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 内容: (1)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 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 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 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 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 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 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 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 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 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 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复幻修大师书(2)十念计数法:至于念佛,心难归一。 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 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 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 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 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利根则不须论。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 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 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切记! 切记!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3)佛号不断: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 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 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 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 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 待至临终,生上上品。 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 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 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 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 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 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 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 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 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 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 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 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 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 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 西方妙境,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 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 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与徐福贤女士书(4)在家居士早晚课: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 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 须从东至南至西北绕,为顺从,为随喜。 顺从有功德。 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 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 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 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 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 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干拜。 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 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 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 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 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 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 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 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 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与陈锡周书、见正编复马契西书五(5)念佛不必观想: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 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飏,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 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 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 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 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观之理,不可不知。 观之事,且从缓行。 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 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 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 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四帖疏错讹甚多。 光二十年前,先曾约校。 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当可出书,祈为请阅。 复崇明黄玉如书念佛一法,约有四种。 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 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 唯心所现,不生取著。 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 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 以躁妄心,急欲境现。 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 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 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 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 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 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 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宜自详审。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 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复吴希真居士书一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复吴希真居士书二(6)念佛回向:念佛回向,不可偏废。 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 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 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 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 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诸大乘经,经经皆令诸众生直成佛道。 但恨人之不诚心念诵,致不得其全益耳。 楞严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 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 岂有文长之畏哉。 君子之学为己,乃念念叩己而自省耳。 梦觉一如,唯功夫到家者方能。 但于觉时操持,久之梦中自能无大走作矣。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7)念佛注意事项:甲:至于念佛,必须志诚。 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 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 乙: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 丙: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 丁: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戊: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 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 发布时间:2016-11-28 23:07:2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