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扎西郎加上师:不快乐是嗔恨的本源 内容: 无论是寂天菩萨或嘉瓦仁波切,当他们在论述该如何对治愤怒和嗔恨时,无疑地都极为具体清晰。 事实上,寂天菩萨在〈安忍品〉中一开始就举了鲜明例子说明,人在瞬间所生起的怒气,足以摧毁过去「千累劫」所累积的修行成果。 他更进一步断言说,世间至恶莫若嗔怒,而人间至善莫如安忍。 因此,他认为我们皆应修链安忍功夫。 在寂天菩萨看来,嗔怒行为是修习安忍最大的障碍。 若用大家熟知的医学比喻来说就是,嗔怒之心犹如毒药,而安忍心就是那个能除去心灵毒素的妙方。 嘉瓦仁波切的评论中说得很明白,在我们尝试克服嗔怒心的过程中,寂天菩萨指出两项极为关键的要素。 首先也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于嗔怒行为的负面性有深刻体认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寂天菩萨指出:我们应该对隐藏在嗔怒背后的那层因果机制发展出更深的认识。 这点对现代读者而言特别有意义,因为现代人在阅读《入菩萨行》时,总难免会将它与现代心理学里,各种对人类情绪探讨的著名理论做一番类比和连结。 在﹝安忍品〉的第七颂里,寂天有项重要的观察心得,他认为嗔怒之火的「燃料」,正是他称为令「精神不安适」的那个东西。 这个论点相当有趣。 藏文里有个字是yi mi-dewa,它可以翻译成「颓丧」、「不快乐」,或仅只是「不满意」。 一般人常将此字理解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几乎是说不上来或不自觉的一种不满意感。 就是这份幽微扰人的感觉,令人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寂天菩萨的意思似乎是说,这种隐约的不满足感会引发人内心的挫折感。 这情况若发生,就成了嗔怒的温床,一旦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怒气就会引爆。 而只要不满意、挫折及愤怒三个肇因间的连锁关系被大家所了解,那我们就能欣赏寂天菩萨在对治愤怒时所采取论证的优点。 我们也因此能看出,他大部分的论证其实都在挖掘我们内心隐藏的不满意感。 他不是鼓吹采用硬碰硬策略,要人们去跟爆发力十足的怒火做正面冲突。 这也是寂天菩萨一再强调反思重要性的原因,因为唯有透过不断反省,我们才能让心灵沉稳。 至于特定法门的修行方式,读者可参照嘉瓦仁波切在本书中的详细指示。 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寂天菩萨在讨论中似乎并未区别愤怒和憎恨。 然而嘉瓦仁波切的评论却清楚地强调两者的分别。 他认为,原则上我们能够接受某种名为「正面之怒」的举动。 对于人间大不平的正义之怒,通常可以成为积极利他行为的重要触媒。 但若内心只有恨意,就不可能产生此类正面效果。 对嘉瓦仁波切而言,憎恨本身并无美德可言,因为它只会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毒化他和别人互动的关系。 以他的说法就是,憎恨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它是个人内心之大敌。 或许我们可以说,愤怒和憎恨最大的不同,在于心中是否蕴存着恶念。 一个人有可能含怒却不对他人心存恶意。 而嘉瓦仁波切教导我们要控制自己心中所升起的怒意,不能任其发酵累积成毁灭性的恨意。 我想这点是很重要的道德训示。 发布时间:2017-11-24 13:39:2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