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十二祖彻悟大师往生纪念日 追忆彻悟大师行历及其思想 内容: 彻悟大师法像(图源:网络)文: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在北京怀柔区红螺山上有一处净土道场,即红螺寺,这里走出了中国净土宗的两位祖师,即彻悟与印光大师。 彻悟大师深通教义,悟彻宗乘。 晚年归心净土,自行化他。 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主。 其所发挥,被印光大师誉为近代所罕见。 所提出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成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一生研习慈贤而宏台教,住持禅刹而扇莲风,以禅悟境界及修持净土法门的成就,成为名盛一时、影响后人的一代净土祖师。 一、彻悟大师行历彻悟大师(1741-1810年),河北丰润人(今唐山市丰润区),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被后世推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据〈彻悟大师行略〉载,师俗姓马,父讳万璋,母高氏。 生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十四日。 幼即聪慧,经史典籍,无不博览。 二十二岁时因病患,深感生命无常,而发出世志。 病愈即至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由岫云寺恒实律师处受具足戒。 后至诸方参学,曾听香界寺隆一法师讲《圆觉经》,晨夕研诘,精求奥义,全经旨要,了然于胸。 又依增寿寺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 后于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义,了无滞碍。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粹翁迁万寿寺后,他接续广通寺住持,率众参禅,警策勉励后学,孜孜不倦。 十四年如一日,声驰南北,宗风大振。 广通寺是京城“外八刹”之一,原名法王寺,至元年间本刹住持贵吉祥所建,明代更名广通寺。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和雍正十二年(1734年)多次重修。 寺坐北朝南,有殿五进。 寺内原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敕赐广通寺重修碑记〉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敕建广通寺碑记〉碑、雍正十二年 (1734年)御制广通禅寺碑,皆毁损。 旧址是在现在西直门外广通苑住宅小区内。 据说1988年这里尚有20多间房屋,1999年已消失殆尽。 改建小区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旧物的,开放商将康熙的“敕建广通寺额”和雍正时的御制碑立于原寺的松树间,算是让我们能看到昔日的一点遗迹。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迁觉生寺,于此住持八年。 “百废尽举,于净业堂外,别立三堂:曰涅盘,曰安养,曰学士,俾老病者有所依托。 ”觉生寺即大钟寺,也是京城外八刹之一,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历史上皇帝祈雨的场所。 因寺内珍藏一口明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而得名。 大钟寺现在位于北三环北侧,又称中国古钟博物馆,寺院格局保存完好。 对于彻悟法师的皈心净土,〈行略〉中介绍说:“每忆永明延寿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日课十万弥陀,期生安养。 况今末代,尤宜遵承。 遂栖心净土,主张莲宗。 ”修行中每忆永明延寿大师,禅门宗匠,尚心归净土,日课十万佛号,期生安养。 遂栖心净土,一心皈命。 这可看作是他由禅修而转向净土的缘由。 “继思念佛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羡归心。 我何人斯,敢不皈命。 ”印光大师曾评说:“遍通经史,冀为世导,一病方知不可靠,研穷各宗奥,均难证到,专主净土教。 ”由此,便一意归心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念佛法门。 彻悟大师为禅净双修之人,于宗门乃开悟之人,〈行略〉赞曰:“师于禅净宗旨,皆深造其奥。 律己甚严,望人甚切。 开导说法,如瓶泻云兴。 与众精修,莲风大扇,遐迩仰化,道俗归心,当时法门为第一人。 ” 其〈念佛偈〉自况:“自怜自作太平僧,了生脱死却未曾,但愿名标莲芷里,不须高列上传灯。 ”日本学者望月信亨在《中国净土教理史》一书中指出:“嘉庆以后,佛教虽渐趋衰运,然弥陀信仰流行于道俗之间,着书宣扬净土或结社精修净业者为数不少。 ”其中彻悟大师即为当时弘宣净土最知名者。 “常演如来救苦摄乐之恩,追随者日多,遂成一大丛林。 ” 可知,在清代净土宗史上彻悟法师的引领地位。 嘉庆五年(1800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欲终老于兹。 四众弟子追随者甚众,大师为法为人,从无厌倦,便集众学修,一饮一食,与众共之。 担柴运水,泥壁补屋,资福寺遂成一念佛道场,声名远播,香火日盛。 菩萨戒弟子徐显瑞言:“有清中叶,梦东老人继莲池、蕅益而起,宏阐净土法门于京北之红螺山,迄今百有余年。 海内称净土门庭,首推红螺焉。 ” 从此,红螺山资福寺成为著名的净土祖庭、念佛道场。 红螺寺(网络图)大师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1810年)二月,到万寿寺扫粹如纯翁祖塔,辞别山外诸护法云:“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 ”三月回到红螺山,即命弟子预办荼毗事。 交接住持位,告诫众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 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圆寂前半月,大师觉身有微疾,即命大众助念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方而来。 大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 ”众弟子恳劝大师住世。 大师回答:“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大师指令设涅盘斋。 十七日申刻,大师告众人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 ”大众称念佛号,声声不绝。 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 ”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实现了“一寸时光,一寸命光。 速出生死之关,共证安乐之境”的理想。 众人闻到异香浮空,芬芳盈室。 供养七日后,大师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 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 门徒弟子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 据报道,1993年4月2日,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发掘塔院普同堂地宫时,发现了彻悟祖师舍利塔。 舍利塔铭刻“传临济正宗三十六世上彻下悟醒公老和尚塔”。 塔内有一小石函,函内存有际醒祖师舍利子。 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 从此,祖师舍利子重现于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 “讷堂老人一生苦心,为法真诚,诲人不倦。 ” 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印光大师曾评说遗着“《彻悟语录》,洵为净宗最要开示,倘在蕅益老人前,决定选入《净土十要》。 ” 对其言教推崇备至。 彻悟大师法像(图源:网络)二、彻悟大师的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余年之历史,其中八宗并弘,禅净共扬,法音弘宣,蔚然成风。 而净土念佛一门,于诸门派中丰标独步,永隆不替,以其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之悲心,具“仗他力”、“易行道”、“异方便”之特色,接引学人,普化民众,成为中国佛教中最具平民性,最具普及性的宗派。 净土法门之普及,固有其时节因缘,但与历代净土祖师筚路蓝缕的倾心弘扬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他们对净土教义之诠释,唤起学人深信、切愿而践行。 所以,净土一门能确立百世不拔之基,多赖历代净土圣贤弘传之力。 彻悟大师所遗著作,即是净业门中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的明灯,读来自有“千门俱启”、“摄心归净”的摄受力与大法喜。 关于其思想,学者马平认为,彻悟“作为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对净土宗在佛法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对净土宗的基础理论、修行纲领等,也各有论述。 ” 这样的分类,大致反映了彻悟思想的特色。 1. 一切行门 以净心为要彻悟大师在《法语·示众》中说: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 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 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 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 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 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在这里,无论是法门的明心,还是行门的净心,皆以念佛为要。 如此便将净土行门,推为一切修行之关键,是佛法信解行证之所归。 修行就是修心,而修心在于净心,那净心的关键,就在于无间断、无杂染的念佛。 所以对于起心动念,甚是关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成真。 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 不念三乘,便念六凡。 不念人天,便念三途。 不念鬼畜,便念地狱。 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 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 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 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心心念念于什么,自己的言行就会依从于什么,生命所呈现出的状态就是什么。 从来不知道满足之人所现的必然是饿鬼相,这与六祖慧能所言“慈悲即观音”具同理。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 一念染,即九界生因。 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 ”他认为,往往无知之辈,谓宗门中人,不宜念佛。 此不唯不知念佛,岂真知宗哉。 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 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 佛并不因你的不信不念,而不存在。 你念,佛在;你不念,佛自在。 一句弥陀,得大自在。 转变圣凡,融通世界。 “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 十信为纲 八事为行彻悟大师的著作,深度诠释净土大义,以信、愿、持名为净业之要谛,又载录念佛百首,立十种信心。 大师将真信具体列为十种: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何);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坠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是有);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修净业者,能具以上十种信心,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操胜券。 彻悟大师所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个字法语,最为印光大师推崇,“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 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 ” 此十六字诚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修净业之轨则。 此十六字被演绎而成的净宗修持八大要领,即念佛人须具十信,须行八事:“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 这是必具的见地与品行。 大师在后来的开示中特别强调“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众生轮回六道,为苦乐所障,无暇向道。 “可以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为能耳。 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得乎? ” 人身难得今已得,珍惜人身之修道因缘。 “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闻之而又不信,岂不可惜? 信又不愿,犹不信也。 愿而无行,犹弗愿也。 行而不猛,犹弗行也。 “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 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 总之生真信难。 信果真矣,愿自能切。 愿果切矣,行自能猛。 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 ” 鼓励学人信愿行真切勇猛,净土必生。 众生之苦,在于无明。 众生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 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 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 言之可惭,思之可怖。 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 可不惧乎? ” 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 佛法的价值所在,就是给众生指示,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明灯,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但应如何依止,如何皈敬佛呢? 大师提出以四种心念佛,必得成就。 “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我不念佛,佛尚念我。 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 以我不念佛、佛尚念我的惭愧心来提升修行的感知力,以我今念佛,佛更念我的感恩心形成自觉念佛的内驱力。 “念佛当生四种心,云何为四? 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 二是闻此法门,当生忻庆心。 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 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 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 ” 念佛在于信心不退转,“念佛不难,难于坚久。 果能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打就。 如一人与万人敌,千圣遮拦不住,万牛挽不回头。 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应。 ” 奇迹总是发生在相信的时刻。 你祈求,便给予;你叩门,便开门;你寻觅,就见到。 “一句弥陀,非难非易。 九品莲华,一生心力。 ”心力是人间最大的力量,念力是人间最大的活力,愿力是天下最大的能量。 彻悟大师认为信心一法,为入道要门。 曾举例言: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法? ”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 ”王欣然而去。 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 ”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 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 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 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 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 ” 念佛一句,即是止观并重,定慧等持。 学佛人应时时持诵佛的名号,念念不忘佛的恩德。 阿弥陀佛,愿力无尽。 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 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为众多,一人亦然。 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 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 称性大愿,为我发也。 长劫大行,为我修也。 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 以致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 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 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 我皈命时,佛则摄受我。 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 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 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已也。 佛之出世就是为了救度众生,无众生则无佛。 3. 禅净双修 摄禅归净彻悟大师乃开悟见性之人,所以他在对待禅净问题上,心地广阔,游刃有余,主张“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 ”大安法师曾评说:“大师以开悟禅师之资格,诠释禅净之本质内涵,比较二者的下手难易与功德大小,以此建立对净宗念佛法门的坚固信心。 ” 大师本身是由禅入净的大德,所以对禅修与念佛有着超乎常人的见识。 彻悟大师认为:“《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 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 何为见性? 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 何为作佛? 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作佛,故易。 ” 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须大根器者,而持名念佛可以说是利钝全收、三根普被。 “修习一切法门,贵乎明宗得旨。 今人但知万法唯心,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不知转自己归山河大地。 ” 禅心即净心,“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燃,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 但只一心常凭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 ” 净心即禅心,《起信论》说:“若有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 ”自古以来,禅净分门,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多有争论交涉,史上多有祖师厘定。 如永明延寿大师著名的“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彻悟大师赞叹说:“乃真语、实语、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也。 ”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 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 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 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 ”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 ”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 ” 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 能如是信,可谓深信。 深信就是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弥陀弘愿,念念不忘。 “三十年来寻刀剑,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对于有禅者的质疑,彻悟大师也作了明确的回应。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 同是一梦,修之何益? ”他顺应对方思路,认同娑婆与极乐同是一梦,但梦梦亦有不同。 “答曰:不然! 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 唯佛一人,始称大觉。 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 与其梦受娑婆之苦,何若梦受极乐之乐。 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展转沉迷者也。 极乐之梦,从梦入觉,渐至大觉者也。 梦虽同,而所梦者实不同也,可概论乎? ” 当人未觉醒时,于梦中苦乐宛然,与其遭受噩梦之苦,何如感受美梦之乐。 况且娑婆之梦,是从梦入梦,展转沉迷。 而极乐之梦,是从梦入觉,渐至大觉。 彻悟大师法语(资料图)在《覆香严居士书》中,针对念佛过于执着之心,开示说:读札内有念佛期过三七,尚未见相好云云。 观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内,当必有大不思议之成就。 但此时不可预存期效之心。 存之则增躁动,而翻为障碍矣。 此系修行门中微细心病,不可不知。 直须深信谛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 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 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 离此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歧路矣。 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谓也。 佛在信中求,佛在愿中得。 心佛不二,念念即佛。 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 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 彻悟法师宗通说通,禅教共修,但他认为净土念佛法门最是殊胜。 从四个方面有所论证:一是净土行门仰赖佛力,以佛之弘愿来成就,净土行人只须发愿持名即可。 其他法门由须见道、悟道后方可修道。 他分析说: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 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 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炼,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矣。 唯净土一门则不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 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 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 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 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别求悟门也。 二是其他法门修持,有退与不退之说,“余门修道,必悟后依法修习,摄心成定,因定发慧。 因慧断惑。 所发之慧有胜劣,所断之惑有浅深,然后方可论其退与不退。 唯此净土门中,唯以信愿之心,专持名号,持至一心不乱,净业即为大成,身后决定往生。 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 ” 但净土法门却是一得往生,永不退转。 三是其他法门须忏悔业尽,而净土行门却可以带业往生。 “又余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 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则进修无路矣。 修净业者,乃带业往生,不须忏业。 以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 ”四是其他法门须断尽烦恼,方可出三界;而净土法门不须断尽烦恼,便可出三界。 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 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 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生彼同居。 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 既生彼土,则常常见佛,时时闻法,衣食居处,出于自然。 水鸟树林,皆悉说法,同居土中,横见上三净土。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圆证三种不退,一生便补佛位。 在此四项比较后,彻悟大师再告诫行人勿生贡高我慢之心,应老实念佛。 “然则净土一门,最初省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 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 及其证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学者当细心玩味而详择之。 毋以一时贡高,失此殊胜最大利益也。 ” 对于彻悟大师这一悲心,印光大师在〈彻悟禅师像赞〉中曰:“儒门之俊杰,佛家之魁雄,禅窟之巨狮,教海之神龙。 研习慈贤而宏台教,住持禅刹而扇莲风。 只期契机契理,不计门庭异同。 ” 禅观行演为台贤教,禅台贤流归净土行。 无论何种法门,其宗旨在于救拔众生之苦。 末法众生,唯依念佛法门,当得解脱。 所以修学者应“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 所谓深信者。 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 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 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 ” 强调“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 ”印光大师深有感触地评论说:“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此理势所必然也。 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 ” 一门深入,持名念佛确是对那些妄逞世智辩聪者的迎头棒喝。 4. 定方实有当体全空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对于净土行人,至为重要,这涉及到净土宗的修行基础与终极旨归。 彻悟大师在〈西有解〉一文中作了透彻的分析。 他说:“西有者,谓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耳。 ” 西方净土的确存在,但这要从四重二谛的角度来理解。 “若谓定方实有,不可移易,此凡情执着之常有也。 若谓一切境界,循业发现,即其现处,当体全空,此则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彻之有也。 若互夺双亡,二谛俱泯。 则非空非有之有也。 若相成两立,二谛俱存。 则即空即有之有也。 若正双泯时,便双存,正双存时,便双泯。 双泯双存,同时无碍之有也。 ” 对此西方世界之理解,可以是全有,可以是全空,也可以是即空即有,也可以是非空非有。 要在理事空有意义上的打通。 又此有缘起性空,不堕有句。 性空缘起,不堕空句。 二义只成一法,不堕亦有亦空句。 一法宛具二义,不堕非有非空句。 此则四句全超之有也。 又此有性空缘起,该得有句。 缘起性空,该得空句。 二谛双存,该得亦有亦空句。 二谛俱泯,该得非有非空句。 此则四句全该之有也。 又唯全超故全该,设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该四句。 唯全该故全超,设有一句不该,亦不能全超四句也。 此则圆教有门之有也。 从缘起的角度来说,西方世界是有;从性空的角度来说,西方世界是空;从二谛俱存的角度来说,是即空即有;从二谛双泯的角度来说,是非空非有。 佛法是不二的法门,真空非空,妙有非有,非有非无。 又西方依正庄严,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 特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一显发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 此则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 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 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 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圆融,不可思议。 依正庄严的西方世界,本为众生本心所具,不假外求,弥陀大愿乃增上缘,以求显发。 所以空有不二,内外一如。 彻悟大师特别警戒学人,活学活用,不要死于句下:又此有空等四句,执之则成四种邪见,通之则为四方便门。 执成邪见网,永堕外道种族,通为方便门,便入圣贤阶位。 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触着便烧,此谓四边不容执着也。 又曰,般若如清凉池,随方可入,此谓四门皆堪入道也。 然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 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 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毫厘无差,天地悬隔也。 烦恼即菩提,火聚不离凉池,凉池亦不离火聚。 对于般若空慧与净土实修如何打通,大师在〈般若净土两门大义〉中说:“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 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 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 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 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 ”真空不碍妙有。 “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 ” 愈有愈空,缘起性空,即在同时。 “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 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 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 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 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 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 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 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 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 般若空慧与净土实修皆是为了显示本源心性。 佛说万千法门,其实不离其宗。 他指出禅提向上纲宗,教阐离言大义。 向上纲宗,固是教外别传;离言大义,亦即教内真传。 教内教外,别传真传,名虽似异,实本无殊。 悟别传之谓宗通,得真传之谓说通。 二通俱备,三轨无违。 然后得座披衣,横身为物,如王宝剑,杀活临时。 设自宗不通,安能说法? 而无言启迷,何名达者? 但宗贵用到,教须说到。 毕竟用又用个什么,说又说个什么。 用说俱到,则宗教扫土矣。 何似我净业门中,别有方便,只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将他三藏十二分教典,一千七百则公案,一串穿来,更无少剩。 又管甚说到说不到,用到用不到。 但暮暮朝朝,只恁么念。 “一声佛号一声心,须信心深佛更深。 梦眼未开情逐逐,慈光常照夜沉沉。 ”一声佛号,贯通万有。 禅、净、律三不分隔,宗、教、讲共生共荣。 “道衍华台,来春风于叶叶;戒传心地,建佛事于尘尘。 ”三、云水气象 千古风范彻悟法师虽着意于禅净,但其一生特重持戒,律己甚严。 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时间会客,过时惟是礼佛念佛而已。 他曾作〈尺香斋白词〉说:“死生事大,来日无多,道业未成,实深惭惧。 尊客相看,午后炷香,非敢轻疏,幸垂鉴恕。 ” 生弘律范,死归安养,这是净土祖师共同的归向与持守。 彻悟法师在〈衣单疏〉中同样高标云水气度,希望学人拥有古德风范:衲禅三百六十骨节,在在撑天拄地;道人八万四千毛窍,一一彻古通今。 且不资三事斜披,六铢高挂,又岂藉金针暗度,玉线横抽。 盖为法身久昧,情执弥坚。 未彻一真之极致,难空四大于现前。 寒暑迭迁,不无逼恼,龙象云集,宜肃观瞻。 是以裸四体于长年,堕邪宗之谬计。 着三衣于后夜,定吾教于常仪。 令范既垂,昔贤共相依禀,芳规未坠,末学敢不遵承。 奈何天际唯高,剪春云而莫及;寒威特甚,编秋草以难堪。 故虽静掩禅关,直欲蒲团坐破,而乃孤坚铁脊,翻怜布衲披残。 缅维一双鞋留,既解个中着眼;七斤衫破,宁无格外知音。 欲使禅和子赤体担当,要凭大居士毫端点出。 将看云水别增气象,人天共仰威仪。 冷暖自知,谁肯道一丝未挂,果因不昧,君定获多福无疑。 大师除了对僧众的期许,更有对居士的策励。 如〈与瑞一李居士书〉中劝导说:“犹须痛念三界无安,肉身苦恼,生死路险,人命无常,幸闻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缘,只眼觑破,佛心佛行,赤体担当。 净业得修且修,宦场可下便下,无少生留恋,无虚弃光阴。 务期事办一生,花开上品。 庶见不负自己多生熏习之善愿,我佛长劫护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间之勇猛丈夫焉。 ” 为人要有大丈夫的襟怀与气量。 净土法门乃难信之信仰。 《无量寿经》亦云:“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证知净土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彻悟大师曾言“杯衔弓影病难消,几度逢君舌苦绕。 肝胆这回都吐尽,奈何依旧首横摇。 ” 在〈二有室跋〉中说:“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金口诚言,分明指示。 而世之昧者,犹谬执唯心,横生异议,可悲也。 因特书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浅之。 吁! 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况复双泯双存,超四句,该四句,圆教有门之有,与夫性具本有之有耶? 其谓之浅也宜矣,无庸辩。 ” 只要深信圣言量,信愿持名,决定往生净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 “寂光原有相,佛性却无常。 未委深深旨,何妨问愿王。 ”西土极乐,弥陀宏愿,真实不虚,指方立向。 大师门下,龙象辈出,有天朗法师继其法席,再阐净宗。 再有瑞安,专修净土,名士魏源曾向其问法。 更有知名的印光大师,曾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湖北至红螺寺寻访彻悟祖师遗迹,专修净土法门,后至普陀山弘扬净业,更是光大门庭,为红螺寺增光,被列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红螺一寺,祖师双列,诚为天下净土第一。 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誉。 发布时间:2017-01-14 12:38:2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