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佛教这么讲! 内容: 修善断恶、转染成净(资料图)(一)传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看法关于人性这个问题,我们现代人是最模糊的。 我先说一下对人性的几种传统理解,再谈一下佛教的看法。 过去在传统文化中,有一派意见认为人性是善的,《三字经》一开头就讲“人之初,性本善”。 也有人说是恶的,比如说小孩刚生下来吃奶,如果再多抱来一个小孩吃,他马上就开始蹬脚了,意思就是:“走开,这是我的”。 一开始就有“我”的自私念头,就有嗔恨。 有人根据这个就判断,人性是恶的,因为是没有人教,与生俱来的嘛。 又有一种意见说,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是什么呢? 像水一样,像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一样,你在哪里挖个沟,它就往哪里流,你怎么教育引导,它就往哪个方向发展。 (二)佛教的人性观1、佛教人性观的三个层面这些是过去传统的说法,根据我个人的思考,这些说法好像也不对,佛教有另外的看法。 佛教是不讲非此即彼的,它告诉你人性是多面的,基本可以分成三部分:善、恶、无记。 先说一下善恶,佛教讲的善恶和世间讲的善恶不大一样。 我们小时候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是善,佛教也认为这是善,但佛教讲的善更为深广的多。 一,善不仅要对自己有好处,更对他人有好处,这是从空间的角度说的。 二,善不仅对现在、对今生有好处,还要对未来、对来世有好处,这是从时间的角度说的。 所以佛教的善恶观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拓展了善恶的观念。 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自利与利他的关系问题,我们很多学佛的人也搞不懂,到底是先度人呢还是先度己呢? 很困惑。 有两派意见,一派说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再去帮助别人,另一派说要先去帮助别人最后再来帮助自己。 争来争去,第一派的人就说,打个比方,你自己都不会游泳,现在有人掉到府南河里去了,那你能把他救上来吗? 你跳下去不也要淹死嘛。 你一听有道理,赶快每天到猛追湾游泳馆学游泳去。 诸位不要忘了,现在已经有一个人掉到河里去了,等你到猛追湾学会游泳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冲到太平洋去了,他不等你的。 其实我们要明白,利己与利他是同时的,没有先后。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出门走到马路上看到一块石头,心想这石头挡道了,万一盲人看不到摔一跤怎么办,就把它捡起来丢到一边去。 这是个利他的行为吧? 旁边有个人看到了,就说:“这个人了不起啊,心多细啊。 ”如果你下次有困难,那个看见的人见了你,就说好人呐,我一定要帮助他! 利己和利他不就同时完成了嘛,那有什么先后啊。 所以在佛教看来,自他、过去未来都是相关联的,不是孤立的。 除了善恶之外,还有无记,就是说不出它善或是恶,比如说广场上打太极拳的,他的拳头既可以用来打人也可以用来帮人,但他在练拳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不会伤害人也不会帮助人。 这就是无记,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没有太多的价值趋向,不善也不恶。 佛教讲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但是在凡夫阶段,在你我做人的阶段,一定是恶的大于善的。 你自己在内心检讨嘛,每天是想坏事的时候多还是想好事的时候多? 这个不用向我报告,我不是审判官,自己可以审判的。 别人都审判不了你,到最后都是自己审判自己。 所以佛教讲人性是多元的,恶的思维、语言、行为大于善的。 西方也讲人有多重人格,为什么? 因为人性是多元的嘛。 大家都看过舞台上的变脸吧,但从来没看过自己变脸哦。 我就提倡诸位观察一下自己是怎么变脸的,可以找人在旁边吧自己脸上的表情拍成照片,摆出来,你再去看的时候会说:谁呀? 这还是我吗? 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你自己做主的,你内心善恶的种子跑出来了。 ,你内心的习气折射出来了。 儒家讲克己复礼,克服什么? 就是内心恶的东西,要把它装起来,只是装起来还不行,西方有个神话,讲有个潘多拉盒子,魔鬼装在里面,一打开这个世界就乱了。 盒子怎么可能装住魔鬼? 这只是个比方,要把我们内心肮脏的不好的装起来,不要让它出来捣乱危害我们自己危害他人。 我后来一想这个还不高明,为什么? 因为装起来也靠不住呀,万一盒子破损了,魔鬼还是要跑出来的呀。 佛教还要高明一点,不是关起来,唯识宗讲转识成智,转染成静,要把它转化掉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彻底的话它还是要跑出来捣乱的哦,隔两天来骚扰你一下,让你一天到晚随着它转。 所以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要把人性中恶的习性先管制起来,最后要把它净化掉。 修行的第一步是管,是最艰难的,所以我总是讲,修行的路就是一个人在那里打仗,一个人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个人内心中善恶不停地较量,你越要管制它越要反弹,所以佛教告诉你先要用相对稳定的东西管它,然后就要把它净化掉。 所以后面那句话叫“自净其意”。 它还补了一句哟,不能只看前面两句哟。 2、修善断恶、转染成净——达成人性完善的途径佛教讲的,人性中有善有恶有无记,后面两个都是要改的。 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无记中度过的,消磨了很多时间,但要修行就要转变无记的状态,把它转化成善的状态。 过去有个禅师对徒弟讲,静坐不动不算什么,要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功夫。 在静中有十分功夫,在动中才有一分功夫。 你说那个人脾气好,为什么? 因为没人惹他! 真有人对着你骂对着你脸上吐口水,吐了又干干了又吐,你都不生气,那是真功夫,我都做不到。 在动中有十分功夫,睡觉时只有一分功夫。 睡觉时有十分功夫,做梦时只有一分。 做梦时有十分功夫,死时只有一分功夫。 做梦和死是两回事,修行为什么如此艰难? 就是你内心装的恶的染污的东西太多了,它随时都要干扰你一下,让你身心不得安宁。 大家要意识到,人性是多元的,多元的人性造成现实生活中人的多样性,造成现实中修行的艰难性。 为什么? 就是前面讲的,恶的势力大于善的势力,处在无记中的时间又占了大半部分。 现在有些人讲,人性一定要解放。 我一听,坏了,要把魔鬼放出来了。 他没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他认为人性全部都是可以解放的,从佛法的角度讲是不可以的。 所以现在第一时间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人性的问题,现在啊有很多人都提倡个性的解放,他们认为人性这个东西全都可以开发,全都可以解放。 我一听,“完了,要把魔鬼放出来了”。 你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就是“心魔”出来得太多,把我们都干扰乱掉了。 现在还要“解放”它,“张扬”它,那还得了! 尤其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更应该明白从佛法的立场来讲,人性的绝对自由是不可以的。 不是所有的人性都可以解放的。 为什么呢? 因为它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 人的内心世界里起落的复杂性造就了人性的多元性,而多元的人性就造成我们生活当中的多样性。 就造成我们生活当中修行的艰难。 为什么? 因为在我们普通人的心里恶的势力总是大于善的势力,无计的势力占去了一大半的时间,而一天到晚用来修行的善的东西却太少了。 你怎么把它扭转过来? 扭转不过来呀! 这是第一要跟大家分享的。 发布时间:2016-12-12 15:03:4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