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内容: 现在我们在参学方面来讲,总要以规矩法则为尊。 常住上的主事人发起道心,讲经打七,弘扬佛法,实为稀有难得的因缘;诸位都不避风尘,不惮劳倦,这样的忙碌,也自愿地来参加,可见都有厌烦思静的心。 本来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有关,故有众生,终日忙碌,无一日休闲,稍作思惟,实乃无益。 但是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 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想要保佑他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 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斋供僧,或装佛像,或修庙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来生福报,因他不解无漏功德的可贵,故偏弃不行。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 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 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故《楞严经》中阿难尊者曰:不历僧祗获法身。 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什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 故以金银等七种宝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 乌龟息六是一比喻,因为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吃它,乌龟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统缩进壳里去,海狗见之咬它不着,空费一番辛苦,弃而他去,此时乌龟亦脱其险。 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着,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摄,返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 前两晚说过,宗门下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脱生死的根本。 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的。 如要想以讲经等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是很为难的。 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及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悟彻者,比宗门下少。 因为宗门下不但说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议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伟大的人才。 昔者灌溪尊者,是临济的徒弟,在临济勤学多年,未曾大彻大悟,乃去参方。 至末山尼僧处,其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问曰:上座是为游山玩景而来,抑是为佛法而来? 灌溪只得承认为佛法而来。 末山曰:既是为佛法而来,这里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则。 遂升座。 灌溪初揖而不拜。 末山问曰:上座今日离何处? 曰:路口。 末山曰:何不盖却? 溪无对,始礼拜。 溪问:如何是末山? 末山曰:不露顶。 曰:如何是末山主? 曰:非男女相。 溪乃喝曰:何不变去? 末山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什么? 灌溪不能答,于是伏膺,在该处做园头三年,后来大彻大悟。 灌溪上堂有云: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勺,末山娘娘处得半勺,共成一勺吃了,直至如今饱不饥! 故知灌溪虽是临济的徒弟,亦是末山的法嗣,可见尼众中也有这样惊世的人才,超人的手眼。 现在你们这样多的尼众,为什么不出来显显手眼,替前人表现正法呢? 须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堕,错过因缘。 古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 你我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者,只为不肯放下身心清净修学,而感受轮回,不得解脱。 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来静坐片时,希望漆桶脱落,共证无生法忍。 发布时间:2018-04-26 19:32:5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