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八 内容: 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十番显见2007. 9. 15——2008. 3. 9 文殊讲堂第十八张DVD[卯九 显见超情 (分四)][辰初 正遣自然][二 正遣因缘][三 迭拂妄情][四 责其滞情 辰初(分二)][巳初 阿难约遍常义疑自然][二 如来约随缘义以破之 (巳初分三)][午初 领性遍常 二 疑滥外计 三 疑违自宗 今初]这个[情]分二个角度讲,就是执着和知见,这一段是显示佛悟的究竟见性,不生不灭的见性,是超越一切的情执、一切的知见。 这个[情]包括四个角度说:一、凡夫情;二、外道情;三、二乘人之法执;四、权教菩萨。 显示见性是超越凡夫之情;显示见性是超越外道之情;显示见性是超越二乘人;显示见性是超越权教菩萨。 显示见性是超越一切凡夫的知见;显示见性是超越外道的知见;显示见性是超越二乘人的知见;显示见性是超越权教菩萨的知见,这一段就是讲这个。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 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阿难对佛说:世尊! 就像法王您所说的:觉缘遍十方界,这个[觉]是觉性有能缘之功能,它是遍十方界的,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也就是我们每一个都有佛性,就是指这个。 湛然常住,所以,南无常住十方佛,就是指每一个人的觉性;南无常住十方法,就是指每一个从觉性里面散发出来的真理;南无常住十方僧,就是比喻遍十方,只要你心和合无诤,没有能所,心性就是僧,这个就是指自性常住。 性非生灭,什么叫做生灭? 生灭就是能所不断,叫做生灭。 [此一大科,显见超情。 以见性不变随缘故非自然],这个外道的自然,接近无因论,就是拨无因果,无因无缘,就自然生自然灭。 诸位! 外道所讲的这个自然是无明,建立在无明的。 以见性是不变,也就是说:见性常存,亘古以来,我们每一个人的不生不灭的见性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开发,但是,它能随缘,像摩尼宝珠一样,所以,它不是外道所讲的;建立在无明的一种自然。 随缘,但是这个见性是不变的,是亘古存在的,所以非因缘。 因缘是生灭法,见性是不生不灭法,所以,非因非缘是诸佛之本源,在这个《菩萨戒经》里面有一句话说:非因非缘非果法是诸佛之本源。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要契入佛的领域,必须要顿悟。 进入没有任何的能、所;没有任何的阶位,与天地一体,同时存在的佛性。 [随缘不变故非因缘;自然]、这个外道的自然,还有凡夫和二乘人所讲的这个[因缘,皆是妄情计执],在这里是因为讲的是究竟,连这个二乘的方便的所讲的因缘法,都要破除,都要放下。 所以,皆是妄情所执,[见性两皆不属],因为见性非生灭法,是迥脱根尘,独立存在,灵光独耀的。 见性二皆不属,意思是:也非自然,也非二乘人讲的因缘法,意思是:超越外道所讲的自然,也超越一切凡夫、二乘人所讲的因缘法,[故曰超情。 诚如法王所说:诚者实也;法王所说,指如来上文诸科,所说遍常之义。 觉缘指见性,谓亲依觉性具有能缘之功能,故称觉缘。 遍十方界者:乃称性周遍,不分科中,见性遍见一切,同体不分];在显见不杂这科当中[不杂科中,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此二科俱成遍义。 湛然者:如寒潭止水],就像寒潭静止之水,[湛然不动,领不动科中],[领]就是依据,依据前面的显见不动这一科当中,[身境动摇,见无所动];在显见无碍这科当中,[无碍科中,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之义。 常住者:领无还科中],就是显见无还这一科当中,[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不失科中]显见不失这一科当中,[虽称颠倒,无始不遗之义]。 虽然是颠倒,但是无量亿劫以来,从来就没有消失,没有遗失。 [性非生灭者:领不灭科中],依据显见不灭科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之义。 如上诸科,俱成常义。 阿难蹑之起疑],就开始怀疑了,[疑滥外宗],就是外道,[宗]就是思想。 就是怀疑混乱了,佛门跟外道的思想,现在搞混了,外宗就是外道的宗旨,就是思想。 [遂计自然。 既破自然,复计因缘,皆是识心分别计度,妄情用事耳]! 那个识心就是客尘烦恼,不是永恒常住的觉性,识心是依境所引出来的分别、烦恼、无明,不是亘古以来常存的觉性,所以,应当放下,这是妄情用事耳。 [初领性遍常竟]。 [午二 疑滥外计][与先梵志,娑毘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梵志]就是一切外道的总称,后来就称为修行人,在《阿含经》,梵志后来就一切外道的修行,统统称为梵志。 娑毘迦罗,翻译成中文叫做黄发外道;或者叫做金头外道;或者叫做龟种,这金头就是金色的头,头发是金色的,或者是黄发;这个是印度古仙人的名字,为数论派之祖。 因为他的须和发这个面色,[面]就是脸,都是黄赤、黄色、赤色,所以,号称为黄赤色仙人。 他们也谈,但是他们所谈的最初的冥谛,万物为什么有性呢? 就是来自于冥谛,就是冥性,也是立一个类似我们中国人讲的盘古开天,类似这种思想,有一个开始。 以及投灰等,这个[投]就是我们讲的涂,把灰涂在身上;这个我看Discovery频道,或者是国家地理频道,有的印度修行人,把全身都抹上那个灰土。 以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什么差别? 现在就是阿难把佛道跟外道弄混了! [先梵志是古来梵志也。 其人自谓,梵天苗裔,志生梵天,即婆罗门种。 娑毗迦罗],在序分中里面已经有讲。 [解见序分中。 冥谛,为冥初自谛,]就是一切的开始,自谛就是依这个开始,依这个冥初、冥谛,为依据的开始。 [是外道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也]。 注意! 这个第一谛,不是佛教讲的第一义谛,意思是:从这里开始建立的。 [彼数论师,计冥性是常,能生大等二十三法,与现今所说,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义似有滥],这个义理有一点混乱了。 [及投灰等,诸外道种:投灰,亦云涂灰,有时以身投灰,有时以灰涂身,而修无益之苦行。 等者等余拔发]、我有看到在做那个印度耆那教,这出家女众,她们那个头发,要出家的时候,我在影片看到,真的是这样。 不是象我们佛教的出家人,剃度的时候用剃刀,没有的! 她是头发长长的,然后抹那个湿湿的先洗一下,她的师父就是赤裸的,统统没有穿的,男众;女众是有穿啦,她师父都光光的,我第一次看到,我也是吓一跳。 然后就用拔的,这是剃度的仪式。 有一种外道就是专门拔这个头发,用烟熏这个鼻子,[熏鼻、卧刺]、卧这个棘,或者是[自饿]、就是一直饿着肚子,认为受一点苦可以生天,不吃东西。 我们常常称为打饿七,有时候也变外道,自饿外道。 有时候调整这个身体,还是需要靠智慧的,不吃,可以;但是,要充满智慧的,只有不吃,不能代表他就叫做修行,有时候就变成自饿外道。 [与持鸡戒]、持鸡戒是什么意思? 外道以苦行,认为出离解脱之道。 什么叫做苦行? 意思是:吃苦将来就可以生天,吃苦就是把这个身体一直折磨,让它折磨,认为就像我们观念讲的,这样叫做消业障的意思;观念卡住了,不知道从心性下手,所以就认为:我就吃了很多苦! 持鸡戒是什么? 就像鸡一样,整天站一只脚,叫做一足而立,你听过一句成语叫做金鸡独立吗? 就是这个,学外道的,用一只脚站立整天的。 他们认为这样身体受一点苦,将来可以生天,认为这个是生天的因,叫做非因计因。 其实生天是十善,行十善自然就生天,行十善是生天的因;他现在把这些没有意义的吃苦,当作是生天的因,所以叫做非因计因,不是生天的因,却把它误认为是生天的因,很可怕的,这思想是错误的! 还有就是持[牛戒],这个牛戒就是戒禁取见的一种,古代的印度外道当中,有错认为执这个牛行,以为生天之业因,就是学牛走路,所以叫做持牛戒。 还有就是模枋牛眼睛阖起来,还有牛常常低头,人是人,他就是不学人样,他学牛。 还有食草,吃这个草,人吃草等等种种的苦行,以期生天,就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期待生天。 这辈子只要没有听到佛法,全世界都一样,英国也是这样子,他们认为人有很多烦恼,所以,他们这一些行为学家就去学什么? 学猴子叫;学着大象走路,把这个手像小朋友一样,人的两脚独立站起来,他不要,那个英国的动物学家,认为人的情绪没办法渲泄,是因为没有办法像动物一样,在森林野外这样吼叫、这样走路,所以,他认为教导这些人类,学习、模仿这些动物的行为,会回归到自然。 他自己就学,电视演出来,人不象人,他就学那个猴子;还有学那个金刚,这样搥着胸部…看到那个新闻报道,就三个字:好好笑! 没有听到佛法,也没有办法,没人教他。 就认为要回归自然,就是一定要学学那一些动物,还学那个长臂猿,学那些动物。 我们如果没有听到佛法,可能也会学到这些,也回归到自然的畜生,悲哀! 牛戒,也就是象牛学习,把牛的行为当作是生天的因,这种种的苦行没有意义。 [诸外道种。 此等皆心游道外];不知道即心就是佛,心外无道,心外无佛。 [种者类也。 说有真我,遍满十方:真我,或即二十五谛,末谛之神我]。 末谛就是最后的神我。 [外道计我相有三:一、大我;二、小我;三、不定我。 此所说觉缘遍十方界],佛所讲的,阿难错认为[义似有滥大我],[滥]就是混淆。 佛讲的觉缘遍十方,阿难把它混淆了,跟外道讲的这个大我,把它搞混了。 [如来所说遍常,与外道有何差别? 二疑滥外计竟]。 [午三 疑违自宗]经文,[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世尊也曾经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等,大慧菩萨他是十地菩萨。 现在阿难怀疑:是不是佛所说的法,跟以前所讲的不太一样。 所以,这一段叫做疑违自宗,好象有违佛所讲的自己的思想,叫做疑违自宗。 就是阿难怀疑佛陀所讲的,是不是违背了以前所讲的思想? 所以,世尊也曾经以前在楞伽山,讲《楞伽经》的时候,为大慧菩萨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外道的自然就是透过无明,佛教讲的自然是本自寂然,也就是破无明,见法身,恢复妙然的天性那一种自然;不是没有破无明,任其自生自灭,不理它、不管它的一种自然,完全不同! 佛教讲的妙性天然,是破无明,见法身,是开采、开悟如来藏性的;外道讲的这个自然,完全是无明的,而且是意识型态,依据推论出来的。 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就是佛法,佛却说因缘;因为外道常说自然,而佛就说因缘法,来破自然;当然非彼外道,因缘法绝对不是外道自然的境界,当然非彼外道境界,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 再讲一遍,说:世尊也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而佛说因缘法,破了外道的自然。 所以,佛说了因缘法,当然非彼外道的境界。 [此举昔日自宗。 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 也就是你要听《楞伽经》,要飞上楞伽山,没有神通是上不了的! 所以,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叫做不可住。 [佛依此而说《楞伽经》,表法殊胜,非二乘所能及。 大慧菩萨,是楞伽会上当机,等者等余众故。 佛曾在楞伽山,为大慧等,广辩内教,与外道不同之义。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者,清凉云:无因论师,计一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 就是放纵它,没破无明,完全建立在无明烦恼。 [如彼偈云:谁开河海堆山岳? 谁削荆棘画兽禽? 一切无有能生者,是故我说为自然]。 他们外道的偈颂说:到底是谁开凿出河还有海? 还有堆积这么高的山岳呢? 是谁削这个荆棘,而画出这个鸟兽呢? 画出这个禽兽,一切无有能生者,根本就没有能生它的,是故我说为自然,而佛说业感缘起的,业感,它就生,我们今生今世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呢? 是业感,业力所感召而来的。 [此则拨无因果,不立修证],这句话不立修证,就是放任无明,不去破除无明。 [佛说因缘以破之],为什么要讲因缘来破这个外道呢? 让大家众生重视因缘果报的可怕,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不能像外道这种放任自然,不立修证,拨无因果,叫做修行。 [故曰: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就是佛所说的因缘法,绝对当然不是外道,讲自然思想的这种境界,[如楞伽经颂云:我说唯钩锁,离诸外道过,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法者,是则无因论,彼坏钩锁义]。 钩锁,有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环环相扣,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受、取、有、生、老死,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一个钩锁接一个钩锁。 这个钩锁就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缘起,这个钩锁就是互为钩锁,就是缘起。 任何法不能单独存在,都必须有前因,还有外缘,一定会产生后果的。 所以,我说万法,也就是都是有缘起的,如果是十二因缘,也是环环相扣,为钩锁。 [(钩锁,即是因缘,取相连不断义,十二因缘,名十二钩锁)]。 就是环环相扣的意思。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受、取、有、生、老死,死了以后再来,无明又行……这个十二因缘,有三世十二因缘;有二世双生的因缘;有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这个讲起来又是很多、很深。 离诸外道过,为了离开外道的断灭见;或者是常见,所以,佛说万法都是环环相扣的钩锁的,都是有因果的。 若离缘钩锁,意思是:离开了这个缘起法,别有生法者,是则无因论,就会变成外道的无因论了,彼坏钩锁义,就是不能坏缘起的义理。 [又因谓种子亲因],种子就是我们的亲因缘。 [缘谓资发助缘,内而三乘等性,须假宿生善根,种子为因;复假如来教法,以为外助之缘,方生诸乘所证之果;外而百谷等物,亦须种子为因,水土为缘,方生芽等,大异于彼外道所说,故曰非彼境界]。 意思就是:万法必须统统假借缘起,不是像外道这样讲的。 经文,[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离远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它这个文言文太省略了,以致于看起来很吃力,一般人一看,根本看不懂! 我今观此:我现在看到这个佛所说的觉性,就是觉缘之见性,觉缘遍十方的见性。 自然,自然就是好象相同于外道所讲的自然。 再讲一遍:我今观此佛所说的觉性自然,这个觉性自然的存在,又好象外道所讲的自然。 佛所说的非生非灭,非生就是本有;非灭就是究竟不坏,非生就是:不是假借缘起而生,不是生出来,意思就是本有的。 这个觉性是一直存在,尽未来际它仍然存在的,叫做非灭。 我们这个觉性自然,非生非灭,是远离一切虚妄颠倒。 似非因缘,[似]就是像,[非因缘]就是自然。 就是说:又像外道所讲的自然,与彼自然。 与彼自然就是说很像。 又好象佛所说的这个非因非缘,当体即空,听起来本性具足,自然的具足,又好象相同于外道所说的自然,这个自然的道理差不多。 [与]就是同彼自然。 所以,看起来,前面就是说:佛所说不得非因非缘,当体即空,也可以这样解。 彼自然,彼外道所说的自然外道的道理差不多。 现在整个搞混了! 再讲一遍,佛陀所讲的非因非缘,这个自然存在的觉性,妙性天然的觉性,又类似外道所讲的自然的道理差不多,这样子来讲。 所以,前面所讲的非因缘也是自然,是佛所讲的妙性天然,当体即空的意思。 非因缘把它拆开来,叫做因当体即空,缘当体即空,要这样拆开来解。 非因缘就是非因非缘,就是佛所说的当体即空的妙性天然的那一种自然,听起来又好象是外道所说的自然的道理差不多,我阿难被搞混了! 云何开示,如何来开示佛道的妙性天然,与外道的自然,到底是同还是异,令佛弟子不致于误入群邪。 群邪就是外道可怕的知见。 获真实心,获得如来真实的心,妙觉明性。 我再讲一遍,平铺直叙下来,你会更清楚! 我今观此:佛所说的觉缘的见性遍十方界,妙性天然,自然存在。 而佛所说的这个妙性天然,自然存在,就是非生非灭,是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听起来就像佛所说的非因非缘,妙性天然存在的那种自然本觉妙性,同外道所说的那个自然的道理差不多,我们如何请示佛陀来开示,我们佛性的妙性本自具足的自然本性,与外道所说的自然这个理,到底是同还是异? 能令佛弟子不误入外道的知见,获得如来真实的心,妙觉明性,才不致于误入歧途,修佛道又变成外道,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首句判同外计。 谓我今观此,觉缘见性,亦成自然。 非生非灭三句,谬取],[谬]就是错,错取[如来所显见性之义,以证成之。 非生者,由来本有;非灭者,究竟不坏,即不失不灭科义。 若有动、有还、有杂、有碍、有分、俱属虚妄颠倒,前显不动、无还、不杂、无碍、不分,故云远离。 此实大乘]究竟之[正理],现在《楞严经》是大乘究竟之义,[迥超凡情外计],凡夫的情执、外道的计着。 [阿难不达],阿难不了解佛意,[反取之以证自然],反而误认为佛陀讲的妙性天然,把它误认为外道的自然。 [故曰似非因缘(即自然),盖外道自然,佛昔所破,今佛所说同彼自然,此疑违昔宗]。 阿难自己怀疑说:佛现在所讲的,跟以前讲的不一样,产生怀疑。 [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者:意谓佛之所说,与外道自然,或同或异],是相同,还是有所不同? [固所未谙],就是不熟悉。 [云何开示分明,令知拣择,不入群邪,顿获无戏论之真实心,而证妙觉明性之全体大用耶? 初阿难约遍常义疑自然竟]。 [巳二 如来约随缘义以破之 (分二)][午初 责惑索体 二 详与诘破 今初][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佛这段就是感叹,感叹就是说:要找到那个根器很利的,很难! 这个如果咱们中国的祖师,早就大悟了! 去,二句话就解决了;阿难却搞了老半天! 你所想到的问题,阿难他老人家都替你想好了,你要问什么,他都替你想好,其实阿难就是代替众生而问,所以大权示现。 众生想到的问题,阿难统统想到了,你要问的,他都替你问完了! 佛告阿难,佛很无奈的就说了:我这样很辛苦的,如是开示种种的方便,已经把究竟的真实义告诉你了,汝犹未悟到究竟如来藏性,你把这个见性,妙性天然惑为无明那一类的自然,变成外道的自然。 [此破自然。 先呼当机之名,而责之曰:我今前来八番,如是开示,费却许多唇舌,或直显],或者是[旁通,或明彰],[明彰]就是很明显的显示;或[曲示],就是绕一个弯,方便来开示,[曲示]就是善巧方便开示。 [种种权巧方便,无非将一真实相之道],实相无相无不相的道理,[告知于汝,汝犹未能悟见性为真本,反乃惑为自然],把佛教讲的见性的真本,搞成外道的自然,[岂不辜负于我哉]! 佛云:[阿难! 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这一段对不见性的人来讲,听起来很吃力、很困难! 阿难! 如果你讲的,像外道的自然,你自须甄明,甄明:你要好好的分别、鉴别。 有自然体,有不有一个自然的体性? 意思是说:离尘是否有自体性? 你所说的自然,到底是依什么为自体性? 你依靠什么来讲自然? 整句的意思是:阿难! 如果说:你一定要提到外道的自然,你一定要好好的鉴别,有没有一个自然的体性? 离尘是否有自体性的自然体? 你所说的自然,到底是依什么为自性呢? [若汝必定,以此觉缘周遍不动,性非生灭,以为是自然者],外道思想的自然。 [自当甄别明白],[甄别]就是审查、区分,好好的明辨一下。 [有一自然之体],[体]就是体性,[方可。 初责惑索体竟]。 自然一定有自然的体性嘛! 所以,这一段是责惑索体,就是责备阿难迷惑,变成自然了,指导佛性变成自然的外道。 好! 你讲自然,没关系! 你自然是依什么为体? 你讲出来,佛听听看。 [午二 详与诘破][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 以暗为自? 以空为自? 以塞为自]? 这句话意思是说:你好好的观照,看一下,鉴别一下,你要弄得更清楚,在这个妙明的见性当中,是以哪个为自然的自体性呢? 这个见性是以明——明亮的明相,就是有光线的明相,来当作是自然的自体性? 还是依靠暗的,暗相为自体性;或者是依靠,[以]就是依靠,或者是以虚空来当作是你自然的自体性? 或者是以阻塞——有障碍的塞,为你的自然的自体性,佛要他好好的冷静思惟、鉴别,你讲自然,行! 以什么为自然的自体性? [此就中诘问。 谓妙明真见、遍见诸缘,汝且观察,此妙明见中,以见何者为自然之体,此二句为总诘。 此见为复下,约明、暗、空、塞四缘,逐一别诘]。 [诘]就是问,问清楚。 [以明]如果是你用这个明相来当作是自体性,[为自者,谓以见明者为自然体]。 底下三例就知,[下三例知]。 [阿难! 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这段对初学佛法来讲,相当的困难! 阿难! 若明为自,如果你把这个明相,来当作是自然的自体性,换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你依靠明相,才有这个自体性的话,假设说了! 应不见暗,为什么呢? 因为明走了,你这个体性就跟着走了,暗来,你就看不到,所以叫做应不见暗。 就是:如果你只依靠明为自体性,那么,暗来就看不到,因为明、暗是对立的,是互相取代的。 明相现前,你才有体性的话,那么,暗相来你根本看不到。 明走了,你就跟着走了,这个体性就跟着走了。 如果我们的见性,只跟前明显现的话,明走了,我们见性就跟着走了,暗来,就看不到暗了。 这个自然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依靠明,认为是自然的自体性,那么,明走了,暗现前,这个体性就没有了,所以,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那等到了塞的时候,应不见塞;因为虚空已去,不复存在了。 如是乃至,诸暗等相,若诸暗等相,把它当作是自体性,则于明时,就是明相现前的时候,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见性断灭。 如果你把种种的暗相,来当作是你自然的体性的话,那么,暗才存在这个自然的体性,明相现前、有明相的时候,见性就断灭,因为不复存在嘛! 云何见明? 可是,相反过来的,你为什么暗来见暗,明来见明呢? 既然我们的见性已经跟着暗走了,为何你现在很清楚的可以见到明? 意思是:暗去,见性也是不动;暗来见暗,明来见明,无关于见性。 [此难破。 若以见明为自然体者,自然应当不变],不变就是有一个体性。 [既以明为自,只应见明],意思是:依靠明才有自体性,明走了,暗就绝对看不到。 [至于明去暗来,应不随缘,不能见暗,方成自然]? 才叫做有个自然的体性存在。 [以空为自等],如果是以虚空为自体性,[例此可知。 如是乃至,超略以塞为自,应不见空? 诸暗等相者:子夜黑月,云雾晦冥等,皆为暗相,既以暗为自然体,自应不随明缘,故难]就是反问。 [以则于明时暗灭],明相现前的时候,暗就灭,[见性应当断灭],但是,见性不断灭,为什么? [云何明时仍旧见明]? 意思是:见性无关于明暗。 [既然明来见明,暗来见暗],那表示如如不动的心性[乃是随缘],缘现,无关于独立的见性,外面的明、暗,可以随缘显现,但是,无关于见性。 [有何自然之义]? 自然如果有体性,自然则无法随缘的意思,有何自然之义呢? 有什么自然呢? 你找不到体性! [初正遣自然竟]。 [辰二 正遣因缘 (分二)][巳初 阿难翻自然而疑因缘][二 如来约不变义以破之 今初][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 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说:必此妙见,这妙明的见性叫做妙见。 这个妙明的见性,而此妙见之性,非自然就是:并非外道的自然。 前面被佛所破,现在转执着因缘法,佛陀连因缘法都破! 现在讲的是究竟无上的大法——首楞严大定,无关于外在的因缘。 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空来见空,塞来见塞,无关于明、暗、空、塞,都不相关。 阿难错把见性认为是缘起。 阿难被佛所破斥了,了解这个妙性,妙然的天性,妙性天然的见性。 而此妙见之性,亦非外道所讲的自然。 [发明],就是发现,[明]就是明了,我发现了,我明了了! 在这里要小心:阿难不是真的悟到如来藏性那种发明,意思是:我现在有所体悟了,而这个体悟不是真正的大悟,非真的悟到如来藏性的发明,只是有所理解。 这个妙见是因缘生,前面破跟外道自然混在一起,现在阿难转计因缘法。 喔! 我知道了,这个见性是因缘生的! 底下就没什么肯定,心犹未明,前面讲的自然被佛陀所破,现在转计成因缘;可是他的体悟到底对不对呢? 阿难不敢肯定;不敢肯定,他就说了:心犹未明,但是,心还不是真正的悟。 咨询如来,是义云何,此妙性是否合于因缘性! 我这个妙见,是否合于因缘性呢? 佛陀一直讲因缘法,自然会落入这个因缘的观念。 前面佛破外道的自然,阿难现在知道外道的自然观念错了,放下。 现在变成因缘,就问如来: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到底究竟的见性是什么? 这个见性到底是不是合于佛平常所讲的因缘性? [当机闻佛难破自然,转疑因缘]。 这个因缘就是二乘人所执,包括我们学佛的凡夫,也执着有因、有缘、有果;不知道说佛陀正是方便善巧,怕你落入外道的断灭见,所以讲因缘是破外道的。 但是,你着一个因缘,就见不到清净自性,它迥脱根尘,独立存在。 [故曰:必此妙明见性,非是自然,我今发明,必定是从因缘所生]。 因为昔日佛所说的因缘法,所以,必定是从昔日佛所说的,因缘法所生。 因为从一开始就是因缘……而阿难就是落入这个观念,众生不是着此,就是着彼;不是着彼,就是着此,总是摆脱不了缘起的假相、意识型态的观念。 [此之发明,不是真智发明真理,乃是对待发明,故心犹未曾明悟,必须咨询(问也)如来],还要问问佛陀,[是前来各科,所说遍常之义,云何符合因缘性;诚是未明],实在是不了解,这个见性是不是合于因缘所起之性? 是不是因缘法才有见性? [今教不但不堕自然,兼亦不堕因缘]。 佛为二乘人方便所说的因缘法。 意思是:不究竟,佛所讲的因缘,是暂时方便说,不究竟,非是究竟第一义。 现在开楷显实,《楞严经》是开权显实,究竟讲首楞严三昧,一点都不能停留在善巧方便的。 诸位! 佛教最重要的是般若智慧,佛教最贵的就是首楞严三昧。 三昧正定是佛教最可贵的,一个人心有定,他的气质就完全出来,无论他的行住坐卧,他的内心里面完全安祥、完全解脱。 所以,一个人心在定,这个定的时候必须要从持戒,摄心为戒开始。 所以,只要我们肯,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佛道;但是,众生他不肯,他就存留这些习气。 [肯]是什么意思? 说:我们以佛为模范,佛就是身、口、意清净。 诸位! 你至少可以做到身跟口。 身,譬如说:杀、盗、淫,你稍微注意一下;再来,这个口业的话,如果你肯下功夫,一辈子统统讲好话,从现在起,不必到下课。 三业,这个口业最好守,也是最难守。 看看你有没有志气,朋友之间,或者是学佛的人,法师或者是护法居士,或者是出家、在家,在一起谈,谈正知、正见、谈解脱法。 这样子的话,能够守口如瓶,下定决心,就断! 在佛前自己发愿:我这一辈子绝对守口如瓶,口业绝对清净! 诸位! 不难啊! 比较难的是什么? 比较难的是心控制不住,比较难的是这个。 就是习气,起心动念。 所以,要学佛,不能说我等到临命终,我现在每一分、每一念,都一直提升自己的正念。 佛法是心法,心外无佛,心净则国土净,心外也没有极乐世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要往内心一直提升自己的正念,就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往生极乐世界的道上一直前进。 我们现在无明、烦恼、习气是不能等到临命终的,你千万不要说:我现在听到正法、佛法,开始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不亲近善知识,也不听经、也不闻法,把中间这个全部都打断,我听到佛法以后,喔,生死重要,就不听经、不闻法、不亲近大善知识,那就是断掉! 断掉以后,不懂得说念念提升极乐世界的正念。 诸位! 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升自己的正念的时候,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往极乐世界前进。 一个人一听到佛法以后,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亲近大善知识、也不听经闻法,不解佛教的究竟义理,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怎么样? 你们不要扶我,我不搭飞机、也不坐车,我要用走的,从高雄走去台北,行吗? 为什么不行? 你眼睛看不到路的指标! 一个眼睛好的人,用走路的,是可以从高雄走到台北的,因为他有眼睛看! 眼睛就是解,解如目,行如足,你不解如来的真实义,你如何把这句佛号念到炉火纯青呢? 根本就不可能,会害死众生的,是很可怕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了解,要开采如来藏性,要明心见性,要开大般若智慧,要理解佛的心到底是什么? 要念念提升正念,诸位! 你正在往极乐世界前进,绝对不容许无明、烦恼在你心中作崇,同时你的日子也会过得很好! 禅宗有句话:不能离相修行,注定这个人一辈子要过痛苦的日子,他痛苦的日子绝对没有办法离开他。 他没有办法跟意识型态烦恼切割,他会一直困扰又困扰,想要把它化解,又没有智慧,绝对没有办法的,被绑死! 所以,听经闻法重要、亲近大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不听经闻法,就会说:耳聋的人要去听交响乐曲,你能听到什么声音? 但是,告诉诸位喔:眼睛瞎掉的人,他的见性存在的喔,所以,有时候瞎子的修行比你更快! 为什么? 我不颠倒、不起分别,我认真念佛、听经闻法,反而更快! 耳朵听不到的人,他的觉性是存在的,他刚好不听到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反而好修行,真的是! 眼睛看不到,见性是存在的;耳朵听不到,他的觉性一样很灵敏的,不影响的! 眼睛跟耳朵只是工具而已,重要的是开采心灵的深层智慧。 所以,如果你身上有残缺,不要自卑、不要气馁,你是绝对有希望的,只要你有听到正法,你是绝对有希望的! [初阿难翻自然而疑因缘竟]。 [巳二 如来约不变义以破之 (分二)] [午初 约因破 二 约缘破 今初][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 因暗有见? 因空有见? 因塞有见]? 这段是佛法因跟缘分开来,讲合因缘性,意思是:这个明心见性是从因缘法而来的,那以何为因? 又以何为缘? 所以,分二段来开示。 那么,这一段探索明心见性的因,在因能不能找得到? 此段是寻因。 下面这段是找这个缘,阿难误认为这个见性是因缘法,以前佛常常讲的因缘而显出这个见性,佛就因跟缘彻底分开来,彻底的破。 告诉你:佛讲的因缘法只是一时善巧方便,不是究竟第一义谛。 师父先解释一下:汝言因缘,好! 你说这个见性,是借着因缘而有见性,我现在问你:汝今因见,见性现前,你今天因为有见,而见性才能现前,那么,此见为复因明有见? 你现在能见,是因为见性现前才能见,这个见性为复是因为有光线、有明相才显出这个见性呢? 还是因为有暗相才显示这个见性? 或者是因为虚空才显示这个见性? 或者是因为塞相才显示这个见性? 因为阿难认为,自性因缘生的,佛就正用:以何为见? 就是以何为因,佛正用因何而有见? 是因,去探讨这个因,这一段是索因。 [上段以真如随缘义,破其自然,此段以真如不变义,破其因缘。 因是亲因,如种子;缘是助缘,如水土,故分而破之,此先约因破。 佛对阿难言:汝言我今发明,是因缘生。 吾再来问汝]:现在再来问你,[汝今因见明、暗、空、塞之境,见性乃得现前],意思是:借重明、暗、空、塞之境界这个缘的因,所以,你的见性才有办法出现。 [但此性为复因明而有见耶]? 中间那个[因]字,一直在找这个因。 [为复因暗而有见耶? 若因明有,即是以明为生见之因],就是以明相为生这个见性的根本因。 [余可以此例知]。 所以,佛对阿难说:汝言我今发明,是因缘生,我再来问你:汝今因见明、暗、空、塞之境,这见性才在你的前面,那么,这个性到底是因明相才有见性? 是因暗相才显示出见性? 如果是因明相的话,就是以明才有生见性的因,那么,暗来,你就根本看不到! [阿难! 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佛陀说:阿难! 如果因为明相,才能够显示出这个见性,明相走了,应不见暗;暗相现前的时候,你的见性跟着跑了,你就看不到暗相了。 如果我们这个见性是因为暗才有见性,暗离开了,暗去应不见明;暗如何离开了,就看不到明相,为什么? 你跟着暗跑了嘛! 如是乃至,如果说:因空、或者是因塞这样的道理是一样的,同于明暗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因空而有见性,进入暗室、阻塞的室里面,虚空就消失了;如果进入暗里面,应不见塞啊! 可是在虚空见空,在塞处的话看到阻塞,答案还是一样的。 意思是:明、暗、空、塞,都无关于见性。 [若见性因明而有],意思是:只有明相才有见性,假设在这种状况成立的话,[则明为生见之因],明相是生出见性的因,[及至暗生明灭,则汝见性,应随明以俱灭,不应当再见暗];因为只有明相现前,你的见性才作用。 那我们把日、月、灯光全部关掉,暗相现前你当然看不到暗了,因为你没见性,可是暗来见暗。 [如因暗有,明暗相倾],[倾]就是夺,互不相容,明来夺暗,暗来夺明,叫做明暗相倾。 意思是:如同水火不容,明相现前,暗就没有;暗相现前,则明就没有。 [明时无暗,则汝见性,应与暗以俱亡],统统没有了,见性如果依靠明的话,那明走了就跟着走了。 譬如一个女孩,爱上唯一男孩子,因为他是她唯一,他就到哪里,女孩子就跟着男孩子跑了,就算有另外一个男人来,也没有用啊! 这见性也是这样子,绝对不跟任何东西跑来跑去,你唯一依靠的东西——依明相而有见性,明相没有了,你就跟着跑了。 用这个见性如如不动,无关于明暗,听不懂;用跟人家跑了,你比较听得懂! 应与暗俱亡,[不应当再见明。 下因空、因塞,与此相同。 初约因破竟]。 [午二 约缘破]底下这段,就缘来破。 [复次,阿难! 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 缘空有见? 缘塞有见]? 前面讲的是依因来讲的,这一段就[缘],也就是依靠。 阿难! 这个见性到底是依靠明相才有见性? 还是依靠暗相才有见性? 是依靠虚空才有见性? 还是依靠塞相才有见性呢? 如果说:把这个[缘]不要动的话,加一个依就更清楚。 我再念一遍:复次阿难! 此见性又复依缘于明相有见性? 是依缘于暗相有见性? 是依缘于虚空有见性? 是依缘于塞相有见性呢? 依靠外面的尘,你就会跟着尘跑。 正因为见性不依明、暗、空、塞,完全不依,它是独立存在的。 [此约缘破。 复呼当机,谓汝此见性,于明、暗、空、塞四种,究竟以何为发见之缘]? [阿难! 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这一段是找缘,阿难! 如果你依缘于虚空,才有这个见性显现,那么,虚空不显在前面的时候,只有塞相的话,你就看不到塞,因为跟着虚空跑了。 若塞相现前,才有见性,你就根本没有办法看到虚空之相。 如是乃至,依缘于明相才有见性,应不见暗;或者是依缘于暗才有见性,就见不到明。 它的道理跟虚空、跟塞相是一样的。 这一段是找缘,前面那一段是找因。 为了强化大家的记忆,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 因暗有见? 因空有见? 因塞有见? 你看! 这个[因]都是因。 阿难! 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复次,阿难! 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 缘空有见? 缘塞有见? 底下又是缘,那个[缘]字。 阿难! 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在这里就是讲缘。 把因跟缘切成二段来讨论,找出到底这个见性是借哪一种因缘而起的? 分析到最后,就不假借因缘,不离因缘,不假借因缘,后面佛陀会讲。 [若见性缘空而有,则空为发见之缘,及塞时空灭],塞时,虚空之性则灭。 [则汝见性,应随空以俱灭,不应再见于塞;如缘塞有,塞空相夺],阻塞与虚空,它是互相倾夺的。 有虚空的地方,就见不到塞相;有塞相就见不到虚空,是互相倾夺的,它的性质是不同的,一个是虚空的通达,一个是阻碍的塞相。 [塞时无空,则汝见性,应与塞以俱亡,不应再见于空;下缘明、缘暗,与此相同。 二正遣因缘竟]。 [辰三 迭拂妄情]再一次的除去所有的情执。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标号A,这个有它的作用。 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标号B;无非不非,标号C;无是非是,标号D。 它是一句一句,逐句深入的。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就是这个见精本觉本妙,[明]就是圆明之性。 当知我们这个见精的本觉本妙,本来的圆明,这句话是讲:我们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意思之性。 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因就是:非依外在之因,非缘:亦非依外在之缘;亦非依外道无因而生的自然,亦非外道所说的自然。 当知佛陀讲的,见精本觉、本妙、本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是性,它绝对非依外在之因;亦非依外在之缘;也不是外道所说的无因论的自然,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当知者:应当起智观察,了知见性,离四句,绝百非]。 这八个字就是开悟的关键,了知见是独立存在的,换个角度,你心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不是一个真正见性的人。 你的情绪完全可以控制,无论是你生病的时候;无论你是一个癌末快死掉的人;无论今天爸爸、妈妈发生什么事;无论你今天家庭碰到什么挫折,你仍然见性屹立不摇,知道此是幻,彼亦是幻,无一法不是幻。 你能够随遇而安过日子,苦的时候不叫苦;贫穷的时候也不难过;当你干皇帝、总统、你是台湾首富,几千亿的资产的时候,也不骄傲,一点都不贪染;当别人说恶毒的语言,你也能够消化;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仍然了解与自性无关,一切的赞叹,如梦幻泡影;一切的恶毒的语言也空无自性,如是于贫、于穷、于富贵,统统像浮云,不实在的。 见性独立存在,无关于外尘,就是这种功夫,进入首楞严三昧的功夫,无一法可以难得倒一个见性的人,不怨天也不尤人。 经贫穷也不自卑;在很有钱的时候,也不高傲,如是了悟平常心就是道,这个就是真见性的人。 也就是完全可以掌控,无论这个色身变化到怎么样,他都不失佛陀的慈悲喜舍。 以前的高僧大德,这腰部长脓烂掉了,溃烂长虫。 他活动的时候,这虫掉到地上来,掉到地上虫会死,他就把虫捡起来,又放到他这个化脓的地方,就告诉这只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吃吧,不要饿死了! 把虫抓起来,让它继续吃自己的肉,诸位! 这种功夫,就完全破除那个我见了,这色身了知如梦幻泡影,是世界共有的色身,内四大、外四大本来就平等。 今天活着的时候让虫吃;死的时候让更多的虫吃。 有一个高僧大德,他往生以后不火化,人家问说:您在世的时候,这么有修行,我们火化一些舍利子出来来供养! 他说:我要供养无量无边的众生! 他就不火化。 不火化以后,尸体就埋葬在后山,简单躺下来。 简单躺下来以后,生前的时候:我要供养无量无边的虫! 经过一阵子以后,人家去翻开他这个简单的坟墓,翻开来看,面貌如生,全身看起来都好好的。 可是,有一个人,他了解说:我师父在世的时候,这样是违背他的愿力,他旁边捡一支树枝,把他的肉掀开来,结果里面全部无量无边的虫,就满他的愿了! 因为毕竟会坏、会烂的,我们就做如是的供养,我看到这个《高僧转》,感动得掉眼泪,真是了不起! 有没有要这样做的? 你交代我,我来做,我们内门乡也很大片。 就是这样,悟到天地与我一体的,所有的我执、我见、色身,完全看透,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他会放不下,这个叫做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人! 了知见性,离四句,绝百非。 [精觉妙明:即是见性,以不变之觉体,纯一无杂曰精觉;以随缘之妙用,灵明不昧曰妙明,此申其正义。 体既不变,故非因缘];因缘它就会变,生灭法叫做因缘法。 [用既随缘],既然不是生灭,但是,他能如如不动,却可以大用。 用既随缘是什么意思? 就是般若智慧能够大用,不是无明外道,外道绝对不是精觉妙明,如来藏性,妙真如性。 所以,绝对不是无明的外道的自然性。 [故非自然,此属第一重遣]。 此属第一重,所以,非因非缘,亦非自然。 [又一解]:又另外一种解释,[精觉者,见精之体,亲依本觉之性,从妙起明,即明而妙,寂照双具,故曰妙明。 众生不达,即明而妙,不变之义,固执而为因缘,则属权宗];权宗,不究竟义,非究竟第一义谛,叫做权宗。 [不达即妙而明,随缘之义,固执而为自然,竟成外计],变成了外道,修学佛道变成外道。 [故嘱以当知:如是精觉妙明,本如来藏,既非因缘,亦非自然。 因缘自然,皆为戏论],为什么叫戏论? 完全摆脱语言、文字、意识型态、观念、符号、对立、二元论、二分法,完全进入绝对,讲因缘、自然,都是戏论,都是生灭意识心,现在要进入绝对的如来藏性,是不容许有善巧方便的,你必须悟到究竟实相第一义谛。 [古德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 意思是:我们的如来藏性不是假借因缘生,它是独立存在的;它也是不是外道所说的无明,所显现的那种自然。 是妙中之妙玄中玄,在森罗万象当中所显现的;这[光]就是般若智慧,森罗万象的般若智慧就显现了。 寻之,如果你要去追寻,不见有源头,无始无终,随时都可以显现。 [上但反诘,此申正义,下更迭拂]。 迭拂就是再一次的遣除、遣相,一切的执着统统要遣! B段,非不因缘,非不自然,那个[不]就是非,非非因缘,非非自然。 这是B段,B段就是遣A段的,知道吗? 第二层就是遣第一层,这个非因缘,非自然,就是第一重。 所以,第二重加一个[非]字,就是连那个非因非缘,亦非自然也要放下。 经文,[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 看C段,无非不非,[无]非[无]不非,这个[无]要有二次;底下无是无非是,[无]要用二次,更不容易! 打开《楞严经表解》:第一重:非就是非因缘,非自然。 第二重:非不因缘,非不自然,B。 第三重:C就分二段,无非因缘,无非自然,就是不可着一个因缘相,不可以着自然。 第四重: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 第五重:最后一个就是是跟非是,无是因缘,无是自然;第六重:无非是因缘,无非是自然。 第一重这个是破凡夫还有外道,因为凡夫跟二乘人都着一个因缘,非因非缘是破凡夫;亦非自然是破外道的执着。 非不因缘,非不自然,这一段是破二乘人;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这一段是破权教菩萨。 简单解释一下,非因非缘,这个是破凡夫跟外道的情执,以凡夫执着这个因缘,外道执着这个自然,如果凡夫和外道离开了执着因缘和自然,就是离凡夫跟外道的执着。 第二段,非不因缘,非不自然。 [非不]就是[是],就是因缘了。 如来藏性不离因缘,如来藏性就是妙性天然的意思。 非不因缘就是如来藏性要显现,必须在缘起法里面显现,它虽然是绝对独立存在,但是它可以运用一切缘起法,缘起法本来就空。 换句话说:缘起就是假,假放下,那一念就是真,所以,非不因缘,就是是因缘,也就是如来藏性就在因缘法里面显现;它不是因缘法,可是,能够大用现前,非不因缘就是不离因缘法的意思。 非不因缘就是非非因缘。 非不自然就是:非非自然,就是自然。 意思是:本性本来就具足。 这一段是破二乘的法执,因为这个二乘已经证入人空了,法执犹存,如果能够进一步离开法执的话,也就是超越二乘人的这个境界,入菩萨的境界。 第三跟第四:无非不非,无是非是,C跟D,是破权教菩萨的微细的法执。 无非不非,无是非是,就是微细法执,他入于实相的境界,因此佛的意思是:不但是因缘、自然,因缘,就是佛讲的正因,包括那些外道的自然,自然就是邪因,无论是正是邪,统统要离! 什么是正知? 什么是正见? 正知就是没有正,也没有邪;正见就是没有邪见,也不着一个正见,叫做正知正见。 正就是绝对的正;知就是绝对的知。 这个知就是不知见立知,因此我们要了解,因缘是佛陀一时善巧的方便,这个也要放下。 这段是破权教菩萨微细的法执,要让权教菩萨入于究竟的实相的境界。 因此,佛的意思,不但因缘、自然,正邪二因要离,非因缘,非自然也要离,统统要离! 至于离无所离,也就是诸情妄尽,法法皆真,如来藏性就会显露。 一切修学佛道不可以在戏论里面一直探讨,师父曾经讲过:修行大悟它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离一切戏论、因缘、自然,包括那个非因缘、非自然、无非无不非、无是无非是,统统要放,要离! 那你就知道,修学佛道就不是儿戏了! 哪里是说简简单单拜拜佛、念念佛,这样就可以解决的? 修学佛道没有下真实的功夫,就会微细的能所烦恼不断。 [首句非不自然上]面,[应有非不因缘一句,但是遗脱矣! 非不之不字,即是上非因非缘],只是文言文念起来很美,其实就是指上面的。 [不]字就是前面讲的非因非缘,讲不因不缘又很难听! 非不因缘,非不自然,喔! 又很好听! [亦非自然之非字],也是一个非自然的[非]字,意思是:这个[非]字要念二次了。 [以因缘自然,皆是妄情计度,故上以非字遣之。 恐转计不因缘,不自然,仍旧未离戏论,故更以非字遣之,曰:非不因缘],非不因缘之下,[非不自然(即非非因缘,非非自然)]。 非非因缘就是不离因缘,负负得正嘛。 非非自然也是负负得正,就是因缘法,就是妙性天然,意思是:本性就是具足的,自然本性。 [此以非遣非,即遣上两句,此属第二重遣],再一次的遣。 底下更细了,[无非不非者:无字双贯,非与不非,此为蹑遣],依前面而遣。 [以一无字,蹑遣前四句,应具四个无字,属第三重遣]。 就是:无非因缘,无非自然,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 [合云:无非因缘,无非自然,(遣第一重)]因为第一重就是非因缘,非自然,在这里把它遣除;[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无不非因缘就是前面讲的:不非因缘,就是无非不因缘。 无不非自然就是:无非不自然,就是前面二个,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把它除掉。 [即遣非不因缘,非不自然,与遣第二重,不非非不义同]。 不非即非不的意思。 意思是一样的,不非就是非不,非不就是是,负负得正嘛,就是因缘。 [无是非是者,无字亦双贯,是与非是。 此为对遣,防其对非计是,对是计非]。 所以,在如来藏性里面没有是跟非。 诸位看:C跟D就是这样,无非不非,有个非,无是不是,你看! 加一个是跟非,统统不对,所以叫做防其对非讲是,对是计非。 [或闻上文,诸非尽遣,仍然计是,故更以无字遣之。 亦有四句,应具四个无字,属第四重遣]。 刚刚我们讲的ABCD,都标好了。 [合云:无是因缘,无是自然;或闻是既不存,非仍成立;再以无非是因缘,无非是自然。 非是二字,亦即非字,到此重重迭拂,妄情自尽]。 诸位! 不遣除还不知道什么是尽不尽,愈遣就愈迷糊,真的,连念到哪进而都不知道。 让大家了解一下,佛法有多辛苦! 师父要用白话文,彻底解释这一段:当知我们的见精,本觉、本妙、本圆的本性,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它非因,因当体即空;非缘,缘当体即空,因为因是依靠外面存在的;缘是依靠外面存在的。 所以,如来藏性非依外在的因,也绝对不是依靠外在的缘;也绝对不是外道无因论所讲的自然。 非不因缘,非不自然,也不能讲它不是因缘。 因为它就是不能离开因缘,离开因缘无法显示如来藏性。 虽然独立存在,在缘起法里面可以大用现前,所以,非不因缘就是因缘法,不可以离开因缘法而显如来藏性。 非不自然,也不能说它不是自然,因为妙性天然,就是自然,而这自然存在,是破无明的本如来藏性,它就是天然妙性,无一法不具足就是自然,但不是外道无明所讲的存在的自然。 无非无不非,如来藏性里面,没有一个非,还有一个不非;如来藏性里面不可以加一个是,还有加一个非是。 也就是说:如来藏性无非因缘;如来藏性无不非自然;如来藏性里面,非因缘跟自然统统无,如来藏性里面,不非要破除,就是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是绝对的,不可以安一个是因缘,或者无非是,都不行! 所以,无是因缘,无是自然;无非是因缘,无非是自然。 也就是如来藏性里面,不可以加一个非,或者是不非;不可以加一个是和不是,因为本自具足,绝对独立的存在,不是因缘,不离因缘;于因缘法里面,可以展现一切般若的大用,如是慢慢的体悟,这样子。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若能离一切妄执计着之相,即一切法之本相。 这个很重要! 心能离一切妄情计着相,就是不加一个执着、妄想、分别、颠倒见,心若能离一切妄情计着之相,彻底放下缘起如幻的假相,即显现一切法的本相,如来藏性就显! 简单讲就是:执着、分别彻底放下那一刹那,真如实相,如来藏性立刻就显现。 但是,刹那见到不代表永恒,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三昧的功夫。 刚刚师父已经讲了:心不能离相,注定这一辈子是要过痛苦的日子,为什么佛陀能入寂灭的大乐? 因为他就是能离一切相。 这一句就是整部三藏十二部经典。 你要修行,彻底的关键就在这一句,八个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就是如果心能离一切妄情计着之相,就是一切法的本如来藏之法,就是一切法的本相。 [此乃情尽法真]。 这个是关键,情尽法真,这个[情]包括执着和知见;第九叫做显见超情,这个[情]含有执着和知见。 一切的执着,统统放下;一切的知见,统统不可以立。 立圣着圣见、立贤着贤见、立凡夫着凡夫见,不可以立一切知见的! 人家讲说:喔! 不要高兴,因为心如果还有一个圣的观念,你就是头上安头,你就是凡夫。 本性本来就具足,不需要加一个圣,那个是头上安头。 一切法本自离一切相、语言,清净自笥本来自如的,需要安一个圣、一个贤、一个凡夫吗? 没有这种东西,也没有外道可得。 所以,真正悟得究竟菩提的人,没有外道可除,心不入知见,自己就是本性具足,没有无明烦恼,哪来的外道呢? 万法都是同一个心性,也没有佛道可成,因为本性具足;有成,它就会坏。 说:那不是有成佛吗? 那是佛陀对次第性的凡夫来讲,方便说说。 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 佛陀是这样子方便的。 [相非万法之自相,乃是妄情计度之心相],众相本来就空,缘起本来就不可得。 一切缘起,我们都不知道是如幻,[即执因缘自然等心。 遣之又遣,诸情荡尽,法法元真;当知法本无差,情计成过],因为执着而变成了过失,这句话就是很重要! 情计成过就是:你只要有所执着就不对,问题就是出现在执,叫做情计成过。 要记得! 让我们如来藏性发挥,让我们过一个和谐、平静的日子。 [但用亡情,何劳坏相]? 讲得真是好! 只要你肯放下那一分执着,又何需要去除掉外面的假相呢? 这底下不是六祖讲的,不是禅宗讲的。 六祖的意思讲的,其实不离这个,如来藏性,本自具足。 [六祖云: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也可以讲:六祖也讲过这句话,其实佛教的义理是相通的,只要讲到见性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正觉,禅宗的祖师讲的都是一个见性,所以,其实谁讲的都是一样。 如果这个禅师跟那个禅师讲的都不一样,那这个禅师就有问题了! 只是善巧方便不一样、语言、文字不一样、所用的方法不一样,见性都是一样。 所以,经典就是谁讲的其实是不重要,六祖讲的也好,禅宗祖师讲的也好,符不符合佛的本意,这个才是重要! [但能离一切妄计之相,即一切诸法,无非全体法界。 如唯识云:若离遍计执,当体即是圆成实]。 如果你对缘起法迷了,[遍计]就是到处执着,无一法不执着。 如果了悟当体即空,当体就是圆成实,就不离本处了。 这句话意思: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这个道理。 [又此二句,即离妄即真四字]。 记得一句话:就是要离一切相,就是要离妄执、妄分别、妄想颠倒,这个[离]字就是放下,要彻底的放下。 [三迭拂妄情竟]。 [辰四 责其滞情][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汝今为什么? 于中措心,措心就是说:多一层的执着和分别,[措]就是安,分别、执着的心。 以诸世间,你为什么在当中,用种种安置、执着、分别,以世间种处的戏论名相,无益于生死的叫做戏论。 为什么以诸世间种种的戏论名相,而得继续再分别? 汝就像以手掌撮摩虚空(伸手在虚空中乱抓),意思是:万法本来就不可得,万法色就是空,缘起,本来就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 为什么你在不可得里面,硬要增加那一些疲劳的戏论呢? 只益自劳,虚空本来就不生不灭,也不会因为你撮而变大变小,你对虚空撮摩,只增加你的疲劳。 虚空意思就是:如来藏性。 就是如来藏性是远离六根、六尘、六识的,云何可以随你的语言、文字、意识型态,去执着分别、去讨论的? 所以,禅宗的大悟是以心印心,最高峰是绝对不容许有任何语言、文字的! 六根、六尘、六法十八界,本来就空,无有一法让你可以执着的。 记得! 你眼睛所看出去的,没有一法不是虚妄的东西。 [云何责怪词。 谓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汝今云何于精觉妙明中,措心作意,用诸世间戏论名相,欲得分别妙明真性;此性离名绝相],而此妙性,本来离于一切假名,绝于一切假相,叫做离名绝相。 此性就是这个妙性,我们每一个人的如来藏性、妙性,是离一切的假相、假名,也绝于一切假相。 [岂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哉]! 分别是:怎么可以让世间的语言、名相,让你就样子去体悟呢? 怎么可能呢? 要体悟要用佛的心,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去体悟的;透过语言就变成第二层了,又变成自性分别了。 [世间戏论名相,因缘权乘所宗],权乘的善巧方便,权教菩萨所方便的一时讲的。 [即学者世间戏论];学者就是专用语言、文字,把它写得很美的;但是,对这个解脱没有帮忙的。 就是文章写得很好,文笔很好;或者讲得很好的学者,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 这些都是在玩弄语言、文字的,不是真功夫的!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做一个世间的学者,要把学者转换成真心,是真实落实到究竟的如来藏性。 这样子,如是体悟,如是修。 [自然外道所宗],自然乃是外道所宗,前面讲的因缘乃是权乘所宗,现在自然乃是外道所宗,[即非学者世间戏论。 下文所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是也]。 这八个字就是在告诉你: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是语言、文字,你要用心去领悟佛性,佛的心,千万不可以在学问里面、文字里面做功夫,要在解脱、自在、慈悲喜舍真正下功夫!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下喻明无益,只增自己劳苦,虚空云何随汝执捉乎? 此以手掌撮摩喻戏论,虚空喻真性,虚空既不可措手,而真性又安可措心耶? 此科以见性超情论,显其诸情不堕,越远外计]、外道之计。 [权宗,即四义中,妙明之义。 九显见超情竟]。 发布时间:2020-07-06 15:27:5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