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怎么才能获得神奇的宗教体验呢? 内容: 如何获得神奇的宗教体验有人问:“师父,我曾经读过太虚大师的《我的宗教体验》一文,里面所说的境界很是神奇,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这种体验呢? ”听了这个问题,真是让人满脸的苦笑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太虚大师在文章中所说的宗教体验是一种境界,是修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情况。 而这种宗教体验的获得是依每个人的根器和修行用功程度而各有不同的。 如果想要获得一模一样的境界,那的确是件难事;如果要获得相仿的境界,那倒是有可能的。 那要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宗教体验呢? 想要获得这样的宗教体验,其实还是不离三个字,那就是:信、愿、行。 一、无信不入《八十华严》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由此可见,信的重要性有多大。 有些人对于佛法是将信将疑、半信半疑,甚至无法生起信心,如果在这种狐疑不信的心态下想要获得宗教体验,那的确是有难度的。 要知道,凡和圣之间的鸿沟,不但是我们平常意义上所说的世界观不同而已,而且还存在精神层面深浅的不同。 要跨越这道鸿沟,信是唯一的桥梁。 所以《八十华严》中才会如此的强调“信”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就算是世间法的学问,如果对教授者存在质疑,那听者都会难以从中受益,更何况是出世间的佛法呢? 当然,大家都有了解佛法的权利,也有质疑佛法的权利,这是每个人的自由。 但是,对于佛法是否真正的了解,是否能对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就是一块试金石,用于鉴定学人在过去生中是否有修学过佛法,是否和佛法有缘。 如果没有深入佛法、了解佛法、实践佛法,那么想要进入佛法之门,获得宗教体验,那无疑是件难事。 所以说无信不入。 二、无愿不入愿是指心中想要达成所期望的目标的一种决定的意念,特指心中的愿望。 而在佛法中,愿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比如弘愿则是指佛菩萨在初发心时,志求无上菩提,欲度一切众生的大愿。 而且佛菩萨也发愿清净佛土、成就众生,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文殊菩萨的十二大愿等等。 有人看到这里会说:这佛法中的愿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 其实,这是学佛者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在初发心时所发的菩提之愿,那就很难踏上圆满的成佛之路。 而我们前面所说的要获得宗教体验,就是在修学佛法、成就众生的弘愿之中才能获得的体验。 只有在这样的纯净无杂的大愿之下所获得的体验,才不会被境界所迷惑,而迷失自己的初心和前进的方向。 一如《不退转法轮经》中说:“菩萨摩诃萨以四弘誓摄取一切众生,安立一切众生,悉入佛乘住菩提道。 ”所以说,无信不入。 三、无行不入我们知道,要达到一个目标,除了需要有信念之外,还需要行动支持。 哪怕是王健林想要达到赚一个亿的小目标,也需要付诸行动,才能把一个亿赚到手。 而对于佛法来说,不仅仅只是概念和文字语言,更是用生命来实践的真理。 所以想要从中获得宗教体验,除了依佛经中所说的法门如法行持之外,别无他法。 曾经有人和我说想要学佛,我说好。 而在定功课的时候,我心想:刚刚开始初发心不要太猛,于是请她从每天先念三千遍佛号开始。 她一听要每天念三千遍佛号,立马就开始讨价还价问每天念一千行不行,还举出了一大堆理由作为借口。 我一听就掩面无语了。 要知道,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定的功课是每天两万遍观音菩萨圣号,还不带打折的。 我无奈笑笑说:“随你喜欢。 ”然后她就欢欢喜喜地走了。 修行是个人的事情,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为了别人而修的。 修行不是为了应付别人的检查,也不是为了面子之类的原因,而是为了趣向成佛的彼岸,所以精进与否,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 只有面对生死大关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合格。 而抱持着这份信念,踏踏实实地依佛法去实践,才会获得宗教体验。 否则,也只是临渊羡鱼,徒有羡慕二字,始终也无法获得这份难得的宗教体验的。 修行从来都不是投机取巧而能获得受用的事情。 所以说无行不入。 以上就是获得宗教体验的三个要点,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7-05-25 20:50:2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7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