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万千山河 一笔带过 内容: 东晋高僧支道林(资料图)支遁,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 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鹤马。 因魏晋抒畅庄老玄流,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幼即通神理,造释《逍遥》,及披剃后更深般若,提出“即色本空”,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繁多,名士也喜与之相从,因此留下许多文士故事,其中最让人心醉的,莫属于支遁与谢安、王羲之的交游。 传书所载,支遁至吴地建支山后又及剡县,谢安抵书诚约:“思君积日,计辰倾驰尤甚。 知欲还剡自治,为之怆然! 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终日戚戚,惟迟君一来,以晤言消之。 一日千载也。 ”谢安说道:我念您已有很长时日了,天天计算着分秒,希望能见到您。 听说您要到剡县去,我顿感怅然。 人生寄旅,无常忽然,倾刻之间一切风流得意之事都将消失殆尽,因此我总是忧心仲仲,触事惆怅,只等您来,才能消遣,而等您的每一日,都像千年那样漫长······当时,王羲之在会稽,早就听说支遁高妙,但他并不相信,认为这不过是人们的传言,不足为凭。 “后遁还剡,羲之诣遁。 观其风力,谓曰:逍遥可得闻乎? 遁作数千言。 羲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后来支遁路经会稽,王羲之际会,发心探看虚实,见面后,王羲之对支遁说:“你注释的《逍遥篇》可以拜闻吗? ”支遁拿出他的注文洋洋千言,才思灵犀、文藻新奇。 王羲之叹服,坦心畅怀,依依留连,不能离去·····由以上二僧俗交往之大事因缘,可以望见支遁高妙臻化的名与文、心与境。 郗超问谢安:“支遁与嵇康相比怎么样? ”谢安回答说:“嵇康须不断努力,才能赶上支遁。 ”郗超又问:“殷浩与支遁相比又如何? ”谢安回答说:“如果论娓娓而谈,恐怕殷浩要胜过支遁;若论卓然有识,支遁要超过殷浩。 ”因此,郗超后来在一封信中独赞支遁为“百年唯此一人”:“支遁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以来绍明大乘佛法,令真理不绝,唯此一人而已。 ”随后支遁仍是遣尽世俗来到剡山,优游于林泽之间,坐啸在云山之巅。 “有遗其马者。 畜之曰。 吾爱其骏耳。 有遗其鹤者。 纵之曰。 冲天之物。 岂耳目玩哉。 ”有人送给支遁一匹马,支遁很喜欢,有人却说:“出家人养马,稍不得体。 ”支遁说:“我只是爱其神气俊迈。 ”后来又有人送给支遁一只鹤,支遁对鹤说:“你是凌云冲天之物,怎能作为人们的观赏之玩物? ”于是他放飞了鹤。 一日,支遁听闻一位同门先己而亡,叹道:“从前有一位石匠因郢人去世,而放弃运斧,俞伯牙因钟子期亡故而不再弹琴。 由自己此时的感受而推及他人,的确不是虚言。 默契的知音已经去世,谈话也没有人能欣赏,心中的郁闷难以排解,我不久也要死了! ”于是著《切悟章》,完稿写下最后一字后,落笔而寂。 曾有人说,释迦摩尼是在这个无聊混乱荒蛮的娑婆世界里,最能够享受孤独的人,因为释迦总是独守身心的明净:寂然不动,在暗钝时空里发出澄澈的光。 静极致笃,不去依靠任何世间之物,而能成为世间的依怙。 而僧,而道,也因此比附于这种超越一切的寂静,而成为人文的峰巅,聚集着无数古今的笔墨春秋,写下了世出世间的故事情怀。 其中,最让心醉的,莫属荧烁千载迄今风流的“三人行”吧,迁适山南的安石,遥唤庄老的僧遁,书迹兰亭的羲之,这三人交游过往,辉映至今,更让我等近乎佛、契乎道,虽身在江湖,但再翻看支遁的诗篇书迹,而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只是一间江湖之外的茅舍可以,邀三五好友,与云岚对坐,把念珠拨落的檐雨攒成一碗梅子熟时的淡茶可以,将墨色研入苔痕沁染成山外的青山拈起月白一抹落款于初发心之处可以,万千河山,不动声色一笔带过。 发布时间:2017-03-09 19:12:2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