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间道 内容: 十几年前,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无间道》,说的是一名黑帮卧底和一名警察卧底的故事。 黑帮卧底年少时便被安排进入警校学习,而警察卧底也从年少起便被安插于黑帮之中。 两名少年从接受命运安排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一生都必须为了生存而精心伪装,好骗过身边的所有人,甚至包括自己。 这就是他们的宿命吧。 古往今来,宿命论一直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命运存有必然法则的定数,也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 之前,我也非常接受这种说法,认为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曾经有朋友听说我有过做医生的志愿,唏嘘不已,“还好你没做医生,不然病人找你看病,你肯定会劝他们说,不用治了,这都是命啊! ”以前觉得这仅仅是个玩笑。 学佛之后才反省,原来自己在别人眼里是消极的。 生活中有些不如意,就归究于命运而意志消沉;有点小成就,则归功于自己便沾沾自喜。 到底有没有命运? 如果有,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性格决定命运。 这个逻辑关系在法义中阐述得更为清晰。 心行会形成习惯,并逐步固定为心态,进而发展成不同性格,最后形成不同人格。 不同的性格和人格,又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 心行程序被改变了,命运自然就会改变,这正是修行的意义所在。 通过闻思佛法,不断在生活中观察修和安住修,以正见来指导自己的心行,从而改变自己的顽固串习,最终就能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 再回到《无间道》的故事中。 黑帮卧底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警司,而警察卧底最终也获得黑帮老大的信任,成为心腹。 然而长期的角色错位使他们深感困顿迷失,我究竟是谁? 是自己扮演的身份,还是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角?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局限于故事中的他们,我们面对这个问题也经常会迷失。 我是谁? 什么又能代表我? 是身体,是身份,是情绪,还是想法? 回答充满着不确定性。 因为所有这些我们认为是“我”的东西都和我们是暂时的关系,都是无常变化的。 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人,我们拥有不同的身份;喜怒哀乐的情绪则会随境迁转;想法更是念念相续,时刻变化的;即使是这个须臾不离的身体,也不得不面临生老病死的变化。 虽然如此,身为凡夫的我们却总是看不清楚,从而陷入深深的我执。 我自己也曾如此。 因为有了对自我的设定,便会用自我的一切标准来衡量别人。 对和我思路一致的想法大加赞赏,对和我意见相左的想法则心生排斥。 虽能够付诸善行来帮助别人,但若身处同样境况却没有得到别人帮助时,则会心生埋怨。 修学佛法后,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变了,用他们的话说是“更亲民了”。 仔细想来,应该是佛法让我意识到了我执的严重,于是对自己的心行进行调整。 即使是那些和我的人生观不同的人,我也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试图去理解他们。 从他们的出发点去考量,而不仅仅局限于想法本身。 于是时常会不约而同生出很多默契,人际关系自然变得更圆融了,和大家的相处也更愉快了。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前进。 因为迷惑无明,我们看不清自己,以为是主动选择了,其实都是在非我执我的控制支配下做出的被动选择。 如果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不自主的,那么这些选择所连结的命运自然无法掌握。 修学佛法,认清世界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 发布时间:2017-03-07 17:21:2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