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内容: 真如禅寺结夏安居讲经法会 2009-6-16【第一天】和尚慈悲! 大众师慈悲! 很高兴这次纯闻大和尚邀请我上云居山,在真如禅寺跟大众师共同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部经呢在我们一般的说为救命真经,这个救命啊,不是救我们的色身性命,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所谓救命经啊,因为我们都迷了,迷了我们的真心,迷了我们的性体,这部经能启发我们,能够使我们恢复本性。 金刚呢,是宝贝,咱们都知道金刚钻石它能破坏一切物质,咱们经常说金刚钻啊,就是这个意思,它很坚硬,一切物质不能破坏它,它坚、利、明。 坚,指坚固,它的体非常坚固。 利,是锋利,能破坏一切。 在众生本具的,诸佛成就我们的那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德性,无法形容,于是历代祖师、西天东土的诸位大德说这部般若波罗蜜经时,加个金刚来形容,一者拿金刚来做比,意思是那个般若智慧呢就像金刚一样。 这个形容虽然不很恰当,但没有另外的一个更好的形容了,再者以示区别,它不是心经。 般若的涵义:般若是印度话,不是中国话。 印度叫般若,华言即智慧。 这智慧是说我们每一位都有与佛无二无别的平等智慧。 那是实相为体,般若体是实相啊,不是本具有的,是修成的。 虽然是六道轮转,而它没受损害。 不为一切事物所伤害,拿金刚形容般若就是这个意思啊。 其实我们在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在这个六道轮转当中,体性不失,没受伤害。 就像金刚那么坚固似的,这就是般若。 但是般若的涵义很多,这是体。 它还有用啊,用就是观照的意思。 观照是能破一切惑,用你观想的力量,照破一切无明黑暗。 用般若,我们的惑业、一切的灾难,都能断除,都能照破。 用智慧,一切烦恼都能消灭。 就像这部经用金刚来形容。 能破坏一切烦恼,不让烦恼把你迷惑。 这是般若意。 般若就是智慧。 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 波罗蜜就是这个智慧,般若的功能。 这个般若的功能,能达到什么呢? 能够把我们这些在生死此岸的凡夫,苦难的凡夫,运送到般若的彼岸。 我们现在在生死轮转当中,就是在生死海中。 能渡到智慧的彼岸,断除一切烦恼流,达到涅槃,这叫波罗蜜。 经不是印度话,经是中国话,比如咱们有四书五经。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皇帝跟大臣想用我们中国的经典来形容佛经。 用我们本土这个常用的四书五经的这个经来形容佛所说的法。 由于这个经呢像一个镜子,能照一些形象,我们金刚般若波罗蜜啊,是我们心中的形象。 经者,法也,法乃不变义。 经常不变,就是说我们佛所说的法,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法界、四圣法界如是,六道轮回亦如是。 圣人四法界,凡夫六道轮回是六凡法界,合起来十法界。 这是十界众生共所遵守的。 轨持,从文字上讲,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有个轨道所循,你就顺这个轨道走。 能使众生明白,悟解就是能使众生开悟。 能够明白,能够使你自性发挥出来,保证你自性不失。 常,乃过去的法则,就像人生了必定死。 这是固定的法则。 这是经常不变的,还有不死的吗? 没有,万古不异的常道就是常。 就叫经。 又者经当路径讲,就是这一法是入圣道的,必须得经过般若的智慧。 所以把它合起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讲怎么样入佛入圣道的,凡夫不是要了生死吗? 了生死你就按着正常的道路走,你能达到出离生死。 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了生死的要道。 那么金刚经以什么为它的宗旨? 金刚经是无相法门,这个经的宗旨,就是以无相为宗旨。 再就我们本土说,我们禅宗都遵守此经。 不着一切相,一切无着,那么本经金刚般若波罗蜜说无相法门,体性无相。 它的妙用呢? 妙用就是方便,什么是它的妙用? 无着。 无着啊。 本经在须菩提开始请佛说法的时候,他要求佛给他解答:云何住心? 云何降伏其心? 说我这个心,不能定下来。 这个定是大定啊。 二乘修的定力已经很大了。 但是那个定只修了一半,不是佛的定力,这个指的是大定。 大定啊。 因为本来就无相,换句话说,本来就常在定中。 无相就是无不定。 但是不住是形容方便的意思,不住于此岸,不住于彼岸,也不住于中流,一切无住。 怎么样来形容它,以六相来形容。 哪六相? 就是金刚经最后念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叫六相。 梦幻泡影、露电,拿这个来形容,就是方便的方便。 这个方便起什么作用呢? 要我们破我相,不要执着于我。 我不存在的。 这个我像石火电光似的,一晃就消失了。 谁把做梦当做是真事啊? 做梦是假的,你做梦发了大财了,醒了什么都没有。 有这样想法的人么? 确实是有。 其实啊,人差不多都这样的,就在那儿做幻想的梦,所以你能看到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这就是很简单的看破、放下、自在。 你能看得破一切世间事物,包括你的肉体,知道全是假的,如石火电光似的。 人活短短几十年,最多一百年。 更多一点时间,还不是得死亡? 这个寿命是极简短的。 那过去人寿命千岁就是像我们一百年一样的。 所以,此经说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要在那儿迷迷糊糊的妄想。 这类事物很多,你经常听到的,有些人经常幻想,说破这一切相。 破诸法之相。 法相都要破,那非法相就更要破了。 都要破除,我相,法相,一切的非法相,都要破除。 不是破除,是它本来就是虚妄的。 你何必执着,所以要你悟得实相。 这就是本经的最主要的意思。 什么是金刚经的体性? 无相为金刚经的宗旨。 没有体,无住,不住。 一切法无着,就是诸法实体。 什么是用? 这就不可思议了,非常微妙。 最近一向我尽讲妙,讲妙法莲华经的妙,讲大行普贤菩萨行愿品,都是微妙啊,这个微妙就是妙有,有为它的妙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作用,作用不同,看你想做什么。 我们从香港到深圳,到我们真如寺,都在用,但是我们此地的用就不同了,怎样不同了呢? 用在了生死。 那香港、深圳整个用在发财,做贸易,怎么样发大财。 这个对我们来说全都是假的,把它看成了梦幻泡影。 我们的用,用在什么呢? 了生死。 生死本来是假的呀。 你迷了,所以你就被它所迷惑住了。 你就了不了了。 那金刚经就是专破这个的,专为了生死的。 你要能把你的心,真心用功。 我们经常一进来,我们常常讲念佛,是念谁啊? 你们说是谁啊? 性空寂。 能念的是性空寂。 所念的佛也是性空寂。 像我们禅宗打的机锋转语,类似这样的说法很多,像我们前面贴在禅堂的那个标语牌,念佛是谁,谁在念佛? 当你悟得了,你怎么答都对。 当你迷的时候,怎么答都不对。 因为但有言说都无实意,只要你说出来就不是,话头,我看见参话头,大家想想话头是什么? 当你没说话没作意、没有语言那个前头是什么? 心是什么? 这就是所参的话头,此部经须菩提问佛: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 我引证初祖对二祖,初祖对二祖时说。 慧可大师参初祖的时候,下大雪,在大雪地站着,站了三天。 达摩祖师问他:你在干什么呢? 二祖说我向大师求法呀。 达摩祖师怎么说呢? 说:汝轻心,慢心,这样能求法? 二祖慧可大师受了刺激,我已经在雪地站了三天三夜,祖师还说我轻心慢心,在刺激之下,拔出戒刀把臂膀给断了,古来公案说:立雪断臂,断了膀子那痛得不得了,说;心不安哪,请祖师帮我安心,他说初祖啊我的心不安,请初祖帮我安心,初祖就跟他说:将心来,我与汝安。 是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二祖就找,哪里啊? 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何处是心呢? 二祖就答复初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 我找我心找不到。 初祖说:我与汝安心已竟。 二祖就开悟了,开悟了就血不流了,也不痛了,为什么突然间一明白就不痛了呢? 如果我们诸位道友害病也好,或者受到伤害,感觉到痛,你观一下吧,谁在痛啊? 在这个时间你把你的心,能觉悟的这个觉性,跟你这个肉体的体分开,这就是经上所说的:有觉觉痛,无痛痛觉。 你有个感觉觉得痛,这个痛啊绝对是痛不到你的感觉。 所以不能开悟啊,开悟则当下痛苦减轻。 实验一下,当你有时侯的肉体你指挥不灵,这个右胳膊抬不起来了不能动,你说这个身体属于你的不属于你的? 属于你的,你为什么指挥不灵? 不属于你的,它跟你就没关系,但是我们每个道友说话都是:我的,我的胳膊。 我的胳膊不是我啊,这个道理想过没有? 我的脑壳,我的,不是我,是我的! 这个我的桌子,我的板凳,我的,我的身体,我的决不是我。 那我在哪里啊? 在我们的禅堂,道友们天天参这个问题,以前有二位老修行,在终南山里修行,二十多年了快三十年了,有一位道友感觉无所得,说:在这山里的修行啊,不如下山参学参学。 他准备下山去参学参学。 可另一个道友说:咱们已经修行差不多了,你不要下山,就在这里继续用功! 这个道友不听,从终南山下来,到了陕西长安的潼关。 夜间住在店里头,大概走得太疲乏,这一打坐他就入了定了。 他这一入定好了,第二天也没看见动,第三天还在定中。 店主人一看没气了,他是个和尚找谁去啊? 就把他干脆抬出去烧了。 这一烧麻烦就大了,一到晚上他就回来了。 他说:我在哪里? 我在哪里啊? 他的神识找不到肉体了,因为店主人把他烧了。 这个就传开了:这个店里闹鬼了! 没人敢住了,传来传去,山里头那个跟他同修的道友就说:我那个道友可能遇难了,就顺着他走的足迹找,找到这个店里头。 到了店里头就跟这个店主说:前一向是不是有个老师傅在这住着? 店主也很坦白,说:不错呀,他死了。 找不着人负责,没办法,只有把他烧了,火化了。 他天天晚上回来说:我在哪里啊? 我在哪里啊? 没办法,这个师傅跟他说:我把这个鬼给你收了,你的生意就好做了。 店主人当然很高兴了,说:请师傅慈悲吧,把他收了。 但是我有个条件,什么条件哪,就是一堆劈柴,准备一口大缸,缸里头装满水。 主人说:好,这容易做到。 他搬口大缸来,装满一缸水,搬到住房外边,用一堆劈柴架起来,到晚上了,师傅说:你把那劈柴给我架好,把火点着了。 夜间就见到那鬼又来了,说:我在哪里? 我在哪里? 他这个道友就跟他说:在火里。 他到火里找,没找到。 没有啊。 又跟他说:在水缸里。 他沿着水缸找,找不到,说:水里也没有啊。 他这个道友跟他说:你入火不焚,到了火里烧不死你,入水不淹,到了水里淹不死你,你要我做什么啊? 那个道友一下子开悟了,说:谢谢,就成道了! 大家理解吗? 入火不焚,入水不淹,你要我做什么? 大家都固执,执着有个我,放不下,其实没有我。 都是我的,我的,不是我。 每位道友听听:我的鼻子,我的眼睛。 眼睛不是你。 鼻子不是你。 说我的身体,身体也不是你。 那离开这些的我在哪里? 天天参,参吧,究竟有没有我? 因为是无相,《金刚经》就专门破相的,所以须菩提向佛请问:怎么样才能达到成就法身呢,云何我的心安住,怎么样让我的心住下来? 佛就答复他: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 你应当作如是观。 其实这个时候须菩提已经大彻大悟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道友就是降伏不了我们的心。 参啊参,参的目的就是要明白,参明白了他就知道了。 这个话头很多啦,诸位道友整天的在禅堂里参,当时我最初到鼓山才十六岁,我记得有一天老和尚在放完香讲开示的时候,那时候年纪小,老和尚讲很多开示都不知道,就是在后头那一打板参! 参! 参! 这个参我记得,到现在还记得,参! 参的含义就是你没明白,你要用功,要去学,但是有理上的,有事上的,禅宗的参是理上的,理上的能顿悟,就明心了,见性了。 你的妙用呢? 你能起妙用吗? 你要还有方便,你得达到无相,破参了、无相了,还有个方便善巧无住呢? 菩萨要行菩萨道啊,你没有无住的善巧方便,就是你开悟了,破了参了,你离行菩萨道相当远,所以要修《华严》你就明白了。 这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在理上你大彻大悟,在事上你还得渐修,我们六祖大师,他讲经不识字,你得先给他念一遍,但是他能跟你讲,讲得非常深入,你虽然认得字但你不会讲,讲不到他那么深奥,他虽然不认字但他会讲。 但他必须人家先给他念一遍他才讲,这就是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没有善巧方便,没有神通妙用。 我心里想,六祖已经大彻大悟了,为什么还在猎人堆里混了十五,十六年逃避难,说明了理虽顿悟啊事须渐修,没有神通,有人追杀他,为了争夺那个祖位。 他虽然顿悟,却没有产生妙用,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所以虽说是明心见性了,是否就成佛了? 不错,理上成了,事上不显妙用,学《华严经》,华严经这些例子很多,五明菩萨,为什么要学五明? 工巧明,哪样工巧你不会,你就是不懂,这个问题我在北京跟那个以前燕京的老燕京大学的教授叫李恩泽教授,是个老教授,这个我跟他讲,他讲得头头道道,佛经他全都能讲,也能懂,我跟他散步,我住在北海公园,泥水匠在那儿砌墙,我说:李老教授啊你去拿块砖给我砌一砌,他说不行我不会,大学教授你只在理上行,就是砌个砖修个墙,你那个时候刀一拿,就知道你内行不内行。 因为你没学过,每一门的技术你不学就不会,因此我们学教义的人,理上明白了事上要锻炼。 哪一门你没学,哪一门你就不会用。 为什么在华严经上说五明菩萨要学工巧明。 你想到社会利众生,你没有工巧明你利不了。 这个就是宗旨是无相的。 但是菩萨的智慧还得有方便善巧啊。 他从无相而起的不住方便善巧。 把一切法看成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方便的善巧的方便。 所以,我们参入无生理的道友们。 理上我们能够顿悟,事上我们要渐渐的修。 明理有几种,有证得的,有学得的。 证得的就是我们一坐几十年,豁然贯通。 一件一件事物去学,历练明白的,这样子叫五明菩萨。 开悟起修,那成道就非常地快。 顿悟像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历练;一个善知识没参到,那个善知识所具足的你就不知道,所以必须一位一位,一位一位地参,参到最后文殊菩萨才叫他参普贤菩萨,才入普贤行。 普贤行门是无量无住的方便善巧,这个方便善巧是宗旨上无相而来的。 这部经里最主要的一点是让你悟理见性。 金刚经主要是教授我们,让我们明白佛的道理不是一般的道理。 见性,见性成佛,跟那个理具成佛不一样。 每个众生都是佛,那是理具,有佛性,但是没见着。 参禅的见到了悟得了,但是还没产生妙用,还得修,妙用才能利益众生,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不利益众生成佛的,没有。 此部经专讲明心见性,学这部经我们就可以自己见自己的本性,能悟到自己的本性,可不要落在文字。 文字只是善巧方便,是一个工具。 参禅的时候要提起疑情,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但是你学金刚经你可不要起疑心呢,你疑心金刚经是假的,那可就错了。 金刚经可是真的。 我们记得有个老和尚生病了,身体不好,感觉痛苦。 他弟子说:师傅你不是修假观吗? 假观一修就不痛了。 老和尚说:观是假的,痛可是真的。 这是反过来教化他,告诉你观是假的,痛是真的,痛是假的,观可是真的! 翻过来了,这是没讲金刚经前,跟大家漫谈一下。 我们要学好金刚经,你也得会学。 会学,就是明白法的道理,明白法的道理,第一个见到的是什么心呢? 你得有信心哩。 你学金刚经没信心,那你学不进去啊! 相信佛说的金刚经是真的,不是假的,接受金刚经的教授,依着经中所说的法去修行,你就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呢? 得到解脱,你就没有障碍。 解脱的含义是什么呢? 没得烦恼了,遇到什么事,知道它是假的,就过去了。 过去就没有了。 这句话,社会上都说:过去了,就没有了。 但是,它过去了还要把它拉回来,他还留恋它。 每个人都在想过去,但过去的没有了,没有你还想着什么? 想也拉不回来了! 过去就没有了,那对过去应该怎么样呢! 你放下吧! 过去了嘛! 过去没有了,你想也白想,昨天的事,昨天的事没有了,今天说今天的,今天不住啊! 现在是早晨,一会就中午了,中午就下午,又没有了。 就是这样。 懂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知道什么呢! 知道一切法是善巧方便。 所以学法就是要知道一个方法而己。 不知道怎么做好,就得学,学了,照着佛所教授我们的去做。 如是的思惟。 现在我们开始讲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是过去无论那部佛经,前头都如是说:佛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说的什么法。 这些话不是佛说的,是阿难尊者记的。 他说如是,只是说这部金刚经是我亲自听到的。 如是我闻,就是说这部金刚经是我亲耳听到的。 什么时候听到的? 佛说法的时候。 我在场听到的时候,就这个时候。 为什么没有确定时间? 佛说法传到我们现在,这中间隔了两千多年啦! 两千五百多年,这个时间没有一定的标准。 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是早晨九点钟到十点钟,那美国这是夜间,你说是那天啊! 没有定体的。 拿我们来说,拿阳历计算,拿阴历计算,两个就错了一个月,你说算什么时候? 所以,佛说法呢,这点呢,非常的善巧,非常微妙,什么时候,就是我现在这个时候,说、听的一时。 在什么地方说的呢! 佛是说法的主。 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修的园合起来的地点。 佛说法大多数在这个地点。 这是个园林,佛的精舍。 有哪些人听? 有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是常随佛众,佛在那里说法,这千二百五十人来了,所以,这个法可信。 如是呢! 是指法的体说,不变,永远不变,就叫如,没有过患、没有是非这叫是。 这个法,它的体,法的体永远不变,金刚般若波罗蜜永远不变,永远都是金刚般若波罗蜜。 离过觉非就叫是,就是对的。 我闻,就是阿难自己说的,是我亲耳听到的。 阿难说:这部经是我亲耳听到的。 这个我,不计较,因为阿难证得空义,证得空义了,无我之我,那你虽说世间立法,必须得说个我啊! 谁记的,什么时候说过? 我不要起执着就是这了。 是我亲自听到的,不是假的,证明这个法可信。 所以佛说法都是一时,没有年月,没有不同的时间,因缘和合就说。 我们这个一时,也跟阿难的一时一样的。 大家集合到一起,学习般若波罗蜜。 佛呢! 是印度话,印度叫佛陀耶,我们翻译为觉者,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佛是自觉,说法,让众生都觉悟,自己成就了,他也成就了。 佛是说法的主。 在什么地点说? 在舍卫国。 在北印度啊,这地点是现在的北印度。 祗树给孤独园,就是佛当时所居住的精舍,祗陀太子的树,孤独园长者的园。 合起来供养佛的。 还有哪些人听,听众都是哪些人? 是大比丘等。 有好多? 千二百五十人众,这叫佛的常随众,佛经中多有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仅仅华严经、地藏经除外。 华严经没有比丘,没有千二百五十人,还有地藏经,也没有千二百五十人,只因佛在忉利天说的,不是在人间说的。 大比丘,为何比丘加个大字呢? 这一批比丘随佛久了,出家久了,戒腊,就是受戒的时间长了,德高望重,都是阿罗汉,千二百五十人,没有一个凡夫僧,所以都是大阿罗汉。 尔时世尊,食时。 到了吃饭的时候哩! 着衣持钵,披上衣;到街上、村落乞食的时候得搭上衣,得搭上大衣。 钵就是吃饭的饭碗,印度叫钵多罗,此云应量器。 在我们这就是饭碗。 饭碗就是吃饭的工具。 到了吃饭的时候,佛也要到外面化缘去乞食。 到了舍卫城乞食,也是像平常一样哩,一家家乞,乞足了,回到精舍用斋。 吃完饭了,把衣钵收起来洗干净。 洗了足敷座而坐。 吃完饭,佛就拿草一铺静坐了。 就在这个时间。 那么,这段也讲一讲这个金刚经说法最开始的时候,从乞食开始。 乞食不叫讨饭,其实乞就是乞讨,向众生乞讨饮食。 这是想说,般若经跟平常一样的,跟那部经都是一样的,也没什么甚深,没什么大小,没什么差别。 佛法如是世间相常住,就是这样的。 这最深妙的法,就在于平常生活当中,并不是很特殊,也不要标奇立异,就是在你时常入出日用之间。 说这部经开始的时候,佛象往常是一样的,到吃饭的时候披大衣到城里化缘,化完饮食,回到自己住处,坐定了吃饭。 吃饱了,把钵洗完了,把它收拾干净,铺草而坐。 就在这个时候。 咱讲讲这个意思,是述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因由。 这个因由就是以乞食开始的。 般若波罗蜜这种妙法啊,跟平常日用之间没有什么差别。 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佛、世尊、天人师等,都是佛十号中的一号。 乞食,佛也是日常吃两顿饭,都要自己去乞食,有时候日中一食。 那时候乞食,不是自己煮饭,都到人家那乞讨去,等人家都做好饭了,向人家那里讨一钵饭来吃,吃完了,坐那,这叫正命食。 乞食的意思,第一含着不要懈怠,使那个懈怠的人生起惭愧心。 第二,我是一个讨饭的,向人家求饮食,不要贡高我漫,因为自己也没有种,也没有收割,这是第二个意思,消除你我慢贡高。 佛在乞食的时候,含着最大的意义就是布施,让众生得福,让众生能见到佛,消灭业障,凡是能见到佛的都能获得利益。 正有这三大好处,这个次第乞食要平等。 佛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地乞食,不是这家生活好一点,吃的饮食好一点,我专到这家化,这是不可以的。 这家贫苦一点,我给他种善根,我专到他家化,也不可以。 佛曾批评舍利弗和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乞食专找穷的人,甚至自己吃饭都困难的人家。 迦叶尊者专去化他,什么意思呢! 他说这些人啊,没得福报,很困难,我给他们培福。 迦叶尊者专化穷人不化富人,舍利弗就跟他相反的,专化有钱的人。 那舍利弗不是想吃好,不是这个意思,他说:他今生的富贵,他如果不布施,不供养僧众,来生不见得还富有,我让他保持富贵。 佛说这两种都不对。 应遇到什么就吃什么,平等乞食,平等化度,不分贫富贵贱,平等乞化。 但是规定,最多不准超过七家,七家都不给你,那今天你就不要吃了,你托空钵就回去了。 只能讨七家,不是一直等着要要要,那你要上一天,那还行啊。 不是这样的。 佛规定的,不许超过七家。 你到这家人家不供给你,你就走吧,到二家去,二家人家没烧熟,或者没做,或人家里头没有人,那你站了半天,也没什么人理你,那你就到第三家去。 但是到了第七家也没有,你就不许再要了。 过去我们有个尊者,过去他就不布施,他虽然成了阿罗汉,但常时托空钵。 印度有句话:罗汉托空钵。 证得了阿罗汉果,都得不到人家供给他饮食,经常就挨饿。 没人供养他,为什么呢? 他过去就没有布施。 佛说的那个因缘就是千二百五十弟子当中的例子。 就是说的日常的生活。 现在佛乞完食了,洗完钵了跟大众一样地敷草而坐,草铺好了就坐下来了。 就在这个时间,长老须菩提即在大众中从坐而起。 这说明了这些大阿罗汉都是乞食的。 时间就是吃饭还没过午的时间。 乞完食,大家都吃完饭了,洗完钵,大家都团坐到一起的时候须菩提请法了,这是说法因缘。 乞食的开始,这是这部经说法的因缘开始。 在这个时候大众中的长老须菩提从他自己的座位起来把衣服整理整理:披着衣,调整一下,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单跪,就是单膝跪下。 合掌恭敬,请法尊敬的礼貌。 这个时候须菩提长老在大众之中是上首大弟子,跟佛出家多年了,证得阿罗汉果。 他请法有请法的规矩,请法的礼节,把这衣放下,这个衣放到底下,那个时候是双披肩,把这衣这么一抄,右膝着地,都是单膝啊,不是双膝,咱们脆的是双膝,那时候都是单膝脆着,右膝着地向佛就请法。 希有! 世尊! 他在合掌请法先赞叹,赞叹什么呢! 说很难得啊,世尊! 大家看看,天天如是,乞食,洗钵,完了静坐。 那今天须菩提开了悟了,也是又开了悟了,他自己赶紧偏袒右肩,他赞叹,他说世尊啊! 很稀有! 很珍贵! 很不可思议! 就是这样子稀有! 世尊! 这是请法必须具足的五种威仪,第一个从坐而起,第二个把衣服端正一下,就严肃一下,第三个偏袒右肩,第四个右膝着地合掌,瞻仰佛,目不转睛,一心恭敬来请问:世尊啊,这很难得,很稀有! 这么个机会,就称稀有。 那我向佛请问: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了三藐三菩提心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以前学经看到这段的时候,须菩提跟佛二十多年了,从出家到证得大阿罗汉,经常在佛的身边啊,为什么突然间成为稀有,这是他开了悟了。 开了悟了,心里头突然间产生了一种境界,认识到自己,就是向大乘发展。 向大乘发展,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呢,就是他体性自如,如,如者,就是如如不动,那认识到佛虽然在人间而本无来去,没有来,来即无来,如来这个意思就是这么个含义。 如是体,来是用,佛本来不动的,应众生机来到人间护念哩。 这地方再加上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说佛以不可思议的法来护持这些个众生,这就是菩萨,就是以不可思议的法来护念众生,护念诸大菩萨,这是须菩提开悟了。 他跟佛二三十年了,他发现佛是善护念众生的,善付嘱诸众生的,这佛天天都是如是乞食,如是化斋那一般见惯了,突然间感觉不同了,那他赞叹佛:佛呀! 你希望众生很快都成佛! 那以前须菩提为什么没这个念呢,因为以前须菩提还没发菩提心,这是须菩提的菩提心成就了,就有这个感觉。 这个中间说:佛呀! 你把这一切大法,佛最甚深的大法付给诸菩萨,让菩萨去救度有情,使佛法永远不断。 菩萨呢,叫菩提萨埵,具足了说,翻译华言就是觉有情,让一切有情都能觉悟。 都能觉悟,觉悟了,就情断了,智慧就增长了。 一切初发菩提心的人应该怎么办? 须菩提跟佛二三十年了,今天突然间开了悟了,发了菩提心,向佛请法,说:佛,您是要使一切众生都觉悟,都能成佛! 因为须菩提跟佛二三十年,天天佛都如是啊,今天须菩提感觉不同了,这是须菩提的菩提心增长了。 他说:要想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话,行菩萨道,怎么来降伏自己的心呢? 因为一切众生是躁动的,从来不停的,特别众生心,一天不晓得起几万次的妄想分别,骚扰不停的,今天这次法会当中须菩提他有特殊的发现,特别的感觉,才向佛请求,这就是这部经发起因缘。 这个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由须菩提发心,发大菩提心,请佛说这部的金钢般若波罗蜜经。 佛就赞叹他,赞叹他,佛言:善哉善哉。 佛说你问的太好了,问的太好了。 善哉善哉是好的意思啊! 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 象你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这个不是对二乘人,是指菩萨说的,佛专门给这些大心的众生,给他们,加持他们,给他们说法。 那须菩提跟佛二三十年,他以前没发生这个智慧,现在发生这个智慧,请佛说一说,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那佛就答复他了:汝今谛听啊! 你要问菩萨的成佛之道,菩萨法就是成佛之道,那你不能随随便便的听,得谛听。 谛就是实,谛理啊,谛实,审实而听,就得观心,就是嘱咐他,得用心听啊,得要谛听,谛听,如理思维,语言有真义,谛听,得如理思维真义,你要谛听谛听,我就跟你说,当为汝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如何住呢,应该如是住,应该如是降伏其心。 还没说你应该如以下所说的住心,要如以下所说的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唯然,是须菩提答复佛说的,是的,佛,您说吧,我一定的如理思维,好好的听,高高兴兴的听。 在这段文,佛一再地跟他说善哉善哉,这是赞叹他啊! 所问的问题非常重要,不但是须菩提,当时法会的那些个同道的阿罗汉人,对于未来,包括我们现在,也包括我们今天,能够全本解说这种法是很不容易的,传之有万世啊! 这个谛听一词啊,是叫须菩提用你的最高的智慧来听,不要用生灭心来听,换句话说,我要跟你说的,得用不生不灭的心。 金刚经就是不生不灭的法,要用不生不灭的心来听,就直指般若,要跟你说般若的法门,这个法门是不容易的,是成佛之道,依此法而行就能成佛,你能降伏其心,就是般若波罗蜜。 降伏其心,假使不如是,你要住在般若波罗蜜上来闻这个法,如果不住般若波罗蜜上,就是虚妄的,虚妄就不是真实的,那我说了你也得不到利益。 这就是无住生心,不住一切法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应无所住而降伏这个心,而降伏其心。 假使不能这样子,你住在虚妄境,住在妄境上,那你闻的法也成了妄心了。 要离开妄境,那就是安住无上菩提之道,发无上菩提之心。 佛这儿嘱咐须菩提,须菩提答:唯然。 对,我一定好好听,就这样。 唯然,世尊。 答复佛:我照佛所说,我很希望,很高兴,愿乐欲闻,佛还没说呢,佛还没说法,就是表示态度,须菩提先表个态度。 佛就告诉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呀,心很难被降伏。 那么佛就告诉须菩提,你不是问我吗,菩萨摩诃萨要行菩萨道,怎么样来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的是两个,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 佛把住心,降伏其心和着总答:很简单,不要执着,不要执相,应离开一切相而生心,也不要另外求。 什么是应住之法,没有,没有能住,没有所住,不要着相,要这样的降伏其心,因为发这种心的广大深远。 什么心呢,发菩提心。 咱平常的时候,每位道友,当你受三皈的时候,就是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的人就称为菩萨。 菩萨呢,是菩提萨埵,具足了说是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要一切众生都产生觉悟,觉悟就是明白,这个意思是非常的广,说是如果发了菩提心的人想要利益众生的话,那就应该先把自己的心降伏好,总的说,不要执着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是有相的法没有真实的,要能见到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执着相的人不能学金刚般若波罗蜜,要无执着的人才能学金刚般若波罗蜜,这是总说的。 佛就嘱咐须菩提:我要跟你说的时候,你要注意,一切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之中的大菩萨,应该怎么样度众生,怎么样降伏其心呢? 应该这样降伏其心。 以下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 时间过了吧,就讲到这儿。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时间到了。 发布时间:2018-04-26 19:37:0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