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净法师:为新戒比丘开示 内容: 为新戒比丘开示 慧净上人2013年5月13日讲于悟真寺恭喜大家。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我们不但得到了难得的人身,闻到了难闻的佛法,而且能够依法出家,现出家相,代表佛住持佛法,传承佛法,成为三宝之一的众中尊、人天师范,这是难得中的难得。 源信大师说:“离三恶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得到人身,又遇到弥陀本愿,更是欢喜中的最欢喜,难得中的最难得。 就弥陀本愿救度来讲,不论出家在家,乃至善恶贤愚,都平等救度;但这个法门必须有弥陀的使者来传授。 法门的传授,固然也不论出家在家,可是以出家身份来传授,更能够让人信受;以居士身份弘法,讲一百句都不如以出家身份讲一句。 所以,我们得到人身,又能够成为三宝之一,一方面应该很庆幸而加以珍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承担。 出了家,受了戒,最重要的就是要守戒。 以圣道门来讲,戒、定、慧是修行的次第:首先以戒为师,戒清净,才能够谈得上定、慧,从而“勤修戒定慧,断除贪瞋痴”。 但是,以净土法门为镜子,来看末法时代的众生,就能照出:不管出家在家,都不可能以戒定慧断尽贪瞋痴。 那么,我们出了家、受了戒,要怎么行持呢? 印光大师讲,最起码最起码,要粗持重戒——戒杀盗淫妄。 一、谨慎防范男女问题第一点要注意的,就是男女方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必须审慎思考,谨慎防范。 净土法门讲的是弥陀的救度,是庶民的佛教,我们要把法带入民间,普及到各个家庭,所以,有很多机会深入民间面对大众。 在五光十色的红尘中,我们要如何把握、把持自己,而不犯男女这一条戒呢? 首先,要了解男女感情的事是不净的、污染的、罪恶的,是会给彼此带来无穷痛苦的,所以我们不要沾染。 面对女众,如果起一个念头:“这个女众不错”,想接近她,跟她互动、谈话,或者email、电话来往,当起这个心念的时候,立刻就要发觉,而且要立刻降服它;不要借故互动、谈话,电话、email等等,千万不可。 事情的发生,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由微细的念头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等到真正发现的时候,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要防微杜渐,当我们起了想接近她、和她互动的念头时,就应该立刻降服。 所谓:世人求爱,刀口舐蜜,初尝滋味,已近割舌,所得甚少,所失甚大。 一个人如果追求爱情、男女相处的滋味,一开始尝到滋味觉得甜蜜,但是马上就要割到舌头了。 得到的很少,失去的却很多。 因为那个时候想要脱离,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进一步说:世人得爱,如入火宅,烦恼自生,清凉不再,其步亦艰,其退亦难。 如果得到了男女之爱,就像进入燃烧的房屋里,这样能够得到清凉吗? 犹如被火燃烧的痛苦,烦恼自自然然就来临了,显现了,想要清凉、自在,已经不可能了;想要前进,很艰难,想要退后也不可能了,因为被爱情的枷锁锁住了,摆脱不掉了。 当然,年纪较大、结过婚的,就晓得男女爱情的痛苦、不可乐。 没结过婚,甚至还没谈过恋爱的,可能会幻想:“男女相处,不晓得多么有滋味。 ”所以必须去思维男女感情的污秽不净、痛苦无边,千万不要落入男女感情的陷阱。 以戒律来讲,是从事上要求我们不可这样、不可那样;但是事上要求,往往比不过我们的业力。 那就要进一步从理上去理解,为什么不可这样、不可那样,道理明白了,就会逐渐没有那个心。 就像《了凡四训》里讲的,要改变不好的习气,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事上改变;第二,从理上改变;第三,从心上改变。 戒是从事上改。 了解佛陀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戒条,我们必须持守的原因在哪里,这是从理上去理解。 事上防范,理上也理解,就能从心上去除。 二、背熟法义,训练讲习要住持佛法,传承佛法,首先要深入法义,才能够“自信教人信”。 因此,不论是经典上的,还是祖师著作上的,相关的法语都要尽量去背。 现在大家还年轻,记忆力好,所以能背尽量背。 不过,背了之后如果没使用,慢慢就不想背了;不背就忘记了——背了忘,忘了再背,背了又忘。 那怎么办呢? 就要有让自己讲的机会。 讲的机会,可以从小的场合训练,逐渐到大的场合。 小的场合,比如在寮房里,师兄弟之间,定个时间,互相研讨;或者拟定一个题目,去找资料,组织纲目,去研讨。 慢慢地,面对少数信众,之后再面对大众,一步一步训练。 三、为人处世依照《宗风·俗谛》为人处世,基本上依照《宗风·俗谛》,要把它背得滚瓜烂熟。 《宗风》的核心就是第一条:“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那要怎么做呢?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让美归功”“分怨共过”,这几个重点,如果时常提醒,不知不觉气质就会转化,在和大众互动时,就会让大众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好。 (一)两个“和”,两个“谦”此外,有两个“和”,两个“谦”。 两个“和”,就是说话和气,态度和蔼。 人与人互动,无非就是说话和态度。 说话过于急躁,或者过于刚强,或者过于高傲,人家会不喜欢。 如果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对方一定感受得到,也会欢喜。 所以,说话要掌握两个“和”——说话和气,态度和蔼。 两个“谦”,就是谦虚、谦让。 谦虚,才能得到人家的恭敬,也才能学到东西。 纵然自己有再高的位置、再大的成就,都要谦让,这是一种德行的涵养。 (二)几个“不”还有几个“不”:不情绪,不脾气,不抱怨,不牢骚,不责备。 平常没事,就不多话,不多事,不攀缘。 没事不要找事,没话不要找话。 对信众,也不要攀缘。 尤其是常住众,不可以特别地和某个莲友来往,这等于自己脱离常住,去建立自己的名、利、权位。 同时,要坦然面对各种人事和环境。 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人事,都不是外来的,都是和我们相应的:若是好因好缘,那是我们的福报;若是恶因孽缘,那也是我们过去世累积的业障。 所以,我们都要坦然面对,而不是盼望另外的境界。 如果没有那个福报,所希望的境界不可能出现;若业障来的话,更不可能有好的境界。 所以要坦然面对当下的境界,时刻保持一份纯净、平静、沉静的心,就是净宗师父常讲的,沉静、平静,心平气和。 在心平气和、宁静的心境当中,就会体悟到宇宙的真理,体悟到本来的佛性。 当然,净土法门不是以这个为主——再怎样体会,甚至明心见性,还是罪恶生死凡夫。 净宗法师总结感恩上人慈悲开示,我说三点:第一,恭喜大家受戒圆满;第二,把上人对我们的慈悲教示铭记心中,依教奉行;第三,希望大家感受到双肩上深重的责任。 我们在弘愿寺——专修念佛的道场出家,又在香积寺——善导大师的纪念堂、净土宗的祖庭受戒,今天又在悟真寺——净土宗根本道场、善导大师开宗立教的地方接受上人的慈悲开示,各位的福报、因缘很好,责任也非常重大。 希望大家有所感悟,行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0-04-06 03:36:1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