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一相无相分第九 内容: 【一相无相分第九】 经文:【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须陀洹就是初果阿罗汉。 初果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证初果阿罗汉的人,能说:我得初果阿罗汉吗?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不可以,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 名为入流。】但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无所入,【而无所入。】是说而我们清净自性根本就无所入,没有入跟出,清净自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出跟入。 不入,不被染污,【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注意听喔!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不被色尘、声、香、味、触、法所染污。 证初果阿罗汉,见一切的境界,统统不会染污清净自性,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 于意云何。】二果阿罗汉【斯陀含。 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也不可以,不能着一个初果阿罗汉,也不能着一个二果阿罗汉。 世尊,【何以故。】二果阿罗汉【斯陀含。 名一往来。】可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没有来,也没有去,【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就是二果阿罗汉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三果阿罗汉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三果阿罗汉也不能执着说:我证得一个,得三果阿罗汉。 也不可以。 所以,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 三果阿罗汉,怎么可以动一个念头,执着说:我是三果阿罗汉呢?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就是不来人间。 清净的自性,没有来不来这个观念,清净自性当体即空,没有说不来,或者是来。 来跟不来,不来是对来讲的,来是对不来讲的。 所以,三果阿罗汉心空无我,哪里有什么来跟不来的观念? 三果阿那含,也不能着一个:“我不来”这个观念。 【而实无不来。】根本没有“不来”这个名词。 是故三果阿罗汉,【是故名阿那含。】 【问第一果。 须陀洹者。 知身是妄。 欲入无为之理。 断除人我执着之相。】以不执着的心,(【以无取心。】)【契无得理。】不执着,心就空,(【无取则心空。】)【无得乃理寂。】理寂,在上面加两个字:“无生”理,理就是无生,无得就是无生,当体即空。 【此人不入地狱。 不作修罗饿鬼异类。 此谓学人悟初果也。】 【入流者。 谓舍凡入圣。 初入圣流也。】而我们的清净自性是【而无所入者。 修无漏业。】无漏:没有烦恼。 【不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然终未能舍离尘境。】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眼是对色尘,耳对声,鼻子是对香,我们嘴巴是对这个味道,触就是这个身体对触,色、声、香、味、触,对眼、耳、鼻、舌、身。 【厌喧求静。】厌离这个喧扰,求这个静,在这个【六尘之境。 於念未忘。】还没有放下这个微细的,对这个微细的念头,还没有完全放下。 【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粗糙的没问题,微细的还没办法。 【问第二果。 斯陀含者。 是渐修精进之行。 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统统不住,不执着。 【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可是,这个清净之心性,还是没有显露出来。 【一往来者。 谓人间报谢。】人间报谢就是走了。 【一往天上。 却来受生也。】就再来受生。 【实无往来者。 谓前念才着。】前念动一个念头才执着。 【后念即觉。】所以,我们不能一直堕入这个陷阱里面,哎呀! 我心情闷闷的,我执着、我痛苦。 要赶快喔,赶快觉悟喔! 时间会愈来愈短,以前一年放不下,两年放不下;现在缩短,一个月放下,七天放下,到最后,三天放下,到最后,一天放下,最后,一念马上放下。 这个放下要有一点时间、功夫的,世间人没办法的。 世间人碰到境界,一个月放不下,十年放不下,三十年放不下,我告诉你:世间人,一句话,三十年、一辈子放不下,决定跟他计较,一句话,好的朋友,变成怒目相视,反目成仇。 一句话,一年放不下,十年放不下,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到死,一样恨对方,都一直恨对方。 恨对方,伤害的是自己的清净自性,世界上最愚痴的人,就是恨别人,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 嫉妒别人就输两次,听不懂喔! 你的条件比别人差,已经输一次了,还嫉妒别人,就输两次了。 知道吗? 譬如说:她比你漂亮,你已经输一次了,你再嫉妒别人,那个漂亮的女人,糟糕! 输两次。 要怎么弥补呢? 哎呀! 你长得漂亮,我内心里面不但不嫉妒,还随喜功德,弥补我的缺失,摆平,这样才能平分秋色。 知道吗? 嫉妒人家,输两次。 前念才着,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 心既无我。 谁云往来。 故曰】我们的清净自性,【而实无往来也。】 【第三果者。 阿那含者。 已悟入人法俱空。 渐修精进。 念念不退菩提之心。 名为不来者。 谓能断除内无欲心。】内心里面,没有贪染、贪欲之心。 【外无欲境。 已离欲界。 不来受生。 故名不来。 心空无我。 孰谓不来。】心本来就空,本来就无我,哪有什么东西不来? 哪有什么东西,来跟不来这个观念? 【故云而实无不来也。】【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 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为什么呢? 【实无有法。 名阿罗汉。】没有东西叫作阿罗汉啊! 人法统统空,叫作阿罗汉,既然统统空,有什么法呢? 实在是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如果证四果阿罗汉。 【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因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於一切法无诤。 这个世间就是。 。。 你学佛学了这个无诤,哎呀! 不得了,无诤,家庭清净,没有杂音;团体安详,没有纷扰;政治清明,两党不对立。 刚好颠倒,你看看电视,哪一天不诤? 立法院啦。 。。 对不对? 你到国外去,告诉人家:I'm come from Taiwan. 我来自於台湾,没有人认识。 你告诉他:那个立法院,台湾那个国会,打得最凶的那个国家啊! Oh! I see I see. 我知道了。 【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人中第一。 【问第四果。 阿罗汉者。 此是梵语。 由须菩提当此果也。】须菩提证大阿罗汉。 【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实无有法者。 谓无烦恼可断。】没有烦恼可以断。 【无贪嗔可离。】当体即空。 【情无逆顺。】情就是我们这个心性。 。。 情无逆顺,就是我们这个心性上,没有顺境,没有所谓的逆境,顺境本空,逆境也是空。 所以,世尊告诉你:感谢你的敌人,因为敌人最先看到你的缺点。 【境智俱亡。】境界也没有,所谓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存在。 【岂有得果之心。 我心既空。 无得道念。 若於道有得。 於法有名。 是凡夫之行。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无诤三昧者。 梵语也。】中国话,【唐名正定心。 心无生灭。 名为正定。 故云三昧。】 【人中最为第一。 离欲阿罗汉者。 能离一切欲。 亦无离欲之心。 微细四相。】我们有分粗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微细的妄想,叫作微细四相,微细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已灭尽爱染不生。】马上证阿罗汉果,【故谓之离欲耳。】“欲”是指烦恼的别名。 离开一切执着、分别心的烦恼,叫作离欲。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我一点都没有执着,我绝对不动一个念头,说:我是证阿罗汉果的人。 【世尊。】我如果动一个念头执着,说:我是得道的阿罗汉。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世尊! 我绝对不会这样说。 世尊! 如果我是这样说,【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阿兰那就是远离城市三、四公里的地方。 世尊在世的时候,不可以跑到深山里面去,那是虎、狼、野生动物居住的地方。 也不可以离开城市太近,离开城市太近,太吵杂,不好修行。 就像我们大莲花居,这个就是阿兰那,离城市没有很远,也没有很近。 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是托钵,如果离得很远,托钵吃饭很困难;如果离得很近,跟世俗闲杂人等凑在一起,不容易修行。 因此“阿兰那”就是寂静处。 世尊,我如果执着有一个说:我须菩提证阿罗汉果。 我执着有这样的念头,世尊就不会说:我须菩提是已经进入真正寂静处的一个修行人,我是一个无诤的阿罗汉。 世尊就不会跟我说:我是一个寂静,进入清净自性,涅槃不生不灭的阿罗汉、一个圣人,世尊就不会这样说了。 【以须菩提。 实无所行。】“行”就是生灭,实在是没有这样一个造作。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所以,世尊就说:我是希望无诤,没有斗诤的、清净的一个兰若,阿兰那行,也就是寂灭处。 【无我心寂。】无我就空,心寂灭。 【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得道果者。 若作是念。 即是心有生灭。 不名离欲阿罗汉也。 阿兰那者是梵语也。 此名无诤心。】这个诤,加一个言部,就是没有是非的人,嘴巴从来没有是非。 【若作是念。 心有生灭。 即是有诤心。】你跟人家诤论不休,表示离道太远了。 诤一个是非、人我、高下,你面对死亡的时候,又有什么用呢? 今天你赢了,你赢,带什么走啊? 今天你受了委屈,一样是生灭法,咽不下这一口气,死的时候,眼睛上吊,一点帮助都没有。 即是有诤心。 【须菩提。 实无所行。 是无生灭。 所以佛许须菩提。】你是真正喜欢寂静处的一个修行人。 【是乐阿兰那行者。】内心寂静,方便说,就像阿兰那,心寂静处,才是真的道场。 记得师父这一句话:心寂静处,心无诤,你就是住在阿兰那行,你就是住在这个精舍。 心无诤,无生灭,无分别,无执着,你就是住在阿兰那。 【只如今一切诸法。 若於藏府中。】“藏府”就是心中。 一切法,你在这个心中,【有纤毫停留。】只要有一点点的停留,【是不出网。】你跳脱不出这个烦恼网、生死网的。 【但有所求所得。】只要你有所求,有所得。 【生心动念。 尽是野干。】这个野干像狮子,可是,又不是狮子,表示是假的。 生心动念,就是不是本性的意思,不是真正的大般若。 你只要起心动念,统统是像狮子,而不是狮子,你只要起心动念,好像本性,可是,已经离了本性太远了。 【若藏府中。】若在心中。 【都无所求。 都无所得。 此人诸恶不生。】因为善恶是在起心动念论断的,【人我不起。 是纳须弥於芥子中。】注意! 这是表法的,纳须弥於芥子,须弥的旁边写一个大,芥子的旁边写一个小;芥子在旁边写一个动念,表法的,这是动念。 只要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起来,所有无量无边的人我,宇宙的这些,当体即空,就在我这一念间显现,宇宙万有,就在我的心性、清净心这一念,显现出来。 只要人相、我相、众生相不起,所有再大的境界,不离开我们芥子这么小这一念。 【不起一切贪嗔。 是能吸四大海水。】四大海就是一念清净,心量广大的意思,四大海就是表示广大。 【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 於一切境。 不惑不乱。】对一切的境界,不迷惑,也不动乱。 【不嗔不喜。】很平淡,【是无事人。】记住! 这一句话很重要:对于一切境界当中,不迷惑,也不动念,不落动乱,没有嗔恨,也不特别的专、执着、喜悦,这是无事人,这个就是见性无事人。 【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知解就是着知见而修行,叫作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 头陀是吃尽苦头,把这个身体弄得饥饿,一个礼拜吃一餐、两餐,吃一点点,吃尽苦头,可是,却执着自己的知见,认为:我最有修行,我能吃这种苦,别人不能吃这种苦。 我说:你不是修行人。 修头陀行,内心还不能执着:我在修头陀,我特别了不起,我特别能吃苦。 众生就是犯了一个毛病,佛教也是犯了这个毛病,自己很行的地方,就觉得别的道场不行;我自己觉得很行,就认为别的法师不行,这个就是最糟糕的东西。 你修头陀,就好好的修苦行,不要执着说:你很伟大,你在修头陀。 持律的人,常常看不起不持律的:哎呀! 我持戒律,我最了不起了。 弘法利生的人,看不起那些不弘法的人:住在山区的人就说:那些弘法的人,是攀缘五欲六尘。 这些弘法利生的就说:没有我这样,那佛教怎么兴盛啊? 这都不对的。 万法平等,各人安住各人的岗位,修苦行的,苦行无所执着,持律的,好好持你的律,弘你的律学,讲禅的,好好弘你的禅宗,不能互相攻击。 互相攻击是佛门不幸,互相攻击不是佛法,万法是平等的。 所以说:修无相行的人,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胜过一切执着自己知见是对的,拼命修行苦行的人,绝对胜过他。 【是名天眼。】这就透视一切,天眼就是没有障碍,我们肉眼看到墙壁有障碍,如果你不着一切知见,就是跟有天眼的人一样,无障无碍。 【是名有法界性。】这个是真正佛教的正法,大乘的悲哀,就是开太多的方便,使众生摸不着边,因此永远不得见性。 我现在请问你:把炉香赞唱得很庄严,很好! 能见性吗? 我们大寮有一个居士,每诵一部《无量寿经》,画一横,(写)正,诵了十五年。 我说:你诵多少部? 他说:我诵一万多部。 我说:你现在经过了十五年,你还执着吗? 他说:执着。 分别吗? 还分别。 有过颠倒、妄想吗? 还有妄想,还很多,没办法专。 我说:我现在问你一句话,你诵一万部的《无量寿经》功德大? 还是我诵一部《无量寿经》功德大? 说说看。 他说:师父诵一部的功德大。 那当然啦,我这一部是见性嘛! 你那个是生灭意识心,当然我的功德大嘛! 我这一念就是佛嘛,你也是啊! 所以,记住! 不能着相而修行。 【是作车载因果。 是佛出世度众生。】你现在自性自度,你就是佛。 诸位! 你要直下承担,你就是佛。 好,再一次合掌,跟着师父念: 有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发布时间:2020-07-05 15:26:5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