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读经,你把每一句话消归到身心世界就对了 内容: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十卷读得很辛苦。 海公说,你再读《楞严经》,不要那么辛苦。 反正它十卷的经文,你把每一句话消归到身心世界就对了。 海公说,佛陀讲经,不可能离开身心世界说法。 好像你讲这个名相讲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在讲你的身心世界。 你想想看,佛陀绝对不会离开身心世界来说法。 皈依告诉两个观念:第一个,什么是杂染法、什么是功德法。 这第一个重点,皈依让你分辨清楚什么是杂染相、什么是功德相。 第二个,怎么从杂染相变成清净相。 这两个重点而已,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 后来我观念一改变,唉呀,真的这样。 其实,你看《摄论》,也是这样。 它有十科,我们讲到第二科。 你看无着菩萨所说的话,你把它这个名相去投射到你的身心世界,你就会产生会心的微笑;那你不投射到身心世界,你用心外求法的心情,“心迷法华转”,那你读起来就很辛苦了。 你就像在读书一样,读那个世俗的书一样。 那你能够把这个读的法往内心去观照,那你愈读愈有味道。 所以这个是一个心态问题。 大乘的佛法破因缘、破自然,破的是什么? 上净下界法师2007年启讲于台湾净律学佛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一个愚痴的凡夫跟外道,他根本缺乏大乘的观照力,所以心外求法,就把它当作因缘而生或者自然而有。 其实这都是虚妄的分别计度,只有言说相,没有真实的意义。 所以你看,到了大乘的佛法,破因缘、破自然。 我希望我们在破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所破的不是它的一个理论基础,是破它的自性执。 因为,因缘自然,在日常生活我们有时候也会善巧应用。 比方说,我们看我们中国的文化。 你看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之前,我们华人社会的立身处世之道,其实就两个观念:一个是因缘,一个自然。 两种而已。 因缘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 有人跟孔子讲一句话说,孔夫子! 我讲实在话,你所提倡这个周礼,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合时宜,你不可能成功的。 春秋五霸,每一个人要的就是什么? 把国家军队弄大,版图弄大,追求的是名闻利养。 每一个人都想称霸天下嘛。 你这种遵守礼法的人,这类礼节根本不可能实践。 孔夫子说,我知道啊,我知道不能实践,但是我知其不可而为之。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孔孟之道是强调因缘的。 它强调世间上要有所作为,因缘就是有所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你看它整个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它都是从因缘当中去建立它的人生观——有所为。 道家的老庄的思想是完全相反,强调无为。 你看老庄很强调自然之道:人不要去想那么多,做这些都是多余的! 他讲出一句话,说:“天道有常,不因尧存,不因桀亡。 ”天道冥冥当中有它一定的轨则,你不要多事。 它不会因为尧这样一个贤圣的君王出世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毁灭。 “天道有常,不因尧存,不因桀亡。 ”你该怎么样,你就会怎么样,你去努力都没有用的。 所以老庄的思想就是,你生命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顺其自然就好。 生命的可贵,就在于生命的自由自在。 你去做这么多事,给自己那么多痛苦,结果你也很痛苦,别人也很痛苦。 这两种思想,在我们华人社会就构成一个有所为跟无所为的道理。 那这两个思想你不能说它错。 你看有时候我们处理人事。 身为执事,学院出了事情你怎么办? 你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有所为,马上办。 但是有些事情你不能处理,越处理越糟糕。 这事实上如此。 你干过执事就知道,有些事情不处理比处理还好,因为时节未到。 所以你必须“忍而未发,待其时也”。 等待是一个很重要的智慧,因为因缘没有成熟,你越处理,它事情本来是一分,变成三分。 所以你不要以为无所为不重要,很多观念就在无所为当中把事情自然化解掉。 那到底这个事情是要有所为还是无所为? 那就是“看着办”。 因缘和自然这两种思想错在哪里? 错在心外求法。 他们两个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是错在这个地方。 发布时间:2018-01-26 18:53:4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