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佛法角度看《白鹿原》中仁、智、勇 内容: 《白鹿原》剧照在黄土漫漫的土原上,一只通身纯白的灵鹿在不远处的山岭间跳跃,而当它蓦然回首的时候,面对的则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 这是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嘉轩梦中出现的白鹿,而这只白鹿的出现,也拉开了一部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土原子弟奋斗史的序幕。 这部热播剧可谓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豆瓣评分也在9分左右,很多人也对剧中人物表示印象深刻。 而对于个人来说,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作为族长的白嘉轩身上所体现的仁、智、勇三种品德。 白嘉轩身上所体现的这三种品德和佛法中所说的仁智勇又有何区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 一、仁对于“仁”这个概念,《论语·颜渊》中说:“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卫灵公》中还说:“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可见儒家对仁的推崇。 而《庄子·在宥》中也曾提及:“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这里可谓对“仁”的概念更为广化了。 在《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仁”在交农具的一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按理说,就算是税再重,但是对家底殷实的白家来说也是不足为惧的。 但是白嘉轩却为了乡亲们挺身而出,领头交农具,最后锒铛入狱,还差点把自己的性命搭上。 有人也许会不解地说,这人是不是傻啊,犯得着为了族人把自己的命搭上吗? 其实大家也许不会忘记,白嘉轩和姐夫朱先生一同闯清兵大营回来之后,嘴里就反复念叨着一句:“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剧中朱先生在清兵大营里面唱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啊,西出阳关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故人”三个字。 如果白嘉轩不出头交农具,他自己的一家老小当然可以衣食无忧,但是其他的族人可就遭殃了,那族人们都遭殃了,他们一家又怎能长久呢? 这是白嘉轩的仁,那佛法中的仁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佛法也不乏舍身成仁的例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佛本生经》中所说的鹿王的故事:有位国王喜欢吃鹿肉,于是常常打猎,鹿群死伤无数,后来鹿王毅然独自进入王宫和国王谈判,说是承诺每天送一只鹿过来,请国王不要再打猎伤害更多的鹿了。 国王答应了它的请求。 于是每天就有一只鹿走进国王的厨房中。 这一天,轮到一只母鹿去王宫,但是母鹿已经快要生产了,于是它恳求鹿王宽限自己一天的时间,好让自己可以顺利生产。 但是,每只鹿的时间都排好了,谁也不愿意提前一天送死。 最后,鹿王暗自做了决定,自己走进了国王的厨房,国王听闻消息之后,大为吃惊,问鹿王道:“难道鹿群只剩下你了吗? 怎么你亲自来了? ”于是,鹿王就将自己替死的原因告诉了国王,国王听后大为感慨:“你是鹿头人,而我是人头鹿啊。 ”从此之后,国王再也不吃鹿肉了。 这就是佛经中舍身成仁的故事之一。 在佛法中说,发起菩提心,成就无上佛果,不仅自己成就佛道,而且度脱众生脱离轮回之苦,成就无上菩提,这才是仁的极致。 《白鹿原》剧照二、智白嘉轩智赚鹿子霖家水田的情节,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那块土地下面有水源,是一块上好的土地,而鹿子霖却懵然不知,可谓是明珠暗投。 而白嘉轩在朱先生点破那块地下暗藏水源的秘密之后,就动了心思。 他用一块天字号好地,和鹿子霖换那块当时还是大马路的地,鹿子霖虽然觉得哪里不对,但是天字号好地的诱惑让他失去了进一步深思的能力,喜滋滋地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而白嘉轩请冷先生作证换地的时候,冷不丁地奥斯卡小金人附体,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犹豫不舍的神情动作都打消了鹿子霖心中最后一丝疑虑,爽快地把地换了。 直到白嘉轩领着鹿三在土地上挖出水来时,鹿子霖觉得自己都快吐血了。 而白嘉轩那副小狐狸偷鸡得逞式的笑容,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就是白嘉轩的智,按照朱先生的说法,白嘉轩一说到土地,就比谁都要精明。 但是,这一次的换地,可谓是给白鹿两家埋下了一根刺 ,也埋下了日后的祸害。 这是白嘉轩作为农民子弟的智,那佛法中说的智又是怎样的呢? 智,音译为若那、阇那。 指的是对一切事物的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者,称为智。 后来又转指断烦恼主因的精神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 举个例子来说吧。 《付法藏因缘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佛陀蜜多尊者所在的国度,国王聪明博学,但是信奉外道邪师,打压佛教。 而佛陀蜜多尊者在国中弘法阻力很大,他为了弘法,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什么决定呢? 他决定手执赤幡在国王面前走动,以引起国王的注意。 这一走就是十二年,国王终于成功地被他吸引了注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尊者就回答说,希望国王能够给自己一个机会,让他可以和国中所有的外道辩论。 国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下令让全国所有对自己的辩才有自信的人都到王宫的大殿集合和尊者辩论。 尊者一人单挑全国外道,基本上一言就秒杀对手,再厉害的外道也不过两语就打发了。 甚至连国王亲自上阵场也都败下阵来,当然,尊者给国王留了面子,没有让他当场下不了台,而是让国王自己深切地知道不是尊者对手。 国王由此对尊者心悦诚服,于是改奉佛法。 而尊者也如愿以偿,可以在国中弘扬佛法了。 这就是佛法中所体现的智慧。 三、勇白嘉轩的勇的最初体现是在随姐夫朱先生进清兵大营的时候,二十万大军营帐黑压压的一片,仿佛看不到边际,而在这杀气腾腾的大营中,朱先生凭着一份为黎民百姓安身立命的浩然正气,面不改色,坦然安住,面折方升,让他退兵,保住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而白嘉轩当时正年轻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跟着姐夫往前冲。 这时他的勇是血气之勇,而不是看破世情之后无畏无惧之勇。 值得一提的是,朱先生这位人物的原型还真有其人,那就是清末关中一代大儒牛兆濂,他曾经不顾个人安危,直入原陕甘总督升允(剧中的方升)的大营之中劝服他退兵。 也是乱世中的一代奇人。 到后来,白嘉轩面对前来征粮的杨排长的冷洞洞的枪口而坚持自己的原则毫不退让,他为了维护族人的利益,而生起了无尽的勇气,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最后还联合鹿兆鹏将杨排长所征的粮食转移,成功地保住了村民们的劳动成果,不可谓不是智勇兼备了。 在佛法中也不乏这样充满勇气的例子。 在《佛说奈女耆婆经》中记载了神医耆婆的故事:耆婆是频婆娑罗王之子,他舍弃了太子之位,只愿成为一位能够解救百姓病苦的医生。 他的医名远播,甚至为他带来了一次灾祸。 一位统辖他父亲王国的大国王为毒气所害,变得脾气暴躁,动辄杀人,已经杀死了不少为他治病的名医。 当大国王听到耆婆的大名之后,立刻下令频婆娑罗王征召耆婆前去为他看病。 这道命令让频婆娑罗王坐立不安:让儿子去吧,有性命之忧;不让儿子去吧,那整个国家都有被围攻的危险,谁知道那大国王一怒之下会不会举兵灭国? 当耆婆知道父王的纠结之后,虽然心中也有些害怕,但是当他请教佛陀得知此行无碍之后,就毅然踏上了为大国王治病的旅途。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险死还生的经历之后,他终于成功地治好了大国王的病,全身而退。 (详情可见拙作《神医耆婆和佛陀之间的奇妙因缘》一文)为了一个王国的安危,而将一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份勇气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就是《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仁、智、勇与佛法中的仁、智、勇的比较,大家看完之后是否有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感受。 发布时间:2017-06-09 19:29:2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