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反观深究心佛一如 内容: 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 如心而住,无能无所。 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 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在这里谈到了观心法门,静坐时,当反观深究。 你开始念佛,当下这一声佛号即念,即这句佛号当下这一念,你就反观深究,追究它的来源。 能念的心是什么? 所念的佛是什么? 那么,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也了无所得。 就在了无所得当中,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实际上,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都是实相,以空印空,似水投水。 佛就是我当下这一念心,是心是佛。 既然佛就在我的内心完整具足,那一切佛都是我心里显现出来的,不假外求,不需要到外面去求。 这就是用一种智慧,叫慧观。 前面,我们在事相上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信心成就亦能往生。 但是,如果我们加上观力成就,观慧的力量成就,可以得到理一心,那你往生的品位就会增高。 你在这样的观慧当中,如真如自性而住,住在这里,也没有能所的对待,没有能念之心,没有所念之佛,心佛一如,能所打破。 能念的心是始觉之智,所念的佛是我们本觉之理,理和智和合,始本和合,我们清净本然之体朗然现前,唯一心故。 你能够如是谛观当下这一念心,一境三谛,一心三观,更无二念,当下就是清净本然之体现前。 那么,你可不就是修行三昧吗? 那么,我们看看修行三昧,可以跟大家沿用一下彻悟禅师的一个偈颂,他写过十首《一声佛号一声心》,这十首偈颂写得非常好,看这个声声心心。 一声佛号一声心,直下分明岂外寻,鞭影未劳频举示,白牛运出古黄金。 我们这句佛号举起来,这句佛号就是我们当下的妙明真心。 所以,就在当下能念的这句佛号当中,直下分明就是我们清净本然的心体,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朗然现前。 还要到外面去寻找吗? 直下分明岂外寻。 鞭影未劳频举示,对一个良马来说,不需要时时把鞭子举起来,它当下就明白,马上就跑得很快。 那么 鞭影未劳频举示指的是什么? 大白牛,大白牛比喻成摩诃衍、一乘法。 你发大菩提心来执持这句名号,就能运出古黄金。 古黄金就代表我们自性本具的,亘古亘今永恒存在的性德如来藏。 你每一声佛号,以菩提心去念,就运出了我们如来藏的功德古黄金。 这是一首,还有一个偈子。 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双忘趣转深,定久不知谁唤醒,满天霜月照幽林。 你看这个偈颂,我们要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两忘,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都忘了,泯灭了它们的界限,转深,趣入到深心里面去,转到更幽深的心性里面去,这样就得到禅定了。 在这个定中,定久不知谁唤醒,是这句佛号把我的主人翁唤醒,还是主人翁把佛号唤醒? 不知谁唤醒,已经是没有主客体的对待了,已经是到了不二的情况,才没有谁和谁的关系,所以才不知谁唤醒。 在不二的情况下,满天霜月照幽林,满天霜月代表我们清凉的般若智慧光明,在这里面,它能够照出幽林,幽深的菩提觉林。 你看这些偈颂,都代表彻悟大师确实是证念佛三昧的人,没有这样的境界,他写不出来。 我们以它来理解觉明妙行菩萨讲修行三昧是什么境界,可以把这个来作一个注解。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修行念佛三昧当中,切记不要亡形死心。 认为我身体都忘记了,我没有念头了,我心死了就是好境界。 恰好相反,这不对! 这落到外道和魔的知见里面去了。 那些外道修无想定,就是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无非就是无想定而已。 禅宗讲,这叫枯木禅,那都是要呵斥的。 谈到枯木禅,有一个公案。 在唐宋时期,有很多老婆子,都是很厉害的明眼人,有个婆子烧庵的公案。 有一个婆子供养了一个庵主,就是禅和子,修禅的,供养了二十年,供他修行,给他一个修行的屋子,常常让一个年轻的女子给他送饭,后勤工作,让他安心办道。 有一天,这个婆子就对送饭的女子说:你今天送完饭,等他吃完后,就一下子把他抱住,问他‘这个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 ’这个女子还真的就依教奉行,等这个妙龄女郎一下了把他拥抱住: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 这个庵主倒是回答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说了这两句话。 这个女子就放了手,回去就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婆子。 这婆子一听,就说:原来我二十年供养的是一个俗汉。 就走过去把这个庵主赶走了,把这个庵也烧掉了。 大家参一参,为什么? 从戒律角度来看,他很讲戒律,但为什么这个婆子说他是个俗汉? 你想一想,这里是不是又进入了亡形死心的状态?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修行到这个程度,对吗? 我们讲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讲寂和照的统一? 寂中有照,照中有寂。 你在寂中一点照都没有,这就是枯木禅了,没有一点暖气,这就不对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还在心意识里面,他还在对待法里面。 所以,他是一个俗汉,他没有得到佛法的精髓。 这都要注意。 发布时间:2018-04-26 19:31:4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