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三 内容: 讲 题: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十番显见2007. 9. 15——2008. 3. 9 文殊讲堂第三张DVD昨天调查,有90%几的人都听得懂,只有少数人听不来,为了全面性利益众生,所以,只好把师父做的笔记发给大家,也没有准备说要发给大家,要不师父把字写好一点,给大家印象好一点。 后来发现,这些出学佛法听起来很困难,摸不着门,我们就简单再介绍一下。 [八识与四分关系图],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六、第七、第八识。 四分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这个第八识,师父写的:如大海水,这是初能变,从本性一念不觉,产生阿赖耶识,所谓的第八识。 转识成智不是把第八意识转掉。 如果把第八意识转掉,那就不能成佛了。 是转染成净,是这个意思,第八意识的体,都是不生、都是不灭的。 所以,转识成智不是把第八意识转掉;如果把第八意识转掉,那你用什么来成佛? 连那个清净的体都没有了! 转识成智的意思是说:把污染的转成清净的。 这一张表非常的重要,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跟《楞严经》的如来藏所讨论的息息相关,所以,这一张讲义就是特别重要! 这一张讲义,是对[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的加强解释,为什么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最重要的它是在解释,我们一念不觉以后,就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就一直迷……,由微细的变成粗惑,然后一直攀缘外境,一直返回不了真如,回不去。 诸位看! 第八意识的右边:相分的本质,见分的本质。 这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第八意识在微细的时候,它这个见分跟相分出来的时候,本来还是非常微细的,精神跟物质还不是分得很清楚。 后来经过了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以后,就愈来愈强烈地执着。 我们第八意识里面,是什么种子统统有,后面加一个(种),也就是说:它什么种子统统有,如果没有种子,就不能起现行,所以,第八识有第八识的种子,前五识有前五识的种子,第六、第七也是如此。 看第八识的中间,圆圈内的:这个表示什么种子统统有,五识的能缘种,有了种子,它才可以起现行,经过了因缘成长,它就会显现出来。 所以,有了五识的能缘种,你将来就会发展成眼、耳、鼻、舌、身。 五识的相分种是什么呢? 五识的相分种要借重于第八意识的相分本质。 所以,那个相分本质,诸位看,相分本质旁边有一个:六尘出于第八识的相分本质,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山河大地,是再一次地摄取整个宇宙当中的少许的相分,为你所依靠的依报,譬如看到一些树,或者是花、草、山、河、大地等等。 所以这个a1的相分,就是色、声、香、味、触。 因此,这个相分由二种转换,由第八意识的相分种,转化成五识的相分种,所以,为前五识所缘。 前五识的见分,是心缘这个相分,缘这个相分,由第八意识变现出来的,这个是以心缘色。 所以,这个相分,有本质相分,有影像相分,有二种:带有第八意识相分的本质,这个叫做本质相分;没有这个相分的本质,称为影像相分。 相分有两种:一种是心缘物,一种是心缘心。 看前五识的左边见分。 见分从哪里来? 就是五识能缘种子,也就是第八意识蕴藏着发展前五识的潜能,只要他出生成为一个人,他那个前五识就会产生、显现出来。 看第六识左边有一个见分,就是能缘的分别心,也看到了相分,就是能缘是见分,所缘是相分。 看到这个相分从哪来的呢? 虚线引出来的,也是二股力量,使第六意识看到自己的相分。 怎么来的呢? 这个相分,也是依据,你看,第八意识和相分种子,还是要依靠第八意识的相分种。 然后,第八意识的相分种影现出来的时候,第六意识自己取相,所以就变成第六相分种。 第六意识的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而这个相分,是从第八意识的相分本质,再一次的转化,就是范围再缩小。 所以,每一个人所看到的感觉,统统不一样。 这个第六意识的见分,看左边的虚线……,引到中间来,就是第六能缘(种)。 所以,第六意识它也有种子;前五识有前五识的种子,前五识的见分,有前五识见分的种子;前五识相分,有前五识相分的种子;第六意识的见分,有第六意识见分的种子;第六意识的相分,有第六意识相分的种子;而这个见分,由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三能变来的;而这个相分,却是从第八意识的相分本质再变化出来的。 第六意识左边的见分,上面是心缘色。 下面这一段讨论的是心缘心,心缘心就是二个都是见分。 第六意识左边下边那个见分,缘第八意识见分的本质,起精神作用。 就是自我想相了,没有攀缘外境,内心里面就会看到自己的相,而这个相却是来自于精神,不是来自于外境。 所以,以心缘心,所以,这个相是心中的相,不是外境。 这个第六意识的见分,攀缘第六意识的相分,这个相分是从哪来? 是从第八意识的见分而来的。 诸位! 二个都是见分,又变成一个能所,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是很微细的;而第六意识的功能,就是强烈的分别心,就一直动念。 所以,把这个精神,微弱显现出来的精神,由强而有力的第六意识反内执着,变成往内执着。 所以,每一个人的心中,闲着没事就会幻化种种的相,晚上作梦也有相;念佛念久了,也有种种的瑞相。 清净心所显现的相、定中的相,它不必借着境界。 梦中相或者是散乱心自我的想相,都是见分攀缘见分,也就是精神强的功能,攀缘那个见分的本质,产生二个都是心法所显现中的相,而这个相变成能跟所。 本来二个见分都是能缘,但是,第六意识是强而有力的分别力,所以,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为分别的境界。 二个都是精神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变成主导,就是能;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就变成所,而引发出来的相分,统统在自己的心中所显现的。 所以,你可以想像很多的心中的相,你可以写很多的小说,自己想像梦中的相,这个叫做独头意识。 看,第六意识的见分,引出来的左边,以心缘心的左边画虚线……,往左边看,叫做第六能缘(种)。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可以作为前五识的依靠,就是五俱意识。 也可以单独起来作用,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的见分特别的强,所以,它有二个:一个是对外的见分,就是以心缘色,负责前五识的,叫做五俱意识,一个是对内的,心自己产生影像,自己攀缘,变成能所。 所以,第六意识的见分,看左边第六意识能缘(种),第六意识能缘(种)看出来的,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从哪来的呢? 看,这个相分,第六意识的见分,看到第六意识的相分,这个相分从哪里来的呢? 从第八意识的能缘种变成被动,本来是能缘,后来被第六意识的见分所缘,就变成第六意识的相分了。 所以,这个相分,变成第八意识的精神主体被反过来攀缘。 第八意识还有一个:见分的本质,产生这个相分,这相分从哪里出来呢? 诸位看最底下的,叫做第七意识,而这个第七意识它就是第二能变。 为什么叫做第二能变呢? 初能变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见相二分还不是很强烈的,现在加上强烈的执着。 所以,第七意识就是我执、法执,我贪、我见、我慢、我爱,它老死不放手,也就是把第八意识的精神主体性强烈地加一个[我],这个就麻烦了! 所以,你看到的这个相分是什么呢? 就是我相,第七意识的见分,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用一句你听得懂的名词就是:染污掉。 我执跟法执彻底的染污第八意识的见分,染污了第八意识的见分,死执一个我,还有死执一个法,对人生观不了解,所以,执着一个我执;对宇宙观不了解,所以,执着一个法执,这个二能变。 看第七意识的见分的左下边有几个字就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第七识强加第八识为自我的观念,这个就是第七意识最可怕的! 所以,修行从哪里下手? 修行就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从第七意识下手,这修行的关键。 而前五识只是附带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看到、闻到、听到,或者触碰到,其实重点都在后面的分别心跟执着心,而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第七意识的执着心所运作的种子:善、恶、无记,统统搬回来第八意识里面放着。 我们要了解,修行从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变成不分别,没有分别心,见相二分就慢慢地放下来,能所就断。 第七意识的我法二执放下来,这外见相二分能所就断。 所以,为什么修行叫你讲:放下,再放下,又放下? 因为无论是精神,精神就是八识见分;无论是物质,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本体。 因此,所谓的自证分分二种:自证分如果悟了,叫做真如;如果迷了,叫做妄心,就是阿赖耶。 所以,如果是妄,它所依照的体性当然就是妄了;但是,妄跟真只差一念,妄放下就是真。 那么,这里的自证分,就是所谓的自体分;证自证分就是用,也就是二个人是互为依缘,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是一体两面的意思。 因此,既然第八意识影现出来的见分本质和相分本质,其实都是来自于阿赖耶识,那么所有影现的物质跟精神,其实统统来自于阿赖耶,因此叫做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诸位看左下边,什么叫做带质境? 带质境分两种:一、真带质:颂(偈颂)曰,师父做笔记写得很草,你忍耐看一下: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 譬如说:末那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此我之相分,两头,从中间生起,七、八两识皆是心法,较色法为真,所以叫做真带质。 所以,看第七意识的见分,再看第八意识的见分,二个都是心,心缘心产生中间这个相,就是我执。 所以,我们包括晚上作梦,都执着一个[我],没有办法休息,二六时中,恒审思量,这个[我]一定跟着,从来没有放弃。 白天执着有一个[我],不知道我们摄取了宇宙中少许的地、水、火、风,这个假相本来无我。 当你证悟到一切法无我,你会发现,精神跟物质来自同一个本体,为什么来自一个本体? 譬如说:这个色身有精神作用,诸位! 你不必吃饭吗? 你不必吃菜吗? 你不必吃种种的食物吗? 这食物是什么? 是相分啊! 你不必借着空气吗? 不必借着养分吗? 你这个色身怎么会有能量呢? 因为你借着山河大地所栽培出来的水果、谷物、水来保持我们身体的体力。 有了这个身体的体力,你的见分,我们的心灵才能产生能量。 要不然,一个人七天不吃饭、一个月不吃饭,你的身体体力会受不了啊! 所以,精神跟物质本自是同一体性的。 修行从第七意识的执着放下,修行从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放下。 也简单讲:心缘色跟心缘心,重点统统在这二个。 心缘色的时候,了知心不可得,因为见分不可得,是妄;缘色,色尘相分都是缘起的东西。 所以心缘色,就是当我们的心攀缘五欲六尘的时候,要懂得那不是真实的东西。 以心缘心的时候,就是你少打妄想,我们坐着,境界不必现前,我们妄想就一直出来,自己有一个见分,内心里面就产生相分,可以天马行空的观想;可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小说家就是这样子;武侠小说也是这样;拍电影也是这样子,靠自己想像;卡通影片也是这样子啊,靠自己想像啊,就是这样子来的。 诸位看上面,似带质境。 颂曰: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 为什么中间相分一头生呢? 见分攀缘相分,相分只有在见分这边攀缘而已,二个都不是心;单方面前五识见分是心,攀缘相分的本质所影现出来的,就只有一个是相分。 所以,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不是从二边的见分所产生的,单独一个相分。 譬如说:以意识攀已经落谢的花,这个意识的心,此意识就是心,而花就是色,就是记忆了。 是名以心缘色,其所生之花境,是仅仅从意识这一边、这头生起的。 又似带质境,也通于有质独影境,有质也就是有本质。 譬如说:山河大地确实是有存在的,是有质独影;还有一个叫无质独影,这个讲起来,唯识就是很多。 看右上面:外境粗境易知,外面的境界比较粗,容易了解,这是指(丙)三能变。 三能变的左边:能所不断而成识浪,前五识拼了老命攀缘外境,心从来没有停止过。 看前五识的见分,就是眼见分,乃至于身体的身见分,所缘的相分就是色、声、香、味、触。 A1引出来的,六尘出于第八识的相分本质。 看第六识,第六识的见分,就是能缘的分别心,能缘的分别心所缘的相分是什么? 看注解:所缘境(包括同时出现,色、声、香、味、触)第六意识的能缘的力道很大,最大! 第六意识的见分,底下就是能缘的心,看到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 这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变成所缘,一个能缘变成所缘,所以讲所缘。 所缘的上面,相分,就是心中相,不是外境。 看相分b1的底下,注意! 此为心中所观相,非外境之相,属精神唯意识心,没有境界现前。 看左边内心微细,烦恼难断,最困难的! 在座诸位! 你可以不必去看电影,可以不必去唱歌,可以不必去跳舞。 一般人过着比较少欲望的日子,日子就比较好过了,不必攀缘、借重这些假相。 但是,问题来了:你的内心里面没办法处理,因为没有智慧。 一个是第六意识见分,缘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一个是第七意识的见分,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产生我法二执。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困难的就是后面这一段,最难修行的就是这一段。 再看一下,第七意识的见分,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的本质,这一段就是相分,就是b2了,b2就是心中相。 看注解:本为能缘今变成第七识所缘,故是相分。 被见分所缘就是变成相分了,由见分变相分,被动了,由第八精神层面而出。 所以,第八识的精神层面本来是很微细的,而第七意识强加、强迫那个精神,一定要加一个[我],这个[我]就变成二六时中没有停止过! 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会归回来,全部都是从哪里变现出来呢? 诸位看第八识的中间,五识能缘(种),五识相分(种),第八相分(种)。 第八相分(种),第六相分(种),第六能缘(种),第六能缘(种),第六相分(种),第八能缘(种)。 第八能缘(种),第七相分(种),第七能缘(种)。 简单讲:前五识、第六识、第七意识,统统来自第八意识的见分种子、相分的种子,就是能缘种子,还有被所缘的,叫做相分种子。 为什么要加一个[种]呢? 如田中的种子。 有了这个种子,将来碰到水、阳光、养分,它就会成长,就是所谓的异熟果报。 看左上角第八意识中间师父写的:1. 性,初能变,一念不觉,第八意识,圆圈里面好几个点……,这些点就是种子,就是潜伏的习气,将来要受果报,转化成异熟果报的,这个“……”就是种子,就是第八意识中间所写的这一排。 所以,这一张彻底地讲、彻底的解释,如来藏一念不觉生三细六粗。 由初能变本性一念不觉,如来藏一念不觉,变第八意识,第八意识,第二能变变成我法二执;第七识再来转换成前六识。 为什么叫做三能变呢? 第七意识叫做桥梁,在唯识学里面讲:对内执着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对外作为前六识的依据、依靠,所以,第七意识又叫做意根。 换句话说:前六识依靠第七意识而转换。 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看右边一排,前五识去攀缘山河大地,第六意识立刻,知道那是山河大地,风景很好,我要在这里定居! 第七识立刻执着。 前五识看到喜欢的名牌、金钱,前五识看,第六意识马上分别,第七意识立刻执着。 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虽然有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诸位这个念是一秒的千分之一刹那,是非常非常快速的! 为什么修行这么困难? 就是刹那生刹那灭……,所以,很难修行! 为什么叫你要亲近善知识? 为什么叫你听经闻法? 为什么劝大家要多念佛? 因为这个眼见,第六意识都是佛号,见的是佛像、见的是三宝,第七意识执着。 执着没关系,佛陀当然知道一切众生都执着,在你没有成圣成贤,当然每一个人都执着了! 这个执着我们把它转换,执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执着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这个执着是好的,因为没办法了,叫你统统不要执着,没办法了。 佛陀是大智慧的人,知道众生没有一个依靠、没有一个执着,没有办法的! 所以,你第六意识分别,没关系啊,你来三宝,见的是佛像、听的是听经闻法,这种分别,慢慢就进入不分别,因为你法的熏习了。 执着,没关系! 好好的拜佛、念佛、诵经,执着求生极乐世界。 所以,为什么净土法门最殊胜呢? 了生死最快呢? 三根普被呢? 很简单! 佛陀知道所有众生都是执着,而让你执着,你把所有执着的心,统统放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一样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平等心、就是无分别心、就是没有妄念,妄统纺放掉,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既善巧又方便,既方便又究竟。 而这个第七意识、第六意识一转变下去的时候,将来你所显现的见分跟相分,完全都是清净的,无量无边的庄严。 你到净土以后,你所看到的无量无边的净土,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庄严,佛、菩萨的圣相,那就不一样了,所有的苦的统统息灭。 所以,这一张很重要的就是:对将来讲《楞严经》有特别特别的重要,是: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曰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我们看那个表格,是不是现在就很清楚,容易了解了? 因为众生遗失了这个原本妙明之体,虽然整天跟佛性在一起、如来藏性在一起,而不觉悟。 所以,他没有自觉圣智,《楞伽经》的名词叫做自觉圣智。 我们因为没有自觉圣智;枉入诸趣,这个重点在这个[枉],就是我们痛苦得很冤枉。 我们的佛性智慧都不拿出来用,我们轮回得很痛苦,活得把自己逼上了死角,而不觉悟。 所以,我告诉诸位:你不好好的学佛,不管你有多有钱,活得都很辛苦。 如果你再贫穷,再没有学佛,不但物质没有办法生活,连我们精神领域都没有佛陀智慧的指导。 你今生今世会得精神分裂症,会逼迫自己,我们那个无量亿劫的习气,一刹那之间来,挡不住,有时候会崩溃、有时候会得忧郁症、有时候会得重度的自闭症,不想讲话。 有一个大学教授,他就是得到这个严重的自闭症,他教书本来教得很愉快,他发现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什么意义,生命就是这样子。 后来,这个大学教授退休以后,整天都不讲话,因为他没有听到佛法,不知道还有更光明一面的精神领域的生活,因为他是教中文的,每天就是看一看,不讲话。 学生来讲、来问他,他也;嗯! 也不回答,严重了,后来死了! 因此,我们了解,这一辈子不听到佛法,有多么的悲哀! 那怕你是大学教授,哪怕你是拿到了全世界的博士学位,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佛法的可贵处,就是无关于学历,不管你是小学、不管你是初中、不管你是大学、不管你是博士,都不影响! 但是,它有一个重要的,它就是要有善根才有办法。 这个没有善根,一点办法都没有! 大学的时候,我跟我同学讲说:我们去听经吧! 他就说:你们成佛去吧,我要继续去轮回! 我说:没关系啊! 只有二个钟头! 求求你去听经! 他说:求求你不要勉强我! 这样再讲下去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所以,听经闻法需要很大的善根! 诸位看注解,[此结归指过。 通结一切众生皆然,故曰由诸众生,遗此本明;本明即元明也。 此承上文反缘识精元明缘不到,由缘不到,毕竟不见,非遗似遗,故曰遗此本明,即是迷却真本也。 虽然终日,承渠功能力用,行即用也;眼见色,耳闻声,乃至意知法,无非本明照用,而不自觉,即日用不知能见能闻者是谁。 既已迷却真本,自必全用妄本,攀缘六尘,依之起惑造业,随业受报。 枉入诸趣,即舍生趣生]。 也就是这一辈子死掉以后,趣生,就是再继续去轮回。 [趣向六道,轮回不息],轮回就是生灭的意思,生灭就是代表轮回。 换句话说:什么东西让你轮回呢? 就是生灭缘起的假相,就会继续让你轮回,因为那个不是真;真是叫做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令人无所增减,名为修行。 [枉入者,不当入而入,众生本具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依之修证,成佛有分,今反入诸趣,即是系珠乞丐]。 系珠,身上有一颗摩尼宝珠,珠就是摩尼宝珠,指人人都有一颗佛性、涅槃的妙心、般若的智慧。 却像乞丐一样到处乞讨,求人可怜,求人施舍。 所以,什么叫做幸福? 幸福不需要别人的给予,就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当下就是,那才是本来的幸福。 如果幸福是别人给我们的,别人随时随地可以把你夺走。 在座诸位! 女孩子也不要想到说:我要像黛安娜王妃,这样去嫁一个王子,不要这样想! 为什么? 你看黛安娜王妃有幸福吗? 没有! 新闻报导的,他们常常吵架! 男孩子也是这样,你千万不要想到说:我要去讨一个有钱的老婆,她家很有背景的,少赚了三十年! 以前有一个也是这样的观念,算命的跟他讲:你可以活到八十! 结果他娶了一个很有钱的老婆,真的少赚了三十年,只有活到五十,因为被气死了,所以,少赚了三十年。 所以,男孩子你有学佛,内心里面自己觉得幸福感就会产生,女孩子不必借重任何的力量,你那个佛性拿出来用,哇! 就觉得好幸福! 中秋节快到了,好! 中秋节快到了,每年都是这样子,一定要八月十五,才抬头仰望那颗明月,那么愚痴吗? 每个月都有十五啊! 那就是定一个节日了,这个当然也有它的典故来源,只是个纪念。 中秋节又到了,大家就定个节庆日,大家来庆祝,庆祝以后,又回归到平常。 平常以后,中秋节过后,再来就等着过农历年;农历年过后就过元宵;元宵以后过端午;端午以后,过中秋节;中秋节以后,阿嫲死了。 每年都是这样重复的过……,过了以后,这个死了、那个死了、这个又死掉了,你看,这个就是轮回,每年都是过这种没有意义的! 外面的月亮是圆的,我们这个清净的般若智慧是圆满的,他看不到,要看外面那个圆的,里面这个圆的看不到! 出生成众生,已经很悲哀了,如果没有智慧,就更悲哀! 我每天都过中秋节啊! 不需要假借这个东西啊! 因此,学佛的人,记得! 幸福不需要别人的施舍,你就悟道! 不需要,为什么? 你本来就有具足这个般若的智慧,拿出来用! 也就是系珠乞丐,[岂不枉屈乎。 二、发明真妄二本竟]。 [卯三 正斥妄识非心 分三] [辰初 如来重征直呵 二 阿难惊索名目][三 如来指名出过 今初 ][如来重征直呵][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正脉》云]:《本来正脉》这么说:[奢摩他路,问、答意别]。 一问一答,二人的意识有一点差别,阿难问,佛答。 [阿难以求知心处为奢摩他路],奢摩他路就是定,要求一个定,怎么来修定? [如来则以了此妄识,无体无处,而别觅真心,为奢摩他路]。 说:阿难以求知的心处,求知心就是妄,为奢摩路;如来则以了此妄识,这个求的心就是妄,这个妄识是无体性的、是无处所的,它是刹那生刹那灭,是没有体性的,是变化莫已,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如来藏性。 而佛陀要告诉他:另外有一个真心,你为什么不用呢? 你现在用的是妄心,现在要另外找一个是真心,而为奢摩他路之因,你既然要修定,就要用真心去修。 [佛以阿难请示奢摩他路,故为说二种根本,令知真妄]。 什么是真心? 什么是妄心? 修行要用真心,一刹那;用妄心,百千劫,六祖讲:迷则尘点劫,悟即刹那间。 六祖讲得很清楚: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这六祖讲得很清楚了! 悟了就一刹那,真心就立刻显现;迷了就尘点劫。 [庶可舍妄求真],[庶]就是希望,可以舍妄求真。 [圆悟真心,以为修习佛定,之最初方便]。 所以,最初方便是重视悟,好好的体悟。 [此下更试验一番,且看阿难如何荐取],荐本来是推举! [先征能见,后斥妄心],先问能见,后来,佛破斥说这个是妄心。 [以示奢摩他路。 故曰: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如汝甘受生死,不求奢摩他路,则亦无庸问矣,今既求开奢摩他路,不得不决择真妄二本,舍妄依真,方免错乱修习也]。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fǒu? 阿难言:见。 ][即时如来,先以无言说法,举拳验见]。 你是用妄心、妄见,还是用真心见? 见就是真见还是妄见? 就是二个字。 举拳验见,验到底是真见还是妄见,检验一下。 [佛身全体黄金色,故臂亦金色。 屈五轮指,佛之指端,有千幅轮相]。 此相感得的业因,乃佛于过去世为父母、师长、善友乃至一切众生往返奔走,做种种的供养以及布施之事,此相不仅呈现于足底,也可见于佛的双手。 也简单讲:千幅轮相就是佛的手,而佛的手是无量劫来为父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亲近一切善友,服务一切众生,往走奔返,做种种的供养以及布施,感得的一种果报,是很有福报的人。 [指屈成拳],指屈成拳就是手指弯曲,变成一个拳头,[举示阿难,此如来欲以向上一着,接引阿难,阿难果能于金拳举处,当下回光返照,识得本明,则可谓机教相扣,不负如来矣! 无奈钝根不契,还要费尽如来苦心,于无言说中,再施言教。 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此处是非未定],对错尚未决定。 [见尘也是见,见性也是见,未知阿难是见尘耶? 是见性耶]? 诸位! 见尘,心起分别,心被尘所动;见性,则见性如如不动,虽有见,等同不见,这个就是功夫。 见尘,心起烦恼,心动荡不已;见性,心立刻如如不动,知道不要被妄、妄尘所动摇,心如如不动,不受妄尘所动摇,那么就是见性。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以阿难答见,见尘、见性未分,故问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照耀我之心目,此见尘也。 如果见性,自可忘尘,则合真性,今既见尘,自然迷性,正属妄本]。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已知阿难,但见尘不见性,尚不肯放舍,仍复亲切提撕,深锥zhui重箚]。 锥的意思是用钻刺,本意是可以钻刺的利器。 箚zhá呢? 是削竹刺入。 上面的那个锥是钻刺的利器;后面是削竹刺入,叫做箚。 [正见婆心太切。 复问汝将谁见? 若能在这里,回光返照,尚属未晚,无奈阿难,迷执太深,如来重重显示,阿难头头错过,仍答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前见是其眼,早被佛破,至此依然不悟,还答我与大众,同将眼见;若是,则辜负世尊甚矣]。 太辜负了世尊! [佛举拳以示,正欲阿难向眼根中,识取真见,以为奢摩他,出生死入涅槃之正路也。 可惜阿难,但知循尘,不知返本]。 什么叫做但知循尘? 境界现前,意识心立刻现前,不知道要保持如如不动,也就是被境所诱惑,引起意识心,这个叫做但知循尘。 起执着念、起分别念,不知道执着念、分别念是妄。 所以,我们了解,一切六尘都在欺骗你的真心,你只要牢牢记住,守本真心,不要被虚妄的境界所欺骗,保证你入佛道! 所以,但知循尘,不知返本,[遗却识精],遗却了我们本明的识精。 [故认肉眼为能见;此即上文所云:缘所遗者]。 还好我们已经解释过了,所以,那个表格,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就是跟《楞严经》的后面都息息相关。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 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前来世尊,步步迫拶],拶zǎn,就是逼的意思。 [当机阿难,寸步不移,故只得再征妄心,而直破之。 前文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合此处]跟这个地方叫做合此处。 [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只是两次征心],两次问心。 [有谓楞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这是不对的。 非也! [不知前七番,乃破处非征心],不是问你心在哪里,是破妄识无处。 [复未尽破妄之文,后八还虽辨见为真心,岂全收显真之旨? 经中实系三番破识,十番显见,请试思之]。 诸位翻开前面那一张大表格,《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简要科判兼目录表》,看看我们讲到哪里了? 如来备破三迷:一、破妄识无处;二、斥妄识非心;三、推妄识无体。 我们第一个破妄识无处讲完了;第二个叫做斥妄识非心,我们正在讲这一段,知道吧! 这一段都包括在哪里呢? 包括在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里面。 [世尊举手擎拳,原欲以无言之道,向上一着,接引阿难,令向见色,闻声处,亲见自己本来面目也。 奈阿难直指不会,只得再加曲指,重行审问:汝何所见一审也;汝将谁见],是谁在看到呢? [二审也。 世尊则循循善诱,阿难则处处胶着],[胶着]就是处处被黏住,这一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涵盖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被假相黏得死死的! 所以,众生的执着是可以理解的,他没有听到佛法,就认为缘起的东西是真,总是会执着,根深蒂固,没有任何的弹性。 [不能认见为心],就是那个真心。 [而反认见属眼,世尊见其始终不悟,只得落草盘根]。 [盘根]就是推究到底,[更征之曰: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你的眼睛可以看到,是用什么心,当我手举起来的时候呢? [此三审也。 正属二次征心]。 第二次问心在哪里,是用什么看? 以何为心?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 阿难此非汝心。 ]我先解释一下,阿难说:如来现在问我这颗心的所在,而我以这个心能推敲、能穷究寻逐的这这一颗心,我把它当作是我的心。 佛陀就是用世间人讲的,要给他威吓,震醒一下,咄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欸呀! 呵一下、呵叱一下:阿难,此非汝心! 这个时候,佛陀的声调一定拉得很高,要不然,他(佛)怎么震醒他呢! [上来如来三审,全是宗乘语气,其如当机,熟处难忘],熟处难忘就是说我们讲的习气,熟处就是我们习惯那个执着、分别的意识心了,一下子转,转不过来。 所以,为什么听经闻法要听三年、五年、十年,要下这么长的功夫? 因为习气难改。 熟处难忘,熟处就是已经变成习惯性的习气,很难拔除的。 [不知转身,犹曰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说:如来现在问我这个心所在,[而我以(用也)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此认妄本也],这个就是认妄心为本;[能推之心,即攀缘心也]。 他认为境是实在的,不知道说本真心没有来去,佛陀的手举起来,那不你的自性,心还是如如不动,心没有来去,就见到真心。 佛陀的手举起来,你所见到的、能推敲的,那就是妄;如果佛的手举起来,你心一样如如不动,真心就显现,妄、真就在这一刹那。 [正是阿难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此第二次征心,又自呈妄心也]。 [呈]就是显露出来,又自己显露出妄心。 [佛言咄! 此非汝心! 佛到此,见其迷情深固,非大力不能破,故奋起踞地师子之威]。 这个踞地就是蹲在物体上面,所以,奋起踞地师子之威,[直与一喝曰:咄! 此非汝心! 此一喝正如金刚王宝剑,擒贼斩首,向其命根不断处,猛下一剑。 佛举手擎拳,要阿难向眼根见处,回光返照,识取真心,无奈阿难,只知合尘,不知合觉。 如是如来,换一方针,以阿难惯用耳根,遂乃振威一喝]。 [遂]就是因此,[欲令向耳根荐取,能闻闻性],能闻的闻性本来就不生灭。 为什么? 不关声尘,能闻的闻性是什么呢? 你用闻性有什么好处呢? 就无关于声尘。 声音的好听、不好听,心如如不动,这个就是本来面目。 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人家赞叹你,心如如不动;人家毁谤你,心还是如如不动,这个就是用真心在修行。 如果人家赞叹你,你心生高兴;人家毁谤你,你心生烦恼,这个就是用意识心在修行。 [果能于此,妄心死得了,自然可许法身活得来]。 妄心死得了,自然可许法身活过来。 诸位! 这个妄心不是死,妄心本来就空的意思,妄心不必死,妄心本来就空,哪里有死呢? 它本来就不存在啊! 妄心本空的意思,妄心死了,死了又会活啊,傻瓜! 对不对? 所以,这一句是方便说。 是妄心本空,死得了就是本来就空,自然你的法身、真如法身就活得来。 [阿难非特妄心不死],不只是妄心不死,[下文反与如来,争辩不休,也只有阿难敢这样子。 [初如来重征直呵竟]。 [辰二 阿难惊索名目][阿难矍然! 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 阿难吓一跳,阿难矍然,[矍然]就是惊视的样子。 很惊讶,眼睛直视着佛陀。 然后,避座合掌,赶快离开那个座位,本来坐着,赶快避坐,避坐就离开那个座位,赶快起来合掌,起立白佛。 离开那个座位,赶快动作起来,起立白佛,对佛这么说: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这个不是我的心,那又叫做什么呢? 阿难自己也不知道了。 [阿难被喝惊起,矍然,惊惧不安之貌,故以避座合掌],避就是离开。 赶快离开座位,起来合掌,[起立白佛],吓一跳! [此能推者,既非我心,应当名为何等]? 那叫做什么呢? [可见阿难一向唯知此心,今说非心,如人执石为玉,认为至宝,今闻说非玉,失其至宝,无怪其惊惧不安,故欲索其名。 二阿难惊索名目竟]。 [辰三 如来指名出过][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师父先解释一下,佛对阿难这么说:此是前尘,虚妄相想,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什么东西都是一合相,缘起的一合相。 我们看到那个四大五阴所集合的缘起,以为是真的。 我们看到这一合相的一座山,以为是真的,而竟然用挖土机、推土机,把它推开来、把它挖开来,发现那一座山是因缘和合的,本来那个相是假的。 所以,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你看到的所有的相,都是因缘、都是生灭短暂的和合而成的假相。 而我们无量亿劫来,统统被骗得团团转! 你看到那一堆钱,观想一下:那就是一堆白纸,印成花花绿绿变成钞票;你看到美女、帅哥,一看就知道那是一堆骨头、筋脉、血液、尿液所构成的。 你看看Discovery那个频道,埃及那个法老王,统统想要长生不老,希望生天。 埃及的观念就是说:死后这个尸体存在的时候,他灵魂就会活过来,因此就建了什么金字塔,保存了种种的这个木乃伊。 你看这电视出来,脱水以后,那个法老王干枯的身体,剩下的就是一个躯壳,都是发黑的,有的那个惊恐的脸。 所以,我们实在是很愚痴,他们那个国王是最有权力的,也得死。 有的才二十几岁就走了,为了永生,就保有这个色身,就做成木乃伊,而不知道那个叫做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它根本就是在迷惑你的真性! 所以,你记得,包括金子、钻石、名牌,任何的东西,一栋建筑物、一座山、一个星球,世界上你所贪爱的、所执取的东西,都是一合相,把因缘凑合,变成一个相,让你来认取,正好迷惑你的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认贼就是意识心,看到那个相,起意识心、起分别心、起执着心,那个就是贼! 如果你无念、无住、无相,以无所住,而生于心,那么,贼就起不了作用,你就找到了真心。 我们因为认贼为子,认这个意识心为主人,失汝元常。 元本的常住真心叫做元常,所以,受这个轮转。 此如来先指妄名,后责错认。 [此能推心也,是现前尘境,虚妄相上,所起之分别想心,诸尘境界,于妙明心中,虚妄显现。 如空中华,梦中境,虚而不实,妄而不真]。 诸位,小至一颗球,大至一颗星球,任何的舞台、任何的歌唱,诸位!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当体即空。 所谓的因缘聚会的东西,都是假相,懂得了这一层道理,我们就不会象英国的足球迷,英国的足球迷到处为人所垢病,因为动不动就跟那一队的足球迷打架,烧东西啊,烧汽车啊,你看那个,因为看足球而暴动。 因为打篮球,你看在篮球场上打起来! 而佛看到这一群人在打球,佛就知道这一群统统叫做妄,妄有移来移去,有增有减,得到几分,如来心不增不减,为什么? 那是妄,本来就空的东西。 佛不会在空中华、梦中境,虚而不实,妄而不真的东西加以执着,所以,谁赢谁输,都是不可得。 底下,[故曰虚妄相。 从此相上,所起之想,则妄上加妄,当名妄想,乃是尘影,尘有则有,尘无则无,随尘生灭。 但此心功用颇大],虽然是意识心功用颇大。 [而能惑乱汝之真性,由汝无始劫来,至于今生,都认此妄想]意识心[为真心],就完了! [譬如认贼为子,反弃真子而不寻觅,既经认妄,自必遗真]。 你认同这个妄心,当然就会遗失这个真心。 [故云:失汝元常。 元者、本也,常者、常住真心。 此心迷时,非失说失,完全不知,都是妄想用事,依之起惑造业,依业感报,而受轮回六道,流转生死之苦。 前云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故有轮转是也。 二斥妄识非心竟]。 [丑三 推妄识无体 分二] [寅初 阿难述怖求示 二 如来安慰显发 今初][阿难述怖求示]因为它不是真的当然是无体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我实惊怖!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此因闻非心之斥],佛呵叱,说:这个不是你的心! [乃述怖求示也],叙述自己恐怖。 [历叙生平,皆用此心。 先云],前面先说[我是佛之宠弟],[宠]就是重爱也,深重之爱。 佛最疼爱的弟弟。 [心爱佛故者,因见佛之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心生爱乐,令我发心出家,是用此心。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谓我何止为佛执侍巾瓶,供养于佛,若从此回小向大,乃至遍历恒沙国土,供养一切诸佛,如普贤行héng愿,劝请诸佛,转大*轮,久住世间,以为众生作大依怙。 及诸善知识,善字双贯知识二字,善知众生根性,善识方便法门],称善知识,[具正知见,能为人天眼目者,亦皆一一承事之。 发大勇猛者,竖精进幢],[竖]就是立。 [披忍辱铠],这个[铠]就是古代战士穿于护身的铁衣。 所以,真的修行人,忍辱是很重要的,能忍多福。 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是谁? 不是布施金钱的人,是能够忍辱的人。 所以,佛陀在六度里面讲:能忍多福。 因为你能够忍辱,就可以成就一切的善根。 动不动就生气、发飙、谩骂,毫不思惟彼此之间的立场,每一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 所以,佛弟子应当用理性的方式对待彼此,了解彼此之间,各有时间、空间、背景、思想的不同,因此要给对方尊重。 如果对方好意,我们并不能接受,那么,一直抵挡,我们的福报就愈来愈没有,因为将来任何人的好话,都不会向你说。 那么,我们佛弟子,更应该用理解的态度、宽恕和同情的慈悲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 所以,每一个人讲出来,他有他的时空背景,譬如说:你看到什么? 你看到师父的手掌心,从这边看呢? 就变成手掌背。 同一只手,同一件事情也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交换立场,是很重要的思惟模式。 什么叫做慈悲? 慈悲就是懂得交换立场,更能宽恕和理解对方。 所以,碰到事情,不是只顾发飙、只顾生气,不冷静一下,来理解对方的立场是什么,这样会把误会加深,同时也把对方的好意阻挡,因为你常常生气。 所以,你的旁边就会拥有一些小人,小人就是说专门讲假话,你喜欢听拍马屁的话,他就讲一些拍马屁的话。 而真正那一些对你有好处的,你听不进去! 为什么? 你那个我执就是一种抵抗,像金钟罩这样罩住,种种的善良的语言接受不了。 因此,要修忍辱,要懂得交换立场,如果你功夫够,你直接就知道一切法无生,连忍辱都不要。 但是,告诉诸位:我们不是对方,很难理解对方的,而且如果交换立场,有时候我们表现出来,可能会比对方更糟糕! 有的夫妻吵架,吵得很厉害,在我们学佛的角度来讲:哎呀! 这一对夫妻实在很无聊,这一点小事情,怎么会吵成这个样子呢? 先生也不让步,太太也不让步,吵得一团糟糕,包括他的女儿、他的儿子,看都看不下去。 爸爸、妈妈二个都做了坏榜样,二个都有坚持,从学佛人的角度是这样。 但是,我告诉你喔:换你进去他们那个家庭,随便对调一个角色的话,你不一定表现提比他们二个好。 为什么? 你是站在平常心来讲这一句话啊! 你是站在没有那个感情的因素里面讲这样说:他们二个夫妻为什么吵得这个样子呢? 没有必要! 但是,换你进去,你会觉得说这事情很难处理了,那里面有很多的复杂的因素存在。 所以,不可以用单纯的模式来思惟,认为说:我如果像你的话怎么样;我如果像你的话,我一定不会怎么样。 话不能讲得这么自满的,有时候你像他的话,说不定你比他更糟糕! 真的! 话不能讲尽,事不能做得太绝,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更应该回归理性跟智慧,同时交换角度来考量彼此,给予最大的尊重和祝福。 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妓女,或者是说去赚那种不净的钱,我们也许一个清净的人,会很容易地看不起她。 前一阵子,我在电视上看到,我也有一点感伤,这一些从事性工作者,她出来讲:我先生本来对我很好,后来就把我放下了,种种的缘故放下了。 我有三个孩子,一下子没有依靠,在一直哭的状况之下,没有办法,她也没有一技之长,又有三个孩子,这样男人一丢,三个孩子就是女人养的,就让这个妈妈去养。 好! 一丢以后,她完了! 她完全没有依靠,这个时候,每天哭不是办法,她的朋友就说:与其哭,不如勇敢地面对! 所以,她都不敢告诉她的儿子,就偷偷地,说:妈妈要去上班! 都是上那个晚上的,上班。 白天孩子去上课,她说:妈妈要上班了! 穿得很朴素,然后去那个化妆室以后,妖艳的盛装又出来了,要不然,你穿那个在家那一种邋里邋遢的,谁要啊? 当然就是眼睛弄得要有睫毛,不管有没有会倒插,脸当然就是抹粉,头发就卷起来了。 完全没有那种俗家人的态度,就是那种庸俗之气质没有了,现在变成一个妖艳的。 没办法! 她有三个孩子,要读书、要注册费,要不然就死啊! 还好师妈不懂得一氧化碳是什么,要不然,我们五个孩子也是烧炭死掉! 真的! 还好她没有念过化学,要不然! 阿嫲会问说:什么叫一氧化碳? 什么叫烧炭自杀? 五个孩子,三个都养不起,她都下海啊,何况阿嫲五个! 所以,书读得少也有好处,不懂得如何自杀,要不然师父早就不在了! 好了,她一谈起来的时候就哭泣,我听到这个就会掉眼泪了,为了三个孩子,还不给三个孩子知道! 再来,那个恶劣的嫖客来的时候,玩一玩不给钱,跑了,跑了以后,她也哭,为什么? 不敢追出去啊,追出去就抓起来啊! 不合法,到处被人家欺负,赚不了钱,活不下去。 再来,有一次得重有病,因为有各种客人,全身都染毒,没有钱! 所以,我讲这个就是说:当我在电视看到的时候,都会掉眼泪,就是说:这个世间不是我们这样动一个念头就看不起她,可以解决的事情,她的立场的痛苦,也不是正常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因此,我觉得说:看不起别人,是侮辱自己的人格,各人有各人的立场,各人有各人的苦衷。 当然,不是所有的从事性工作的人,都是这么样子悲情的故事、悲哀,不是这样,有的人是自己愿意的,乐此不疲,快乐又有钱赚,何乐不为? 阿弥陀佛! 这就不一样了,那个心态就不一样了。 所以,讲到这个,唉! 就是让人家很感叹。 所以,讲出来,跟大家互相理解,我们更以大悲心,更同情众生在造恶的时候,或者是从事下贱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有更大的忍辱心? 有时候看了这个电视,很难过,也不知道怎么办? 各有命,各有业了! 讲这些,希望大家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深的菩萨的心肠,以佛的心,来看待每一种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职业,我们会扩大我们的知识,会扩大我们的忍辱心,会养成我们的慈悲喜舍心,坚固我们的道念。 我们今天身体健康,而能够听闻佛法,又长得这么庄严,哎呀,知足了,够了,不错了! 快乐就现前。 幸福来自一颗喜悦的心、幸福来自一颗知足的心、幸福来自一颗智慧的心、幸福来自一颗慈悲喜舍的心,大家统统拥有了。 [破魔兵众,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行诸一切难行法事,悍劳忍苦]。 [悍]就是勇猛地。 [不惜身命,皆用此心;上历叙作善心],上面历叙作善心。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此设言作恶心;谓纵令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成一阐提,永退善根,亦因此心:此心为善恶司令,一身之主。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若此能推之心,如佛发明,是虚妄相上,所起一种妄想,不是心者,则我便成无心,岂不同土塑木雕之偶像耶? 我今离此觉知,更无所有,阿难岂知即此觉知,何尝是有,此觉知者,乃是尘影耳,尘有则有,尘无则无。 阿难果能悟得,觉知之心,本无所有]。 大悟,悟什么? 悟无所得。 大悟,悟什么? 悟一切法如幻。 大悟,悟什么? 悟一切法是虚非实。 [如二祖求初祖安心,初祖伸手云:将心来,与汝安]。 拿心来,我替你安。 [二祖即时,求觅自心,乃答曰:觅心了不可得。 初祖曰:与汝安心竟]。 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拿得出来的就是妄心,真心本无所有。 [二祖言下大悟。 阿难若能如是,即可千了百当,免得许多葛藤]。 还好阿难没悟,要不然,你也没有《楞严经》可以听,他一直跟佛陀纠缠不清,就一直讲,一直纠缠不清,一直辩就一直讲。 要不然,阿难言下大悟,OK! 好! 下课! 为什么? 大悟就不需要再讲了,就没了! 还好没有言下大悟,我们太感谢阿难了,还装傻! 免得许多葛藤,葛和藤都是蔓草,比喻纠缠不清。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云何怪问意,说此妄觉非心,我闻之下,实生惊疑怖畏。 兼此大众:指小乘一类之机,但知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闻此非心,无不疑惑。 惟垂大悲,开示我等未悟。 初阿难述怖求示竟]。 好,底下这一段是如来安慰,另外一段,我们这个要下学期才开始讲,因为刚好告一个段落。 发布时间:2020-07-06 15:25:1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