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大乘正宗分第三 内容: 【大乘正宗分第三】 经文:【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 若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磐。 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佛告须菩提:一切的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这些大菩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应当怎样降伏这颗心呢?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到这个地方一个括弧,写一个:欲界。 若卵生,譬如说蛇、乌龟、鸡、鸭;这都是卵生的。 若胎生,像人、狮子、大象、猫、狗、老鼠; 若湿生,像鱼,或者水中的虫; 若化生,譬如说天、鬼、神、地狱,这个统统是化生,命终以后,譬如说投胎成天人,死了以后,一下子变天人了;我们往生以后,恶业重,一下子变鬼了。 【若有色。】写一下,这个就是色界,色界。 前面讲的是欲界,现在讲的是色界。 【若无色。】做一下笔记,就是无色界。 若有色,就是初禅到四禅天,若无色,就是无色界天,就是四空天。 【若有想。】就是有这个想念,有想念的天人,但是,没有这个色身。 【若无想。】就是无想天的天人,这个若有想,就是有想念的天人,但是,他没有色身,叫做若有想。 若无想,就是无想天的天人,无想天就是一念寂静,因为他的第六意识是伏惑的,不是断惑。 【若非有想。】这个天又在无想天之上,这个天人,一念寂然不生不动,叫作非有想。 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念头,粗糙的念头都没有。 “非有想”,意思就是:非有就是不能说有。 【若非无想。】也不能说无想。 拿笔做一下笔记,叫作非想非非想天,这个就是三界的最高。 非想非非想,说想也不对,说无想也是不对,微细的妄念还在。 【我皆令入无余涅磐。】无余涅磐是对有余涅磐讲的,有余涅磐,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就算断惑了,我们还存在这个色身果报。 无余涅磐就是究竟圆满菩提了。 这些三界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我统统都要叫他们进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虽然度了这么多的众生,但是,不着众生之相。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当体即空,哪有度呢? 师父也没有度大家。 为什么? 自性自度。 你听了师父的开示,内心有智慧,自己懂得放下烦恼,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颠倒,这不是我度你啊! 是你自己清净自性起作用,你度你自己,不是我度你的,我没有那个能力度你啊! 做师父的人,只能给徒弟增上缘,我没办法度你的。 你清净的自性,大智慧心一展露出来,自己知道,懂得放下,你自己得度了。 所以说:实无众生可度,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我没有度你们。 【何以故。】为什么?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我相就是内心里面根深蒂固,认为这个四大假合、五蕴假合的色身就是我,认为就是我。 【人相。】“我”以外叫作人相;【众生相。】有两种解释,各家的注解不一样, 一种解释是:集五蕴众生之相,我们这个色身,集色、受、想、行、识,“五”就是众多嘛! 众多的因缘凑合起来,这个叫作众生相。 第二种解释就是:我就是我相,诸位就是人相,六道众生,除了人类以外,统统叫作众生相。 【寿者相。】要做一下笔记:一期的生命,譬如说:我从出生到死亡八十岁,这一期的生命,持续的执着,叫做寿者相,持续一期寿命的执着,叫作寿者相。 直接说就是:你只要着相,统统不叫作菩萨,你做了多大的功德,只要动一个念头着相,【即非菩萨。】於这个世间无所求,你做了再大的善事,都不求任何的回馈,不求任何的福报,这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佛弟子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摩诃萨者。 摩诃言大。 心量广大。 不可测量。 乃是大悟人也。】 【众生者。 谓於一切善恶凡圣等见。 有取舍心。 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 轮回六道是也。】 【若卵生者。 贪着无明。 迷昧包覆也。】 【若胎生者。 因境来触。 遂起邪心也。】 【若湿生者。 才起恶念。 即坠三涂。 谓贪嗔痴。 因此而得也。】 【若化生者。 一切烦恼。 本自无根。】烦恼本来不存在的。 【起妄想心。 忽然而有也。】忽然而有,就是一念不觉。 【又教中云。 一切众生。 不自具足。】这些众生都没有什么智慧。 【随业受报。 故无明为卵生。 烦恼包裹为胎生。 爱水浸淫为湿生。】底下这字念hu(左三火,右欠旁)平声,忽然的hu音,【(左三火,右欠旁)hu起烦恼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 不能回光内烛。】“烛”就是照。 【有所贪漏。 即坠四生。 谓胎卵湿化是也。】【色声香味。 回光内烛。】回光返照。 【无所贪漏。】“漏”就是烦恼的别名,你不贪,就没烦恼,动一个贪,本性就漏掉了,动一个贪念,烦恼就来了。 【即证四果。 谓须陀洹等是也。】须陀洹就是阿罗汉,后面会讲到。 【若有色者。 谓凡夫执着之心。 妄见是非。 不契无相之理。】因为《金刚经》有八百家的注解,统统不相同,大同小异。 所以,我们前面讲的,跟后面讲的,各个角度诠释,使它更加的圆满。 凡夫执着的心,妄见是非,众生就是这样,新闻报导每天都这样。 不契无相之理。 【若无色者。 执着空相。 不修福慧。】 【若有想者。 眼见耳闻。 遂生妄想。 口说佛行。】心却放不下,【心不依行。】 【若无想者。 坐禅除妄。 犹如木石。 不习慈悲智慧方便。】 【若非有想者。】非有想,非有就是无。 【教中云。】悟道的人是【有无俱遣。 语默双亡。】讲话也好,沉默也好,统统放下。 【有取舍憎爱之心。 不了中道也。】 【非无想者。】非无就是有。 【谓有求理心也。】 【我者。 佛自谓也。】 【皆者。 摠也。】 【令者。 俾也。】 【入者。 悟入也。】 【无余者。】究竟涅磐。 【真常湛寂也。】【法华经云。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涅磐者。 菩萨心无取舍。 如大月轮。 圆满寂静。 众生迷於涅磐无相之法。 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 【灭者。 除灭。】 【度者。 化度也。】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 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什么叫众生? 集五蕴身而生,叫作众生。 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 世尊是开悟了,就度自己的烦恼,无量无边都度尽了。 【得灭度者。 既已觉悟。 心无取舍。 无边烦恼。 转为妙用。 故无众生可灭度也。】 如果一个人【有我相者。】哇! 那不得了,倚恃凌人,自己【倚恃名位权势。 财宝艺学。】凭借着自己的才艺、博学,【攀高接贵。】攀缘高贵的。 【轻慢贫贱。】轻慢这些【愚迷之流。】因为有你我相。 【人相者有能所心。 有知解心。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自恃持戒。 轻破戒者。】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学四分律的人,学这个戒律的人,学得很好,懂得开遮持犯。 可是,因为他不懂得禅,这个持戒律的人,自己觉得持得非常好;可是,他对禅不了解,听说有一个禅师大彻大悟,他就要来有一点要责难、有一点要批评,他是个律师,就故意要来看看,火候比较看看。 这个大彻大悟的人(指那位禅师),他有神通,他知道他的(律师)的来历,来了要让他折服。 持戒律的人进来,他是以礼相待,就问了,他就问这个禅师:什么是禅? 这个禅师回答得很妙:不敬持戒,不轻破戒,谓之禅。 单刀直入,我也没有特别去尊敬那些持戒人,因为持戒也是空;我也不会去轻视那个破戒人,破戒那个也是空,我只保持我这一颗清净心。 一下子,哎呀! 这个持律的持了那么久,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认为:我在持戒,我比较清净,别人都是不清净。 这还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不开四相啊! 唯有大彻大悟的人,心如大地,自己觉得,动一个念头,比别人更有修行,告诉诸位,累劫不得见性,百千万劫都没有办法见性的,没办法解脱,因为你有高下心:我比你行嘛!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来,不行的! 禅师单刀直入,就告诉这个持律的人,这持律的还不必自我介绍,禅师马上就知道:我不敬持戒,也不轻破戒。 一下子恍然大悟。 所以,这个禅师了不得! 底下说:自恃持戒,自己仗着自己:我是持戒的。 轻破戒之人。 【众生相者。】因为心不平等,就会这样子。 【谓有苟求希望之心。】有祈求,【言正】说话说得很好。 【行邪。】行为偏了。 嘴巴很善,心很坏,【口善心恶。】 【寿者相者。 觉时似悟。 见境生情。】是指执着。 【执着诸相。 希求福利。】 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同众生。 非菩萨也。】你跟凡夫没什么两样,就算你布施了很多,做了很多善事,一样是六道生死的凡夫。 发布时间:2020-07-05 15:19:1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