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内容: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经文:【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 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初日分就是六点到十点,早上六点到十点。 【中日分】就是十点到下午两点。 【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表示布施得很大很多。 【後日分】就是下午两点到六点。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 百千万亿劫。】又布施得很久远,长久以来一直布施。 【以身布施。】不得了! 这色身是大家所贪爱的,用这个身来布施,就是不要命的布施,这个功德大不大? 很大了,可是,功德比不上什么?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如果有人听到这一部《金刚经》,【信心不逆。】“不逆”就是顺佛意,不违逆佛意,了解万法毕竟空寂,除了你自己妄想、颠倒、执着、着相以外,其实本无所有,在本无所有的万法里面,强烈的执着、分别,因此造无量无边的恶业,继续轮回生死。 如果有人听到《金刚经》,万法皆空,彻底放下,顺从佛意。 违逆就是不顺佛意,那不逆就是顺佛意嘛! 信心顺佛意,顺佛意就是毕竟空,一下悟入不生不灭的明心见性的法门。 【其福胜彼。】简单讲:有量又相的东西,就一定比不上无量无相的法门,这绝对没办法比的。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为人解说。】我们把这个经典,我们现在都不是书写,以前人毛笔字写得很漂亮,没有印刷术,当然就书写读诵,为人解说,现在印刷术这么发达了,不需要。 【肇法师云。 从旦至辰。 名初日分。】就六点到十点。 【从辰至未。】就是十点到下午两点,【名中日分。】【从未至戌。】下午两点至六点,【名后日分。】【于此三时。 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 舍身布施。 亦不及受持是经。】所以,你每天诵《金刚经》,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很多人都大感应,《金刚经》也不是很大一部,你又可以了解里面的义理,慢慢熏习,每天诵《金刚经》。 所以,这一部经是我非常赞叹,而且我希望大家每天都诵的,至少你初一、十五要诵的,或是你六斋日诵一下《金刚经》。 【见自性耳。】 【见自性者。 谓深明实相。 人法二空。 乃是大悟人。 法华经云。 瞻仰尊颜。 目不暂舍。】瞻仰世尊庄严的仪表,眼睛都不会移动。 【心常精进。 无有间断也。】 【受持读诵者。 行解相应谓之受。 勇猛精进谓之持。 心不散乱谓之读。 见性不迷谓之诵。】所以,这个受持读诵,其实还是明心见性的意思。 【为人解说者。 谓已悟人。 能见自性。 方便为人解说此经。 令悟实相。 成无上道。 此为法施。 无所住相。 功德无有边际。 胜前百千万亿劫。 以身布施。】以身布施就是相,相布施绝对不会比无相来得功德大。 【功德百千万倍。】 【须菩提。 以要言之。】简单的说。 【是经有不可思议。 不可称量。 无边功德。】其实这个都是讲清净自性,为什么这一部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呢? 这一部经是讲明心见性啊,我们的心性,本具足无量的万德庄严,无量无边的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如果你发大乘心,就跟你讲《金刚经》。 【为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就是明心见性大法,你发最上乘,你想明心见性,就跟你讲《金刚经》。 【无边功德者。 若人于此经典。 了悟人法二空。 深明实相。】人生宇宙的真相,就是万法皆空,不可得。 【功德广大。 即同佛心。 无有边际。 不可称量也。】 【为发大乘者说者。 智慧广大。 能见自性。 色空俱遣】见一切色法,放下,但是,也不能说:我把那个色法空掉。 你用这个空,把这个色法空掉,你着一个空也不对,色空,色就是有,有跟空统统放下,【不着二边。】两边既然没有,就没有中道可立。 对不对? 你说左边,路有左边有右边,才讲这是路的中间,你发射太空船到虚空去,太空船发射到外太空去,你说这个太空船,要靠左边走,还是靠右边走? 你在美国的控制中心里面说:你这个太空船靠左边走。 左边在哪里啊? 一看,一望无际,没有边啊! 那右边呢? 一看:太空船,你靠右边走。 右边一看,也没有,这虚空啊! 有左边有右边,才叫有中间嘛! 是不是? 你着空着有,你才有讲中道嘛! 两边都没有,哪有什么中? 就是这个道理。 【二边既无。 即无中道可立。 不染万境。 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也。】 【为发最上乘者说者。】什么叫最上乘的根器呢? 【不见垢秽可厌。 不见清净可求。】垢秽跟清净是对立,可厌跟可求是对立的,没有看到污秽可以厌离的;没有看到清净可以寻求的。 【无遣可遣。 亦不言无遣。】也不着于一个无遣的观念。 无遣可遣,就是没有东西可以遣,也不执着一个:我没有遣这个观念,我没有遣,“遣”就是除,遣除的意思嘛! 【无住不住。 亦不言无住。】不执着于不住,无住于不住,就是不住于不安住的地方。 简单讲就是说:住于无所住的意思。 无住于不住,也不执着我是无所住,所以,无住不住就是,也不执着一个我,我心无所住,我执着一个:我无所住,这个还是执着。 不执着一个无所住的心,也不言无住的观念,也不着一个我无住的观念。 【心量广大。 廓若太虚。 无有边际。 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 不可量。 不可称。 无有边。 不可思议功德。】其实如果你加上明心见性,你马上统统很清楚,我念一遍给你听,若有人能受持读诵这个明心见性的法门,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 明心见性者,不可称量,明心见性者,无有边,明心见性者,不可思议功德,统统加一个“明心见性”,马上答案就很清楚。 【如是人等。 即为荷担如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明心见性的人,就是荷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 【广为人说。 知见是人皆得成就。】知见就是了知,“知”就是了知,“见”就是见到。 了知见到了这个人一定成就。 【不可思议功德者。 此谓上根器人。 深明此经。 了悟佛意。 持此大乘经典。 为人解说。 令诸学者。 各见自性。 无相之理。】所以,你在这个生活当中,统统要加一个“无”。 我告诉你:世间人用有来享受这个世间,师父现在教你一个无上大法,无上大法就是什么? 碰到什么事情,统统加一个“无”,不得了! 这个“无”就享用不尽,当你结婚,娶妻生儿育女,你要告诉自己:这是短暂的,没有一个真正这样,有一天会消失的,没有真正的家庭。 当你银行多了很多钱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也没有真正增加。 当你银行减少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也没有真正减少,都是短暂的东西,你就不会难过,你有得,快乐,失就痛苦嘛! 当你拥有洋房、汽车、大楼,就告诉自己:也没有这一些东西,真正这一些东西都是短暂的。 平常生活都加一个“无”,你的女儿到美国去留学,每天在那边哭,没有真正这个女儿啊,究竟处都是空啊! 放下,再放下,再放下,佛法就显现出来了。 可是,我告诉诸位,很难! 有一个佛弟子业障很重,我就告诉他:彻底放下! 他回答:很难! 彻底放下,很难! (师笑)真的! 凡夫俗子一听到正法,知道万法皆空,可是,要那个放下,我告诉你,没有悟到这个空,不可能! 所以,这个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 当知此人功德。 无有边际。 不可称量也。】 【心佛颂云。 佛即心兮。 心即佛。】佛就是我们自己心自己作的,心就是佛。 【心佛从来皆妄物。】心的名词,佛的名词,这个都是方便说,虚妄的东西。 【若知无佛复无心。】如果你了解,我们这一颗无相就是佛,才是真佛,世间众生见到的,统统是假佛,佛像嘛! 用画的、用雕刻的,真佛见不到,真佛要明心见性的人,才真正的见到真佛。 对不对? 无佛复无心,也没有妄想、颠倒这一颗心。 如果有人知道,无佛也没有这颗心,【始是真如法身佛。】这个才是真正的法身佛。 在旁边写一个:无相,真如法身佛就是无相佛,你修当体即空,放下。 【佛佛佛。 没模样。】我们每天念佛、拜佛,每天称佛,他没有模样呀,没有形相的。 【一颗圆光入万象。】“一颗圆光”画括弧,旁边写个: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性。 一颗圆光入万象,就是我们悟道,用这颗明心见性的这个清净心来到万法,你到美国,明心见性,在台湾,明心见性,到哪里都是,任何的现象界,本性融入,统统没有罣碍。 所以,一切现象就是实相,悟到实相的人,不坏现象。 所以,达摩大师说:出家悟道,出家人就是佛,在家人大彻大悟,在家还是佛,真的! 达摩大师就是这样讲的,谁开悟,谁就是佛,不在相上论断。 现出家相,没开悟不是佛,不是佛;在家居士大彻大悟,在家居士就是佛。 知道吗? 论清净自性的角度来说,当然我们还是要礼敬三宝,不敬三宝,礼佛无益,要先恭敬三宝。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体就是无相,没有这个体,无相之体就是真正的我们要依靠的真体,因为有相皆是虚妄,无相当然就是真体。 【无相之相即实相。】所以,你见一切法,当下就契入无相,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不要颠倒,就是这个,当下就是本性。 【非色非空非不空。】你讲到清净自性,它也不是色法,无形相的嘛! 非空就是有,也不能讲它有,它无形相;非不空,就是也不能说它不空,也是空,因为无相可得。 非空就是有,非不空就是空,负负得正。 【不动不静不来往。】清净自性没有动,也没有静,也没有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无相嘛! 也没有所谓同,因为千差万别还是存在。 无异是指本体,无同是指千差万别的相。 无有无,没有有跟无这种观念。 【难取难舍难指望。】什么叫作清净自性? 清净自性取不得,无所执着,舍,你要放掉,当下就是。 难指望,把笔拿起来,指望:描述。 “难指望”就是没有办法用语言、画像来描述,到底我们的清净自性是什么东西? 画,画不出来,写,写不出来。 叫作:难取难舍难指望。 【内外圆明到处通。】如果你明心见性,哪里统统通。 【一佛国在一沙中。】把笔拿起来,“一佛国”叫作大,“一沙”表法的,表示一念。 广大的诸佛,就在你一念当中。 一粒沙也是表示一念,【一粒沙含大千界。】就是大,所以,一佛国就是大,一粒沙就是小,大千界就是大。 我们这一念,所有的广大,摄归在一念,这一念就包含大千世界。 一佛国就是大,在一沙中就是在一念中,就是小。 大,回归到最后还是一念,一粒沙含大千界,这个小小的这一念头,就包含了大千世界,小就含大。 【一个身心万个同。】一个人这个身心,个个虽然不同,但是,只要你明心见性,见到了清净自性,每一个人都相同。 一个人身,只要这一个人明心见性,万个同就是,千万个人在一起,也同具,同样具足清净的自性,叫作:一个身心万个同,千万个人,都同一个清净自性。 【知之须会无心法。】如果你了悟了,你就知道这个无心法。 【不染不净为净业。】因为染、净是对立的东西,【善恶千端无有无。】善恶还是对立的,善恶放下,千端,百般的善恶统统放下,这对立的,无有无,有跟无还是对立的。 你如果放下对立的,【便是南无大迦叶。】这个就是禅宗第一初祖,也就是传佛的心法。 【即为荷担如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闻经解义。 如说修行。 广为人说。 无相之法。 令诸学者。 悟明心地。 能行无相无着之行。 开发心中智慧光明。 离诸尘劳妄念。 共成无上菩提。 当知此人。 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于身内也。】 【何以故。】为什么呢?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如果喜欢学二乘人的小法。 【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是讲相,前面是讲: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在是着见,见就是内心的精神主体的意识形态,相是外表、物质,现在是精神意识形态的主体,进入微细的四相,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於此经。 不能听受读诵。】世尊知道众生执着得太厉害了,《金刚经》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听得进去的,【为人解说。】 【若乐小法者。 凡夫愚钝之量。 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 只修福德。 六道轮回因果之法。 纵使强学执着多闻。】这个就是学者,记得喔! 研究佛法,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只能造就几个学者,不能造就祖师。 造就祖师这个大彻大悟,是真枪实弹的东西,是真正有证量的圣人的。 其实,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有没有见性,开口就知道。 就算你强学执着多闻,【为人解说。 被明眼人觑着。】“觑着”就是看透了、看破了,我们台湾话叫作一眼识破,【手忙脚乱。 一场败阙。】没有悟,你说你悟,内行人一听,知道你是骗人的。 现在这个社会,电视报导的就是这样子,敛财骗色一大堆,假藉着佛法,对不对? 胡搞乱来。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善知识指引,要不然我们分辨不出,哪个是正,哪个是邪。 【须菩提。 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哪一个地方有《金刚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这一部经是教你明心见性成佛的。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就是佛塔呀! 佛塔,你要恭敬啊! 所以,【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要点种种的香,散种种的花来供养。 【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者。 一切众生。 六根运用。 种种施为。 常在法性三昧之中。】眼、耳、鼻、舌、身、意,一运用,统统明心见性,触一切境界,当体即空,不打执着,不打妄想,不打颠倒念。 【若明此理。 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 【一切世间者。 谓有为之心也。】 【天人阿修罗者。 天者。 逸乐心。】喜欢享乐。 【人者。 善恶心。 阿修罗者嗔恨心。 但存此心。 不得解脱。】你只要存这个心,就没办法解脱。 【所应供养者。 若无天人阿修罗心。】天人、阿修罗、凡夫的心,【是名供养。】没有这些念头。 【即为是塔者。 解脱之性。 巍巍高显。】一个大彻大悟的人,那不是你用意识形态可以思量的。 所以,世尊在《法华经》里面讲:就算舍利弗、目犍连用他们的思惟,百千万亿劫,也不能了解佛陀的意境。 这个就是说:清净的自性、悟道的人,不是你用语言意识心可以揣测、可以模仿,完全高深不可测。 巍巍高显,【故云是塔也。】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者。 当于解脱性中。 开敷知见。 熏植万行。】开敷佛的知见,佛的一生一世,所讲的经,无非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的知见,悟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所讲的经典,就是要你入于佛的知见。 熏植万行,我们现在还没有成道呢! 我们万行都要修行,万行离不开法界,万行当下,【即法界性。 自然显现。】 发布时间:2020-07-05 15:16:2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