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诚长老《无杂相》:大德行持 总在寻常 内容: 01、菩萨呀虚公喜与和尚说话,见有人来时便不说了。 某日和尚陪虚公到海会塔,虚公说:菩萨呀,注意呀!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心头坐。 要站稳脚跟,向无皮树上去。 02、直下承担和尚示:佛法高深不易明了,若不直下承担,只可因名会义。 大凡佛说、祖说、僧说,无非权巧方便,故应如是知。 境外无心,心外无境,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如是,此无上道。 03、佛法这里也有和尚有一个弟子,有一天要离开云居山真如寺,和尚挽留他一而再。 两三天后,他又到和尚那里辞行。 和尚开示道:唐朝鸟窠禅师有一个侍者,侍奉鸟窠禅师三年,整天除了日常事务、吃饭睡觉,没有学到东西,就要离开鸟窠禅师到外面去学习佛法。 鸟窠禅师告诉侍者,要学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 侍者问:您的佛法是什么样了呢? 禅师拿起挂在身边的一根布毛,轻轻一吹,侍者因此豁然大悟,后被人称为布毛禅师。 真要参学的话,这里就很好。 和尚的弟子还是坚持要走。 和尚说:你瞧不起人啦。 04、狮子吼一日,云居山,两个僧人犯规矩,在客堂里吵得没完没了。 和尚来了还是不依不饶,和尚随手拿起香板拍桌大啸:吼,屋宇震动,楼板尘飞,香板碎了,事也没了。 05、坚持禅七云居山真如寺每年有七个禅七。 有一年的七期维那、班首相续病倒了,常住的师父们就给和尚建议,干脆就结七算了,和尚回答:不行,就算剩我一个人也要打下去! 其音如雷。 等七期结束时才发现和尚累得吐血了。 06、以戒为师一日,法源寺。 侍者被蚊子咬了一口,不自觉地拍了一下。 和尚斥道:以戒为师,不能拍,一巴掌就没道风了,就不慈悲了。 07、妄想某师在佑民寺当僧值,没几天就跑回宝峰寺,跟和尚说那里的男男女女太多,搅得心神不宁,并请和尚加持。 和尚:靠自己。 某师:自己的力量不够。 和尚:妄想。 08、有为法和尚示:光讲不行,讲的那是假的,是空的,要靠实际功夫。 有为之法,用之可以,但不可执着,比如电器工具、电子工具,看了用了就放下,不可执着。 特别是男女相,当下一念:女人,也只是一个女人而已,一念之间有如过眼云烟。 09、看戏某日,侍者摇开电视,问和尚:看哪个频道? 和尚冷然道:看戏。 侍者惶然。 10、何处不是佛法和尚示:今诸戒子合和,请山僧上堂说法。 善男子谛听,汝看何处不是佛法? 纵目四观,天清地宁,山遥水远,寒来暑往,不紊其序。 顺个自然,不可挑肥拣瘦,常常念觉、念正、念净,时时澹泊,事事澹泊,平平常常,直直行去,随处触着撞着,无非本来面目,参得这个话头么? 11、平等慈悲某日,广济寺。 有居士来问:她的属下们在工作中形成了亲密关系,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用她的话叫不能看着他们往火坑里跳,要救他们于水火,很着急得不知怎么办。 和尚:管自己,不管别人,他非我不非,自非却成左。 只要他们把本份工作做好了,其它的个人生活与你没关系,那是个人的自由。 至于他做的好事自然有好报,坏事自然有恶报,自己作的自己受与别人没关系。 随缘帮助,佛不度无缘之人。 12、忏悔念佛某日,广济寺。 有居士问:一个月之内,总有一两次特别的因缘,吃肉了,犯戒了。 怎么办? 和尚:学孔子,见到杀的就不要吃,也就是吃三净肉。 做事就有应酬,在家居士能严格最好,不能的话就随缘一些。 心里放不下,就忏悔、念佛。 13、以戒为师和尚示:《梵纲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己,真是诸佛子。 虚公亦云,佛教世人持净戒,戒净庄严清净身,了知舍那心地印,生佛无殊一体真。 戒能止恶防非,戒能转凡成圣,汝等佛子,应信受奉持,以戒为师,慎勿放逸。 14、三余之功某师问及和尚家风,和尚回答:农禅并重,三余之功。 看大家没懂,接着解释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晴者雨之余、冬天雪之余、忙者闲之余。 有事时发心做事,在做事中参究,稍有闲暇一定要加功用行,不可放逸。 15、把住话头和尚示:参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话头,要发大愿心,修持这个法门三生不退,如此成佛决定可期。 今日参谁无力,明日再参;这个月无力,下个月再参;一年没力,两年再来,这就是一法。 万法归一,三生不退必定成佛。 16、供养认得的一九九九年到台湾省,有一个居士已经联系好了要供养宝峰寺一笔资金。 见面后,居士问和尚:大和尚还认得我吗? 和尚:不认得。 居士当下心性大变,所答应供养的款项也泡汤了。 后,随行弟子问和尚:和尚,您怎么会不认得她啊? 和尚说:认得。 那您怎么说不认得? 她供养的是‘我认得她’,而不是常住。 17、不当饭吃宝峰寺,某天午斋毕。 僧问:饭好不好吃? 和尚答:吃饭是滋养色身的,要作五观想。 而且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 古德云: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穿着一根纱。 《心经》中说: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分别心,无分别心是道。 18、歇即菩提和尚示: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讲一个歇字,所谓歇即菩提。 妄想一歇,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就是祖师。 19、心多心少广济寺,大众围绕。 和尚:多心好。 某师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 和尚:心多不乱就好。 20、佛心清净和尚示:佛心清净,不清净是妄想心,是非心、人我心、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都要除了,妄想心除了就是佛心。 21、愿海大施主某师问:方丈是一寺之主,在愿海中是什么角色? 和尚:愿海大施主。 某师:怎么说? 和尚:要用智慧来庄严道场;要用慈悲来培养僧格。 22、无杂相某师问:和尚佛事做得特别庄严,摄人心魄。 如何做到? 和尚:无杂相。 23、放下和尚示:学佛之后要懂得改造自己,把自己的烦恼心彻底改掉,万缘放下。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梵志拿花供佛,佛要他放下,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又喊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再讲放下。 他说,世尊啊,左手的花我放下了,右手的花我也放下了,还要我放下个什么呢? 佛言:放下妄想心吧。 大众要发大誓愿,把妄想心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把妄想放下,才能证菩提,才能教化众生,弘扬佛法,作大善知识去。 24、有相的某日,侍者拿了一串手珠跟和尚说:这是檀香手珠。 和尚闻了闻。 侍者说:给您念佛。 和尚:有相的。 25、妄想是垃圾和尚示:凡夫众生被六尘所染污,若是破了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执着,六根就能清净。 六根清净了,就没有妄想,就是常寂光净土。 这个土,不是山上的土,而是心地土,若是心地中到处都是垃圾,就是秽土,种种妄想就是垃圾。 26、心在哪里某居士到广济寺请和尚开示。 开示完毕,和尚说:菩萨呀,要记住啊。 居士:记在这里,并用手指指心脏。 人在有心,人死了心在哪里? 您说到哪? 打香板。 27、认识宾主和尚示:参话头最要紧的认识宾主。 很难用功像桥陈如尊者。 他就是因客尘二字悟道的。 不住是客意。 住名主人。 动是尘义。 空名主人。 虚空是不动不摇的。 客尘皆是妄想。 如果没有了妄想。 就是常住真心。 就是主人。 就是清净法身。 就是佛。 28、吃茶去和尚与众师在洗心禅寺方丈室。 某师问:话头怎么参? 和尚:吃茶去,在去字上;念佛是谁,在谁字上,这是落脚点。 29、参这个谁和尚示:赵州茶,云门饼,在禅宗公案里是一个很著名的佳言,所以叫吃茶去。 我们今天以这种机缘在这里吃茶、吃饼,会得这意思不呢? 会得就好! 会不得,就得参这吃茶的是谁? 吃饼的是谁? 就这样参下去。 就如吃花生来说,如你知道香味,那个是凡夫,如不知道,那个是木人、木石,要在知道不知道这两个极端的中心点,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本份事,就了了! 所以我们这吃茶就是这个原因,要了道,古人念念在道,句句无生,所以他一点就破了,我们这一点怎么点亦不破,那怎么办呢? 那么就是要不离开这个参,要参这个是谁,到底吃饼的是谁,要参这个话头,不要随季节转! 30、无分别和尚示:不分别,不妄想,不执着,佛法就在这个地方,心即是佛。 所谓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忍辱是最大的道行。 譬如人家讲你的坏话,要忍得住,不能和他吵,一吵就没有工夫了。 修行要这样下手,不能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不能改,这样修行有什么用? 所谓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实行。 出家求戒就是要修改,改就是改过,成佛不随便成的,改过必生智慧,把错的改过来就能产生智慧。 发布时间:2018-04-26 19:31:4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