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福?无福? 内容: 我是一个对数字没有概念的人,所以从小到大对金钱也没什么概念,只知道吃穿宽裕了还能旅游什么的就是生活好了。 如果不能,就是生活拮据了。 小时候,家里也有过拮据的日子,但我不像父母或哥哥那样对钱财看得重。 小时候发生过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我偷家里的钱去买零食分给小朋友们吃了。 我妈气得又不要我了,说我是“败家子”,要赶我走。 我都记得自己可怜兮兮地去收拾小包裹准备离家出走,是哥哥把我拉住了。 那时候我确实没能理解这件事为什么这么大,只知道偷钱是不对的,我并没有给自己吃,而是分给很多小孩,大家和我吃一起很开心。 没想到母亲脸都气青了。 学生时代,为了去看远方读书的同学,我也勤工俭学过一段时间,甚至到各学生楼去推销东西,只为攒够旅费好好奢侈一把。 长大后,自己能挣钱了,但充其量是“月光族”,工资除了交一部分给家里,其余的都被我拿去吃喝玩乐了。 这就是我青春时代的钱财观。 我不会像我哥那样深思远虑,去投资或让钱生钱。 佛法讲到三种福田,以前我比较偏重恩田和悲田,尤其去做慈善就是想“培福”。 因为当时出家不成,觉得福报不够,为了能培所谓的“大福报”,就选择到社会去“培福”——做慈善。 刚开始还挺热火朝天的,一批“梁山好汉”因为“志同道合”就走到了一起,用自己的时间、能力、精力、财力无私地为社会奉献点什么。 每日的繁忙奔走,在城市各角落、乡村各部落,甚至进入大山里头,只为去慰问、调查或送温暖。 真的走访了好多形形色色的人家,富人家、穷人家。 因为我们是桥梁,要为这两个极端的族群搭建平台,让有能力的人帮助到需要被扶贫的人。 就是在接触这些人、做着这些事时,我的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从前我比较同情贫穷者,觉得他们是弱势人群,对富人比较没什么好感,觉得他们不就是有几个臭钱。 但在接触过程中,我终于明白何谓“福报”,何谓“业力”,为什么有些人住在穷山僻壤,有些人家居豪宅。 有些人你帮助了他,他还觉得不够,甚至要得更多,不仅在钱财上要,甚至还不让你省心。 而有些人即使是大企业家,看起来也很平平常常,言行举止让人非常舒服。 他们做事和处理问题,更多的是为别人着想,甚至教你什么才是更好的帮助别人的方式。 这些人与事常常让我思考。 虽然我也有过愤愤不平,甚至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我更多的是感恩。 所遇到的很多人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东西,这不是从书本上能学到。 那种谦逊、低调,那种真正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让我看到了“希望之光”。 原本我对世界有着悲观甚至病态的心理,但他们重新燃起了我对社会的信心。 也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福”之人。 当然,也是这群“有福”之人的慷慨行为让我看到了,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真正属于自己。 这些人越布施越有福,一些很懂得布施或供养三宝的人,本身就非常有福报,有钱有闲。 倒是一些贪得无厌的人,他们的生活才是水深火热、永不得闲的样子。 通过这些观察,我更是肯定了导师在本课里所谈到的“功德法财”。 是的,书本上提到:“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称为人生的固定资产,那么只有功德法财才是当之无愧的。 功德法财似乎是无形的,但它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 不仅如此,这善的种子还会不断为我们带来丰厚的馈赠。 ”通过比较,我真正感受到了功德法财的威力。 书院有句口号:“无尽心灯照大千,菩提花开满世界。 ”无尽心灯就是无量的功德法财,当我们也点亮自己的心灯融入这片灯的海洋,我们就是在传播和布施功德法财,那我们的福报该有多大呀? 无量无边的功德法财呀! 算得清楚吗? 恐怕,如果佛陀在面前,也要说“说不能尽”呀! 随喜我们大家都走上了这条布施“功德法财”的康庄大道上! 发布时间:2017-12-06 21:24:0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