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四)~I 第356经(种智经):本经叙述四十四种智。 内容: 第356经(种智经):本经叙述四十四种智。 根据经中所述,此四十四种智分别是以“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老死灭道迹智”四种智为基础,其余十智分别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 如果将上述十支名相分别乘以四(如生智、生集智、生灭智、生灭道迹智),即为四十;再加上前述的老死智四种,共为四十四种智,这便是十二因缘中的十一支(除去无明)。 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无智慧的表征,故而没有什么“无明智”的说法。 不过有一点需要思考:佛陀施设此四十四种智,其用意何在呢? 这点需要在别的经典中找寻答案。 第357经(无明增经):本经叙述七十七种智。 经中对此表述是:“有七十七种智……云何七十七种智? 生缘老死智,非余生缘老死智;过去生缘老死智,非余过去生缘老死智;未来生缘老死智,非余未来生缘老死智;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离欲法、灭法断知智。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缘行智,非余无明缘行智;过去无明缘行智,非余过去无明缘行智;未来无明缘行智,非余未来无明缘行智;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无缘法、灭法断智,是名七十七种智。 ”这段经文有点拗口,所谓“智”,就是一种对于支法的证知程度。 因缘法中十二支中,每一支与前支、后支皆有一种顺、逆关系,比如说“无明缘行”,这是“顺”;而“无明灭则行灭”,则是一种“逆”。 以“无明”为例,共分为七种:(1)无明缘行;(2)无明灭则行灭;(3)过去的“无明缘行”;(4)未来的“无明缘行”;(5)过去的“无明灭则行灭”;(6)未来的“无明灭则行灭”;(7)此种智(法住智)也会灭去(灭法断智)。 再以“生”为例:生缘老死;生灭则老死灭;过去的“生缘老死”;未来的“生缘老死”;过去的“生灭则老死灭”;未来的“生灭则老死灭”;此种智(“法住智”)也会断灭。 以此类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共计十一支。 十一支中每一支皆有上述七种情况,综合起来,共为七十七种智。 358经(无明增经):本经叙述增法与减法。 增法就是随增烦之法,减法即是递减烦恼之法。 1、增法:“云何增法?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法。 ”2、减法:“云何减法? 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减法。 ”从上述表述中可得知,所谓增法,即恒顺众生之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随波逐流”。 十二因缘中的顺因缘,便是一种生生不息,烦恼只增不减的过程。 所谓减法,即为逆流之法,将生死之轮彻底斩断,从其源头“无明”开始,无明一旦灭,行自然灭——这里的“行”,一般是指三善行(虽说三善行也有果报,然只为善不为恶,自然无恶报)。 此一增一减,虽仅差一字,却相差千里万里。 (8月2日) 发布时间:2020-04-11 15:21:4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