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慧律法师主讲第10套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解六结,越三空。 日期:2009. 7. 12 - 2011. 10. 02片数:共 8 片(本片为第2片)编码:094【DVD简体版】 请坐下。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 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今天是2011年9月3号,我们开这个《楞严经》的课程。 (众鼓掌)我以前阅读三藏的时候,每天只睡一个钟头,因为有一个老法师跟我讲;我刚刚在南普陀佛学院念书,有一个老法师来参访,老法师人很谦虚,他住茅蓬,他说:慧律法师! 我看你是个僧才,我有一句话,很重要的话要告诉你:你记得! 名跟利让给别人,修行完全靠实力的,这些都不重要。 所有的荣耀、名啊、利啊,你都不要,不必跟人家抢。 你只要听我一句话:要通达三藏、要悟明心性,成功是属于实力的人,偶尔的奇迹不一定会成功,有实力的人,随时会创造奇迹。 我说:感谢老法师您的开示! 他说:你在佛教、将来的佛教,你会有一番作为,记住我的话:名跟利一定要放,修行人这个不放,没办法修行! 我说:谢谢老法师的开示。 从此以后,我就这样一直自我期许、自我坚定意志,来这样阅读藏经。 要完成这个《楞严经》,这是师父的一个责任。 我呀从研究院毕业,出家以来,看到佛教的种种的弊病,尤其是大乘佛教有让人很伤感的地方,因为太多的善巧方便,让众生迷失了,也不晓得佛的真义、真正的义理是什么。 很少法师在弘法能够触动到佛教的核心;佛教的核心就是涅槃第一义谛妙心,几乎没有;有的话还是微乎其微。 大部分台湾的佛教、海峡两岸看到的佛教,就是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法会、持咒,庸俗化、世俗化、边缘化、慈善化、学校化、个人化,大部分都是办这个;当然,我们在这个地方也随喜,因为大家都有时空,我不是说他们这样叫做不对,我讲的是说:这些善巧方便,有离佛教的核心价值愈来愈远,这个是佛教悲哀的一面,因为它日渐衰微,提不起劲儿,也不晓得佛教的核心重点是什么。 所以,我有感于此,一定要讲这个《楞严经》。 那么《楞严经》是一面照妖镜,尤其是现在这个末法,敛财骗色,到处。 。。 。。 哎呀! 一堆啦,一堆啦,只是没讲而已。 当你发现这个佛教的弊病那么的严重,有伤感,也想要振兴,但也不是说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有办法,我所能扮演的就是一个小角色,总要把正法、正知正见、佛陀的究竟义、第一义谛妙义,把它呈现在各位有因缘的手中,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品尝到佛的究竟义是什么。 现在一讲起来就是:他一讲起来就是法中之王啦、活佛中的活佛,他一赞叹起来,是全世界的名词都没办法形容他,这个就是听起来让人伤感的地方,不怕因果了! 末法时期,这个讲一句实话:就是胆大包天的人就开始胡作非为了,没有几个人怕因果了;而我们怕,我们很怕,我们不敢乱说,所以师父还是按部就班来。 我在这里,没有批评任何一个道场或个人,是说来跟我们有缘的佛弟子勉励,真正的佛的究竟义是什么? 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就是涅槃不生不灭的思想,就是开悟见性,明本心、见本性,如来藏性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这个才是重点! 请问:释迦牟尼佛一辈子都在做什么工作? 都在做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微密观照,利他就是弘法利生,这个就是僧伽的责任。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大家讲起来都有苦衷,有一个法师来说:慧律法师! 我们也没有办法像您这样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对不对? 当然要搞一些相的东西,信徒才会来。 我说:嗯,对! 讲得有理。 要不然怎么办? 那么今天请大家穿这个白上衣来,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这个「文殊讲堂」,翻译英文叫做 Wenshu School ,不是翻译成 Wenshu Temple ,Wenshu Temple 叫做文殊寺庙、道场;Wenshu School 这是一个学校,就是「文殊讲堂」是翻译成 Wenshu School,所以大家一律穿这个白色的上衣来,就比较有统一性跟和谐性,至少好看一点,摄影起来才不会花花绿绿的,“花绿路猫”,这样摄影起来又比较好看一点。 那么,如果你有重感冒,只有开缘,就是说你现在坐在冷气下,你又重感冒,我稍微加一件厚一点的衣服,那个不为过。 法无师前几天宣布说:坐楼下的人要穿白衣服。 不对的! 是整个讲堂统统要穿白衣服的,整个讲堂统统要穿白色上衣的。 到了冬天的时候,我们就变成穿大衣,就比较难控制了,因为每一个人爱漂亮的程度都不一样。 对不对? 所以有的人,冬天我们就以红色跟黑色的外套、大衣为颜色。 这一次带给很多人的困扰说:啊? 穿白衣服? 我没有白衣服呢! 有很多人去找、还买了,去Chanel 买一件说七、八千;上个课买那么贵的衣服做什么? 不用买那么贵的。 所以,穿这个白色上衣,它就有完整性,你看这个镜头看起来就非常的和谐,非常的和谐。 所以,整栋所有的在家居士,一律,男众、女众统统要穿白上衣,这是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制度,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这个《楞严经》,我给它看了这个篇幅,如果按照这样,一个礼拜讲一堂课,要讲三年! 所以将来在星期天要补课,要补课,像下个礼拜就要上二天的课。 为什么? 如果三年,我们把它浓缩成一年半,一个礼拜上课二天,在师父的体力、能力范围内没有问题,现在气色也不一样了,现在也完全不打针、也不服用西药,一粒都不吃! 所以这个体质也不会被破坏。 我现在不是用控制的,全部都是自然的,自然疗法的。 那么《楞严经》,像下个礼拜六、日要补课;再下个礼拜十八号的礼拜天,因为是八关斋戒,那就没办法。 再二十五号,开义工大会,也没办法,要开示「佛陀的格言第五集」。 再来,十月一号、二号要上二天,十月。 那么师父的课程由师父宣布,跟行事历没有任何的关系,我的课程由我安排,行事历对师父来讲变成一个参考,由我宣布为主。 所以,你们要做一个工作:你们下一个礼拜所有的居士,都要像。 。。 去写一张名片,就像那个你们的名片,你的名字、你的住址、你的手机、座机,为什么? 这里有变动,电话可以随时跟你联络。 所以你们要留下你们的电话。 你说:哎呀! 我们要隐私,我们怕这个诈骗集团! 那我们也没办法,把我当作诈骗集团,我也没办法,那你就不要写,你就不要写,也没办法嘛! 是不是? 所以,到水陆以前,就是下个礼拜;明天当然就没办法了,明天,因为第一天上课,明天补课,大家吓一跳:我们都安排好要出去玩了,怎么突然宣布明天要补课? 这样又说不过去。 对不对? 所以下个礼拜要上二天的课,再休息二个礼拜;我讲的是礼拜天,再来礼拜天,没办法上课,再来就是十月二号。 所以到水陆前,就是补下个礼拜一个礼拜天,还有十月二号也是礼拜天。 那么,十一月五号开课,十一月五号开课;我的课程跟行事历没关系,十一月五号,十一月六号开始,每个礼拜没有碰到八关斋戒、没有碰到佛七的,统统二天,统统二天,就是这样子。 那么,《楞严经》讲完了,师父接下去就会讲《楞伽经》;《楞严经》跟《楞伽经》,是全世界佛弟子、大乘佛弟子公认为最难的、最艰涩的,几乎看不懂的,几乎看不懂的。 所以我们的进度才之所以这样慢,就怕大家听不懂。 师父对佛菩萨、龙天护法很感恩,也特别有信心,更加的坚定,弘法利生会培植自己的福报,也培植了大家的正信、法身慧命。 在讲经前要先勉励几句,我们为什么要听经闻法? 所以在开课前,勉励几句重要的哲学铭言:人生充满疾病跟死亡的残酷,这些都是事实,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人类也因为有太多的悲剧,就会启动心灵另一扇智慧、解脱之窗。 今天我们就是做这个工作。 再念一遍: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呢? 人生充满着疾病与死亡的残酷,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人类也因为有太多的悲剧,就会启动心灵另一扇窗,什么窗? 智慧、解脱之窗。 所以在座诸位是值得赞叹的,所有的法师跟居士,你们正在开启另一扇智慧、解脱之窗。 再来,不要迷恋对方的拥抱,所有的真爱,尽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谛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上、世间无上的真爱。 我们这个世间,都在追求种种的爱;爱当然包括多个层次,像男女的爱也有,父子的爱、家庭的爱、师生的爱,或者是君臣之爱,都有。 所以不要迷恋对方的拥抱,也就是不要一直期盼说对方来拥抱我。 所有的真爱,尽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谛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间无上的真爱。 记住! 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温暖的语言,会带来温暖的回馈,人的一辈子,学会了讲话温和的语言,你所有的享受都是阳光、都是春天。 因果是如此的直接,你今天大声对别人呵叱,你所得到的不会是好结果的;如果对方有错,我们好好的用温和的语言来规劝。 因果是很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所以,好好的修养自己,好好的修行自己,一定要守住这个口业,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一尊佛是口业不清净而可以成佛的,是没有的! 而且守这个口业是最简单的,我就闭上眼;不是闭上眼,我就闭上嘴巴就好了! 对不对? 闭上嘴巴,苍蝇永远飞不进来,为什么? 因为人与人之间都要语言,而这个也最容易造的就是这个嘴巴,谩骂啊、毁谤啊也是;但是我们可以把它转换一下,随喜啊、赞叹啊! 在无常的世间里,千万不要说了太多、太美的承诺,否则有时候一瞬间会变成心碎的寂寞。 为什么? 无常的世间,美丽常常伴随着死亡;所谓死亡是幻想的破灭。 有时候,美丽跟死亡的界线是很模糊的。 再讲一遍:在这个无常的世间里面,千万不要说了太多太美的承诺,否则有时候一瞬间,会变成心碎的寂寞,唉! 做不到! 所以你有这个能力,也不能随随便便的承诺,要承诺就要去完成,像师父承诺要完成这个《楞严经》,要好好的去做,我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实力;但是,无常会变成怎么样? 活多久不知道。 无常的世间,美丽常常伴随着死亡;这个「死亡」用更宽广的角度来解读,「死亡」是美丽的幻想破灭。 这个人结婚了,哇! 穿得很好、很漂亮,郎才女貌;没多久,先生事业失败了;再过三年,通缉了;再过五年,破产了,本来麻雀变凤凰,后来凤凰就变麻雀了! 不过变麻雀还不错,还有得飞,怕变成烤麻雀就麻烦了! 所以,无常的世间,美丽常常伴随着死亡,所以有时候,美丽跟死亡界线很模糊,非常的模糊。 意思就是:我们修行,心里都要有准备,要有准备。 对不对? 我们能活多久,没有人知道。 僧跟俗必需要切记:名利这一把刀,会斩断人类的良知,人类一碰到名跟利,就忘了自己了,忘了我们原来的佛性了。 就像师父刚刚举这个例子,老法师早就告诉我了,那个时候在南普陀佛学院,他来的时候,他就是私下这样告诉我,我到现在都很感恩他! 名利这一把刀,会斩断人类的良知,所以,大家务必要淡泊名利,不要争那个头破血流。 再来,大修行人和大成就者,这些圣人心目中的字典,是没有「侥幸」二个字的,完全是靠实力的,不是靠头衔的。 一个成功者,是要靠实力与心灵的协调,不是靠头衔的、不是靠广告的。 今天我们要走修行的路线,就只有四个字:脚踏实地,台湾话讲得很好:一步一脚印。 讲得真是好啊! 要按部就班来。 当一个大悟的见性的圣人,就像灯塔。 你看在港口里面,看到那个港口的高处的灯塔,灯塔只放出光芒,不会发出噪音。 同样的,开悟、大悟见性的圣人,只会用慈悲、智慧的光芒普照众生,不会像众生烦烦恼恼,每天都发出噪音。 诸位! 你可以从你的四周围人看,那个人一碰到境界,除了牢骚跟抱怨、攻击、伤害别人,一讲什么都不对,那个就是凡夫。 灯塔只会放出光芒,不会发出噪音的,因为它引导航行的船只,有着正规的路要走。 在座诸位!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光明的灯塔,就等待你的开发跟显露。 大悟见性的圣人,通常是三种水构成的,一、泪水,二、汗水,三、血水的交织。 再念一遍:大悟见性的圣人,通常是泪水、汗水、血水的交织。 意思就是说:你想要在佛教真实的受用,要碰到了善知识、碰到了好的团体,打不会跑的、骂绝对不会走的;我死在这里,统统要听经、要闻法,因为这个是法身慧命啊,这个是无量亿劫来法身慧命啊! 每一个人都有圣人的本怀,不是只有佛有,我们也有圣人的智慧。 所以,你想要转凡成圣、要见性的圣人,那只有。 。。 。。 。无论你吃了多少苦、泪水,多么的伤心、多么的苦,流了无尽的汗水,血水,耗尽你心中的血水,你也是要坚持! 所以,大悟见性的圣人,通常是泪水、汗水、血水的交织,没有侥幸的。 只有被宰的野兽,才知道利刃的痛苦;只有深度沐浴在佛陀正法的修行人,才知道身心的清凉。 一只野兽被宰的时候,它就知道那个利刃有多痛,那个刀子割下去有多痛! 对不对? 那一只牛,你没把它杀死的时候,杀到一半的时候还活着,那个牛那种痛苦,那可不是一般了! 如果你拿一支刀子往自己身上割,然后再撒一点盐巴,你就知道那种痛,不会死,实在是刀子让你痛,痛不欲生! 所以,只有被宰的野兽,才知道利刃的痛楚。 也只有深度——要深度沐浴在佛陀的正法的修行人,才知道身心清凉的可贵! 所以今天无论你吃多少的苦,能有经典听,是福报很大、是大幸运者,大幸运者。 哲学家说:疲倦的蛇是不会咬死人的;懒惰的人是战不胜无明烦恼的,精进才能开启佛陀智慧之门。 精进,坚持精进,才能开启佛陀的智慧之门。 再讲一下:哲学家说:疲倦的蛇是不会咬死人的;懒惰的人是战不胜无明烦恼的,唯有精进,才能够启动佛陀智慧之门。 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听经闻法,要打死不退转,不管上刀山、下油锅,乃至于你来的时候,晚上下冰雹了,还是要上课! 这种坚持,诸佛菩萨感动,你才有机会解脱生死。 来这里不是玩游戏,来这里是无限智慧庄严的殿堂,是选择佛道,用智慧决择的道场,这绝对不是说懒惰的人可以的、做得来的。 好汉要自己创造运气,有智慧的人,不会把时光和生命交给上帝的。 再念一遍:好汉,好汉要自己创造运气,有智慧的人,不会把时光跟生命交给上帝的,生命自己作主。 对宝宝来说,慈母的双手是最好的良药;对佛弟子来说,佛陀的正法、这些经典,是最佳的甘露,起死回生的甘露。 人一定要听经闻法,早日觉悟。 不要一直做着生灭法的美梦;如果你一直做着生灭法的美梦,会让你的心中呈现无尽的痛楚和惆怅。 记得! 生灭法没有美梦,生灭法是败坏之相。 所以,人一定要听经闻法,才了解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是什么,人一定要听经闻法,要早日觉悟! 一直做着生灭法的美梦,会让你的心中呈现无尽的痛楚和惆怅。 有一部电影叫做「战争与和平」,我们把战争与和平这个沙场和和平的园地,拉到我们内心的反映,战场不在外边、和平的园地不在外边,用我们真如本性这个心灵,来简单描述一下:如果你今天能所不断、贪嗔痴慢疑不断、嫉妒心不断,你的内心就是沙场、就是战场! 烦恼不断的跟你真如打仗,习气跟真如打仗,你压不过它、打不过它,真如打不过这个无明烦恼,凡夫嘛! 所以你的内心里面,就一直在战争当中。 这个战争当中是很残酷的,外面的现实的战争,死亡、疾病、没有水、没有电,一片焦土,世界几乎毁灭,这个就是战争的残酷! 我们的内心里面,碰到这样能所不断,人我是非,刚直的不断的战争,你的心灵千疮百孔,没办法弥平。 所以不要把战场移动到你的心里面来,我们心要过着真如的和平世界,慈悲的心灵,在佛陀的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里面,有充满着阳光,百花齐放,有山有水,有鱼、小鱼儿在游,永远的和平。 在这个心灵里面,美丽如画的心灵里面,真如的真心当中,没有人我是非、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没有无明,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唯是慈悲,唯有平等,唯有放下,唯有无诤,唯有和合,没有人我是非。 诸位! 想进入这个和平的园地,很简单,就放下对相上的执着,对相上,相一着就对立;相不住,就是本来的面目,说难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佛陀的智慧光明,常对着黑暗微笑,问题是你认不认识佛陀的光明? 你不认识佛陀的光明,你如何对黑暗来微笑呢? 意思就是:黑暗拿光明没办法。 英雄创造历史,佛陀发现这个涅槃。 在座诸位! 如果我们肯携手合作,我们来共同精进于佛道,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发现到涅槃。 地球如果没有板块运动的挤压,便没有高山;人类心灵没有经过智慧和正法的震动,便不可能超凡入圣。 所以,在座诸位! 只要你转向佛道,所有的痛苦,都有它某一个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有的烦恼,都是你成功的绊脚石。 当你找到真理的时候;当你找到真爱的时候;当你找到佛陀的慈悲、究竟清凉的谛理的时候,你的心灵会大地震:哇! 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啊! 你只要知足、只要满足,内心充满佛的智慧,全天下的人,谁会比你更富有? 没有的,没有的。 再念一遍:地球如果没有板块运动的挤压,便没有高山的出现;人类心灵没有经过智慧和正法的震动,便不可能超凡入圣。 诸位! 现实的无奈,有时候会让我们失去决择,你看看这个世间的人,现实的无奈,为了钱、为了家庭。 所以那些年轻人,如果有因缘碰到佛法,我都举一个例子给他听,你现在有机会出家,你为什么不出家? 譬如说你娶一个老婆、生二个儿子,然后买一千万的房子;就以高雄来讲,一千万,至少也得七、八百万,房子嘛,像样的,这开始就贷款了! 你想想看,你要养你自己、养老婆、养二个儿子、一栋房子一千万的贷款,你就可想而知,一辈子! 除非你家有留一些财产、房地产,那没话讲。 或者是你本身很有才干的,一个月做直销,赚了三、四十万,那个另当别论。 我指的就是说那一些固定的收入,三万啦、四万啦,有的人还没收入这么多,二万多一点点。 有一个台湾大学刚刚毕业的,人家问他说:你哪里毕业的? 我台大毕业的。 一个月现在多少? 二万六,二万六。 对不对? 很辛苦的! 所以我最近剃度二位法师,我都是这样跟他勉励的,都是跟他这样勉励的:二位走对路了! 对不对? 走了对路了,你碰到了师父跟你勉励,走对路了! 那没办法,二个都是高学历,一个台北医学院、一个博士,二个都高学历的,爸爸、妈妈都希望他们结婚、生儿育女,对不对? 但是,这一条路比外面更重要。 所以,他们有因缘来,他来这里出家,师父也很赞叹! 来! 你们这些年轻的男众,还有没有人要来的? 没有,没有人要出家吗? 六十岁的不用举手了。 没有,这样没有,二个而已。 楼上的我没看到,楼上如果有想剃度的再来报名。 所以现实的无奈,有时会让我们失去选择。 那么今天大家有幸运来选择这个正法、来闻法,那么就是死而无憾了! 所以大家要坚持。 那么这个勉励的话,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诸位翻开《楞严经讲义》655页,655页的第六行,云何为浊? 我们2011,九月三号的开课从这里开始。 那么在这里开始,再前面那一段,我们简单念一下经文就好,654页;虽然讲过了,但是有一点连续性,看大的黑字体就可以:则汝身中。 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655页,中间,【卯二 总喻浊相】【云何为浊? 阿难!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於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在这里告诉你什么叫做浊相。 云何为浊? 先解释一下,佛陀用比喻来解释这个浊,云何为浊? 我们常常诵《弥陀经》:五浊恶世,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 对不对? 这五浊到处都看得到,那么,什么是浊? 在这里还要特别注意,每一本经典、每一部角度、每一种角度,解释这个五浊,多多少少有一点差异,不一样的! 五浊不是固定的诠释,要看哪一本经典,对根器讲五浊不一样的,这一点稍微注意一下。 云何为浊? 阿难! 譬如清水,清净本然,这个清净本然是比喻纯真之心,纯真之心就是真如自性。 即彼尘土灰砂,这比喻四大;之伦,「伦」就是类,之类。 即彼尘土灰砂之伦,就是比喻四大。 这个四大,它的本质是留碍的,「留」就是留滞,「碍」就是隔碍。 本质之体,这是留碍的,因为四大是有障碍的、有滞碍的。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循」就是顺,清净的水跟四大——地、水、火、风,是二种不同的性质,叫二体法尔。 二体就是:一个是清洁的体,一个是留碍——留滞、隔碍之体,不一样的! 二体法尔。 性不相循,这个「性」,前面加二个字更清楚,「性」就是本来,「性」前面加二个字,叫做:本来。 二体法尔,本来性不相循,就是一个是清净的水,一个是有留碍的四大,这二种体,它的法尔,本来一个是清洁、一个是留碍,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本来性不相循,「循」就是顺,清净的水不是四大,四大不是清净的水。 底下,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把这个土尘投入于净水,这个是比喻就是说:这个地水火风,跟这个真心搅拌在一起了。 取彼土尘,投于净水,这个比喻就是起妄乱真。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土失留碍,底下加二个字:之性,土失留碍之性。 水亡,「亡」也是失去,水就失去了清洁之相。 容貌汩然,「汩」本来是水流动的样子,或者是扰乱的样子。 那么右边加一个「曰」叫做汩(gu三声);如果加一个「日」呢? 那叫做汨(mi四声),汨罗江那个汨,不一样的。 汩然。 容貌就变成了扰乱、浑浊的样子,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你心水之浊相共有五层,也是这样子。 好! 整个把它贯串一下,所以什么叫做浊呢? 阿难! 譬如说清水,这清净、清洁本然,这个纯真之心的清净之水,跟那个四大的尘土的灰飞之类,把它加在一起;而这个本质,灰砂的本质是有留碍的。 那么一个是清洁,一个是留碍,叫二体法尔,二体:一个是清洁的体,一个是留碍的体,本来性是不互相顺从的。 有世间人,拿那个土尘投到这个清水,结果呢? 土也失去了留碍之性,水也失去了清洁之相,真心不像真心,四大又不像四大,容貌变了、改变了,扰乱了、浑浊的样子,名之为浊。 你心中五浊之相共有五层,亦复如是。 【此喻总明五浊之相。 首句征,下喻明。】「征」就是问,第一句就问了,第二句就是说明。 【清水二句,喻纯真之心,清净本然,尘土灰砂喻四大。 伦,类也;质体也。 本质留碍:谓四大本体,是留滞隔碍,能障真性。 二体即清水之体,与四大之体。 法尔,即本来之义,一清洁,以留碍。 性不相循:】「循」就是顺。 【喻纯真之心与四大,一真一妄,】真就是如来藏性,妄就是四大。 【其性各异。】【有世间人,喻迷位众生;取土投水,喻起妄乱真。】妄一起来,真心就埋没了。 【以致真妄和合,色心交织,喻如土失留碍,水亡清洁,真妄不分,故曰:「汩然」,乃混沌昏扰之相,名之为浊。 汝阿难心水,浊相五重,亦复如是。】这个文字简单。 656页,第五行,【卯三 别列浊名】 【阿难! 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解释一下:阿难! 你看到了外在这个虚空,就是外面的相分的虚空,遍十方界。 空见不分,外面的虚空跟你的见分,是很难去划分的,是能所不分的。 眼睛看着虚空,你怎么有办法分辨说那是你的见分、那是你的见精、那是你的虚空? 没办法分的! 所以讲:空见不分,就是外面的虚空,跟你的见精、这见分,是能所不分的,很难分的! 有空无体,若但有外在的虚空,而没有见分;有空就是但有空,而无见,没有见分。 所以无体就是:那么这个虚空是没有体性可得的,没有用的。 有空,就是有虚空;如果你底下把它加四个字就看得懂:有空「而无见分」,有外在的空、虚空之相,而无见分。 所以,「有空」加四个字:而无见分,那这样就看得懂了,看得懂。 「无体」的上面再加二个字,再加二个字:「则空」无体可得。 意思就是说:如果只有外面的虚空,而没有见分来给它对应;能所是一对的嘛,才能够显出虚空。 没有见分,只有外面的虚空,那么这个虚空是无体性可得的。 这个无体就是:那么这虚空是无体性可得的,必需要有见分来攀缘。 底下,有见无觉,如果只有能见的见分,而没有外在的所对的虚空之尘境。 这个「无觉」,这个「无觉」不好解释,如果你给它加几个字就会更清楚:无外在所对之尘,不能显觉,不能显觉,显出这个见分的意思,显出这个见根。 意思就是:无尘不能显觉,无尘不能显出见根,那么这样子听就更清楚了! 有见无觉,再讲一遍:如果只有能见的见分,而没有外在的虚空所对之尘境,无觉就是:那就没有办法显这个觉,无法显出这个见根,就是无尘不能显根的意思,叫做无觉。 这个「无觉」,成观法师的《义贯》,解释得跟这里不太一样,不过都符合佛的意思。 相织妄成就是密不可分,妄成一体的意思就是说:浑浊真性,密不可分,浑浊了真性,妄成一体,隐蔽妙明,造成了浊相。 第一重就是劫浊,就是虚空跟见分、见精完全交织在一起。 此浊是依色阴,色阴,色、受、想、行、识那个色,色、声、香、味、触、法那个色,此浊依于色阴来解读的。 再讲一遍:说:阿难! 你看到外面的太虚空吗? 这个外面的虚空是遍满十方界的。 空见不分,就是外面的虚空之相,如果没有内在的见分是没办法的,所以,能所是一体的。 所以外空、内见是分不清楚的,能所很难分的。 有空无体,若但有外面的虚空而无见分,那么,虚空本身并无体可得,因为虚空无相,空无自性。 有见无觉,有能见,但是没有外在的尘,也没办法显出这个觉;觉性就是觉,觉根就是见根的意思。 无尘不能显根,叫做无觉,没有外在的六尘,也没有办法显出这个见根。 相织妄成,空与见,相织妄成,前面要加三个字:就是「空与见」相织妄成,密不可分。 相织妄成,相,前面加三个字:「空」,就是虚空的空;「与见」,空跟见。 空与见相织妄成,密不可分,「妄成」底下加四个字:密不可分,那么这样意思就看得来。 所以,空与见相织妄成,密不可分。 密不可分就是妄成一体,浑浊真性,隐蔽了妙明,造成了浊相,这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此下五段,别示五浊之名,由体相合而成名也。 今先示劫浊,此浊依于色阴,内四大,外五大,俱属色阴。】内四大跟外五大,内四大:地、水、火、风;外五大:地、水、火、风、空,俱属于色阴。 【内六精之性,乃属心法,凡言浊者,以心水本湛,】这个心水,我们的本性如来藏本来就是光明清净的。 【由诸大】四大,【投以成浊,如上喻所明,】譬如上面所讲的、解释的。 【此劫浊依色阴。】【外五大之空大,与六精之见精,交织而成。】交织而成。 【首句汝见虚空,举空以影】「影」就是影射,就是包括的意思。 用举一个虚空就包括了地水火风空,就包括了。 举空以影,【地大等四,】地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举一个虚空就代表五大,包括地水火风。 【举见以影闻精等五。】举一个见,就包括了见闻觉知,见有见精、闻有闻精,见闻觉知等五。 【独举空见,】独举,「空」就是虚空,「见」就是见分、见精。 【以其两者,俱遍十方世界,】眼睛看出去虚空,你有没有办法分辨说这是眼睛的见,还是外在的虚空的相? 分不清楚。 【妄织之相易明。】【空见不分者:同时俱遍,不能分出,何处是见之边涯,何者为空之界畔,此三句举劫浊体。】这个三句是告诉你劫浊之体,我们常常念: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等等、命浊,这个就是劫浊。 这个劫浊可以说叫做总,总,后面叫做别。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者:】若但有虚空,而无见分,(【若但有空而无见,】)【则空无体可得,即无见谁明空体?】如果没有见分,谁来了解能够明虚空之体呢? 当然要有眼睛看啊! 对不对? 【若但有见而无空,】如果只有能缘的见分,而没有外在的虚空,【则见无有所觉,】之外尘。 所觉,后面加三个字就更清楚:所觉「之外尘」。 如果只有见分,能缘的见分,而没有所缘的外在的尘境,【即无尘不能显根。】诸位! 没有相,你眼睛做什么? 耳朵做什么? 如果没有外在的尘相,眼耳鼻舌身意做什么? 对不对? 一个人嘴巴,外面统统没有味道,嘴巴,你也尝不出什么味道啊! 对不对? 所以说我们了解,无尘是不能显根的,明、暗显出眼根嘛;动、静显出耳根嘛! 对不对? 明、暗是眼睛之尘;动、静是耳根之尘,所以,无尘不能显根。 也就是说:外面的尘,就眼睛来讲,明跟暗,才能够显示说眼根。 是不是? 【相织妄成:以空见相织,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 见空既尔,】见与空既然是如此的关系,那么,【见色亦然,】对不对? 【眼根既尔,余根亦然;】耳、鼻、舌、身当然也是如此,有根就一定有尘。 【根尘相对,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劫浊之相。 此三句明劫浊相,后二句出劫浊名,是第一重,名为劫浊也。 此浊居初,】为什么这个浊是最先讲的呢? 【若按从真起妄解,汝见虚空,见当指能见见分,】中间加一个「之」更清楚:见当指能见「之」见分。 为什么要加呢? 这样语意你才看得来。 所以做笔记变成一个听经闻法非常重要的功课! 为什么? 因为你不晓得你什么时候会上台弘法;或者是你不晓得什么时候会复习一下《楞严经》,所以这个做笔记变成很重要。 做笔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强化自己的印象,强化自己的印象,使自己的佛学的底子更加的深厚。 【空当指晦昧空相,】晦昧就是昏暗不明之空相,虚空之相,没有智慧嘛! 【见相交织,】见,写一下笔记:「见」就是六根,「相」就是外六尘。 见相交织,【而成劫浊也。】如果单单这一句,他是用这个虚空跟见分,见相交织,内在的见分、外在的尘相交织。 他举这个空跟见,来作为劫浊的开始,而成劫浊也。 底下是受阴,这个浊是依于受阴来讲的。 所以,第一个是指色阴,因为虚空包括在色法里面,这前面都讲过了。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汝身现抟,「抟」就是取,你现在取哪里、取什么呢? 取地、水、火、风这四大为你这个体。 然后呢? 见、闻、觉、知,就是六根,见、闻、觉、知。 壅,「壅」就是壅隔,变成隔碍了,壅令隔碍,这个水火风土转过来变成。 。。 。本来无知觉的,旋转令觉知,就是这个水、火,地水火风本来是无知,本来是无知,现在变成有觉知,又像心、又像色,就变成神经系统,有觉知。 所以,我们这个神经系统,就是真心跟四大的综合,现在用这样讲就是这样。 我们的真心跟这个地水火风,一结合起来就变成神经系统;而这个神经系统,也不是识心,也不是真心,也不离识心,也不离真心。 所以,在这个唯识学里面讲:愚者难分识与根。 愚者就是证阿罗汉果叫做愚者,证阿罗汉果都没有办法分辨,愚者难分识与根。 阿罗汉在唯识学里面讲,还是个愚者啊,我们都还没证阿罗汉! 阿罗汉,用现在的语言讲:证阿罗汉果的人,还没办法分别说这是神经系统,还是这是识心,它又像一、又像二,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看我们这个神经系统,一走了以后,我们这个识就浮起来了。 所以,佛性非常非无常,佛性如果是无常,佛性如果是无常,我们这个五阴身一死亡、败坏了,佛性就跟着毁灭了,如果佛性是无常,就变成这样,对不对? 佛性是无常,我们这个色身五阴,死了以后,佛性就跟着毁灭了;可是,我们的佛性没有毁灭啊! 所以可见佛性不是无常的东西。 佛性也不是常,因为我们有大用现前,体用一如,性相不二,可以妙智显现在六根、六尘一十八界里面,统统是如来藏性,它哪里是常? 常就变成外道见了。 所以说这个是第二重,旋令觉知,这个地水火风本来是无知,却变成有知,旋令觉知。 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意思就是:由神经系统变成了感受,感受,而这个感受不一样,就变成种种的看法。 所以诸位! 这个见浊就是夫妻不合、朋友会变成敌人、国家的战争、种族会战争,统统就是这个,看法不同,感受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感受不一样。 这个全世界都这样,人也是一样、家庭也是一样,你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老是看法就是跟爸爸、妈妈看法不一样,多的是,有相同的,也有不一样的。 所以,你生他的身体,你没办法生他的心,他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 所以这个见浊,所有一切家庭的纷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种族跟种族的屠杀,就是这个来的,这个是很可怕的! 所以,修行第一个: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 这个见浊,啪! 打破了! 那个人很坏,自性本空,与我无关;这个人很好,自性本空,与我无关;这个人大是,与我无关;这个人大非,与我无关,我们心性没有什么增减,那你的日子就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叫你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 为什么? 你看到众生的过失,还不一定是众生的过失,有时候是你自己的成见。 你看,这个成见太重了,看什么东西就不愉快、不顺遂,有时候不是我们的问题,有时候是众生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见的不一样,你看看!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话多的人被批评;话少的人也会批评;沉默寡言、不讲话的人,也是会被批评。 为什么? 每一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啰,话多,就被批评:嘴巴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话少,说是省话一哥;你统统不讲话,如果统统保持沉默,发生什么事了? 你这么气我,气到都不说话吗? 没办法,应该怎么做? 所以这个世间只有一个圣人的心,就是佛的心:我无愧于良心,再来,你要对我有什么批评,这不是我的事情。 很多事情在传话当中会误会;很多事情在错觉当中会误判。 所以有时候记得,你本身才是罪人,不是被你批评、攻击的对象是罪人,有时候你才是罪人。 这样知道吗? 你有了这样佛陀的胸怀,更宽广的来判断一件事情,你的生命观完全跟人家不一样。 再解释一遍:此浊依于受阴,说:汝身现取;我解释一遍:你的身体现在是取什么? 取地水火风为体,把这个见闻觉知隔碍了,变成留碍了,这个地水火风变成了有觉知了。 旋令觉知,「旋」就是转为,本来是无知,现在变成有知了。 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这个依于受阴。 所以在座诸位! 你在这个地方,修行,在这个地方要下功夫,对于苦受、乐受、忧受、喜受,一切受统统放下,谁对不起你,他有自己的因果;谁赞叹你,我们随喜他。 这样子的话,今天你有钱,记得! 那个是如梦幻泡影的,不是实在的东西,万法皆是败坏之相。 诸位! 你觉得你很穷,那恭喜你了! 为什么? 你不会遇到抢劫。 对不对? 很穷,穷到只剩下二餐、三餐,家徒四壁,朝不保夕,那恭喜你了,这样很好修行了,没有什么妄想、烦恼了,你这样过的日子,比大企业家日子好过多了! 为什么? 大企业家他每天要操这个、操那个。 是不是? 657页,中间,【次示见浊。】【此浊依于受阴,以见、闻、觉、知,与内四大,交织而成,六受用根,领纳诸境。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此二句举见浊体,谓汝今此身,抟取四大假合,以为自体。 四大解见在前。 既有身相,则有六根,由是分一精明,而成见、】,见精,【闻、】精,【觉、】精,【知】精,【等六精。】见闻觉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由一精明,变成了六精。 【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既成六根,而分作六和合,本无留碍者,而成留碍矣! 眼只能见,】不能听。 【乃至意只能知,水、火、风、土四大,本是无知之物,】【旋令觉、】旋令【知;】【旋者转也,】变成能觉、能知,【为六精之性所旋转,转无知觉者,而成有知觉矣。】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神经系统。 【相织妄成者:知与无知,交相组织,】怎么样? 【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见浊之相,共有六十二见,】这是外道六十二见。 【以身见为首,】这个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有讲过六十二见,以前也讲过。 翻过来,658页,【虽针锋之微,】就像针的一点点扎,扎针,一点点针,【亦有痛觉。】也有痛觉,就变成了最微细的都可以感受得到、都可以有感觉。 【末二句,出见浊名,是第二重名为见浊。】658页,第二行,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解释一下:又汝心中,「忆」就是忆念过去;「识」就是识取现在;「诵」本来是一种语言;「习」就是习以为常,那么「诵习」就是讨论未来的意思,「诵习」就是讨论未来,而习以为常,因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期盼未来,所以,都在语言里面讨论:我将来怎么样走、将来怎么做。 所以简单讲:这一句话就是:忆念过去,识取现在,诵习未来,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中国的文学了不得,中国的文学不会说:忆念过去,忆取现在,忆取未来。 不是,他用三个字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在以前读大学的时候,中文系的,那么中文就告诉我们:文言文最怕的就是重复,不可以重复。 所以,如果你现在说:识取过去,识取现在,识取未来,那就不好! 你看,忆识诵习,这个中文实在是美不胜收! 「忆」就是忆念过去;「识」就是识取现在;「诵」就是诵习未来;意思就是计划未来的意思。 这个「性」是妄想性,六识,能想的六识之性,能想的妄想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觉、知,「发」就是发为。 知,知见,用知跟见代表六根,就是见闻觉知,用知、见二个,二个字统称为六根。 意思是说:这个能想的六识之性,发为六根的种种妄想,叫做性发知见,意思:妄想性发为六根的妄想,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性」不是本性,这个「性」是能想的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觉、知,六种妄想,叫做性发知见,知见一发,不可收拾,不可收拾。 所以知、见就是六根的意思,这个知本身就是我们所讲的第六意识,知;见就是我们的眼睛,知、见其实就是。 。。 。见、闻、觉、知其实就是六根,独头意识,是知,只有知。 容现六尘,「容」就是容纳,「现」就是现出。 为什么呢? 容现六尘就是容纳现出六尘,六尘就变成六境了。 意思就是:容现六尘就是所想的六尘之相,现有六尘之境,因为那个相就转换成执着,为什么加一个「境」? 境就是加一个强烈的执着,实在是缘起如幻的相,可是加一层执着,就变成那个境,好像有真的那个境。 譬如说:山河大地所现的相,其实相本身并没有叫你去执着,可是你知,加一层执着跟分别,那个相就变成境。 所以这个境就是人类坚固的执着,一个幻相,一个境就是人类执着的幻相。 这个相本来是缘起的,缘起是生灭的、缘起是无自性的、可是,缘起是如幻的境,缘起这个如幻的境,你变成了你执着,变成实实在在的境了,你就是生活在这个如梦幻泡影的一个世间。 所以你不知道,所以误认为有东西可以追寻、有东西可以执着、有东西可以分别,所以每天都是生活在烦恼的世界里面。 那么这一段:此浊是依于想阴,就是第六意识,再解释下去: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离尘就是:六识如果离开外面之六尘,离尘,如果中间加三个字就看得懂:离「外之六」尘。 离尘就是:六识若离于外面的六尘,没有相可以攀缘啊,所以六识变成能缘的这个识就不存在了,因为识心是分别外面的相,所以现在六尘没有,它当然没有相可以攀缘了。 所以,能缘识泯,「泯」就是灭了,能缘的识没有了,就无有识相可得,这叫做无相。 意思就是:识心,外面的六尘没有了,离开了外面六尘,那么,这能缘的识也不存在,无有识相可得。 所以,离尘无相的意思就是:六识若离于外面之六尘,则能缘的识泯,能缘识泯,「泯」就是灭,无有识相可得。 离觉无性,离觉,离开了六识这个妄觉,意思就是:能取则不生,那么所取当然也空。 无性就是:也无有外在六尘之性;无性就是:也无有外在六尘之性可得。 意思就是:相分一定要有见分,见分一定要有相分。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这个就是妄觉跟妄尘。 好! 诸位! 离尘无自体性,现在把笔放下来,把笔放下来,现在是讲到关键了,开悟的关键了,你要从这个地方,什么叫做离尘无自体性? 什么叫做离尘有自体性? 把笔统统放下来,这个是开悟见性的关键! 如果我这个手叫做真如自性,(师父伸出左手示)真如自性,这个手,清净的真如自性,本自其然,妙性天然。 好! (师父右手拿纸)这个纸张比喻作外境,比喻作外境,外境,当我们执着外境的时候,这个手,(师父将右手所持的纸覆盖在左手背上),诸位! 你有没有看到手臂上有影子? 看得到吗? 手臂上的影子,表示识心分别盖住了真如自性。 懂这个意思吗? 相拿开,如果一个人没有外在的相,主观的意识怎么样? 手臂(师父指左手臂)代表主观的意识,手臂代表识心分别,手臂上的影子代表识心分别。 你看得到吗? 看得到手臂的影子吗? 好! 没有客观的环境,(师父拿开纸张,唯剩左手),主观的识心分别没有,对不对? 执着了客观的环境(师父将纸张覆盖在左手上),主观的意识怎么样? 主观跟客观都是本性遗留物,都是多余的东西。 所以开悟的见性唯是一心,只有心性、只有真如。 好! 叫做离尘无自体性(师父拿开纸张,唯剩左手),就是离开这个外尘,这个见分没有自性,离尘无自体性。 好! 再问大家:这个外境,(师父指纸张),色、声、香、味、触、法,当他一个人很执着的时候,(师父把纸张覆盖在左手上),你有看到这个识心分别铺在我们的本性上面,请问你:我们的本性有没有减少? 没有,因为本体还在。 就算我们修学佛法,知道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把主观的意识破除掉,执着没有了、分别没有了、颠倒没有了,外境,也体会到缘起是空,好! 主观、客观统统没有了,(师父拿开纸张,唯剩左手),请问:本性有没有增加? (众答:没有! )答对了!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叫做本性离尘有自体性,亘古以来、无量劫以来,真如自性一直存在。 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懂吗? 就是这个影子因为有外境而存在,对不对? 对! 这个影子,因为有外境存在,你执着外境,识心分别才存在。 对不对? 如果你了悟万境本空,识心分别没有了,你所执着的人没有、你所恨的人也没有,是也没有、非也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统统是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所以,我们大悟的人了解,主观的识心跟外在的环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本性所遗留物,遗留物。 所以我们的本性好端端的在这里,亘古以来一直存在,亘古以来一直存在。 好! 就是这个,外境产生识心分别,影子浮现在真如本性上。 所以,在座诸位! 自古以来,这个注解是错的,《起信论》那个注解是错的,真妄和合,这个是严重错误的;但是,为了善巧方便来讲,是不得不这样讲,不得不这样讲。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人的注解是为了善巧方便。 诸位! 我现在问你:这个影子是不是手(师父将纸张覆盖在左手上,有影子落在左手上)? 当然不是啊,影子怎么会是手? 影子不是手,怎么可以跟手和合在一起呢? 但是,影子能不能离开手? 不可以! 对不对? 影子不能离开手,但影子不是手,所以影子表示。 。。 。。 手上的影子表示妄心,表示妄心。 所以讲:妄心跟真心和合,是不对的,妄心从来不跟真心合,真心从来不跟妄心合,因为妄心只是真心的影子而已,影子不是等量齐观,不是二种相同的东西,所以不能合,讲真心跟妄心和合是错的! 知道吗? 好! 所以我们讲:在圣不增,开悟的人在圣不增;就算你无明的烦恼,这主观、客观一直执着,在凡也不减,手还是手嘛,真如还是真如。 对不对? 手还是手。 对不对? 手还是手。 所以说:在圣不增,为什么? 因为本来就这样子。 在凡不减,手还是手。 所以这些影子跟外面,根本就跟真如没有关系,怎么合呢? 好! 如果真如可以跟妄心合的话,成佛就变众生,因为合在一起嘛! 真如跟妄心如果可以合在一起的话,那就糟糕了! 诸位! (这一段师父手势的比拟请看视频http://www. tudou. com/playlist/p/l14990121i120411670. html? refid=d889adf44b3e19fc)这个叫做无明,无明,妄心,妄心,开悟的时候,开悟的时候变佛,对不对? 无明一来又变众生,众生开悟了又变佛,佛来又变众生,就是变来变去,和合就变成这样子了。 合,这个是不对,不是佛的思想,这绝对不是佛陀的思想,是祖师为了善巧方便。 所以大悟见性,跟不开悟的人讲法,有什么不一样? 大大的不同! 见性的人说法,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哪里有问题、症结,立刻就可以点出来;没有开悟,他讲经说法就按照那个语言、文字一直解释,自己讲错,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不晓得那个是什么东东! 所以我们讲也是这样,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是错误的! 佛陀讲的意思是:缘起里面当体即空,就是第一义谛,缘起当体就是空,不是有一种东西不变。 所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是错的,大悟的人一定不会这样讲,这样就落入自性见,不变就是自性见了,就是外道见,就是不变的东西。 所以我们这个心性就像摩尼宝珠,它亘古以来,对不对? 可以显现种种的相,可是它不迷失,所以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所以,这个影子就是这样子,对不对? 在圣、开悟的时候见到光明,不增;就是迷惑了,外面的客观环境、主观的意识心,怎么样? 它也不减,为什么? 手还是手,真如还是在这里。 在圣不增,在凡也不减,这样子讲就对了! 如果是真心跟妄心和合,和合就麻烦了,和合,你永远不能成佛,真心跟妄心和合,你永远不能成佛;是什么? 了妄即真,你懂吗? 了解、了悟了这个妄,是本体就是空,就是真心,妄不可得。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这个意思,识心分别、妄想颠倒,本来就是不可得,这叫做无无明,就是本来就没有无明;亦无无明尽,也不可以说把无明断尽了;把无明断尽了,你有断的东西就有增减。 为什么叫做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增减? 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 就是无明本来就空,不可以说我把无明断尽。 懂吗? 就是这个意思,叫做妙性天然,天然就是这个意思。 听不懂也没办法,听不懂的人,晚上吃饱一点。 底下,658页,再解释一遍:第二行,又汝心中;师父就直接讲、解释:又汝心中,忆念过去,识取现在,而诵习未来。 能想的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觉、知,六根种种妄想的知见,容纳出现所想的六尘之相,加上一层执着,就变成六尘之境。 六识如果离于外面的六尘,则能缘的识泯灭,无有识相可得。 外面的六尘,如果离于六识的妄觉,能取不生,所取也空;无性就是也无有外在六尘之性可得。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就是妄觉还有妄尘交织在一起。 看注解:【三示烦恼浊。】【此浊依于想阴,】就是第六意识。 【以前段六根既备,而对六尘,六想自成,即六识想像六尘之境,故曰:又汝心中,忆识诵习。 谓六识妄想心中,忆念过去所缘境,牢记不忘;识取现在所缘境,爱着不舍;】这个爱着不舍就如同背负着重担。 我们最大的担子就是不舍,什么都舍不下来,什么都舍不下来,爱着不舍。 所以,【诵习未来所有境,预先计划。 此二句举烦恼浊体。】 【性发知见,容显六尘者:性即能想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妄想。】统统是妄想,不知道相不可得、识心分别不可得。 【前五乃同时意识,】同时意识就是面对境界,同时意识就是面对境界同时起,产生分别。 【与五识同时而起者;知乃独头意识。】自己会想像的,看了这个相,攀缘这个外境,除了跟前五根一起同时意识起,后面还自己会想的。 所以人类的妄想是停不下来的,停不下来的,白天忙理想,晚上忙这个梦想,第二天起来,统统叫做妄想。 【知见二字,举二该六。 容即所想六尘之相,现有六尘之境。】【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者:六识若离六尘境界,则所缘尘亡,能缘识泯,无有识相可得;六尘若离六识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亦空,无有尘性可得。】 【相织妄成者:妄觉妄尘,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我们地球有经纬度,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所以缘尘想念,贪恋不休,故成烦恼浊之相。】贪恋不休。 诸位! 修道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这四个字:缘尘想念,贪恋不休,什么都是攀缘,什么都是妄想,什么都是识心分别,从来没有休、休歇过,所以佛陀为什么说:歇即是菩提? 所以有时候师父要劝劝大家:你要当一天佛祖。 听得懂我的意思吗? 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明天我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生气、不贪染,心平气和,你做一天佛祖,自己要有这种克制,不管发生什么没办法解决的事情:我做一天佛祖,试试看佛祖的心境是什么? 万缘放下,不会贪、贪恋不休。 也绝不生气,和蔼可亲,修养,愈有修行的人就愈有修养;愈有修养的人,他就愈有修行,修养跟修行是一体两面的。 那个人来到前面喋喋不休,那个人你要小心,你会被拖下水的,让他自己烦恼就好,我们不要,这样才会快活,这样才会“看活”,不然你会“目屎泗澜垂”,“目屎泗澜垂”就是伤心泪流不停。 我看那个卡拉OK,电视出来,开到那个:咦? 还有“目屎泗澜垂”喔! 就是伤心泪流不停。 【末二句,出烦恼浊之名,是第三重,名烦恼浊。】这是依想阴,想阴,第六意识。 底下依第七意识,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於世间,业运每常迁於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解释一下:又汝末那心中,朝夕生灭不停,所以,行阴就是生灭,身口意的造作、生灭的造作就是行阴,这个是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破,只要没有学佛的。 王公贵臣、什么科学家、艺术,哪一个人怎么了解生灭本来空? 谁知道呢? 是不是? 所以一切造作,统统纳归到行阴,就是生灭。 又汝末那心中,朝夕,早上、晚上生灭不停。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这个是就心来讲的,知见,就是每一个人都想活久一点,叫做知见每欲留于世间。 人要死的时候,怎么样? 要交代他的儿女:你要怎么样;皇帝要死的时候,江山要怎么交代。 对不对? 知见还留在这个世间,知见留在这个世间。 爸爸、妈妈要死的时候,交代儿女要怎么样子:你要怎么样。 。。 。。 。儿女也不一定听他的。 所以活着的时候,自己做功德是比较重要啦!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但是业运每常迁于国土,这个是指身体,「业」就是业力,「运」就是运转。 但是这个业力的运转,由不得你,舍生趣生,常常催促着我们。 每常是指身体,迁,迁,常迁是对什么讲? 欲留,前面不是讲吗?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就是欲留,心想要留下来,可是业力转变,舍生趣生,催促着我们,无常一到,怎么样? 常迁于国土,国土就是六道轮回了。 这一句简单讲就是:心想要留在这个世间,可是业力的转变,身体作不了主,一定要死、一定要去轮回,所以就死不瞑目,常常这样子,死不瞑目,常常这样子。 活着的时候,想活更久一点,但是,我们的业力在转变,没办法! 舍生趣生,一直催促着我们,业力运转着,一直催促着我们,怎么样? 舍生趣生,一直转,一直怎么样? 作不了主。 所以,这个常迁是对欲留讲,你欲留,可是它却常迁,心欲留,可是身体常迁,意思就是作不了主。 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这众生浊就是众多生死之浊,「众」就是众多,「生」就是生死,众多的生死之浊,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 。。 。。 。这叫做众生浊。 所以在这里解释也不太相同。 此浊依于行阴,第七意识,【四示众生浊。】【此浊依于行阴,以前三段,既有世界,复有身心,世界身心既备,自有生灭。 第七识为生灭根源,念念迁流,而成行阴,故曰又汝末那心中,从朝至夕,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无暂停息,于是迁世界,】「迁」就是迁流世界。 【续身心,】就是相续生灭的身心。 【遂有无边生死。】所以学佛要做什么? 要了生脱死。 了生脱死,要断掉这个生灭,谈何容易? 不容易,不容易就是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念佛。 【此二句举众生浊体。】【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者:以凡夫无不贪生畏死,故依执我之知见,每欲常留住于世间,满了百岁,还想一百二十岁,此约心言。 无奈行阴】生灭行阴,你见到这个「行」,就知道是生灭。 生灭的行阴【密移,】密移就是凡夫不易观察,叫做密移;这个不是神秘的意思,是说无法观照、无法观察,太细了! 指甲长就是密移,头发长就是密移。 对不对? 细胞的转换、能量的转换,这个就是密,这个眼睛看不到啊,没办法观测。 对不对? 无奈行阴密移,【业运常催,】「催」就是催促。 【无自由分,舍生趣生,】舍掉这一生,又趋向另外一生、另外一世,「生」就是世,舍此世,又变成有来世。 【迁移国土,此约身说。】【相织妄成者:妄身妄心,常迁欲留,交相组织,】一个常迁,一个欲留,交相组织。 【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众生浊之相。 末二句,出众生浊名,是第四重名众生浊。】众多生死之浊。 最后一个:此浊依于识阴,第八识。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解释一下:汝等见,「见」就是见精,「闻」就是闻精。 见闻等六精,本来是一精明,就变成六精了,汝等本来一精,就变成六精了,见精、闻精等等。 元无异性,因为本来就一精明,元无异性,现在怎么样呢? 众尘隔越,明、暗把眼睛跟其他根隔开来。 众尘隔越,尘就是明、暗,眼睛只能看,不能听;动、静把耳朵变成唯一的功能,只能听,不能看,众尘隔越了,越,「越」就是隔离了。 明、暗唯对眼睛;动、静唯对耳朵;鼻就是味道,香、臭等等;身就是触。 这些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无状,「状」就是端,无端端的产生了差异之相。 异生就是功能大不同,本来一精明,眼耳鼻舌身意可以通的,现在众尘隔越,这外面的六尘统统把它隔开来了,怎么样? 所以说无端,无状就是无端,好端端的,现在是莫名其妙的就把它隔开了,叫做无端令差异之相产生,异生,令差异之相产生,叫做无状异生,无状异生就是无端令差异之相产生。 性中相知,从本性、从知觉来讲,本性是论一体的,从本性来论,它是相知的,就是知觉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六根同一个觉性的意思,性中是相知的,性中是相知的。 所以,本性来讲是一体的,性中相知,从本性来论,它是一体的,知觉是相同的,而非异的;但是,用中相背,一讲到这个功用,那就没办法了,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听。 是不是? 用中就相背了。 本来同一个本性,四大一隔阂、众尘一隔阂,转换成四大,再来,众尘一隔阂,功用全不同了,用中相背了。 同异失准,同,非一定同,六根讲同,功能不同;讲异,同一个觉性。 同,非定同,异,非定异,异,非一定异。 所以你加三个字,看了就很清楚了:同,非定同,不一定相同;异,非定异,这个异,也不一定是不同。 如果说同,为什么功用不同? 如果说异,为什么知觉是相同的? 所以,同异失准,讲不出一个标准出来。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我再解释,整段再解释一下:汝等见精、闻精,本来并没有差异之性,但是因为明暗、动静这些隔开了,外面的六尘把我们隔开了、隔离了,无端令差异之相产生了。 从本性来讲,知觉是相同、是不异的。 从用、作用来讲,是互相违背的,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耳朵只能听不能看,同非一定同,异也非一定异,已经失去标准了。 这个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翻过来,660页;还没有,前面还有一行,翻过来,659页, 【五示命浊。】【此浊依于识阴,指第八识。 七识属行阴,六识属想阴。 以第八识,在众生分上,去后来先作主翁;寿命与八识,有连带关系,】去后来先就是:我们的第八意识,死的时候,我们的第八意识最慢走。 所以有时候在助念的时候,身体都死了,头顶是热的,身体的知觉,你讲话的时候,还听得还点头! 像麦老师的哥哥要往生了,我就跟他讲:你要往生了,好看一点! 这个麦觉生,是不是? 我就告诉他,我在耳朵旁边,他已经身体不行了,我说:你要好看一点,做一个榜样,男子大丈夫! 男孩子就经不起激励了,他还点头,点头,听得到我在讲话! 就表示说:身体不行了,可是这个神识还在,去后来先作主翁。 寿命与八识有连带关系,【人生八识未离,寿命未尽,八识离体,寿命即尽,故命浊依于识阴。】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者:汝等见、闻、觉、知,(此即根之见闻等精,非六识见闻等。 )元是一体,】元是一体的,【本无异性。】【众尘隔越者:众尘,指明、暗、动、静等六尘,揽尘结根,各开门户,】眼睛开自己的门户。 【是以隔离一体,】隔离一体。 【而为六精,无状异生;越即离也。】【此四句】是指命浊,【举命浊体。】【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者:然以性中而论,六用元是一体,事同一家,】本来就如同一家。 【知觉相通,同而非异;若据用中而说,一体既成六用,不无彼此,】对立。 【互相违背,异而非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 准定也,同非定同,异非定异,故曰同异失准。 一同一异,交相组织,】也是一经一纬,【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命浊之相。 后二句,出命浊之名,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交光法师云:通上论之,】诸位! 把笔拿起来,标A:【妙觉明心,惟一湛圆,尚无内外,岂有诸浊?】因自妙觉晦昧为空,(【因自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之后,】则被外面的五大,【则外被五大器界所浑,】「浑」就是浑乱了、混合了。 【而为劫浊;】 底下,B:稍内就是接近外面之内,我们先讨论外,再接近、往内讨论。 【稍内被四大身相所浑,】地水火风所浑浊,【而为见浊;】 C:【更内】要标C ,更内。 再更里面,【被六尘缘影所浑,而为烦恼浊,】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个影像,而我们这个缘起的假相,误认为是真实的,就产生种种的执着,其实我们执着就是执着影子。 诸位! 我们多么的悲哀啊! 我们执着就执着心中的影像,骗你的,这个世间就是骗你的假相;而这个假相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面,我们误认为是真的。 所以,在座诸位! 你家有死人,也不必去太伤心,因为是假相。 你家如果再生一个,也不必太欢喜,因为他也是假相,也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影像。 所以你了解万法如幻、如影,如梦幻泡影,这个你看第六意识,那你烦恼什么呢? 你怎么会把影像当作是真实? 现在问题就知道,这个问题就出来了,我们把缘起的相、这个相,投射在我们的脑筋,其实你看到的是电影的底片、影子。 知道吗? 而我们把它误认为这个是真实的,所以活得很不开心、活得很烦恼。 对不对? 自己无量劫来的个性,对不对? 一发挥起来,人家劝也劝不听,烦恼来,讲也讲不来,谁有你的办法呢? 所以,在座诸位! 如果你自己不改变自己的个性,就是释迦牟尼佛显现在你的前面,没有用! 与其你念那么多佛,不如从釜底抽薪的,解决你内心的烦恼。 所以为什么在《阿含经》里面讲:礼佛、拜佛不是比丘的本份事? 释迦牟尼佛不是叫你不要拜佛,而是你以拜佛为业,那个只是摄心的方法。 佛陀教你说礼佛、拜佛不是比丘的本份事,为什么一直讲这一句话? 就叫你微密观照才是修行的根本,你一定要了解心法;那个心法你不懂,你在相上一直用功。 修行不是靠体力,修行是靠智慧,为什么六祖:「长伸两脚卧」,没事! 为什么? 他悟道啊! 六祖:「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做何福德?」要做何福业呢? 我的心中常生智慧,智慧就是大福了。 对不对? 「惠能心中常生智慧」,这个见性,他就是二六时中,前念妄想不生,后念智慧不灭。 所以记得! 我们今天就是在如梦幻泡影的当中做活计,这个叫做鬼窟计。 在无明烦恼里面,拼了老命要去修行,认为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模型。 所以,有的人很精进,《华严经》一个字一拜;《妙法莲华经》一个字一拜;我不是说那个拜佛不好,我是说:你拜佛的人,你一定要通达第一义谛、究竟实相的真理,否则你烦恼来了,你根本就没有办法! 所以如果说:有人劝你念佛,很好;师父要劝你:要听经! 这个听经是何其何等的重要,而我们这个重要却忽略了! 现在放眼看佛教,都是善巧方便的: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持咒、灌顶,你不能说他不对,对不对? 根有没有触及到佛教的核心? 没有! 佛教的核心是涅槃,要不然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就是大智慧;「波罗蜜」:到彼岸;「心」:最重要的一部如心脏的经典,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在那二百六十个字里面的《般若心经》,为什么这么重要? 为什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智慧到彼岸,一部如同心脏这么重要的经典,《大般若经》的精要;这个「心」解释作精要,最重要的精要,就是般若智慧。 为什么佛讲的经典,大家体会不出来? 人家讲:念念从心起,早就跟你讲:你修行人一定要了悟什么是真、什么是妄。 念念从心起,难道念念从妄心起吗? 念佛念念要从心起,念念要从真心起啊! 人家早就告诉我们了,可是我们就认为:念佛就一个交差,你管它真心、妄心。 可是人家就叫你要用念念从真心而起,你念佛要从真心起,念念从心起,这早就告诉我们了,可是我们经典就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 底下,D:【由是断续身心,迁流国土;复被生死所浑,而为众生浊;】底下,E:【约此四相,则内外通一浑浊,而全失湛义;又由是而众尘结滞,六根不复通融,而为命浊。 此约一相,则全失圆义。】本来我们的清净心就是圆满。 诸位! 这个「圆」,为什么讲「圆」? 记得! 相没有圆满的东西,相没有圆满的,人家讲:你的讲话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都会变来变去的,人家讲话都会变来变去的。 世间的相就是不圆满。 记得! 圆满法在自己的自性,这个世间没有所谓的圆满的。 所以,开悟见性他就是最圆满的,这个世间就是佛陀来做,在相上来讲,怎么做都不可能圆满,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做都没办法,都一定有人批评他,何况我们凡夫? 所以最圆满的就是开悟自己的见性,活在自己的心性真如,本性里没有内外的一如里面,这个叫做圆满。 记得,记得! 圆满在你的心性,相不可能圆满,它总是会有月圆、月缺,人有悲欢离合,这个相,无论你怎么搞,它就是有遗憾;要没有遗憾,就是学佛,开发出那个圆满的觉性,这个就是圆。 所以,在座诸位! 世间没有圆满;但是,学佛就找到圆满,学佛的人就找到圆满。 【故欲复本湛圆,须求澄浊之法,是以下文,方教澄浊也。】661页,【 寅三 明伏断证极(分三)】 【卯初 决择取舍 二 法喻伏断 三 结证极果 今初】 这一段最主要是要决择取舍,用种种的法来比喻,到最后证极果。 经文:【 阿难! 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说:阿难! 你现在要让这个六根,见、闻、觉、知远契,为什么远呢? 在凡夫来讲,因为如来离我们很遥远,这是未来的意思。 你想要契入如来的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还是简单说,如果要加一个「真」,才能够显示大般涅槃的思想: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为什么常呢? 什么真常呢? 无无常,也无常,没有一个常,也没有一个无常,这个叫做真常。 那么,乐就是绝对的,我也是真我,净也是真净。 加一个「真」,最主要都是讲绝对的意思、圆满的意思。 【上科明众生具足五浊,本有湛圆之性,】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湛圆的本性。 【所具四德,】常乐我净四德。 【隐而不现;此科乃示,澄浊还清之法。】就转凡成圣,把这个五浊还清了。 【其法先要决择真妄之因心,】也就是你修行是用真心修行,还是用妄心修行? 如果是真心,就是用不生不灭的根性修行,这真心。 如果是妄呢? 是妄识,用生灭的妄想心来修行叫做妄。 所以决择真心、妄心之因地心,因地心就是初发心,你这个发的心,是用不生灭为本修因? 还是为妄? 还是生灭本修因? 【取真舍妄,】要取这个真心,舍这个妄心。 【下手起修,则浑浊可澄,】就是你要达到目的要有方法、要对,这一句话告诉你:修行不能盲修瞎练。 所以最可怕的就是说,听到了佛法、听到了念佛很好,就拼命的念佛,就不听闻佛法,这个是最可怕的! 要听闻佛法,也才能够下手起修,才不会盲修瞎练。 则浑浊可澄,【湛圆可复也。】所以告阿难,【故告阿难,汝今根中,所具见、闻、觉、知之性,】我们现在所具备的见闻觉知的本性,【即本觉心,】所有众生的本觉心,【与十方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是一模一样的,【即究竟觉,本来一体,无二无别,】换句话说:诸位只要肯下功夫,你就有机会成佛,也就有因缘成佛,不要太自卑,也不能太高傲,我们心性就是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本来湛然清净,本来圆满周遍,因有五浊,故失四德。】因为有劫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等等这些五浊,所以失去四德——常、乐、我、净。 【且以五浊四德对论:因有众生浊,则生死流转,故失真常,而成无常;】二,【因有烦恼浊,根随缠缚,】根随缠缚的意思就是:众生看什么是被什么绑住。 。。 。。 。众生看什么是被什么绑住,看什么被什么执着。 所以说:根就是随着缠缚,众生就是看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看什么都有自己的观念,所以,烦恼他就断不了,放下没办法。 【则失真乐,而成苦恼;】而成为苦恼。 【因有见浊、命浊,根识和合,则失真我,而成妄我;】我们的真我,本来这个佛性失去了,而变成一个每天执着这个妄我,妄我——就是以四大这个色身当作自己,什么都是自私;什么都为了这个色身;但是这个色身到临命终却火化,什么都没有。 失去真我,而变成一个妄我。 【因有劫浊,世间尘劳,则失真净,而成不净。 此但约别义,若约通义,】每一浊都失去常乐我净,(【每一浊皆失四德,】)【失非真失,】只是一种比喻。 【如浊水则亡清洁,】浊水就失去了清洁。 【究之清水,仍在浊中;】并没有失。 【四德虽非真失,五浊现在未除,是以与佛果德,自觉悬殊。 汝今欲令,】翻过来,662页,【具五浊之四性,远契如来之四德,非假澄浊之功不可! 有志澄浊,】如果你有志气、发愿要修行,要把它澄浊,澄清这个浊度。 则【非先择】怎么样? 【真因地心,亦不为功,】也不为功。 【故须决择取舍。】非先选择真正因地心,也不为功,「功」就是用。 意思就是:就变成无从下手了,如果你不选择真正的因,那你就无从下手了。 所以这个决择,用智慧来决择是很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修行用真心,一念就与佛相应;用妄心修行,不懂得舍识用根,用生灭、妄想心、识心分别,修百千万劫都离佛很遥远。 所以,令心无所增减,是真正的与佛相应。 662页,第三行: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应当先择,首先要决择,死生的根本;什么是生死的根本? 就是识,识心这个妄识,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本,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执着;拼了老命还是要分别;拼了老命还是会起颠倒,就是无时无刻不造生死业,这个叫做死生的根本。 然后呢? 依不生灭,这个就是用根了。 圆湛性成。 所以,应当先择,死生根本,这个就是叫你舍识,这二句就叫你舍识;依不生灭,圆湛性成,这二句就叫你用根。 所以,整部《楞严经》的重点:舍识用根,就是舍掉生灭意识心。 这个,诸位! 多好用,你今天生活在这个现实社会里面,不管出家、在家,记得! 一切众生,以是非的因缘,将浪费他一半的生命在这个地方;而我们修行人不会,不会。 为什么? 因为我们了解要舍识、要用根,用不生灭的圆湛性来修行,所以,不落入是非恩怨。 【此即决择真妄二本。】来决择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 【若决择不明,取舍颠倒,则五浊无由而清,涅槃无法可证,故佛特嘱以应当拣择,】什么才是【真因地心。】因此就是发心一定要正确,修行下手处一定要对! 底下,【死生根本:即第六意识攀缘心;佛前判二根本中,】真还是妄呢? 【此为妄本。】第六意识攀缘心,这个就是妄本。 所以我们每天像心猿意马的攀缘外境,就造了无量的生死的这些根本业,就是因为取妄,不懂得放。 【凡、外、权、小,】「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权」就是权教,「小」就是小乘。 这凡夫、外道、权教;权教就是不究竟,不究竟义,小乘。 【不达此心不是真因,】不达此心不是真因,【悉取而错乱修习,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故佛三番极破其妄,】三番,前面讲过了: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 因为讲完了,常常会还给师父,所以你们打开前面那一张大的表格,打开,打开,诸位! 你们那一张大的表格,诸位看! 前面那张大的表格,有没有? 你看,○○八七、○一三一对上去,○一四九,是不是? 因为讲完还给师父,这是很正常的,不然怎么叫做学生? 好! 看看○○八七,前面大张的表格,破妄识无处,斥妄识非心,推妄识无体,有没有? 就是在告诉你这个。 妄识无处、非心、无体,重点就是在这个地方。 所以,有时候要回忆一下。 所以,佛三番极破其妄,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以是生灭之因,不契涅槃果德,故应先决择,舍而去之。】所以,在座诸位! 你只要按照师父的话,先做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心先没有得失的观念,拥有的东西,一定有一天会消失,体性本空;失去的东西,也本来就不存在,也不必去贪染过去,念念不忘。 你先学会没有得失心,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先用这样的心,先用这样的心。 如果你能够坚持,那么到最后就是像广钦老和尚讲的:无来无去,没有事。 而众生呢? 众生是来来去去一堆事,没有一天没事。 众生没有一天没事,圣人就没有什么事,没事! 底下,【依不生灭,圆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之本觉佛性,乃前佛判二根本中,此为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故佛十番极显其真。】因为前面都讲过了,这个简单。 【近具诸根,远该万法,】诸根,根当体里面就见不生不灭的心性。 近具诸根,远该万法,【凡、外、权、小,悉皆昧之,日用不知,今当决定明白,取而用之。】【上二句即舍识,下二句即用根。 舍识、用根,】诸位! 这个要画双红线,【为楞严一经要旨,】你看,任何东西都要抓到重点,在座诸位! 所以人家问你:你听慧律法师讲了这么久的《楞严经》,《楞严经》讲什么? 你就赶快跟他回答:舍识用根! 喔! 他就会赞叹你赞叹得不得了! 他如果再问下去,你就说:好! 不用再问了,到这里就好,再讲下去太深,你听不懂。 因为他自己也听不懂。 为楞严一经要旨,【识心若不舍除,大定何自而修? 根性若不取用,涅槃何得而证? 故示阿难,请修之法,即示以舍识用根。】诸位! 舍识就是:只要是生灭的识心分别,念佛是生灭,持咒还是生灭,持咒不是生灭,怎么进行呢? 观想还是生灭啊! 如果你不通达根性第一义谛,究竟涅槃、不生灭的根性,念佛,不能通达实相;持咒,不能通达实相;观想,也不能通达实相,这个根性的修行,开悟见性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重要! 所以这个《楞严经》跟修行人,是息息相关的,你念佛也好,息息相关;持咒也好,息息相关;你拜佛也好,是息息相关的,这个是任何的一个修行人,都必需具备的,不能离开舍识用根的根本思想。 所以你念佛,舍识用根,你就用本性,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就是一实相念,那么就是实相念佛,这个多么的超越、多么的殊胜啊! 所以,有的人他讲说:我念佛就好,不要听经! 这个刚好相反,听经绝对不妨碍念佛;听经不但不妨碍念佛,而且可以增加、增强你对佛的信心。 但是要听对法,听不对法也是没用,恶知见的人,每天讲错了知见,你跟错了恶知识,他每天弄一点,就像砒霜,每天一点点,一点点、一点点。 。。 。。 。就是恶知见、邪见,一点点错的知见,你久了中毒,你自己不知道! 你听对了这个法,就每天喝一点点甘露,一点点甘露。 。。 。。 。久了起死回生,我们这个佛性活起来了,因为有了正法的甘露的薰习。 所以这个亲近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经典都叫你亲近善知识;但是,《楞伽经》不是这样讲,《楞伽经》,大慧菩萨最后问佛:修行当依何人? 佛讲:当依胜善知识。 sheng 不是圣人的圣,是殊胜的胜。 修行当依殊胜大善知识,什么叫做殊胜大善知识? 还不是善知识,亲近善知识还不行,殊胜大善知识,要见性,因为他讲出来的法,跟佛是一样的,大悟、见性、懂如来藏的思想的人,如来藏性的思想的人。 所以,佛一再的劝导我们:修行不能盲修瞎练,必需依止大善知识的,殊胜的善知识就是要见性。 底下,【下文若弃生灭,守于真常,亦此义也。 成字,即依不生灭,圆湛根性,成为真因地心,因真则果证,故得圆成果地修证,即成果地觉。】所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所以因地心一定要真正的,下手处就是真心! 所以为什么《楞严经》这么重要? 没有真心,你不可能成佛,念佛,你也不可能成就;持咒,你也没办法,就是平常的烦恼,你都没办法应付! 你都没办法的。 所以,我们修行要找对方向、要找对正法。 【二成字】相应,【相照应。】所以真因,真因地心,就会成果地的觉。 663页,中间,【卯二 法喻伏断 (分二)】【辰初 法说 二 喻明 今初】 底下用比喻: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诸位! 这一段就是要画双红线。 我告诉诸位:修行一定要抓到根本。 为什么抓到根本? 省时省力,省时省力。 以湛旋其虚妄,「以」就是用,「湛」就是不生灭圆湛性。 诸位! 这个「湛」含义很广,就是不生不灭圆湛之性叫做湛。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灭生就是生灭相。 用圆满湛然不生灭的本性,转其虚妄的生灭相,虚妄之灭生,灭生就是生灭。 伏,一定要伏,伏向外攀缘的识心分别。 这个「伏」字要加几个字:伏向外攀缘之识心分别。 还元,「元」的底下加一个:本,元本;「觉」的底下加一个:性,元本觉性。 再讲一下:伏,要降伏向外攀缘之识心分别,还归元本的觉性。 得元明觉,得元本、本来妙明,「明」的上面加一个:妙;「觉」的上面加一个:本,妙明本觉,中间加一个:之,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伏,就是降伏向外攀缘之识心分别,还归元本的觉性,得元本原来的妙明本觉之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整句的意思贯串起来就是:要用圆满湛然不生灭的本性,转其虚妄生灭之相,降伏向外攀缘的识心分别,还归元本的觉性,得元来妙明本觉之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诸位! 这个就是画双条红线的用意就是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 这个才能够成佛,修行才能够成就。 【上科成字,即成此因地心。 以用也;】「以」就是用也。 【湛即不生灭圆湛性,亦即如来十番所显之见性,亦即观耳门所用之闻性。 下文击钟所验,常住本不生灭,】就是【见大所示,圆满本来周遍,】前面【飞光所显,湛然本不动摇,即以(用也)此不生灭,圆满湛然之根性,旋其虚妄灭生。 旋转也,其指五浊,五浊总属虚妄生灭之法,不出身心世界。 旋字,即下手工夫,将自己圆湛心中,提起一段心光,不外照根身器界,但内照本源心性,自可旋浊成清,旋妄复真矣! 下喻静深不动,沙土自沉。】 【伏还元觉者:伏,即脱黏内伏;还,即澄浊还清;元觉,即本有元明觉性。 此句乃旋妄复真,】所以凡夫要放下这个妄心,成佛要用真心。 【下喻清水现前。 得元来妙明本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此心与果地觉相同,自可远契如来果德。 至此位当十信满心,】诸位! 他用的是天台宗圆教的思想,十信满心。 【以能双伏二障现行也。】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对人生观不了解的叫做烦恼障;对宇宙观不了解的叫做所知障。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然后即承上先伏后断,断一品无明,登圆教初住,】见法身。 【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圆成果地,真修满证,圆满无上菩提,下喻去泥纯水。】诸位! 这个是用《楞严经》的思想,现在这个是用《楞严经》的思想,经历五十五位,《楞严经》讲五十五位。 【辰二 喻明】 如澄浊水,「贮」就是储、储存。 【如澄浊水,贮於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这个用比喻来说明,就像我们要使这个污浊的水澄清,如澄浊水。 这个水、这一缸水澄浊,怎么样使这个水更清净呢? 就是放着,「贮」就是储存在。 如澄浊水,我们要把这个澄清的浊水变清水,怎么做呢? 就是储存于静器当中,这四个字:静深不动,沙土自沉。 这四个字含义特别的重要,对修行特别的重要! 是什么意思呢? 静深不动就是你功夫要下得深,如果你今天悠悠散散,还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表示你生死不自在,你临命终,会比这个更大的痛苦来,你就招架不住! 所以这个静深不动,沙土自沉,就是你那一些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执着,一定要趁现在年轻的时候赶快放下,否则你每天都在期待往生,到你临命终,你会手忙脚乱! 为什么? 来不及! 你现在有时间放下,你现在有时间去做功夫,就必需现在就去做,不能等到说未来,期盼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所以就是静深不动,沙土自沉。 所以,你功夫下得深:我就不着相、离相! 诸位! 沙土就自沉了,什么境界也扰乱不了你。 清水现前,名为出伏,清水现前,这个就是初步的功夫,初伏了,降伏烦恼了。 如客如尘,如客如尘的烦恼,诸位! 这里不是指见思惑,是指烦恼障、所知障。 如客如尘,客就来来去去叫做客,作不了主。 就像我们去日本,或者去朝鲜走一走,对不对? 每天都在赶进度,每天都在赶进度。 如客、作客。 我们也是宇宙间来人间作客的,我们来到这个宇宙的娑婆世界的地球,也是来这里作客的。 为什么? 时间到就要走了,时间到就要走了。 如尘就是微细的烦恼,尘很多,无量无量的点,很多很多的点,尘点,烦恼就是微细的烦恼。 所以,指烦恼障、所知障。 【此喻旋妄复真。】【即以前所举五浊,浊于圆湛之性,遍成虚妄,】全部化为虚妄,「遍成」就是全部化为,全部化为虚妄,【生灭之相,】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这个真如心就是找不到了! 用比喻的,【譬以尘土,投入清水之内,遍现浑浊之形。 今欲旋妄,如以静器贮水,】这个静器贮水。 【静器合根;】就是比喻,「合」就是就像、例如的意思,静器就像六根。 这六根只要【不奔尘水,合】就是就像;如,「合」就是如,如【圆湛不生灭性;】因为这一段是比喻。 静器贮水,这个静器就是比喻六根,这六根不会再奔外面的尘水了,那么,合圆湛不生灭性,这个「合」就是譬如、就像,就像圆湛不生灭性。 【静深不动:如观世音,从闻、思、修,反闻自性,】诸位! 三慧,不是三学,三学叫做戒、定、慧,三慧叫做闻、思、修,这个很多人都弄错! 所以,这个闻、思、修,底下统统要加一个「慧」:闻慧、思慧、修慧。 三学叫做戒、定、慧,三慧就是闻、思、修,反闻闻自性。 【渐次深入,合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合伏还元觉;得元明觉,为因地心,沙土自沉,即双伏】注意喔! 那个双伏不是断喔,断,全部都断烦恼跟所知障,只有佛! 双伏,伏就不错了,伏就不起现行了;断是连种子根本断,习气统统断尽了,双伏就不是断了。 烦恼障、所知障,【二障现行,位当十信满心,故曰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此客尘非喻见思,乃指二障现行,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今则已伏。】 【《正脉》云:初伏客尘烦恼,应是信满,已断二惑,】二惑就是见思二惑。 我们的惑有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 是不是? 【并伏无明者也。】伏无明就伏根本无明,就不得了了,根本无明,伏已经不起现行了。 在座诸位! 你今天你好好的念佛,临命终,纵然还没有断惑,可是你烦恼已经很少让它起作用了,你临命终,我告诉你:往生的机率大大的提升! 就是你现在虽然没有办法像证阿罗汉果断惑;可是你能够降伏,让它不起现行。 就是说很生气很生气的事情,不生气:虽然我还不是圣人,但是我就是看得开。 这个功夫就不得了! 所以修行人,你要增加临命终往生净土的机率,你问自己! 所以,很多人都弄错了,有很多人,像厨房或者是怎么样;当然,外面的都会这样讲:师父! 听说您的加持很灵,我临命终要靠您,我临命终要依靠您。 是要怎么靠法呢? 我们跟你加持,有无量的善因缘,没有错;但是问题:你的内心,你的内心那一种平常的功夫行不行? 加持如果统统可以往生净土,那造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临命终也请慧律法师跟他加持一下了,那就变成没有因果了、没有善。 所以今天的行善,意味着来日临命终的重要的决定性。 所以不是说我临命终要靠谁;靠谁,有因缘是可以靠,问题是你现在还活着的时候,还年轻,就记得要降伏自我。 所以这个自律的功夫做得愈深,他相应佛的力道就愈大! 就是:你这一面镜子;在座诸位! 这个如果是一面镜子,这是一面镜子,好! 我现在用这个黑墨把它抹起来,就表示执着、无明、分别心很重很重,对不对? 镜子没有错! 这个镜子,譬如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这个镜子不能反光,没办法! 好! 请问诸位:阳光现前的时候,阳光现前的时候,这个镜子有没有作用? 当然没有作用! 为什么? 你全部都把它染成黑的,你怎么会有作用呢? 这个就是:你今天的无明烦恼、执着太重,临命终阿弥陀佛来,你也没辙! 所以我们现在误会了净土法门,人家净土法门是信、愿、行,行,要好好的念佛、要行十善业。 对不对? 要好好的念佛。 这个念佛从哪里? 念念从心起,要从真心起啊! 所以,好! 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个听经闻法、在心地上下手,这个功夫这么重要? 诸位! 如果我现在全部彻底把镜子洗干净了、清除干净了,诸位! 就是远在外太空那一颗点点的星辰,都可以反光! 你信吗? 一点点的亮都可以反光。 当心中没有烦恼的时候,念起佛来,这种感应力之大,不往生都不可能! 所以师父主张:用智慧念佛,你要了解佛的用意。 对不对? 在座诸位! 为什么? 大彻大悟的人讲往生,其实没有什么来生,没有来跟没有去的,你懂意思吗? 人家讲:阿弥陀佛来接引。 那个是指凡夫,阿弥陀佛是一个圣、大圣人,心性本来就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 对不对? 没有! 大悟的也是这样子,心性也是没有什么来去生灭。 所以,「接引」是指方便讲,众生,对众生来讲,他有来接引,有去、去极乐世界。 诸位! 如果心绝对清净,与佛相应的时候,什么叫做来? 什么叫做去啊? 对不对? 镜子如果那么光亮的时候,你说什么东西不能反映? 它都可以反映,反映,统统在镜的体性里面,太阳来,太阳反射;月亮来,月亮反射,对不对? 星辰来,星辰反射。 所以,讲来接引,是指众生在修行方面,凡夫没有绝对的、进入绝对的见性的时候,说有来,或者是有去。 而佛没有来去,大悟的圣人,心也没有所谓的来去。 所以今天你要了解,这个转换在一刹那之间,临命终在转换的时候,你心愈清净,在临命终转换到极乐世界就愈快! 所以,真正往生净土的人,没有中阴身。 知道吧? 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中阴身,在刹那之间就去了! 我告诉你:你在临命终,临命终一直拖,一直拖。 。。 。。 。助念念了很久的人还没有走,那就是往生的品位就很低了,助念很久! 但是很快也不一定,很快:师父! 这个身体很快就冷了。 那也不一定! 为什么? 因为有的人一下子就投胎恶道,地狱也没有中阴身,地狱也没有中阴身。 可是,如果你今天你修行,你心非常清净,你很能够看得开,什么都不跟众生计较,坚定这样信愿的念佛、听经闻法,所有的善,只要善我就修;所有的恶,一点恶我都不造,就这样坚持,我告诉你:临命终,咻! 刹那之间,净土就现,这里断气,极乐世界的莲花立刻像ATM这样转换,马上就领现金了,快速! 所以你想让临命终快速的转换到净土,一定要遵守诸恶莫作,身口意一点都不可以,要众善奉行,要自净其意。 所以听经闻法,他就会走在一条了生死非常有把握的事!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这个听法的重要? 因为这个是根。 师父为什么一直不强调这些感应的事呢? 为什么? 因为感应的事只是一个方便,给你一个信心。 如果我要讲感应的,哇! 那讲不完了! 大陆有一个人快死掉了,医生宣布快死掉了;我告诉你:这个佛法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人,医生宣布:抬回去了,抬回去了! 抬回去,家人都没办法,抬回去,好! 抬回去。 家人刚好不晓得从哪里找到一个文殊讲堂加持的咒轮,反正这个人也没学佛,加持的咒轮久给它放着,医生宣布无效,好! 回去助念,助念到一半,起来,没有死,到现在还活着! 去看看医生,医生说:你是人还是鬼? (笑)就这么简单一个咒轮,简单一个咒轮。 为什么师父一直不强调这个呢? 这个只是附带的,什么神迹啊、奇迹啊、感应,这个只是佛门附带给你信心,重点在大般若智慧。 如果用感应、奇迹来度众生,那么有一天不感应、不奇迹,真理就毁灭了吗? 佛法是用真理的、是用智慧的,回归理性的东西,不是弄一些很奇怪的。 有一个人往生了,也去请到一件往生被,哇! 他文章写得。 。。 。。 。说:慧律法师! 您一定要告诉大家! 好吧! 他就说他家里的人往生了,爸爸、妈妈太老了,把那个往生被盖了。 盖了以后,他们全家都听到虚空在念佛,奇怪! 什么人都没有,为什么虚空当中有人在念佛? 他的儿子坐在前面,结果一道光射进来,这个就是对佛、对法、对僧有信心。 你看,连这些不信佛的,碰到往生被、咒轮,都有这么大的感应! 还有的更糟糕的,大陆,这个大陆告诉我的,刚好同时死了二个人,另外一个亲戚,另外一个家里也死人,这个往生被、金光明沙、咒轮统统放下去。 那个盖下去、哥哥往生被盖下去,他弟弟往生被就把它收起来;这个咒轮放下去,他弟弟就收起来,家里闹意见! 结果这个往生被,有放往生被、咒轮这个,面貌如生,全身柔软,哇! 那个好看得不得了! 这个往生被、咒轮已经放在旁边了,就是不让他盖上,不让他放。 这个死了,两眼开的,助念四十八个小时,嘴巴合不起来,都没有合起来。 这个就是看个人,我也不是图利说什么往生被,所有的钱其实都是印经典。 出家人要有一个共识,你要把钱揽在身上,变成恶业? 还是要舍掉,变成善业? 自己选择。 我当然选择要舍啊,钱放在身上变成恶业,谁要呢? 临命终带着恶业去? 对不对? 到临命终的时候,钱还没有布施完,开什么玩笑? 当然想尽办法把它布施完! 对不对? 这个就是当然要舍出去,变成善业。 出家人要学聪明一点,又不是脑筋坏掉,钱一直放在身上,变成恶业,谁要? 当然要赶快,佛、法、僧,只要有因缘就赶快舍,就是这样。 有一对母女来,病得很严重,母亲很严重,母亲生病、女儿也生病。 大陆团来,最近来参访:请师父加持! 好吧! 那就。 。。 。。 。时间也那么短,就这么简单! 那么远来,坐飞机,对不对? 自己的同胞嘛! 好! 妈妈加持;起先我不晓得她妈妈生病、生重病,帮她加持,我看她气色不好,加持完了,加持她女儿,她说:我妈妈很严重! 我看她气色,她没有讲,我还没什么感觉,后来观察:嗯! 她妈妈是真的病得很严重! 我说:你看前面,念观世音菩萨。 师父就从背部这样跟她灌顶、跟她加持、念药师咒,回去大陆,二个统统好了,妈妈也好、女儿也好,感谢之情溢于言表,感谢到不能再感谢了! 好! 那你这些可以写成一本书,假设说。 那个感应的无量无边,为什么师父讲经说法,一直不重视这个东西? 因为这个不是永恒的真理,这个只是佛门大威德附带的,给你信心。 所以度众生,不能靠用感应来度众生,或者靠奇迹来度众生;那有一天他不感应了,佛不就灭亡了吗? 或者是靠奇迹,那有一天没有奇迹,那佛教怎么生存啊? 佛教用的是真理。 所以,学佛要回归理性、回归智慧。 对不对? 有因缘,大家就结一个善缘,你不嫌弃我没有修行,对不对? 那我们就结一个善缘,就是这样子。 所以,要奠定正知正见,正知正见。 并伏根本无明,【此喻伏成因地。】 665页,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此喻断入果地。】【前之砂土虽沉,泥犹未去,合无明】「合」就是如同,如同无明,【伏而未断;今去泥,合已断无明;前清水虽现,合伏还元觉】但是没有纯真。 (【未纯;】)【斯则纯水,】「合」就是如同,【合圆成果地修证。 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即最初生相无明,亦皆断尽,究竟净觉也。】 最后,【卯三 结证极果】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这个文字简单。 【明相精纯:对法说中,圆成果地修证,妄无不尽,真无不圆,即是纯圆独妙,而证究竟极果。 对喻说中,】对比喻来讲,【去泥纯水,尘土灰沙已去,惟一清水湛明之相现前,精纯而不杂乱,任从如何搅动,皆不复浊。】所以成佛以后,你如何的去跟他捣乱,佛陀一定不会起一念生灭妄想心。 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凡夫,叫他一时一刻不打妄想,都不可能;成佛的境界,你叫他要打妄想,都不可能,二个都不可能。 凡夫,你叫他不妄想,不可能;成圣的心性,你要打妄想,也不可能,他没有妄想可以打。 【佛证极果,倒驾慈航,示入生死苦海,变现一切身心世界,或顺行,或逆施,皆不为烦恼,而成妙用。】皆不为烦恼,在《楞伽经》讲了一句比喻叫做:榨沙不出油。 沙非油因,沙本来就没有油。 意思就是说:你对释迦牟尼佛如何的恶毒、谩骂、棍棒齐下,经百千万劫,佛不为苦恼,因为榨沙不出油,这个是出自《楞伽经》的,这是我们下一部经典要讲的。 皆不为烦恼,而成妙用。 【不为四缠五浊之所碍,】四缠就是地、水、火、风,四缠就是四大所缠,就是地、水、火、风;五浊:劫浊等等。 【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转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而成四德,】而成常、乐、我、净,【一一自在无碍也。】无碍。 666页,初决定以不生灭为因同果,(【初决定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竟。】翻开《楞严经表解》,七八页,这个表格特别的重要,本经有关『澄浊入涅槃』之文义会合表,旋湛工夫,往左看,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五浊),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往左看,灭后圆成,果地修证。 (下附 《楞严经表解》“本经有关『澄浊入涅槃』之文义会合表” )好! 看右边,澄浊喻,看最右边,澄浊喻,还有底下的经文,浊水就是五叠浑浊。 静器——六根中性,就是不生灭的根性。 澄浊水就是依根修定,依根修定,这是一种旋湛的工夫。 静深不动就是定力坚固,旋湛工深。 沙土自沉就是根尘不织。 清水现前——湛圆心现。 去泥纯水就是妄穷真露,「穷」就是尽,妄穷真露。 明相精纯就是体露真常,万德皆备。 一切搅动就是一切变现。 皆不成浊——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好! 再看右边,破五阴,超五浊, 依根修定——(旋湛的工夫)定力坚固,旋湛的工深,(就破色阴,超劫浊)。 根尘不织——(破受阴,超见劫) 圆湛心现——(破想行二阴,超烦恼浊、众生浊二浊) 去泥纯水——妄穷真露——(破识阴半分生灭,超命浊)可见这个生灭有多少的微细,才破识阴的半分生灭,这个是非常非常微细的! 超命浊。 明相精纯——体露真常,万德皆备——(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证得毕竟空,就是真谛,证法身。 所以要跟法身相应,必需证得毕竟空义,得根本智,空到底。 一切搅动——一切变现——(起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所谓俗谛,俗谛是建立在空谛,俗谛就是空谛,真谛就是俗谛,真俗二谛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后得智就是要利他,而发大妙用,大妙用。 诸位看底下,右边,解六结,六结,诸位把笔放下来,看这里,如果讲六根有结,注意看,眼,六根之结: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之结,眼、耳、鼻、舌、身、意;根根六结,直下,眼根有六结、耳根有六结。 六根之结是排横的,眼、耳、鼻、舌、身、意;根根六结,每一根都有六结,是深度,是深度。 好! 这样子来解释就方便了,诸位看一下,解六结,六结,耳根圆通,这个是举其中的例子,入流照性,入流就是我们不要随着声音,动迷失了、静迷失了,我们能够在动的音声里面;这个只是举耳根,其实六根里面,娑婆世界以耳根最利,所以,用耳根来举这个例子,耳根面对的是动跟静嘛,所以只是举一根,就包括六根的解释。 耳根圆通,入流照性,入流,往出去,诸位! 看这个手势(师父手拟从耳朵向外),心一直攀缘往外,这个叫做识心分别。 识心分别放下,知道尘境毕竟空,往内看(师父拟手从外向耳根),这个叫做照性,叫做入流照性,喔! 原来直下就是我们的本性,往外叫做出流(师父手拟从耳朵向外),知道吗? 不是下流,是出流;往内就是入流(师父手拟从外向耳根),流回来;那么生死流,出去就是生死流,进来就是入涅槃,入流照性。 所以意思就是说:修行无关于外境,完全是心性的东西。 在《楞伽经》里面讲:遮无外境,就是一切外境统统不存在,唯是无始来妄想过妄的习气,只是无始劫来,那一种自己妄想的习气而已,这个问题比较难处理! 这些外境看得开,可是内心里面那一种习性、冲动,自己无缘无故就起妄动,这个难! 诸位往左看(《表解》),渐次深入,动静不生,渐次深入,动静不生,就是不生烦恼,「结」就是烦恼,你听说:心打结,心打结,对不对? 我们常听到:心打结,心打结,「结」就是烦恼,被卡住了。 渐次深入,动静不生,意思就是:我在动态里面,心如如不动,我在静的时候,也如如不动。 诸位! 就算车水马龙,我也一样这样洒脱自在。 要到深山里面没有音声,我也知道那个是尘,那只是没有声音而已。 譬如说我们的木屋很静,非常安静,对不对? 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尘啊,内心没有开智慧,动跟静统统叫做尘,因为迷失了,不晓得什么叫做本性。 对不对? 所以,修行无关于动静,但是只是说静比较不会吵闹而已,所以叫做动静都不生烦恼、不打结。 闻所闻尽,尽就是说完全空性,闻所闻,能闻跟所闻统统放下,那就是解根结。 觉所觉空,能觉跟所觉也不存在,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个不容易看得懂,来! 把笔放下来,看我这里,解六结,怎么个解法? 这个是经本外的,这是特别的重要,修行,它这个关键! 譬如说,我用举个例子,你今天在那边开舞会,一切众生听到音乐就随之手足舞蹈,但是,开悟见性的人不会,在一切的动态的声音,不管你怎么传播、怎么美妙,统统叫做无常,缘起如幻,没有一法是实在的,这是动态,这是动。 所以在动态里面,他不会打结,不会被迷失,心也不会烦恼。 所以简单讲:这一切动态的、活生生的行住坐卧,对大悟的人来讲,统统叫做空。 好! 就算有一天,你到国外、瑞士,怎么样? 去深山里面静一静。 找到没有人的地方去静一静,静一静。 诸位! 没有开悟的人会觉得很好,为什么? 他在烦恼这家庭的俗事,带着儿女到山上去静一静,这个是人间的 happiness ,这幸福! 可是在大悟的人讲,这个也是尘,只是没有声音,声音比较少而已。 所以大悟的人,他不为动态的音声吵杂所动,也不会在静态没有声音的时候所动摇,也不会打结。 所以了解动如幻、静也是如幻。 好! 动跟静,看这里,我们用耳根分动、静,耳根,耳根这个色身是神经系统,也是幻,也是幻。 就是闻精,这也是幻,为什么? 这是四大所构成的。 原来能缘的耳根,能缘的耳根,面对动跟静,这样三个统统是幻、不实在的。 诸位看喔! 动,世间人动结,动,在外境的动态打结、烦恼;静态也打结,他根也打结,他一直一直攀缘,耳根一直听美好的音乐。 可是开悟不会这样,大悟的人,全世界赞叹他,他如如不动,声音如幻;全世界毁谤他,他心如如不动,没有增减,他知道如幻的东西,没有东西可以让你烦恼,如幻的东西,为什么? 他摆脱了。 耳根。 好! 一个是动尘,一个是静尘,都由根来缘(师父手指耳朵),这个能缘的根还是幻,不实在的! 所以,现在开始从内心修,知道、觉悟了,觉悟根(师父手指耳朵)、尘(师父手指向外)都是幻,觉悟根、尘都是幻,执着说:「我在修行,我用根听到动、静,二个都没有声音,就算能闻的这个耳根,仍然是幻。」心有觉悟了:「嗯! 我连这个根、耳根也要放下。」那这样能缘的耳根(师父手指耳朵);尘,尘就是动、静(师父手指向外),根放下、动、静统统放下,放下三个了,知道这个是色身(师父手指耳朵),缘起如幻的东西,他的心:「嗯! 觉悟了,嗯! 我觉悟了,这个根面对尘都是寂灭法。」这一念觉、这一念觉悟就是打结,因为它不是本来的妙觉,他动一个念头强迫它觉:「嗯! 我觉悟了,六根不攀缘动,耳根不攀缘动尘跟静尘,动尘放下、静尘放下、耳根这个根放下,哇! 我这一念觉悟了。」这一念觉悟,也是尘、也是结。 「我这一念觉悟要把它空掉,我这一念觉悟要把它空掉,连这个觉悟都要放下,我放下这个觉悟了,我内心空荡荡,空荡荡的,让这个觉悟也回归到空。」这个空也是结,因为有能空就有所空,你空掉了觉,对不对? 有觉就有能觉、所觉,有空就有能空跟所空,你空掉那个觉,就有能空,觉是被你所空,对不对? 所以这个空还是结,还是结。 到了这个空,能空、所空再放下,进入绝对,没有能空、没有所空,妙性天然。 喔! 原来本性就没有动、静、根、觉、空、灭,统统没有,六结? 一结也没有。 用这个耳根渐来渐入,渐渐深入。 。。 。。 好! 一开始有声音,动尘,动态的,静尘,放下,动尘放下、静尘放下,耳根能缘的心放下,心中觉悟这个根,这个觉悟也放下,要破除这个结,要用空,空破除这个结。 空破除这个结,着一个空也不对,这个空本来就有能空跟所空,还是不寂灭,进入绝对,灭,灭掉能空跟所空,真正至此,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所以这个「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卡在一个观念。 诸位看一下,我已经举这个例子了,解六结,六结,耳根圆通,入流照性,渐次深入,动静不生,闻,能闻跟所闻尽,统统放下。 觉所觉空,能空、所空也灭,生灭既灭,既灭,生灭既灭就是绝对。 简单讲:你的心说:我有把空灭掉! 那个还是生灭。 所以,空所空灭,那个灭还是生。 所以,必需生灭既灭,绝对,就是空跟所空灭了,同时就是进入绝对。 那么所有的生灭,动、静、根、觉、空、灭;灭,还不能着一个灭觉。 诸位看底下,渐次深入,动静不生——(解尘结)。 耳朵,这个动静对耳朵来讲,叫做会污染心,会污染我们的心,叫做尘——动尘、静尘。 闻所闻尽就是根,能闻的根、所闻的尘,说能闻是指根,所闻是指动静,能闻是根,所闻是指动静,解根结。 觉所觉空灭,能觉跟所觉也空,这是解那个觉,心中不能说:我觉悟! 这个念头要放下。 空所空灭——(解空结)。 心中不能说:我把这个觉悟也把它空了! 也不行,也着一个空见。 生灭既灭,就解这个灭结,连我动一个念头,把这个空灭掉,也不行! 灭还是结。 所以,到此没有生、没有灭,进入绝对,寂灭现前,发二殊胜。 渐次深入,动静不生——(解尘结)——断见惑。 闻所闻尽——(解根结)——断思惑。 断见惑、思惑——得人空,这个叫做见思无明。 诸位! 二乘人仅止于此,二乘人仅止于此,也就是说:只伏六识烦恼,断烦恼。 所以二乘人不谈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所以,你在《阿含经》里面,是绝对没有这个名词的。 看左边,底下, (解觉结),就是断尘沙,尘沙就是尘沙惑。 (解空结)——伏无明,(断尘沙、伏无明)这个就是得法空。 所以得人空就是断见思无明;得法空就是断尘沙无明,同时伏无明,叫做初伏客尘烦恼,你看这个有多难! 得人空、得法空,才初伏客尘烦恼啊! 客尘约无明义,就是无明叫做客尘。 位当十信满心,底下就是断惑证位,断烦恼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 三空:人空、法空还有空空。 再来,我们讲到这个地方, 断见思二惑得人空, 断尘沙、伏无明——得法空 (得人空和得法空)——初伏客尘烦恼——位当十信满心,就是十信位,这个就是天台宗讲的。 底下,往左边看, 解这个灭结,就是断根本无明;天台宗把根本无明分成四十一品,四十一品,很难、很微细! 所以得空空,断无明就是断根本无明——得空空——永断根本无明——(初住分断,妙觉圆断)。 诸位! 注意看,那个「分」跟「圆」是完全不同的,初住位分断,分断就是说还没有圆断,这是依圆教说,初住位就是破无明,见法身,所以天台宗常常讲: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 就是这个。 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明本心,见本性,见不生灭的本性。 初住分断,妙觉圆断,妙觉就是佛,初住是分断,一直到成佛才叫做圆断。 所以那个「分」跟「圆」就差很多了。 位当初住,这依圆教说。 往左边看,寂灭现前,发二殊胜,寂灭现前就可以度众生了。 上合诸佛,下合众生,这个在878页,你们没有带,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878页,你们没带,可是我念一下就好: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下合众生就是: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悲仰,这个将来会讲到。 上合诸佛之心,下合众生之心,简单讲就是这样。 诸佛之心要救拔众生,众生之心就是渴望被救,这个后面会讲到,在《楞严经讲义》878页,你们今天只有带上册,所以看不到。 从此带果行因,历位修证——(进断四十分无明)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样到等觉,剩下四十品无明。 位当二住到等觉,二住到等觉刚好四十进位。 最后看左边, 皆不成浊——皆合涅槃,清净妙德——破去最后一分生相无明,因圆果满,成无上道,最底下,证妙觉位。 好! 下一次来,我们要先讲八三页的表格,还有九○页。 今天就这个表格。 已经五点半了,耽搁大家的时间,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讲堂分院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文殊讲堂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 下课! 发布时间:2020-07-04 15:30:2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5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