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的随众过堂与食存五观 内容: 随众过堂,就是指集体吃饭。 堂,就是指斋堂,也就是五观堂,即是吃饭用膳的地方。 因为寺院里人多,集体吃饭采用“过堂”的方式。 用“过堂”方式吃饭有一定的规矩,好处很多。 或许有人初时“过堂”会有点儿不习惯,样样要有规矩,有点拘束,但是慢慢便自然适应,觉得有受用。 随众过堂利益,古德云:好处有八。 (1)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 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 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去到斋堂;第三通,排班静候,恭迎大和尚。 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 很有次序。 (2)供养省力──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以及收拾整理都快易。 (3)平等无我──大家吃同样的饭菜,大和尚小和尚都没有不同,平等供养,无人我相,因此便没有分别心。 (4)不偏众食──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 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5)甘苦同受──大家无有拣择、如尝甘露、法喜无穷,体现出佛教的平等。 (6)存正念故──不生妄念,妄念一起,当观信施难消,为药食故,借假此身,息诸妄缘,即起即空,是谓存正念。 (7)如法如理──唐代以后,因为寺院人渐渐多,尤其是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不设这些规则,便会很乱。 有次序便心安道隆,佛法时时现前。 (8)起止威仪──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也有规有矩,令人一见便会生欢喜及恭敬心。 此就是现身说法。 “五观”之意就是: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要怀清净心,当观这些饭菜是施主所供,来之不易,要思量自己有多少功德来承受应供。 当然更不可计较食物多寡,好恶之心,要知其(食物)空性,精进修行。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要用智能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够不够,如持戒、坐禅及为三宝事业等,做到几多? 否则信施难消,受施主供养,生极惭愧。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发布时间:2017-10-26 14:52:0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