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M 404经所述佛所觉悟无边广大,然佛陀说法,是有所选择的。 内容: 第404经~406经:404经所述佛所觉悟无边广大,然佛陀说法,是有所选择的。 比如说,关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以及有着世间有无、生命是否永恒之类的话题,佛陀概不予多说。 而佛陀所说之语,均为饶益众生,仅众生出离之要。 在某一时期,佛陀与诸大比丘共住于“福德舍”。 有一天,佛陀对大家说:“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 ”到申恕林做什么呢? 当大家于树下入坐后,佛陀随手抓了一把树叶,对大家说:“此手中叶为多耶? 大林树叶为多? ”对于佛陀的这个提问,如果不是脑筋急转弯,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像诸比丘那般的回答:“世尊! 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用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很显然,手中所持区区几片树叶,与整个树林中的树叶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可谓九牛一毛而已。 佛陀以此譬喻什么? 佛陀说:“我成就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 所以者何? 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 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 所以者何? 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故。 ”这段经文的经义很显然,佛陀用手中的树叶与树林中的树叶作对比,从而说明自己所知道的,就好像树林中的树叶,其数无边无穷,不可计量;可是他数十年来为众生所说之法,其数量就好像手中的树叶,与自己所知道的相比,单从数量上讲,简直不值得一提。 但是,它们虽然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从饶益大家趋向涅槃的法义上讲,却是极其深邃,难思难议,不可估量。 那么,这些极少数的法是什么呢? 便是四圣谛——“诸比丘! 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405经与406经二经都是采用譬喻的方法,以说明四圣谛的极其殊胜。 第405经又名“孔经”,说一些离车族的童子,是个神箭手。 怎么个神法呢? 经中说这些童子“晨朝从城内出,至精舍门,持弓箭,竞射精舍门孔,箭箭皆入门孔”。 门孔是很细小的,能箭箭射中门孔,说明射箭技艺很高,是个神箭手。 这一竞射场面恰巧被阿难看到了,他回到住处后立马向佛陀报告,可谓赞叹不已,“此甚奇特! 诸离车童子能为难事”。 佛陀听了不以为然,因为佛陀本身就是个千里挑一的神箭手,而且是方圆千里皆闻其名的大力士。 他听后问阿难:“于意云何? 离车童子竞射门孔,箭箭皆入,此为难耶? 破一毛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此为难耶? ”佛陀的意思是说,以箭入门孔,真的很难么? 事实上这并不是很难,因为门孔还是可以射中的,并非十分地高明。 佛陀进一步说,一根毛发的直径的百分之一,可谓极其细小,如果箭箭皆能射中百分之一直径的毛发,几乎不可能,但仍有射中的概率。 可是相较于“苦圣谛生如实知”来说,“此则甚难”,就是说要想将四圣谛的真义弄彻底,简直比射中百分之一的毛发般艰难。 而在406经中,佛陀也同样是宣示了知悉四圣谛的难能可贵,其譬喻道:“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盲龟本身看不见东西,而在茫茫大海之中,其百年之中偶一探头,却正好将头钻进了“只有一孔”浮木的那个“孔”中,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有多少? 几乎为零,但并非绝对为零,因为“虽复差违,或复相得”。 反观我们人类众生,“漂流五趣,暂复人身”,我们这个“人身”获得的概率,远远小于盲龟入孔。 因此我们常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 可是我们如今又得人身,已生中国,而且已闻佛法,为何还不用心去思量四圣谛经义,反而去热衷于“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甚至还“展转杀害,强者凌弱,造无量恶”呢? 佛陀此言,如同当头棒喝,令吾辈警省! (8月26日,于普陀山佛学院) 发布时间:2020-04-11 15:31:2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8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