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星云大师《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内容: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场所,对外一向是不开放的,故一般人对禅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禅堂的建筑通常长有六丈至十丈、宽四丈至八丈不等,不过依参禅人数的多寡(有时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 也有供给短期精进禅坐的禅堂,或是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远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场所。 禅堂的大小、简陋与否、地点的远近,在禅者的心目中是没有分别的,因一入禅境,三千世界的宽广就在当下。 自古以来,多少的禅者在禅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见自我的本性,而成为一代人天师范,禅堂之功实不可没。 禅堂设备就像我们现在讲演的地方不设窗户,是封闭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讲堂有好的冷气及通风设备。 禅,是向自我内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禅堂不设窗户,主要是让参禅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随着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别妄念,否则就失去参禅的意义了。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据闻过去其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跃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 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能够跳越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 同样的,禅堂的四周虽非高墙,但却封闭,主要是不让外界的污染、妄想、烦恼带到禅堂里来。 禅师们一再要警诫初学者,一进禅堂就要将外面的、过去的一切放在禅堂外,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是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 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有音声,尤其是止静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静下来,在寂静的气氛下,你会感受到禅的气息。 今天要和各位介绍的是禅堂的生活与清规,我分四点来说明:一.禅宗的法物与道场在禅门,每个参禅的人,拥有的物质要越少越好,少到什么程度? 依现在的斤两来计算,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因为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就越少;东西越多,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比方说,像我们出家人,衣服只有这一件,早上起来这一件、会客也是这一件、现在站在这里和各位讲话也是这件。 然社会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门了,穿旗袍呢? 还是穿洋装? 穿红色的呢? 还是黄色、蓝色的呢? 因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选择而烦恼。 而禅者只有一件衣服长衫,不必选择也就没有烦恼。 禅堂里的禅师们,因为使用的物品东西很简单,所以因物质而起的烦恼也就很少,因为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 其实在禅师们用的物质虽少,但他内心中却拥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衣单两斤半,若是外出云游的禅者、云水僧,他可以拥有十八样的东西,叫头陀十八物:1. 杨柳枝:我们现在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禅师们是用杨柳枝来刷牙漱口的。 用牙膏、牙刷,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杨柳枝漱口、刷牙,牙齿却很少有疾病。 2. 三衣:就是袈裟可储备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杂碎衣、法衣、二十五条衣。 二是郁多罗僧,又名上衣、七衣、入众衣。 三是安陀会,又名中衣、宿衣、内衣、五衣、工作衣等。 3. 坐具:禅者走到什么地方,随时可以把坐具摊开,在上面打坐。 和前面的三衣,通称为三衣一具。 4. 澡豆:澡豆就是相等于现在所说的肥皂粉、肥皂。 在过去没有肥皂粉的时代,澡豆是一种清洁剂。 5. 钵:是出家人吃饭的用具。 出家人拿着钵向信徒化缘食物,就称托钵乞食。 6. 瓶:是装水的用具。 7. 香炉:香炉不仅是用来烧香、供佛,在各处行脚,山林水边一炷香,也有驱除蚊虫的作用。 8. 滤水囊:滤水囊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壶、热水瓶,过去的禅者参访游学时,有了一个滤水囊,所使用的水,会更加卫生。 9. 毛巾:盥洗用的布。 10. 刀:是用来除草,紧急时也可以防止坏人的侵犯。 11. 锡杖:出家人拿锡杖是用来防身的。 12. 奁:镜匣子。 13. 镊子:镊东西的镊子。 14. 经书、律书。 15. 佛像。 16. 菩萨像。 17. 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 绳床:有时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湿,几根绳子从这一棵树套到那一棵树上,就可以在上面睡觉了,所以有绳床。 现在我们一般到户外活动、到各处旅行,乃至于登山,都必须装备齐全。 这根源可以说是从过去禅师们参访、云游慢慢承袭下来。 个人用的是头陀十八物,如团体所居之禅堂,里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钟板、木鱼。 钟,谈到禅堂的报钟,有所谓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实非常有意义。 板,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几年前,法国有两位汉学家,到我们台湾来,由高雄师范学院院长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来,就是为了研究为什么寺院的板声,这里要打一下? 那里要打三下? 我很荣幸从小就生长在丛林的禅堂里,我告诉他真正的板的意义。 古时没有时钟,是以更来衡量时间。 一更、二更. .. .. .五更天亮等。 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开大静。 打一下哆! 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 等到通报了以后,打两下哆! 哆! 表示结束。 到了早晨约三时左右,要到大寮(厨房)去叫醒水头烧水,饭头煮饭,打三下哆! 哆! 哆! ,要大寮的人起来准备;约四时左右,打哆! 哆! 哆哆! 四下,这是要全寺大众起床盥洗,上早殿。 四板以后,打五板哆哆哆! 哆哆! 接报钟。 从一板到五板就是这样轮转。 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 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 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钟、板,是禅门的号令,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态? 尤其是诵经时敲打木鱼,佛教重慈悲,为什么要敲打鱼头? 不是太残忍了吗? 鱼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禅者要用功不要懈怠。 有的甚至在钟板上面,书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时时警惕参禅的人珍惜光阴。 禅堂里最重要的领导者,在佛门称作维那,其座位旁有个小牌子,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 就是说在禅堂,大家修行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所谓大家的慧命,维那应好好维护,否则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罪过了。 另外,禅堂里还有一样非常引人关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级──1. 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 2. 巡香香板:是用来巡查坐禅昏沉的人。 3. 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4. 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还爱请赐香板(打香板),来消除业障,为自己增加力量。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传时间上并不久。 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怀念昔时的国师──玉琳国师,得知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国师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问他的禅功如何? 他回答皇帝,他很惭愧,对于禅没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啊! 一代的国师,怎么会有你这么没有出息的后人? 限你在一个礼拜之内开悟? 如果在一个礼拜之内不开悟,我这把宝剑就要来杀你。 ’以后每天,卫士就在禅堂外,摆一摆,摇一摇这口宝剑说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国师的弟子苦心想:我这一条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 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终于开悟了。 原来,他抢了卫士手中的宝剑,把雍正找来对他说:‘究竟是你要我的头? 还是我要你的头? ’雍正一听,内心很高兴,如果不是开悟,谁有这么大的口气? 雍正也是一个禅家,对禅有莫大的期许。 故禅门的禅堂,无论是封闭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让一个有心参禅、悟道者,能有个悟处。 二.禅者的话头与成就一个参禅的人,总要提起话头来参,话头,对于学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谓参话头,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 灭向何方? 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的掌握住,在这话头回心返照、悟达自性。 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语义的话头;一种是无意义语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 有意义的话头,指我们平常讲的──‘狗子有佛性也无? ’‘我们无梦无想的时候,主人公何在?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念佛是谁? ’‘念佛是我,我又是谁? ’‘谁叫我们每天驮个尸体东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所谓参话头就是要一直这样参下去,问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 ’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奇,啊! 那感觉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参话头大都是禅师给我们提起,给我们启示,有时,禅师把话头提起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与我拿禅板来。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与我拿蒲团来! ’这种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 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净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傅大士,有一首诗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语若是给现在国文老师看,一定不通,为什么呢? 既是空手,那能有锄头呢? 既是步行,怎么还会骑水牛呢? 人从桥上过,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 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们常把世界万有本体和现象之间、你我之间,划分了界线,宇宙间有了这一界限,会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疮百孔。 而禅者他能超越对待、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无烦无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消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静坐? 如何参话头呢? 我们在家里的床上、地板上、沙发上,坐下来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统一,这叫参话头。 如同猫要捕捉老鼠时,目不转睛、四脚贴地、身毛都竖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参话头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力! 琅琊禅师有一女弟子,问琅琊禅师如何参话头? 琅琊禅师道:‘你就参一句随他去吧! ’这女弟子听后,行之不退。 有一天,有人告诉她:‘喂! 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戏、喝酒了! ’‘随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讲:‘唉呀! 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东西。 ’‘随他去吧! ’如果我们听了她这样的回答,一定会替她着急,这种事怎可说随他去呢? 发布时间:2014-02-16 06:26:0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