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植树节 “种”一棵树吧!佛陀护佑你好运连连! 内容: 树下悟道(网络图)今天是植树节,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自古以来,树和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树木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新的环境,同时也成为很多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是一句经典的佛经。 佛教源于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佛陀的生平与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盘于娑罗树下、弟子首次结集于七叶树下……并且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也和树有着不解之缘。 无忧树(网络图)降生无忧树下:佛陀诞生在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 原因是古印度的风俗,妇女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 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径兰毗尼花园时,下轿到花园中休息。 当摩诃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葱茏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时,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 因此无忧树又被尊为圣树。 成道菩提树下(网络图)成道菩提树下:释迦牟尼通过五年参访六年苦修之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关于释尊成正觉时此树的情形:《修行本起经》卷下曾作此下之描述: “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 娑罗双树下(网络图)涅盘娑罗双树下: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得道,弘法利生五十年,世寿八十岁。 在《佛遗教经》中说:“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盘”。 是说释伽牟尼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拘尸那城河边娑罗双树下涅盘。 七叶树(网络图)佛教经典结集在七叶窟:七叶树是无患子目七叶树科的落叶乔木,树形优美、花大秀丽,果形奇特,是观叶、观花、观果不可多得的树种。 印度王舍城有一岩窟——七叶窟,周围长满印度七叶树。 七叶窟,是佛祖涅盘后其弟子们第一次结集,统一经法的地方。 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于其处会五百贤圣,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结集经、律、论三藏,三个月后,完成佛所说法的结集。 意义重大。 所以七叶树是佛树。 佛陀和他所领导的僧团,修行、生活在印度半岛茂密的森林中。 他们所居住的精舍,自然长满茂密的树林。 而在我国,寺院建设离不开树。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改变了早期佛教持钵行乞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 因此多以“丛林”称寺院。 “丛林”二字表示僧众们规矩法度,像草木不乱生长一样。 寺院常建在这些山势奇特、树木茂盛的地方。 以树为喻(网络图)种树是修行的法门:种树除了可以美化环境外,也是佛门的修行之一。 《增一阿含经》中,佛陀就有开示到:种植花果树木,能使人清凉,功德日夜增长。 《毘尼母经》卷五也说过,为三宝种植果树、花树、叶树,但有福而无过。 种树去除水患:过去我国的佛教寺院,就已经知道森林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 史学记载,唐代开元寺高僧明远法师在沙湖西隙地创种植松树杉树,来消除水患;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垦山辟田,他的学生希运禅师也是植树栽松,勤于作务;后唐象山县蓬莱山永净法师,曾经开田三百亩,种植松树十万余株,对地方的水土保持贡献很大。 此外,在我国禅宗公案里,树木常被用来作为参究的对象。 例如《联灯会要》卷六“庭前柏树子”的公案。 讲的是禅师透过眼前的柏树,截断学僧的思想,提醒他体取自然,庭院中的一花一木无不是禅,无不是祖师西来意;种下一棵树(网络图)佛教里也常以树为喻或为名,形容甚深微妙的法义。 菩提树——智慧杨柳——消除苦疾无忧花——视生死如常,无忧无虑莲花——清净圣洁、具足圆满曼陀罗花——无欲无痛的圆满银杏——参禅的顿悟人中树——佛陀的德行和慈悲铁树无花——法界的一切物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 这二者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 从某一方面来说,树木也是觉者。 我们平时去寺庙,都会被寺庙林木繁茂的风景多吸引,而这些优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许多高僧大德的智能,艰苦创立,辛勤垦植的。 因为种树就是修行。 今天,寻一处土地,种下一棵树,修一颗佛心! 发布时间:2017-03-12 11:27:2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