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宽运法师:爱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极乐 内容: 爱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极乐前两天,一位网友给我留言说:「看完博文,我觉得我们这些烦恼强盛的罪恶众生基本是没什么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了。 我生起了对『净土宗万修万人去』结论的怀疑。 越看心越慌,净土宗到底是安乐门还是恐惧门? 善导大师还说:『专修者百即百生,千即千生。』师父,到底听谁的啊? 南无阿弥陀佛。」因此,一方面为了回答这位网友的问题,一方面为了让更多人对净土法门有更正确的认识,所以,以下的文字将是扼要的重点解答: 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众生之所以投生婆婆世界,乃由于无明贪爱的业力所牵引;是故,慈悲的佛陀为我们巧设了八万四千法门,而且特别指示净土持名念佛一法,是最直捷、最方便的功夫,目的就是希望我们专心一意称念阿弥陀佛圣号,透过真诚的持名功德,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最终回复原有的清净的灵明觉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心都清净了,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但是,这个菩提心应该如何发起? 初学佛的人难免有很多疑惑,也难免有一些误区。 相信不少人会有这位网友同样的问题,但是不必心慌,更不必恐惧;因为执着于任何经论的片段义理,或祖师们的某些说法,而作断章取义的解读,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学佛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减轻并解除我们的烦恼,明心见性,终至成佛。 可是由于众生的烦恼实在太多了,如果佛陀只为我们开示一些高深莫测的玄妙理论,试问能有几个上根利智的众生可以完全领悟并付之于实践? 因此,才会应众生之机,开示「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净土法门。 而修习净土法门的基本要求,就是信、愿、行三者必须同時具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心。 有关信心如何生起,在各种不同的经典与祖师大德的开示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如《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又《华严经》中亦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而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没有一位不是先导人以「信」的。 既然这位网友提到二祖善导大师,所以,现在就以大师《念佛镜》中所说为例。 大师在此书的「第一劝进念佛门」中,是这样说的:「夫佛者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归信者灭罪恒沙,称念者得福无量,凡欲念佛要起信心。」「信意者,信依经中说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证,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临命终时佛自来迎,信念佛不问众生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生净土定得三十二相,信念佛生净土定得住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得自在快乐庄严,信念佛生净土定得不死之地,信念佛生净土与诸菩萨一向为伴侣,信生净土更不离佛,信生净土华台化生,信弥陀佛现在说法,信生净土不堕三涂地狱,所以遣念佛,念佛一口,准《观经》说,定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还得八十亿劫微妙功德,所以劝信。 是故大行和上遣念佛人,心唯信佛,佛则知之。」 所谓「念佛一句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依大师的说法,念佛之所以能灭罪增福,是因为「心唯信佛,佛则知之」,只要我们相信佛,佛是知道的,也就是说,这个信是与佛相感应的,因此,只要我们时时忆佛、念佛,自然定得佛证,定得佛护,临命终时佛亦定必亲自来迎接,往生极乐净土,与诸大菩萨为伴侣,而且可以得到八十亿劫种种微妙功德。 这是多么安乐、自在而又令人向往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古德讲「净土宗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这中间除了「信」以外,还必须加上「愿」与「行」;之所以能「去」,就是念佛能念到「功夫成片」,达致「一心不乱」的境界;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卻实在不容易,不过,每一个人只要有信心而且真心实意地去实行,就必然能做到,而这种「专心一意,称名念佛」的方法,正就是《无量寿经》中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做到一向专念? 能做到一向专念的话,那就是功夫成片了。 所以,发菩提心是智慧,一向专念是功夫。 但什么是菩提心? 不少的经论以及祖师大德都有不同的说法,如按《观无量寿经》讲,即是:至诚心、真心、发愿回向心。 但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不容易理解,因此,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作了简单明了的解释,他说:「你诚心诚意求生净土,这一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实在讲得太好了。 我们可以看见很多老居士,她们可能对经教没有多少认识,也不知道甚么是菩提心,只晓得念阿弥陀佛,可是无论是坐着或站着,就这样便往生了。 可不是说,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吗? 她们为什么能往生? 原来就是因为她们念念求生净土,这一念心就是真信、实信,就是无上的菩心。 由此可见,所谓「一向专念」,就是除了一个佛号之外,什么都不念;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想。 一心一意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也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只要能够这样修行,自然就能够做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也就决定能往生了。 我们都知道,在极乐世界之中,分为「三辈九品」,所以虽然同样能往生,但是品位的高低却各人不同,正如澫益大师所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凭持名之深浅。」因此,念佛人最重要的就是深信切愿,当前首要的目标,就是只求决定往生,靠定这一句佛号,靠定这一法门,犹如依靠一座大山相似,无论如何也动他不得,如此自然决定得生。 若于念佛信心不及,今天要诵经,明天学打坐,后天想持咒,大后天又欲参禅,这样修法,对于「信、愿、行」的第一个「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了,那能产生真实的力量? 信愿不坚,欲生极乐,那真的是背道而驰了! 所以,念佛法门的基本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必须要做到「信真愿切」,正如十三祖印光大师所说:「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又谓:「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 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 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增广文钞. 卷二. 净土决疑论》) 由此可见,净土念佛法门,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是决定可以往生的。 故曰:「万修万人去。」此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我们再看善导大师的说法:「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请提问的网友注意,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而不是「千即千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尚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 应知。」 (《往生礼赞》) 善导大师此段文字指示修行念佛的一个重点就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也就是说,我们念佛,必须是心无任何杂念,专心一意,而且是念念相续,尽形寿地去行持,果能如此的话,必能與佛相應,必然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了。 所以,善导大师一再叮咛我们这个法门决定是「万修万人去」。 可是它亦有条件的;这基本的条件,佛在《阿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必须具足,少一點都不能往生。 「善根」是什么? 善根就是信解,你要真相信、真理解、真明白、真懂得这善根。 福德是什么? 得真下功夫去修! 怎么下功夫、如何去修? 那就是忏除业障,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如能确切实行,这是福德。 至于「因缘」呢? 你能遇到真善知识,遇到好的同参道友,遇到好的修学环境,这都是因缘。 没有好的修学环境,好的良师益友,就很难成就。 我们凡夫必须是「依众靠众」,大众熏修,大家一起互相勉励、互相督促,这样自然容易成就。 这三个条件具足,再加上前面所说的「信、愿、行」兼备,那又怎可能不往生? 希望我们念佛人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最后,谨錄夏莲居老居士的净语三则与大众共勉:《老实念》: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只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全文完) 发布时间:2020-06-18 15:20:2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