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自性无对立,凡夫妄分别 内容: 非浊者,云有则不受一尘。 非清者,云无则不舍一法。 无背者,纵之则无所从去。 无向者,迎之则无所从来。 言即此灵明湛寂者,不可以清浊向背求也。 举清浊向背,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 好,先看这几句。 表达这种心性的情形都很难正面给出一个定义,所以常常用一种否定性的语句来表达。 非浊非清,浊就是有的意思,具足一切法,就叫有。 这个心性当中是非有,那为什么叫非有呢? 非有、非浊就是不染一尘的意思。 这个自性,离开一切法的差别之相,所以非浊。 说它是有,主要是从假谛、俗谛的层面,从缘起法的角度,说心性是有。 但有的当下,它不受一尘。 不受一尘就是它是真谛。 所以既然是不立一尘,它就是非有,非有就没有浊,何浊之有? 这里就用这样的表达形式,既不能说心性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无。 说有呢,它不受一尘,就叫非有、非浊;但你也不能说它是无,即是非清,就是你不能执著认为它是无。 为什么呢? 云无,则不舍一法。 无就是空,不立一尘才叫空,但是我们自性具足一切功德、具足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具足一切法。 它不是断空,不是顽空,所以你不能说它是空,空则不舍一法,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为我们自性具足一切法就叫如来藏,所以不舍一法就叫非空。 我们再来看无背者,纵之则无所从去这句话。 无背就是没有背离,舍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就叫背。 如果有这种情况才能说有背,但实际上,想放纵心性出去,是无所从去,没有一个去来的东西。 因为一切法mdash;mdash;一切空间、一切世界都是在我们自性里面,没有说从这里到那里有一个主客体空间的东西,在现象上有从南到北,但是在自性的本体方面没有东南西北,所以佛才说西方净土就在当处,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等证到了念佛三昧,不离跬步,当下地面就涌出四色的莲华,不出庭院就有七重行树围绕。 你想纵、想背,想去什么地方,到哪儿去呀? 当下就是啊,所以就叫无背。 无向就是我们的心性非从远处来,无处可迎。 如果你真有迎的话,它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来,才可以叫做向。 但实际上,它是无形无住啊,就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最后就是说,我们自性的那种灵觉光明和湛然寂静的心体,没有来去,没有背向,不可以用空有、向背去求。 标举这个清浊、向背,实际上也就包含着其他的善和恶、圣和凡、有和无、生和灭、增和减、一和异呀。 在这样一个对待的法里面,去求灵明湛寂的心体,也是不可得的。 比如善恶、凡圣,孟子讲性善论,但你看幽溪尊者传灯就写了个性恶论。 讲性善、性恶,你都不能说他错。 孟子是从事造的这一边来说性善,那天台祖师从理具的这一边来说有性恶,这两者它都能够成立的。 但是在湛寂的心体当中,是离开了善恶的。 善不能成立,恶就没有它存在的余地,这就是宗门祖师的廓然无圣。 梁武帝总觉得有圣凡,达摩祖师则廓然无圣,截断你圣凡的对待之心。 所以这些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都是我们凡夫分别出来的。 凡夫分别出来的这些言说,都是名相上的假立,是妄念所施设出来的,没有实际的东西,本质上是不可得的。 以上是谈这个问题。 注释: 廓然无圣:廓然,指大悟之境地。 此大悟之境界无凡圣之区别,既不舍凡,亦不求圣,称为廓然无圣。 此词的缘起为菩提达摩与梁武帝所作之问答。 或称此一公案为圣谛第一义、达摩廓然。 发布时间:2020-02-27 12:00:1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