮食,供养他一些饮食,再来就是要等七天后,他再来化缘,[再化,今空钵而回,岂不是要饿七日? 自愧无可供养,乃以所带稗饭一包,布施供养,辟支佛接而受之,乃为咒愿曰: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 ]这四句里面,第三句最重要:若为乐布施,意思就是说:你发的是一个欢喜的心在布施,你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并没有任何人勉强你,而你知道有布施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所福报。 所以,一切功德是从喜悦心当中而获得。 [愿毕而去,十分感激! 后农夫持刀割草,草中跳出一兔,其色纯黄,遂跳至农夫背上,伏而不动。 农夫惊怪,奔回急唤其妻捉之,乃一金兔,自此无贫],他这样子没有讲得很清楚,自此无贫之果报,达到[九十一劫]。 你怎么会一只金兔,这样没有贫穷九十一劫呢? 不是这个意思。 这金兔是今生今世得到的果报,这样子布施一餐,在饥荒的时候给辟支佛,竟然果报达到九十一劫没有贫穷! [受福不灭],师父一直说:你一个修行人,第一个,一定要深信因果;一个修行人不相信因果,那就没办法修行了。 什么事都敢做,也不怕果报。 所以,这个受福不灭,就证明因果是非常清楚存在的。 [故以名焉,此过去因缘也]。 [阿那律是佛堂弟,因听法之时,常好睡眠,被佛诃云:咄咄何为睡? 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一听法的时候就睡……不是像我们,我带眼镜才看得到大家。 因为那一天去民生医院检查眼睛,他说我的视力剩下零点三,近视又散光,所以,没有戴眼镜,除了熟人在前面晃动还认得出来,不然就看不清楚。 在座诸位,我看大家都很用功,偶尔有的人一直[点头](打瞌睡),都没有抬头。 我就知道他白天上班很累,我都还没讲,他就一直对……还对得很久。 然后大家都哄堂大笑的时候,他起来就傻笑:呵~~~~因为他也不晓得旁边在笑什么,不笑又不好意思,这种勉强又尴尬之下,就勉为其难的笑。 修行,这个睡觉要稍微减少一下,记得! 超过五十岁的人,你的睡眠时间超过六个钟头就太长! 以前一个高僧,他一天只有睡二个钟头。 他发心用这个刺血,刺血写《华严经》,一天睡二个钟头。 这个睡觉很容易让我们提不起劲,没办法修行。 螺蛳蚌蛤类,这个都是软体动物,它的硬壳上有纹,种类很多,就是河蚬之类的。 台湾在海边插蚵架,就是也是这一类的。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所以,经典有说:宁可下地狱,闻佛名字;也不愿意上天堂,不闻诸佛名,这个在经典里讲这句话,是的确如此! 我们佛弟子,还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你去跟美国人讲:American 什么叫做观世音菩萨呢? 佛菩萨的名字,他一句都没听过;谁是地藏王菩萨? 他哪认识阿弥陀佛? 所以,生长在咱们中国和台湾,是相当有福报的,有佛菩萨的名字。 像我们文殊讲堂,每年都要拜三千佛名,三千佛名经。 [遂生惭愧,发大精进,七日不寐,失其双目]。 眼睛失明了,[佛愍而教之,授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 什么叫做半头天眼? 就是这里(法师在巅顶百会画圆)。 就是这个地方,整个当作眼睛。 他看东西不需要靠眼睛的,就是靠这个头顶,叫做半头天眼。 [而证圆通,自述我不因眼],而能[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掌果就是掌中的庵摩罗果,就是把一颗水果拿在掌中,看得很清楚! [《维摩诘经》阿那律答严净梵王亦云: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今言阎浮提者,以大千世界,有万亿阎浮提,举别显总也。 故《华严》云: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者是矣]。 一切阎浮提的国度,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为他说法。 所以,《华严经》的思想是无量世界的。 《阿含经》的思想是在佛当时在世的,范围就比较少;而《华严经》的思想,它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包括天中,世尊都在说法。 [有云:此阎浮提三字。 与下科此见周圆。 遍娑婆国三字对换]。 因为娑婆国土范围很大,有百亿的阎浮提,他认为这个[阎浮提]跟[娑婆国]要对调,则两者都不会产生错误。 [则两皆不讹。 此应见娑婆国,下科居日月宫,应只见阎浮提,此理不错]。 不过圆瑛法师也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谦虚。 [据愚见不必更换],根据我的看法不必换,[两处但加字可也,此加万亿,或一切二字,于阎浮提之上,下科娑婆国下,加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即可]。 师父已经替大家都加好了,刚刚有叫你加[万亿],是有原因的。 [庵摩罗果,桃柰相似],[柰nai]就是我们所讲的苹果,桃子和苹果相似,[生熟难分],生跟熟很难分辨。 [此方所无,故不翻]。 因此我们常常在经典看到:庵摩罗果,掌中庵摩罗果,就是指这个。 也就是这个是印度的水果,咱们中国没有,所以不翻译。 [上二是声闻见]。 接下来就更大了,范围更广大了,经文,[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这个文字非常简单,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可是,我们众生看的就只看眼前,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点点。 [前二句菩萨见,中四句佛见]。 前面二句就是:诸菩萨等,见百千界,这个是菩萨的见;中间这四句: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这是佛见;[后二句凡夫见],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百千界者:初地菩萨见百界二地见千界]。 这什么意思呢? 初地菩萨有能力,看到一百倍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二地菩萨见千界,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神通力就更广了! [乃至十地见无量世界。 十方如来,见无限量,故曰:‘一穷尽微尘’,喻其多不可数也。 国土皆称清净者:佛眼等观,见秽同净,无所不瞻,即佛见周圆也。 以上圣见,下为凡见]。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作三意释之]:一、对胜显劣,二、收尽含生,三、障碍失用,[一、对胜显劣:谓众生洞明之见],来跟佛、圣人比较一下,[较之佛圣],他能看到的范围就这么一点点,[不过分寸而已;二、收尽含生]:[含生]就是一切众生;[收尽]就是包括。 [谓蜎yuan蝡ruan之属,见量狭窄,极其洞视(明见也),不过分寸之地];这个蜎,第一种解释是蚊的幼虫;第二种解释是:动物屈曲蠕动的样子。 蝡,就是虫类微动的样子。 所以,蜎蝡之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昆虫之类的。 见量更狭窄,就是果报。 极其洞视,就算它使尽一切,它这个见的能力不过分寸之地,只看到前面一点点,像一只蚯蚓、蚊子,在这里的解释是这个含义。 [三、障碍失用:谓隔纸不见,此不过分也],就浊隔着一张纸,一般凡夫就看不到,这个不会超过一公分。 [隔板不见,此不过寸也]。 一分、一寸就是表示一点点障碍,我们眼睛就看不透。 [过作通过解,与上二不同,此中能见之文,具足十界五眼,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 十界,十方法界,也可以讲十法界。 这五眼:肉眼、天眼、声闻、菩萨、佛眼。 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阿难仗承佛力慧眼,菩萨法眼,如来佛眼]。 [五眼颂云:天眼通非碍],天人可以看得更远,他没有障碍。 而我们的[肉眼碍非通],凡夫的肉眼只有障碍,他没办法像天眼这样通达。 [法眼唯观俗],如果你要认识这个正法,缘起的法,就要观俗谛,[俗]就是缘起。 [慧眼了知空],就是性空,看到诸法毕竟空,就是[真谛]。 法眼唯观俗谛,就是法眼是观种种差别相,缘起如幻;而慧眼是了知空,也就是真谛。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异]就是万法差别,千差万别的万法叫做异。 能照千差万别的万法,但是,体却是相同,叫做体还同。 就是照了千差万别的万法,但是,如来藏性的体性还是平等一相。 [同是如来藏,清净本然平等一相。 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经文,[阿难! 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阿难! 你跟我去观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中间遍览水、陆地、空,虽然有种种昏明、昏暗,种种形像,怎么样? 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 就是都是假相,在让你执着,来障碍你的如来藏性,叫做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没有一样都不是缘起的假相。 而我们对缘起的假相,空无自性的假相,执以为实,这个就是众生痛苦的致命伤,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的。 所以,每一种梦想都有黑暗的一面;每一种幻想,都必须经过残酷的觉醒,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就是提早觉悟,提早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是要赶快修行! [此列所见,独约当机,现量所亲见之境。 谓言以上圣凡诸见,姑勿论耳],就不要谈,暂且不要去论断。 [就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 有的人看到这个就问说:师父! 佛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注解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我说:记得! 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叫做卫星;也没有什么整个地球的地理来定位,给它名相、外词。 我们今天看的这个世界地图,还有地球仪,是因为人类发展到了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世纪,科学更发达了,天文更发达了。 所以,用这个人造卫星一照,就很清楚了! 有的人还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弄卫星,卫星什么意思? 解释一下,就把你们当作小学生了。 为什么要常常讲卫星呢? 地球是圆的,一边是美国,一边是台湾。 如果信号这样直接从美国发到台湾,有高山、水,没有办法穿透! 也没有办法穿透这个地心,所以,在一定的高度发射这个卫星,这个电波一上去,就下来。 我们现在的卫星就是这个,这个波先送到天上去,再送下来。 它就不会有高山、大海的阻隔,就是这个意思。 常常讲到:法界卫星、佛界卫星,那是什么意思呢? 卫星就是要去买人家的频道。 知道吗? 所以,我们这个节目,在中国大陆、新加坡、印尼都看得到,法界还有佛卫。 印尼的法师就说:喔! 现在的电视,看到师父的节目,看得非常清楚! 什么叫卫星? 就是把信号送到天空上去,那就没有障碍了,然后再射下来。 那主不管你距离几千公里、几万公里,都没关系! 如果你有高山的障碍,影像就不会清楚,卫星现在是非常方便。 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不是象我们现在的地图,所以,佛就当机者所能了解的,他就讲当时的地理位置。 譬如:须弥山在哪里,佛教到现在都在诤论,我就跟他讲:须弥山指的就是喜马拉雅山,印度当时在喜马拉雅山的南边嘛。 世尊怎么会讲一个凡夫看不到的地方,来讲经说法呢。 须弥山高的嘛,绕这个日月,在佛经讲是日月,一边日,一边月亮,须弥山在中间高高的。 是就人类那个时候,所能理解天文地理来讲的,佛早就知道,只要定位,它是相对的,相对的衬托东边、南边、西边、北边的,它是相对性的东西,只是互相定位,方便说出来的位置。 因此,看到这个: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喜马拉雅山。 如果要这样讲的话,就会变成说,佛陀所讲的跟现在很难配合。 说:喜马拉雅山的山腰,哪里有四天王所住的宫殿? 诸位! 这个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不是肉眼看得到的。 人死了以后,要转生成天界的时候,是清净四大转换的,他不是这个肉身,要弄得很清楚! 四天王,忉利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是释提桓因,就是玉皇大帝。 如果我们死了有福报,要转成玉皇大帝,那个时候的色身,跟我们现在色身也不一样。 那个时候是微细的四大所构成的,我告诉你:天人的体重不到我们一件衣服、薄纱的重量,都没有! 身高几百丈,不是像我们人这么一点点,我也是超过五尺,五尺二寸半。 所以,在这个地方,很多人会弄不清楚,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在须弥山腰,这须弥山又叫做喜马拉雅山,可是我们肉眼看不到。 再来,离地四万二千由旬,看起来又是很纳闷。 我们说:一由旬四十里,印度当时候所用的由旬,又跟我们现在的公里又不一样。 当时地理尺寸,要完全配合现在的尺寸size来讲,非常困难! 所以,佛陀当时在世,就大家所能理解的,方便的讲,只能这样子。 我们也方便看一下就行,不必太执着于文字。 [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埵]就是地。 [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而齐日月]。 就是跟日月平。 这佛当时候方便说啦! [中间遍览者:忉利天之下,大地之上,周遍历览,有情之类,有水居、陆处、空行诸众生,无情之处,有山、河、大地、虚空、诸境界,虽有晦昧而昏暗者,晴霁而明朗者,种种形像,差殊不一,无非眼前尘境,所分别之相,种种滞留隔碍也。 初标定能所竟]。 要你体悟就是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种种的形象,都会让你执着。 为什么分别留碍呢? 无非前尘,分别留碍,前尘就是这些外在的尘境,只是缘起、生灭无常、不实在的,而它却会让你起分别心、执着,变成一种隔阂。 你所分别的种种相,就会变成种种的执着和分别,而它不是实在的。 [巳二 就中拣择][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 谁为物象]? 在这里就是要做一下笔记了,否则看不懂。 汝应于此,你现在应当好好的观照一下。 [分别]底下加三个字:什么是,分别什么是[自],就是见性;[他]就是物象,这句话的意思:汝应于此分别,什么是见性? 什么是我们能缘的见性? 什么是被我们所缘的物象,要先分清楚能跟所,才不会混乱! [自]就是自己的见性,[他]就是物象。 今吾将汝,现在我,[我]就是佛陀。 [将汝]下加四个字:现前所见;现在将汝现前所见,所见就是种种的前尘,怎么样? 择于见中,就是:要汝自己选择;要你用智慧冷静一下自己选择。 择于见,这个[见]很重要,这个见包括:何者是能见? 何者是所见? 这个[见]包括能所二个角度。 这个[见]变成有能所。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今吾将汝,择于见中,我现在把你现前所见到的,你要冷静,自己用智慧决择,何者是能见? 何者是所见? 要仔细分别清楚,谁是我体? 谁为物象? 谁是我[能见之见]体? 谁为[我所见之]物象?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我所见之物象。 现在你应当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个地方,分别什么是你的自性? 什么是外在的物象? 今汝将吾,现前所见的一切,要你自己智慧来选择能见与所见,好好的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能体? 谁为我所见之物象? 这一定要分能所分得很清楚,不可以混乱! [物见本来不杂],何者是物,何者为见? 本来就不可以混乱,这样才有办法建立有情世界和器世间。 [阿难先疑混杂,故佛欲令自己拣择,自验自知,自可不疑。 应字平声,谓汝当于此能见所见之中,分别谁自谁他,自即见性,他指物象。 吾今将汝择于见中四句,吾是佛自称,将汝将字,文意稍难领会;今不作别解,谓现今吾将汝现前所见,要汝自己拣择,于能见所见之中,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见体? 谁为我所见之物象]? 就是能见的见体跟所见的物象,一定要分清楚,叫做[令能所分明不混]。 所以,这一段叫显见不杂,这一段在解释这个,能见跟所见是不同的。 [自然得知汝之真性矣。 二就中拣择竟]。 你能够在这个能见的见性跟所见的物象分得很清楚,那么,就能够体悟真心是什么。 [巳三 物见分明 (分四)]物见分明就是能、所,物、见,[物]是指物相;[见]是见相,是很清楚分开的,一个是所,一个是能,物是所见,见性是能见,这个能所一定要分清楚。 所以,一定要在能见的见性下功夫修行。 [午初 正明物不是见][二 正明见不是物][三 反辨见不是物][四 反辨物不是见 今初][阿难! 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师父解释一下:阿难! [极]就是极尽你的能力,极汝见源,见源是见性的能力。 穷尽你的见性的能力,从日月宫,看看喔,注意看! 是物非汝之见性;[非汝]就不是你的见性,非汝[见性]加二个字更清楚! 这是物相,非汝之见性。 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谛观]就好好的观察。 虽种种光,有明相,亦物非汝,也是物相,非汝见性。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芥]就是菜,草菜人畜,好好的观,怎么样? 咸物非汝,都是物相啊,不是你的见性。 [上文佛令自拣物见],好好的自己选择,[物]就是所见之物性,[见]就是见性,这个物跟见中间加个顿点才比较清楚,否则会二个字一起念,弄错了! [惜阿难无此智力],没有这个智慧力,[不能辨别分明,故佛此下,更以四番,展转发明也。 此正明物不是见。 极者尽也,见源即见性,如云尽汝见性能力,从日月宫,此最上所见是物],这个是最上面看下来的全部都是物。 [而非汝见性也;又至七金山,此山围绕须弥山之外,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共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诸位,看看就行,[其体皆金],这个[金]就是坚固的。 [一、双持,二、持轴,三、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鱼觜]。 这个[觜]跟嘴是一样的。 你好好的[周遍谛观者]:用你的眼睛,[用目循历,谛实观察,虽有种种光明,亦是物而非汝见性也。 渐渐更观,自高而卑],[卑]就是近,[自近而远,乃见云之腾],[腾]就是涌起来,[鸟之飞,风之动,尘之起],这一些,[此皆空中所有];现在讲地,[以至地上、树木也,山川也,草芥(菜类)也,人畜也,亦咸是物,而非汝见性也]。 全部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初正明物不是见竟]。 [午二 正明见不是物][阿难! 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佛一语就跟你道破,你的见性在哪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阿难! 是诸近远,无论是近处,无论是远处。 诸有物性,物性就是无情物,这些无情物,山川、草木、鸟语、风动、人畜,统统是物,诸有无情性,虽复差别,虽然有山川、林地等等不同的假相。 但是,却是同汝见精,却是你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东西。 意思是:差别的万法假相,不离现前平等的见性,你只要平等心看,就是如来藏性,同汝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清净所瞩。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外在的外尘,这些物类,它们自己有种种的不同;但是,见性无殊,我们的清净自性,并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用清净心,但莫于相上住着即得,所以,见好心如如不动,见性就现前;见坏,不起分别,知道是坏。 但是,不受影像,如如不动见性就显现。 所以,稳住自己,它是见性的第一种功夫,如果你不能了解说,千差万别的假相,原来都是我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但莫于假相起大小、长短、方圆、善恶、事非来分别。 所以,禅宗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他就是讲这个见性,你只要用本性,二六时中都在作用。 诸位! 看到什么,见如同不见,闻如同不闻,见、闻、觉、知,即是如来藏性所显的见精明体,寂妙真常。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平等的见精,寂、常、妙、明就是你的见性;而众生他就是因为不会用,所以就会被卡死了! [此正明见不是物],见不是物,已经很清楚了。 [上明诸物非见]。 种种的物相不是我们的见性。 [见性已经择出,阿难不解,故此承上重示云],再一次的开示说:[阿难是汝所见,若近若远,若高若低,若大若小],不管任何的近远、高低、大小,[所有物性(物是无情性),虽复种种状态,差别殊异,列在目前,同是汝之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所影现出来的,[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诸位! 修行你找到关键,就找到了开关,这个就是开关。 我们进去一间黑暗的房屋里面,首先找到的是什么? 就是房屋的开关。 诸位! 你想开智慧吗? 很简单! 所见一切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瞩见也]。 瞩就是见,看得到。 [则诸物类:指所见一切物类,自有千差万别,而汝见性毕竟无殊。 此精妙明者:即此见精,本妙本明;与物不杂故妙]。 所以,诸位! 本段叫做见性不杂,就是在强调这个,物跟见性是不可混乱的。 [遍见诸物故明],为什么? 见性哪一种都看得到。 [即此妙明真心,诚汝自己见性];佛一语就道破了,这个如如不动的见,就是我们的见性。 [物见分明,云何于诸物中,而不能拣择耶]? 何者是见性? 何者是物呢? [此正酬上文,云何得知]怎么能够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 因为阿难分不清楚,什么是物相? 什么是真性? [二正明见不是物竟]。 见性不是物相,能、所清清楚楚! 底下这段就很难,[午三 反辨见不是物][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这一名句假设的意思,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见性本来是能缘,物相本来是被见性所缘,现在假设见就是物,把见性当作是物相,这个假设如果成立,暂时、姑且,会演化种种的错误的这个理论出来。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物就是有长短、方圆,那如果把见性是物相,有长短、方圆的物相,当然你就一定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 因为它是有大小、长短、方圆。 佛陀是什么意思呢? 这见性本来是无形的,我们的眼睛见性,涅槃妙心、智慧心本来是无形相的,佛陀说:把它当作这是物,见性把它当作你可以看得到的,若见是物,物就有大小、长短、方圆,那么,你就可以看得到。 譬如说:我眼睛的见性,旁边放一个毛巾,这毛巾是有形相、有色彩,对不对? 如果我的见把它变作是物,那你当然一下就可以看到我的见嘛,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 佛陀的意思是说:我眼睛的见性,等同有形相的物相,假设这个成立的话,你看过来,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因为你看过来看到毛巾嘛,假设我的眼睛见性就等同这个毛巾,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 知道这个意思吧! 大家一直点头,不是打瞌睡,很好! 只是不晓得点头是点真的还是假的? 很厉害,我很安慰,教到这一班,很好! 如果这个见性是物相,那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我这个比喻,你应该听得很清楚。 [此数节文,承上反辨,见不是物]。 反过来告诉你,先讲见是物这个假设如果是成立的话;现在理论推测出来是行不通的。 佛陀姑且让它先成立,然后告诉你:到最后演变出来,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姑且让它成立,所以,此数节文,承上反辨,反过来,说见不是物。 这一段的意思:先假设见是物,到最后推断出来的理论,见不是物。 见是见,物相是物,很清楚! [上科已将物、见分析明白,物有差别,见性无殊,则见当然不是物]。 反过来辩证云,[反辨云:若汝执言,见即是物],佛陀说:好吧! 就让你假设,让你成立吧,姑且让你成立吧! [即当有相],见就是物,见性是无形相的,现在见性把它当作是物相,就当有相。 [见若有相],如果我们的见性有相,则你一眼看过来我的见性,当然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啊! 因为见性变成有相了。 若见亦当有相,[则汝见有相,我见亦当有相,则汝亦可见吾之见],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毕竟作何形相]? 我们知道见性没形相嘛,所以,这个见是物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现在为了讨论姑且让它成立,最后佛陀告诉阿难,这个是不成立的。 [试问我见之相,同于何物]? 我的见性,它的相状是跟什么相同呢? 我的见性,[为方圆耶? 为大小耶? ]这样看会看不懂,试问我见之相,我的见性之相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我的见性,是方形的见性,是圆形的见性,是大的见性,是小的见性呢? 他就是问你这个,因为有物相就可以讨论,对不对? 有物相,它就有长短、方圆、大小。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中间: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先念一遍你就知道完全看不懂,看的懂的举手。 我告诉你听《楞严经》,没有一点耐性还没办法呢,没有一点基础的话,是真的没办法!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 文言文难,又很难理解。 好解释一下:若同见者,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见,因为前面是把见当作是物,名为见吾,因为同见一物,所以,物名见吾之见。 名为见吾之见,看到我的见。 意思是说:如果同见一物,二个见性都投射在一物上,那么见性变成物,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当我收敛起这个见性,收视不见的时候,收敛起来,为什么你见不到我不见之处呢? 这样还是弄不清楚,怎么看也看不懂。 他这个意思是说:这个是物,(法师举起一个毛巾),我这个眼睛,见性投射过来,看到这个东西;你的见性也投射到这个地方,我的见性也看过来;那么,因为见性变成了物,我的见性投射到这个地方,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是的! 没有错嘛,这投射过来嘛! 是不是? 那么,现在佛陀说:我不见的时候就是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把这个视线收回来,我现在不见了,佛陀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为什么看不到? 可见见不是物。 再讲一遍:如果,若同见者,名为见吾之见。 假设说同时见到一个物相,我的见射投射在这里,你的见性也投射在这里。 名为,你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叫做名为见吾之见。 我们的见性都投射到一个物体,你当然也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因为见性假设说是物相。 譬如说:我的见性看过去的东西,假设说会染黄色,我的见性投射过去,染成黄色了,因为见性是物的话,那你投射过来,有没有看到黄色,那一定看得到嘛,是不是? 但可惜见性不是物。 所以,当我们眼睛一闭起来,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佛陀问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 我把眼睛闭起来,我视线收回来的时候。 我这样见性在发挥,我眼睛不看的时候,现在不再看,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看的这个时候的见性? 这样听得懂吗? 大家都点头,那很好。 若同见者,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间,名为见吾之见,因为大家同投射在一个物。 当我不见的时候,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无见无不见之处就是你为何见不到,我把视线收回来那个不见的时候,那时候的见性? 因为如果见是物,你才看得到,对不对? 见不是物,当然我收回来,你也看不到啊! 这一句话在证明什么? 这一句话在证明见不是物,整句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眼睛投射出去的时候,你看到我的见;眼睛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你却看不到,那表示见不是物,慢慢理解一下。 [前二句防谬,下三句难破。 若谓汝我同见万物之时,我见在于物上],投射出去见性在物上显现,[汝见此物时],那应当看到我的见性,[即名为见吾之见者];因为我的见性投射过去,你的见性也投射过来,而见性又是物,当然我看得到的时候,投射过去,你一定看得到我的见。 [下即难其当见不见],当见到不见的时候,[则吾收视不见物时],把视线收回来,不见物的时候,[汝亦当见吾不见之处],为什么? 因为见是物,才有这种可能。 见是物,你才可以见到我不见之处,可见见不是物。 [现今吾不见物时],就是我把视线收回来,我不看这个物的时候,我没有把见性投射出去,把这个见性收回来。 [汝何以不能见吾不见之体],你为什么没有办法看到,我那个无形无相的见性之体? 你为什么看不到? 很清楚的,见不是物。 [在于何处]? 为什么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体性在于何处? [既不能见吾不见之处,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而说能够见到我看物的见,[亦不足信也]。 因为我见到物投射出去的见,是无形相的见性,不是物性,物性才能见。 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而说能见到我见物时那个见性,那绝对不足采信。 [譬如我手取物之时,伸在物上,为汝所见,吾不取物时,手在何处,汝亦应见]。 这是用手,有形相的,来比喻说眼是无形相的。 底下就更难了,[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A段: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B段: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这要一段一段来讨论才有办法。 这一段是假设说,前面已经告诉你: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无见之处? 现在这一段也是证明见不是物。 A段: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就算说假设你有能力,若见就是若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刚刚讲:不见、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那个见性你根本看不到。 好! 现在反过来说,就算你有能力,若见不见,假设说,你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不见时的见性。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自然]就是很清楚分明;非彼不见之相,非彼所不见之物相,就是非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若见不见,自然非物,就是这个意思,它只是文言文的修饰语,使语言、文字更美,没有重复。 文言文的美,就是语言、文字上没有重复。 这一段是在强调,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非彼不见之相就是非物。 好,我们慢慢来解释。 A:若能见到我不见时那个见性,当然它不是物相了,所以说:非彼,绝对不是所不见的时候的物相,不见之物相,就是不见它不是物相。 所以,非彼不见之物相,就是非彼所不见的物相,简单讲就是非物了。 不见的时候,那个绝对不是物,它是见性,就是这个意思。 A段,若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不是物,那是见性,所以,非彼不见之相,绝对不是所不见的物相,不见时候它不是物相,就是这个意思。 B段: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前面说,假设说就算你有这个能力,能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见性一定不是物相。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你没有这个能力啊。 自然非物,当然不是物相,因为是见性嘛! 云何非汝[真性]? 所以,这很清楚的,见不是物,云何非汝的真性? 哪里不是你的真性呢? 你要直下承担啊。 因为既是非物,当然是能见的见性,就是真性啊。 好,我解释一下,这个都是一连串的假设,经文,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物相就有大小、长短、方圆,物是被见,现在假设说变成能见。 所以,若把见性当作是物相,那么,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意思就是说:可是,见性不是物相,答案就是这个。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如果同时把见性投射在一种物相,因为见性已经变成物相。 所以,投射过去,我看得到,投射到这个物相,你看过来,也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所以,若同见到彼此的见性,我看得到你的见性,你也看得到我,同见一物的时候,见性交叉,名为见吾之见性,假设说这样子成立。 当我不见物的时候,你为何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 所以,若见是物是不对的。 再接下来,分二段。 经文,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就算你有能力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不是物,因为你能见到我不见,不见就是非物。 所以,就算你有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绝对非物。 B、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你没有这个能力,当然见不到,因为见性是非物,所以,自然非物,云何哪里不是你的真性? 这句话反过来讲,既然是非物,当然就是见性了。 无形无相的见性,就是真性。 师父一直重复讲:没有见性,或者基础性不够,要听《楞严经》,说句实在话,简直是不太可能听得懂,我已经尽力了! [此蹑前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蹑]就是依着,这个依据前面为何不见我不见时候的地方,[防阿难谬答能见,故分开若见若不见两途]。 所以,上面标若见就是A;若不见就是B,标两个角度。 [俱反证见性非物],这一段统统在反过来证明,见性绝对不是物相,这一段在讲见性不杂。 [上二句,谓若能见我收视不见之处,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这个就是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 [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 当然不是你看不到的那个物相,因为那个属于见性,它不是物相。 [自然二字,即分明义;非彼不见之相六字,即非物二字]。 就是等同[非物]了。 [此句与第四句,自然非物四字同,乃译者润文之巧耳]。 他这一润文,我们都被搞糊涂了;但是,我是没有糊涂,是你听起来很吃力,师父一点都没有糊涂。 [此文欲求义理明白,须知彼字即指物言],彼字就是指物。 [当与我字对看,再用能所二字对释,我见为能见,彼物为所见,例如眼根见物,是我能见之见体],见根见物,当然是我能见的见体显露出来的见性,[非彼所见之物相]。 能、所非常清楚的。 [今不见物,照上例云: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 自然是我能不见时的见体,因为不是物嘛! [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此句即自然,非物四字)。 不必过于搜索]。 连这个圆瑛法师也告诉你;不必一直在文字上打转,这打转就愈来愈听就愈不懂,只要二个字:非物,就OK了! 就更清楚,不要再转下去,再转下去,晚上会睡不着。 [愈晦本意],愈来就把本意愈搞愈不清楚了。 [下二句,若不见吾不见之地,则吾之见,自然非物]。 因为你看不到啊! 你看不到,因为是非物;如果是物,你当然看得到。 [何以故? 若是物,收视不见时],若[见]是物,把这个能见的见性,变成所见的物相,若见是物,物就是有大小、长短、方圆。 那么,当我收视的时候,[必有所在之处,当然令汝可见],因为不见之物收回来,它是有东西的。 若见是物,收视回来,必有所在之处,当然令汝可见。 [既不能见,当然非物。 吾之见既非是物,汝之见亦应非物,故末句结曰:云何非汝真性? 此云何非汝句,即答阿难前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相对。 三反辨见不是物竟]。 反过来,见性是见性,不是物相,能、所特别的清楚,不容混淆。 [午四 反辨物不是见][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 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安立]就是建立。 这里就是:见性是见性,物相是物相。 先解释一下:又则,现在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是什么意思? 刚刚前面讲的,若见是物,对不对? 当我见物的时候,诸位! 若见是物,物就变成也是见。 见跟物,假设说是能所不分的话,如果我见到是这个毛巾,毛巾是见,它也可以看到什么? 我看到它,它也可以看到我啊;可是,事实不然,见性是见性。 我能看到它,它看不到我,能够被我所看嘛。 所以,见性跟物相是很清楚的、是不杂的。 现在说:如果见是物的话,我看到这个见,它一定也可以看到我啊! 所以说: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物也会看到你。 体性纷杂,能见所见体性纷杂,一目了然,能见所见变成了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什么是有情世间? 什么是器世间? 有情世间是能见,器世间是被我们所见。 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分清楚了,混乱了。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见不是物,还是强调这个。 [此反辨物不是见。 当承上云:见若是物者,物亦当是见,则汝现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而物亦当见汝矣。 体性纷杂者:则无情之物体,与有情之见性,纷然杂乱,而不可辨也。 果然如是,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众生,有情之界,不成安立矣! 何以故]? 为什么? [物亦能见,物亦属有情,则有情]、[无情杂乱,故不成安立]。 安立就是无法建立,何者是有情世间? 何者是无情世间? [又有一解:则汝与我有情世间,并诸器世间,则不成安立矣。 何以故? 物亦能见,就无有无情之器世间],因为物也能够见嘛,所以,器世间不存在,因为器世间事实上是被我们所见。 [即坏器世间相,何成安立]。 怎么能够建立器世间呢? [阿难! 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阿难! 如果我见我佛陀的时候,是汝非我,就是必定是你的见性,而不是我之见。 你阿难看到佛陀,是你的见不是我的见,很清楚的,见性就是如此的周遍,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 非汝而谁? 那个就是你的真心,见一切相,见性周遍,但莫于相上住着。 不起颠倒见,不着,清净自性自然显现。 非汝而谁? 那个若不是你的真心,那个如果不是你的真性,是你的见性,那个又是谁呢? 就是你的啊,你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 [此转正意。 言若汝见物见我之时,一定是汝见而非我见,汝我有情之与有情,尚不混滥],我们有情的你、我、他,还是很清楚的,[岂有情之与无情,而至杂乱耶]? 所以,[见性周遍者:谓汝现前,观四天王宫,以及水陆空行,皆属汝之见性周遍,此见总不属于物,亦不属于我,非汝真性,而是谁耶? 物]、[见分明,本不混杂,为何不敢认取? 四辩见不是物竟。 并上巳三物见分明竟]。 [巳四 责疑自性][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为什么你还自己怀疑,你这一颗真如的本性,还自己怀疑呢? 就是此性本来是本有的家珍,汝就是你阿难却不敢认为就是真实,叫做性汝非真。 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性汝就是: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而不真,反而不敢认为那个是真的,而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就是你的真心。 取我求实,而来求取佛陀,而[取我]中间加一个:言,语言,就是说法了,而取我佛陀、世尊再继续言说,来求实、证实,这是不是我的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就是说:这个妙性本来就是我的家珍,每一个都具足,而你阿难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是真实的,又来求我佛陀来言教,求我来证实,为什么多此一举呢? 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 就是这个意思。 [此承上物、见分明不杂]。 见性跟物相是不杂的。 [见性是在汝,而不属于物,云何汝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者:此性本来是汝,本有家珍,反不敢认以为真,而取我言,以求证实。 汝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故我责汝,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也。 此科以见性非物而论,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超出一切假相、表相,而单独,[孤标]就是单独存在,见性就是独立存在。 [是四义中明义]。 四义就是妙、明、寂、常,这四个字里面,妙义、明义、寂义、常义,妙、明、寂、常,四义当中的[明]字。 [六显见非物竟]。 [卯七 显见无碍 (分二)][辰初 阿难因尘疑碍][二 如来显性无碍 今初]无碍就是没有障碍,这个见性就是障碍。 [阿难白佛言:世尊! 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阿难对佛说:如果这个见性,加四个字:本来周遍,必我非余,就是我的真心,不是其他的东西。 非余物就是说: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我,一定是我的真心,而不是其他的物。 [此科因当机闻说见性周遍一语,遂生疑惑,以为真性,既是周遍,应当一定周遍,自应无碍,何乃动被物碍]? 为什么一动便被物所障碍呢? [故白佛言:‘世尊! 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见性下,当加本来周遍意,与下文语脉,方可连续。 谓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定是我真性,而非余物,则应当一定无碍,今何不然]? 为什么现在没办法无碍呢? 所以,这一段世尊要显见无碍。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说:我跟如来一起观这个四天王,[胜]就是殊胜,藏宝之殿,居日月宫,此见是周遍,遍,这个时候是遍娑婆国,可以看到好大的范畴。 [娑婆国]底下加几个字:[娑婆国[四天下],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天下之南阎浮提],意思就是:看到好大的娑婆国土,四天下之南阎浮提,就变成娑婆国很大,但是,现在变成只有南阎浮提,再退回来,退归精舍,却只有见到伽蓝。 伽蓝就是我们每天在念的伽蓝圣众,中国话叫做众园,或者是我们常常讲伽蓝就是道场。 只见到这个道场,清心户堂,但瞻檐庑,[庑]就是走廊。 意思是:我跟如来一起观四天王,可以看到好大;现在退归回来,却只有看到走廊;本来见性那么大,周遍啊,而我们现在呢? 却看到只有走廊。 [此述见性大小不定。 云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此殿乃殊胜藏宝所成,故称胜藏宝殿。 阿难随佛至彼,故与如来,同观日月宫,此宫亦在须弥山半,与天王宫殿齐,随至二宫,故曰居日月宫。 灌顶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火摩尼宝所成;月宫四十九由旬,水摩尼宝所成,皆天人充满。 日宫虽火摩尼宝所成,其清凉与月宫同,但光胜下注耳],[注]就是流动。 [犹如火镜],但是,[体质不热,光注成烧。 ’《起世经》云:‘日月宫运行无滞,为五风所持],五种风:[一、持风令不坠]。 不坠就是不会坠落,就是不会相撞。 [二、住风令安住],[安住]就是固定在这个位置;[三、随顺风令顺行],随顺风能够让我们运转、转动,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讲到天体的运行是引力、重力、拉力,这一些天体的运行,都没有讨论这个,所以都是用风来表示。 [四、摄风令缓急];[摄]摄持;[急]就是控制,有一种风,能够让它慢下来,[缓]就是慢;有时候快。 [五、将行风]就是起风时候,[令得中’也]。 [中]就是人类所能承受的,叫做中;人类所不能承受的,就变成飓风了。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者:自二宫远观,此见周遍圆满,遍娑婆国。 据日月宫所见,不应遍娑婆国,有云:此处娑婆国三字,与上文阎浮提三字对换,两皆不讹]。 圆瑛法师的意思是说:[余意亦可不必换,但于娑婆国下加一四天下,南阎浮提,便是],这样就正确了。 [退归精舍只见伽蓝者:从四天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此云众园;清心户堂,谓讲堂,闻法能清净心地故。 安处于户内堂中,不能远见,但瞻垂檐与廊庑],垂檐就是屋檐;与廊庑就是走廊。 [先大今小]。 为什么一下子可以看到那么大,现在退回来,只看到走廊? 意思就是:见为什么一下大,一下小? 阿难的意思:一下大,一下小。 佛陀这一段在讲什么? 显见无碍,大跟小是无碍的。 [世尊! 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他就开始怀疑了,说:世尊,此见如是,它的体性本来就是周遍,一界就是平等,法界都可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看得到;咦? 现在在室内,为什么这么一点点呢? 唯在一室,我们的见性,本来是可以见到整个宇宙,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有见到这个教室,这么小? 一下子阿难就怀疑忽大,见性忽大忽然小,所以,这一段是显见无碍。 [此陈疑以请。 意谓:见性既云周遍,自当一定常遍,自在无碍。 此见今何如是大小不定],见性一下大,一下小呢? [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忽然成小,唯满一室]? 只见一个室内,我们见性本来无量无边的看,现在变成那么一点点范围,所以,阿难怀疑说:见性忽大,一下又小,佛陀底下就开示了。 阿难继续怀疑了。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说:为复,这个见性,是把大的见性,缩为小的见性? 或者是当墙显前的时候,把它见性夹断? 好会讲话! 唯当墙宇,夹令断见,夹令就是把这个见性夹断了,分里面的见性、外面的见性。 是不是围墙把我们的见性夹断了呢?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就忽大忽小,碰到墙壁,好象被剪断,看不出去。 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此妄情计度,求决于佛。 承上遍界之见,今满一室]。 承上面,全部法界都可以见,现在大变成一点点,[为复此见],或者这个见性,[因室所局,缩一界广大之见,而为一室狭小之见耶]? 见性本来没有大小,为什么一下看成大,现在变成这个室内这么小呢? 只见到一点点范围。 [如身入卑门。 必要鞠躬]。 [卑门]就是矮门。 [为当墙宇夹断周遍整个之见],或者是我们这个见性,被这个墙壁夹断了,截成二断。 [而成内外之二耶]? 分里面的见性,还有外面的见性呢? [如水筑长堤,则分彼此]。 长堤就是一个内、一个外。 [为复为当二句,皆有不决之意],都有怀疑不决的时候。 [故求佛与决,曰:‘我今不知斯义所在’]。 为什么? 见性一下大[即大]、一下子小[小、]一下子被缩[缩、]一下子好象被夹断,[断之义,还是缩大为小耶? 还是夹令断绝耶? 实未明了;愿垂弘(大也)慈,为我敷演斯义,一定所在。 初阿难因尘疑碍竟]。 发布时间:2020-07-06 15:34:1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