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他是国际知名导演 也是一个禅修的诗人 内容: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曾这么评价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日本导演黑泽明称阿巴斯的作品“无与伦比”。 作为导演的阿巴斯众所周知,不过很多人不知道阿巴斯其实也是一个诗人。 在我看来,阿巴斯的诗不亚于任何一个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他的诗是禅宗参悟式的,虽然短小,却都是对自然与生命的通感,无一不是生命体验,实证实修,耐人寻味,处处折射出佛理禅机。 伟大诗歌应当是自然,纯粹,如泉水自涌。 是天人借世间某个人的手示现而已。 阿巴斯自己也说“好诗总是诚实与敏感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曾道:“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这段话,有个最关键之处,就是“悟第一义”,这是古人论诗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佛理。 如何是第一义? 《楞严经》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 所以者何? 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是故大慧! 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禅宗讲究的是第一义谛,远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山河大地皆如来。 诗也是如此,从字面意义理解,诗,寺院语言。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非是在语言与修辞上下功夫。 我始终认为,诗歌是一种法器,写诗是一种修行。 而事实上现在大部分诗人本末倒置,一直在语言上下功夫,始终不见心性。 不知道什么叫诗,也不知道怎么写诗。 迷迷茫茫,却始终找不到诗歌的根本。 更如我们生活的城市一样,无论你在海拉尔,还是在三亚,无论你是在呼伦贝尔,还是拉萨,反正都是高楼大厦,都是朝九晚五。 我们连风花雪月都无法看见,哪还有什么诗意可谈。 星空尽头,月亮是什么颜色? 我们来看看阿巴斯眼里的月亮:秋天第一道月光射在创上震颤玻璃白菊花望着满月对于月亮,问题是下面那些人跟一千年那些是一样吗? 这首诗初看没有什么玄机,细细深入,却有无限禅机,契同宋代《嘉泰普灯录卷十八》那句偈子“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只不过是语境不一样而已,从千江有水千江月这类偈子似的古语变成“对于月亮/问题是下面那些人/跟一千人那些人/是一样吗? ”这种现代结构的短语。 但是恰恰是这种语言的转换,让诗歌变得无限可能性。 诸如禅修,一再追问。 刨根问底“念佛是谁? ”“拖死尸的是谁? ”“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今天我卖掉果园果树知道吗? 破瓶盈满了春天的雨水阿巴斯把诗性立在纸面上,栩栩如生地冲击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仔细寻去却是无声无痕,一月印千江,你说什么都不要紧,要紧的是阿巴斯简洁有效的诗性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月——雨——雪——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诸如祖师大德们说言:戒定慧。 多好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 他这种对月亮追问的模式,俨然进入参禅状态,我们可以想象他似乎进入眼观鼻,鼻观心的状态,他自己说“想以某种方式让那些热情或者痛苦的时刻变成永恒。 ”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南怀瑾先生讲过禅宗的方法之一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说你有痛苦,那么,痛苦从哪里来? 因为有我,你又是生命东西? 肉体? 肉体不是你。 真正的我是心,心在哪里? 如此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 今夜无月海一片漆黑岸也漆黑我该等太阳还是月亮? 碧岩录第三则(大四八·一四二下):‘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马祖道一生病了,当家和尚前来问候:您最近身体怎么样了,马祖回答“日面佛,月面佛”,没病是这样,有病是这样,有病没病都一样。 据佛名经卷七所载,日面佛寿长一千八百岁,月面佛寿仅一日夜,一千八百岁是佛,一昼夜也是佛。 马祖借以此二佛道破无明之见,打消众人之分别妄想,还至本来面目。 对于某些人来说山顶是一个用来征服的地方对那座山来说那是下雪的地方。 阿巴斯自己认为“诗歌是一种心灵状态。 ”我觉得他说提及的“心灵状态”就是禅修,念即是心,观即是心,察即是心,觉即是心。 观世音菩萨“反闻自性”即是心,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即是心。 写诗是心,拍电影是心,对文化的理解是心,眼睛是心,鼻子是心,耳朵是心,生活是心,工作是心,坐卧行立是心,参禅是心,念佛是心,持咒是心……在在处处都是心。 虚云老和尚曾开示:“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 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 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 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 ”阿巴斯简介: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出生于德黑兰,导演、剧作家、制作人、剪辑师。 1989年,凭借《何处是我朋友家》获洛加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赢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9年,《随风而逝》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3年,《如沐爱河》获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在伊朗,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被誉为“他那一代,或者那个世纪中最激进的伊朗诗人”,国内诗集译本有《随风而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诗集》、《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两种。 发布时间:2017-10-25 10:48:3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