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让“问题”抓住学员的心 内容: 和许多辅导员一样,对于班级共修30分钟讨论环节的问题设计,我也有点“打怵”:如果原原本本将“心行检验”抛给师兄们,大家可能已经分享过,有重复之嫌;如果自己设计问题,总有一些缺憾,或者“不接地气”,大家讨论不热烈;或者太生活化,讨论热烈却偏离了主题。 30分钟讨论能否抓住学员的心,能否做好本期法义的引导和提升,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慧有师兄最近的一次网络辅导,让我受益匪浅。 本课学习《道次第》中士道“依何身灭除生死”,旨在让我们珍惜暇满人身,并认识到出家的殊胜,发起出家之心。 这一课内容虽然不多,但引导师兄们发起出家之心并不容易。 引导“太过”,容易引起学员误解,把握这个度并不容易。 第一遍学习时,我出离心很弱,对出家有些“抵制”,那时大部分师兄和我的心态差不多。 第二遍学习,大家的认识明显深刻。 听完我们的分享,慧有师兄抛出第一个问题:既然在家、出家都有暇满,为什么出家比在家身份更殊胜? 觉正:出家比在家受戒多,在家人只能受五戒、八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出家人受戒多,有利于修行. .. .. .善纳:我以前很羡慕出家人在寺院里清闲自在,没有关注到他们弘法利生很辛苦。 但寺院的环境确实很清净,出家人能专心办道……佛平:修行的环境不一样,凡夫最大的特点是心随境转,出家的所缘境好;僧团以六和敬精神相处,谨持戒律,还有布萨,能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还能当众发愿忏悔,清洗污浊. .. .. .慧慈:在家人责任多,容易生起贪著心。 以自己的家庭为例分享近期的心态变化. .. .. .佛秀:在家人容易生起烦恼,容易造业,出家可以专心办道。 很惭愧只受了两戒,要尽快受足五戒. .. .. .明心:我喜欢跑寺院,在寺院感到清净,但现在寺院里有担当、有能力的出家人并不多。 我发愿出家,但还要“当家”,要像导师一样大力具足,弘法利生. .. .. .慧有师兄总结:随喜明心师兄分享,不但发愿做出家人,还发愿做有担当、有能力的出家人,像我们的导师一样! 这一点很好。 出家的身份在于具足戒,出家有利于舍身办道,与解脱的高度是相应的。 这一点是我们在家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我们要忆念出家清净的环境、忆念具足戒的功德、忆念舍身办道的发心。 我们受什么戒就要持什么戒,要持得精严……接下来抛出第2个问题:出家身与菩萨身有何不同? 很明显,这个问题源于我们分享中的疏漏。 上士道“受持菩提心仪轨”中“以何身受”讲得很明白:“以何身受者,以天龙等身,及从意乐门,一切皆堪发愿心,而为此愿心所依。 ”但我们都没有分享到,或者已经忘记了。 慧有师兄提示我们,菩萨不一定是人身,如天人、龙等身份都可以。 有的菩萨现比丘相,有的现天人相,并不都现出家相,但解脱更注重出家身份。 惭愧! 我的确忘记了,典型的“漏器”。 这个问题“没有争议”,所以用时很短。 大家都很感恩辅导员的及时提醒--修学佛法要前后连贯,特别是第2遍学习,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接下来第三个问题:如何带着寻求解脱的出离心,而行持在家菩萨的身份? 慧慈:这个题目设计得很好! 以前与家人相处冷漠,觉得志不同道不合,现在认识到要照顾好家人,保持和乐的生活。 当我心念转变,随顺他们时,他们就会支持我。 要想修行,就要感恩尊重家人. .. .. .善纳:这个题目设计得很好! 不要有粘著的心,同时还要慈悲善巧,有觉知力。 我现在体会到在家人的无奈和不自在,对出家生起愿心,但对于以后是否出家不去设定. .. .. .觉正:感恩慧有师兄的问题! 在家也要有出家的心,要真正生起菩提心,带着慈悲智慧和周围人相处. .. .. .佛平:这个问题让我进行了反观,我想从反面与大家分享。 学习中士道,觉得已经生起了出离心,放下了对亲情的执著。 所以对女儿的关心少了,交流少了,大部分时间都用到了修学和做事中。 她却趁机和同学出去玩2天,只和姥姥打了声招呼。 这件事把我打回原形,我大发雷霆,口不择言地呵斥她,与她造成对立,让我很烦恼。 我并不理解出离心,过分关注是粘著,对女儿的嗔恨也是粘著,其实我并没有出离. .. .. .佛秀:修学5年了,觉得自己学得还不错,但父亲生病这2个月以来,对父母发了几次脾气,很自责,还是控制不住嗔恨心。 当对境来时,还是我行我素。 在家人守好戒很难。 这个题目设计得很好. .. .. .明心:感恩师兄提出这个问题! 我以前想把家人降服,现在认识到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也认识到八步骤三种禅修的力量。 分享案例一:儿媳给儿子打电话,当着自己的面,戏说他是“日本人”,我当下就生起嗔恨心,然后很快觉知到嗔恨心。 进而想到人身可贵,日本人也是人,远远好过畜生的身份。 并反观到以前冲动的爱国情结,一度对日本民族充满仇恨。 这就是因果! 我当下就化解了不快,还生起了忏悔心。 感到修学佛法让自己轻松自在! 案例二:几年前看到儿子杀黄鳝解馋,对他的杀生行为很嗔恨,一怒之下挥刀砍烂一扇门,那扇门至今还在。 现在认识到对家人要慈悲,前几天亲戚来家做客,我根据他们的喜好,买了很多肉,欢喜待客. .. .. .慧有师兄总结:根据大家的分享,提出两点建议:1. 要反观、警醒自己的做法。 要看清楚这(对家人的态度)是不是一个陷阱,里面是否有染著的心,是否顺从了“我”? 能否时时处处检讨自己? 跟家人相处,是否只关心大家的吃穿玩乐? 只是单纯随顺? 2. 在家菩萨不是顺从家人的吃喝玩乐,让他们不反对自己学佛,就是菩萨了,那只是在家。 菩萨要做的是根据因缘引导他们接触佛法,最终让他们认清轮回,修行解脱,不做轮回中的伙伴。 不能只是快快乐乐在一起,不阻碍我修学就行了。 要看清自己对待与家人的关系,是否与出离心相悖? 时时警醒自己,是否生起解脱的智慧,不是仅仅把日子过好了,这不是菩提心的标准。 不要割裂出离心和菩提心,三士道要用菩提心统摄。 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怎样理解出离心。 出离心是不被束缚的心、警醒的心。 虽然随顺众生,但不要被束缚,当对于家人有贪著时,不要被贪心所束缚,不被束缚才能避免成为泥菩萨。 是什么束缚我们? 是无明、烦恼,即使家人打你、骂你,不让你学佛,但你只要有向道之心,就不会动摇道心。 在家不是责任束缚了我们,履行责任并不妨碍出离,归根到底是无明和烦恼,要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贪著进行反省。 智慧就是要了了分明,从贪嗔痴中出离。 。。 。。 。问题对机、指正善巧、分享清晰,我们受益匪浅。 这一定是慧有师兄听到我们分享中存在的误区或者一些倾向,适时给予我们善巧引导和提醒。 大家无不觉得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棒,直击了自己的“软肋”或“要害”! 我们班虽然人数不多,但差异较大:有信仰坚定的“老修行”,有善于闻思的年轻师兄,还有学了法义就能落实的师兄,虽然大家目前都是辅导员或辅助员,但都各有短板,非常需要切中肯綮的指正! 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能检验出大家的基本功,还能“打开局面”,引发讨论的氛围;第二个问题在于查缺补漏,提醒大家精进修学,勿做漏器;第三个问题深入内里、直面生活,让我们发觉误区,修正自己。 三个问题角度不同,用意不同。 从调动氛围、对照提醒、深挖自己,慧有师兄似乎“不露声色”,却用心良苦。 这是春节前的最后一课。 尽管大家都体谅辅导员的辛苦,但问题戳中内心,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每个人都能反观自己,并发愿调整自己,这一课确实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透过有力又不失柔和的引导,能感到慧有师兄在网络那端笑眯眯地望着大家,欣慰我们的每一步成长。 怎样设计问题? 除了当期法义是重点、学员分享是参考点等等耳熟能详的模式,还需要辅导员深厚的“内功”。 一个问题可能激活一池春水,也可能索然寡味、波澜不惊,还可能偏离主题。 立足于模式,修炼好“内功”,才能“看客点菜”,得心应手地设计问题。 发布时间:2017-02-09 13:31:3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