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星云大师《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 内容: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感谢佛陀的接引,让我们再度相聚在纪念馆;感谢佛陀的慈悲,让大家再次结此法缘。 从今天起,这三天中我所要讲的题目,第一天是: 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明天,我要讲的是: 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后天,我要讲的是: 从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还灭我们今天就先讲: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一般人在生活中最关心的是现在;至于过去,由于对它茫然不知,因此很少去想到过去究竟怎样,而加以追溯;至于渺不可知的未来,也同样地很少想到。 大家都只知道现在最要紧。 清朝咸丰年间,日本有一位著名的首相,名叫陆奥中光,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得了不治之症;这个女孩子在临终之际,向她那身为首相的父亲提出一个问题,她说:爸爸! 我知道我就要死了。 但是,就这样死去,我实在不甘心。 尤其是,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知道,我更不甘愿这样死去。 你有什么问题? 尽管提出来好了。 父亲陆奥中光说。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问道:爸爸! 我究竟是从那儿来的呢? 现在我即将死亡,死后我又到那儿去呢? 这位一向雄才大略、智足多谋的首相,经十二岁的小女儿这么一问,一时竟瞠目结舌,无法回答这个有关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生命绝对不是忽然产生的。 那么,我们的生命究竟从何处来? 将来又要往何处去呢? 生命的过去,就是每个人的历史。 我们在求学的期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学历史;由于有一部中华民族史,我们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龙的传人。 如果我们能知道自己生命的历史,我们就能知道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不光是生命的过去,更大的价值是生命的未来,因为未来就是每个人的希望。 我们在播种之时,必然希望有所收获;太阳下山了,我们希望它明朝依旧爬上来。 人,因为知道有未来的幸福可期,所以,现在无论怎样艰苦、怎样困难,对于现在他都能够甘之如饴。 有人说:现在最要紧,现在这样很好。 也有人说:过去比现在更美好。 其实我们应该这么说:未来比过去,比现在更辉煌。 总之,我们不仅要认识现在,对于生命的过去和未来,都必须追溯和探讨。 有一些人,为了追溯自己的过去,于是扶乩、关亡、跳童来问过去的因果,只是为了要了解自己。 更有一些人,为了探讨自己的未来,于是去求神、问卜、算命、看相,以求预知那渺不可知的未来。 今天,我要和诸位谈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说是生命学。 这生命学也可以说是不死之学,它告诉你如何去求得一个永恒的生命。 我分四点来向各位说明。 一.生命的起源每个人都有生命,但这个生命从那儿来的呢? 于是,历史学家就说:生命是从父母那儿来的。 但是,父母又从那儿来呢? 历史学家又说:父母当然是从祖父母那儿生养而来的。 那么,曾祖父母又从那儿来呢? 这样追溯下去,于是,历史学家就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 但是,猿猴又从那儿来呢? 难道像传说中所说孙悟空是由石头里蹦出来的吗? 如果我们追溯至此,人类历史学家也答不出来了。 如果我们问生物学家,他会告诉你人是从爬虫类动物进化而来的。 你再追问爬虫类的来源,他会说是由微生物进化而来的。 那么,微生物是怎么来的呢? 是细菌变来的。 细菌又是怎么来的? 他会说是由细胞结合而成的。 那么细胞又是怎么来的呢? 生物学家至此只得亮起了红灯。 至此物理学家就说了:人是从物质进化而来的。 从某些固定的物质,譬如海水,或是从原子、分子进化来的,甚至从核子、中子而来。 那么原子、分子、核子、中子又是怎么来的呢? 哲学家有这样的说法:生命是从生机化合物质来的,生机化合物质能产生感觉,由感觉而能吸收知识,而后才有思想。 这和我国古人所说由气而来之说大同小异,亦即如易经所说,由生生不息之流而来。 但是,这气、生生不息之流又从何而来呢? 宗教家对生命的来源有什么说法呢? 印度教说,人的生命是从梵天那儿来的:上等的婆罗门是从他的口里生出来的,次等的刹帝利则由其鼻子生出,等而下之的吠舍来自其肚脐,至于最下等的首陀罗,则来自梵天的脚下生的。 但是,请问梵天是从那里来的? 我国的道教说,生命是阴阳两仪变化而来的。 那么阴阳两仪从何处而来? 基督教说,生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请问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关于生命的起源,从以上任何宗教和学说追究起来,都很难有个圆满的结论。 那么,我们看看佛教对生命的起源有什么说法。 佛教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所谓因缘,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 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许多许多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因缘说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不同。 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因缘说是圆的。 常有人喜欢问一个问题:先有鸡或先有蛋? 你若说先有鸡吧! 但是没有蛋,用什么孵成鸡呢? 你若说先有蛋,但是没有鸡,怎么生得出蛋呢? 你先存一个先─后这种直线式的思想方式去想天下事物,是很难有结果的。 因缘说是圆的,譬如时钟,从○点开始走到十二点,走回原来的地方,在钟面上你很难看出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什么时候结束,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这叫做无始无终。 我们的生命,在过去是无始,在未来则是无终,因此我们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是不死的。 因缘的主要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衣靠存在,而没有能独自存在的东西。 譬如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吃饭、穿衣、居家、坐车,都有赖于农人、工人、商人们的努力,才能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 我们的生存,要茶、要水、要住所、要别人的关心,那个人离得了别人,离得了因缘二字? 如果一个人不能领悟到因缘的道理,他也就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大智慧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他悟到什么呢? 那就是:因缘、缘起。 生命本来就没有什么起源,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所变化,随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 下面,我们接着就要讲生命的转递。 二.生命的转递人的一期生命不过数十寒暑,当一期生命结束后,又往何处去转生呢? 有人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好像油尽灯枯一般;其实灯虽熄了,但电源还在,只要换上一个灯泡,电源一闭,灯仍会亮,所以我们认为人的生命结束后,或升天、或做人,或在其他五趣六道中流转;总之,这个形体消灭了,又有另一个形体复活。 譬如以柴薪取火,柴薪一根根地烧完了,但火始终不断。 我们的生命之火也是这样相续不断。 人死后转生他道,或为张三、或为李四,形体虽有不同,但其生命却和过去相续不断。 譬如一颗种子,放着不播种,它仍只是一颗种子;但是,只要将它放在条件充足的环境中:有土壤、阳光、水份和肥料,它仍会萌芽成长。 有人认为:人死了以后,来生应该还是个人。 不错,人死后是有做人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 有人认为:人死后必定是鬼这是最大的谬误,因为人死后不一定做鬼,你看至亲如父母,死后却有一些儿女畏惧父母的尸体,以为父母死后就是鬼了,甚至诵经超度,也以为父母在地狱或鬼道中需要拔济,世上儿女最大的不孝,莫过于此了,为 什么要以为死去的亲人一定是做鬼去了呢? 做鬼有做鬼的恶因,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还可以做个更好的人,甚至还可以成为圣贤,成为诸佛菩萨。 我常喜欢拿换衣服来比喻人的死亡;一件衣服破旧了,就换一件新的;这个躯壳老朽了,当然要换一个新的身体。 我也常以搬家来比喻生命的转递,这个房舍破旧了,就搬到新房子去住。 问题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资本? 如果你有钱,你可以换一件更美丽的衣裳,或是你可以搬到更豪华的高楼大厦去住。 这资本就好比是人的功德;如果你没有资本,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积那么多的功德,就好比你把原来的衣服当了、把原来的房子卖了,那么你只好换一件更褴褛的衣服穿、更简陋的房子住了。 人死后,生命的转递是怎样的情况呢? 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转递,有如乌龟脱壳一般。 乌龟脱壳是非常疼痛的,人的生命即将由此体转到彼体也是如此。 人将断气时的种种可怖,所谓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 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 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从省庵大师的话中,可知生命转递情况的一斑。 当生命初出生时,也是一种痛苦。 婴儿呱呱坠地的一刹那,受到世间寒风的侵袭,其痛苦有如千刀万箭刺身一般。 婴儿来到世上的第一句话,不就是苦哇苦哇的哭声吗? 不过,也有人生命转递时不会有痛苦的情形,例如往生佛国净土,莲花化身,当然就不会痛苦了。 另外一种如突然死亡:好比车祸,刹那之际轰地一声,他已粉身碎骨:但他并未察觉自己已经死亡。 读者文摘杂志上曾记载过一篇文字,有些研究灵魂的专家们指出,人在遭到车祸意外死亡时,其本人并不自知,他看到了破碎的尸体和相撞的车子,但他并不以为那个尸体就是他本人。 这时来了许多抢救及看热闹的人群,这个死人他在一旁也热心地插上一脚,告诉他周围的人说:我知道这桩车祸的发生情形……,但是没有人见到和知道他的存在 :所谓阴阳相隔,他看到没有理他,十分气恼别人的无礼,但是他喊得再大声也没有听到。 所以神识或性灵的活动,就是离开了形体,也仍然可以活动。 当然,也有人知道自己死后将往生何处,例如在佛教里修证圣果的人,就可以预知未来,西藏喇嘛活佛,佛临死前便知道自己来生将生于何处,呼图克图的尊号就是转世的意思。 人要转生,最快的只在一念之间,如弥陀经形容一个念佛净人,往生时就是于一念顷,即生彼国,次之要一个星期,再慢要十五天,最慢的要七七四十九天。 弥兰王曾问那先比丘,转生要多少时间? 那先比丘反问道:譬如一人欲生印度迦湿弥罗国,一人欲生梵天,请问谁快谁慢? 弥兰王回答说:当然生迦湿弥罗国快,生到梵天比较慢了。 那先比丘解释道:大王! 你说错了,生在天上,或生在人间,其快慢都是一样。 譬如两鸟栖枝,高低不同,但影子谁先着地,两鸟是一样的。 往生他处,或七日,或七七日,或一念之间,就是这个道理。 转生天上,转生人间,或是转生地狱饿鬼畜生,各种情况不一,例如该坠入八热地狱的亡者,最初必觉奇寒无比,感受到冰冻霜雪之苦,渴望到有温暖的地方,于是就会坠入了八热地狱。 反之,如果他是该坠入八寒地狱,最初必觉浑身如火炎炙烤,渴望清凉,于是即坠入八寒地狱。 假如他将转生人间,业感应生为男子,当父母在相爱之时,他将对母亲产喜爱,而对父亲生出嫉妒之心,那么出生时就成为男婴;反之,假如他将转生为女子,在父母相爱时,他将对父亲产生喜爱,想取母亲的地位而代之,那他出生时就会成为女婴。 讲到这里,想到迷中生命转递的经过,可说是极可耻、可悲的事。 所以,佛教希望人人都能了生脱死,因为生死实在是痛苦之事。 人在五趣、六道中轮回转递,并不见得一定是再做人。 人能再转得人身的机会,《法华经》中举喻说,好像一只瞎眼的乌龟,漂流在茫茫大海中,这时大海中只有一块木板,这只乌龟想找到这块木板寄生,而又要能穿过那块木板的小孔,登上木板就是那般困难。 因此经上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吾人如果能够明白生死转递不过如换房舍般的这个道理,自然在立身处事上能有所遵循的法则;因为,当吾人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或者因油尽灯灭而死也好、或因意外事故而死也好,或因为身体机能发生故障以致于生命不能持续下去也好,都无关大碍。 因为,不管身体如何变迁,其生命之火是永远不熄的,其生命之流也是永远不断的。 人的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冰和水般互相转递,水可以凝结成冰,冰也可以溶化成水;死了以后可以再生,生了之后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我们在生死轮转之中,其实我们的生命永远不死。 耶稣教说:信上帝者得永生。 其实不信上帝,人的生命本来都是永生的。 所以人生在世,既然知道生命是永恒的,那就应该修心养性。 立功立德,因为,我们可以以今生累积的功德,让自己在来生中换得一个更美好的报身。 生命转递的主要依据,就是我们自己所造的业力及功德。 现在,我们继续谈到生命的维系。 三.生命的维系我们的生命能从过去延续到未来,这期间,究竟有什么东西像一根线般地将它维系住呢? 我们千万不要想我过去也不知道,管他! 曾有个人,偷吃了别人一个椰子,主人将他告到警察局里去,说道:这个人偷吃了我的椰子。 警察就问他:你为 什么要偷他的椰子吃呢? 这个人回答得很妙,他说:我没有偷他的椰子。 他的椰子是种在泥土里的那颗,我吃的是长在树上的那一颗。 我吃的椰子和他的椰子有什么关系? 各位! 你们可以想想看,树上的椰子虽然不是土里的椰子,但是,树上的椰子是从土里的椰子来的,如果没有土里的椰子,又怎么能有树上的椰子呢? 所以,你不能说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关系。 我们的生命亦然,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你不能说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关系。 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木柴虽然一根一根地烧完了,但是生命之火却永不熄灭。 那么究竟是 什么东西,犹如那木柴一样,把我们的生命都维系起来了呢? 我们分几点来说明:(一)识第一是心识的力量。 心识是生命的主体,是生命的根源。 一般人喜欢谈心理、谈超意识、谈超灵觉、谈第六感,或者心有灵犀一点通、神通、灵感之类的,一般心理学只讲到心,我们现在要讲的,是比心还要更深入的识。 佛法将眼耳鼻舌身说为前五识,心解释为第六识,意是第七识,识才是真正生命所依的第八识。 我们的第六识心领导著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从事种种活动,这前五识造下了种种业后,将由第七识传送给第八识,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它将人所造的善业恶业全都贮藏了起来。 这第八识是生命中的主人,八识规矩颂说:去后来先做主翁,人死时,眼耳鼻舌身皆不发生作用,但识要最后才会离去。 人入胎时,眼耳鼻舌身均已长成,但要等到识发生作用,才能了解世间。 识是我们生命的主体,它是永不毁坏也永不遗失的,是一只无形的储藏库、保险箱。 各位! 在你的储藏库、保险箱中,你打算储藏些什么样的东西呢? 等于你种的一块田,你要在田中播下 什么种子呢? (二)中阴身维系着我们生命的第二种东西,叫做中阴身,又叫中有身。 人生自百年以后,旧房子似的身体已毁,新房子似的躯体尚未迁入,中间这段过渡时期的生命的主体便是中阴身,或叫中有身。 中阴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相连之躯,它介乎生死之间,所以叫中有,它是一个约一呎大小的形体,你可以说它是一团气或一片影子,大约就是这类东西。 中阴身以识为依,以香为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它的归宿,亦即经云善寻当生之处。 其归宿是否容易找到,还视其根器而定,如《涅槃经》说:上根者转生,只在一念之间。 中根者转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转生,则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习俗中,有为鬼做超渡、头七、二七、七七等仪式,就是这个道理。 中阴身见男女交合,对未来的母亲生起强烈的爱念,出生后即为男孩;对父亲生起需求的爱意,出生后即为女孩。 生男生女,中阴身的入胎出胎,就因此而形成。 如果堕入地狱,中有自身先感受风寒霜雪的逼迫,见到热地狱的火焰,生起暖想爱触,以身投去,即会堕入八热地狱;若是为热浪盛火所逼害,见到寒气,欲想获得清凉,以身投入,即会堕入八寒地狱。 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合的报身;人,不知前生的所作所行诸事,就是因为隔了身体,所谓隔阴之迷。 中阴身,可以说分开了前生与今世,但也连系了今世与前生。 (三)业维系生命的第三个力量,就是业力。 业力,有润生及发芽两种力量。 譬如我们所播之种子,还要予以浇水、施肥才能生长,而这业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 所以,有了业力,生命才能继续存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体所做的、口中说出的、心里所想的,都会成为业。 身、口、意三业有善有恶、有好有坏,尽管业报各有不同,但有业就有报是不会讹错的。 人生于世,当然都会有善恶诸业,但人死转生,究竟先受何种业报? 有时是先从所造之最重业先受报应;有时随忆念受报;有时则先从习气受报,即我们平常的习惯。 比方,本来我造了一个重业,该堕地狱;但是,我平常念阿弥陀佛念惯了,随时随地都念阿弥陀佛;你骂我,我说阿弥陀佛;你打我,我还是阿弥陀佛。 念习惯了,甚至临死那一刹那,口中还是念阿弥陀佛,就由于这种念佛的习惯,使得我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忆念和习惯对于受生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说什么善恶报应,根本没标准;好人反而遭遇不幸,倒是坏人往往一帆风顺。 但是,各位! 看人不要光凭一时,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报应中,有现世报、有来生报、有多生报;就如我们种的花草树木一样,有的是今年生、有的是来年生、有的则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开花结果。 有这么一首偈,描写业力: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教另外还有一首三世因果偈,将人的前生、今生、来生的因果,作了一番阐释: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业,维系了我们的三世因果,维系了我们过去、现在、到未来的生命。 (四)十二因缘维系我们生命的主要力量,除了识、中阴身及业之外,就是十二因缘了。 十二因缘,就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 什么是十二因缘呢? 无明:因为缘生万法才生,缘灭万法亦灭,一切法无常无我,人们不知如是法的真实相,是为无明。 无明是人与生俱来,没有别的法为无明之缘,所以又称做无始无明。 无明是总覆一切缘生法的实相,亦即是愚痴之谓。 行:欲界是善不善的行业,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业系为行,行是能造作,能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的力量为行。 性质虽通有,但现在造作潜果未熟之业曰有,现果已熟远推前业曰行,这是行与有区别。 识: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由于识的了别,使境增明,使根增长,使思想等有所领导。 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物质的肉体,名色包括了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 名色亦即五蕴的异名。 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的机能。 触:内六根与外六境相接触,主观上所起的感觉作用。 亦即根、境、识三种和合曰触,苦乐感情,饥寒痛痒,都是由触觉所领导产生。 受:受,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对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乐受,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克服各种苦感和乐感,名为不苦不乐受。 爱:爱,有爱财、爱情、爱命、爱生、爱执等,爱,又有欲爱、色爱、无色爱,总指对所欲境上渴爱之贪念也。 爱为生死的根本,即无明之义,所谓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 贪爱增上则成取,以取为缘表现于行动者为有。 取:取有四义:一为于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起追求想曰欲取,二为于正理起谬解,如对五蕴生我见、边见、妄计取着曰见取,三为于生活不合规律而有许多禁戒曰戒取,四为于所爱事物起我和我所有执,如我执、我慢、我法、我语等曰我取。 总之取是于所有事物上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因此引发三有业的活动。 有:有与业的意义相通,佛经常说到业有与生有之谓,身口意对周围环境,表现为喜的恶的活动曰业有,经过一度活动就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曰生有,总之不忘因果曰有。 生:人从母胎呱呱堕地即谓生,色受想行识五蕴我的主体展开对外的活动发展,直至老死,此一期生命曰生。 生的本义就必然具有无常逼恼之苦,生是人间的苦相,一切忧患艰难都随着生而俱来。 老死:人的有为法的生理机能衰退,最后呼吸停止,诸蕴因缘离散,无常变迁的事实终于到来,此即谓之老死,但此老死并非人的全部消灭,老死了色蕴,识却与无明和行天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了。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和行,是过去二因;识、明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五果;爱、取、有,是现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二果,十二因缘的道理,甚为玄妙。 这里,我们以两个例子来譬喻十二因缘。 第一,如城:十二因缘有如一座城墙,人为城墙所困,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有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 人虽然本来可以跳出十二因缘的束缚,但由于贪、嗔、痴、我执、烦恼的牵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 第二如树:十二因缘有如一株果树,果树的种子被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 新生的果实虽不是原来的种子,但是彼此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虽然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却是前后相续的,其主体是一致的。 四.生命的解脱今天,我们谈生命的过去、现在到未来,最后要谈的,是生命的解脱。 各位今天辛辛苦苦地到这儿来听佛学讲座,不像来听邓丽君唱歌那么轻松;我们不是来求耳目的声色之娱,我们是为了求得生命的解脱。 解脱者的生命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呢? 他不用将解脱寄托于未来,也不妄想当下不病、不老、不死。 生命的解脱,当下你就可以获得。 在这里,我愿意提出四个要点供各位参考:(一)生命的解脱,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只要有忧悲苦恼,就不得解脱;我们只要对足以让我们忧悲苦恼的事淡然处之,那么我们就解脱了。 (二)生命的解脱是没有有无得失的念头:人总喜欢患得患失,有则欢喜,无则烦恼;得则高兴,失则悲伤;一心系于有无得失的人,是不能得到解脱的。 (三)生命的解脱,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这世间加诸我们身上的拘束、障碍,当然很多;以一个解脱者的心灵观之,无论是多大的拘束、障碍,他都不当作是一种困难。 过去有一位寒山大师,他有一首诗,说得很好: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干了; 他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 此外的再大拘束、障碍,都不会困扰一个解脱者的心灵。 (四)生命的解脱,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任何人都一样有生老病死;不信佛教有生老病死,信了佛教一样有生老病死。 但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即解脱者和不解脱者对生老病死的感受不一样。 没有信仰者 ,即没有解脱的人,对生则喜,面临老死时的那种惊惶、死怖、颠倒真是难以言喻;但对解脱者而言,他的感受就会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都是同样的实相。 譬如过去有一位庞居士,全家信佛。 有一天,庞居士及其夫人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了,消息传到正在耕田的儿子耳中,他手上还拿着一柄锄头,一听到这个消息,口中叫道:哎! 他们怎么去得如此之快? 我要去追他们! 当下就立化往生了。 你看! 虽然是死亡,但这种死法岂不美哉! 从前有一位飞锡禅师,他跟同参们说道:人卧着死,你们看过没有? 同参们说:当然看过。 那么坐着死,你们可曾看过? 也曾看过同参们当下说出几个例子。 那么站着死,你们可曾听过? 同参们又举出了站着死的例子,譬如庞居士的儿子。 那么,头朝地,脚朝天,倒立着死呢? 同参道:这种死法,未所见闻。 飞锡禅师道:好! 我死给们看。 说完做个倒立姿势就死了。 你们看,在笑谈间解决了生死大事,这是何等的豁然、达观,这不正是解脱了吗? 今天我在这儿讲说从人的过去、现在到人的未来,我希望诸位能明白我人的:一.生命的起源,二.生命的转递,三.生命的维系,四.生命的解脱。 最后,我要奉送诸位四个重点,请诸位带回家去:第一点:是将自己净化到美满幸福的世界里去。 第二点:是将自己净化到无人无我的世界里去。 第三点:是将自己净化到无量无边的世界里去。 第四点:是将自己净化到常乐我净的世界里去。 我们知道生命的主体是心,这心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明天,我们将继续谈心。 亦即讲说: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发布时间:2014-02-16 06:26:4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