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学会享受寂寞,才能了解人生 内容: 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金刚经说什么》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 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 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 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 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 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 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 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 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 ”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 为什么呢? 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 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 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 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 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德不孤,必有邻”。 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 《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 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 ……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 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 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 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论语别裁》“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也就是如孔子所说的话“德不孤,必有邻”,恰好相同。 真正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凄凉,纵然不得之于一时,也得之于万古,这一点先要认识清楚。 有许多年轻人说:“我一辈子要做学问,修持道德。 ”我说:不容易啊! 那你必须先要准备寂寞一辈子才行。 要甘愿寂寞一辈子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懂得如何来享受寂寞。 例如学道成佛,那都是千秋事业,不是一时侥幸的成功,乃至也不求千秋之得失,证无所证,得无所得,那就差不多了。 所以,谈学问、道德,不要表面上做功夫,好像什么都不要,只要学问,只要道德,不在乎其他。 功夫做到胃出血的时候,看你在乎不在乎? 那真在乎啦! 但是,真要为道德的人,真要有这个精神,寂寞、穷苦、疾病所不能移其节操,才能说到出世入世,志在利他之心。 没有这个观念,平日吹牛没有用的。 所以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些话,都是正反两面,各尽其词,要自己去细心体会,不要轻忽视之。 ——《老子他说》修道人第一个要守得住寂寞。 人生的最高修养是守得住寂寞,能欣赏得了凄凉,修道人面对凄凉的境界,会觉得很舒服。 如果忍不住寂寞,守不住凄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尤其修道,根本就是修寂灭,寂灭来了,你守不住了,这不是背道而驰吗? ——《如何修证佛法》 发布时间:2017-04-18 12:13:4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