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摩祖师西来意 内容: 达摩祖师菩提达摩开创了中国禅宗,成为印度来华高僧中对我国佛教和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位。 因此对其生平和禅法,一些僧俗青年学者甚感兴趣,经常问道于余。 现撰此文以答之,并请海内禅家指正。 达摩的生平,有《续高僧传》、 《历代法宝记》、 《景德传灯录》等各家不同的记载。 然禅家所本,皆宗《景德传灯录》。 现依此书介绍如下:一、菩提达摩的生平菩提达摩,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改名为菩提达摩。 时佛大先,佛大胜多与达摩同师佛陀跋陀,学习小乘禅观。 佛大先与达摩遇般若多罗,遂舍小趣大,共同教化,时人称为二甘露门。 佛大胜多则分途而为六宗,聚落峥嵘,徒众甚盛。 后达摩心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乃远渡重洋,凡三寒暑。 于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达于南海。 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奏闻梁武帝萧衍。 武帝遣使持诏迎请,十一月一日至金陵。 师与武帝进行以下的对话:帝问曰: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师曰: “无有功德。 ”帝曰: “何以无功德? ”师曰: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师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 “如何是圣第一义谛? ”师曰: “廓然无圣。 ”帝曰: “对朕者谁? ”师曰: “不识。 ”武帝对达摩的话,不能领悟。 达摩自知语不对机,即于是月十九日,潜过江北,二十三日抵达洛阳,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咸称之为“壁观婆罗门”。 时有神光法师,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 闻师与武帝谈话内容,甚为敬佩,乃往少林,晨夕参承。 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下大雪,光坚立不动,至于黎明,积雪过膝。 师悯而问曰: “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光悲泣曰: “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师曰: “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何益。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 “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光曰: “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 “诸沸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 “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 “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 “我与汝安心竟。 ”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达摩在少林寺住了九年、欲返印度,乃召门人曰: “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道副曰: “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师曰: “汝得我皮。 ”尼总持曰: “我今所见,如喜庆见阿閦佛,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汝得吾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师曰: “汝得吾骨。 ”慧可顶礼后,依位默然而立。 师曰: “汝得吾髓。 ”师顾慧可而告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与迦叶,辗转嘱众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 “请师指陈。 ”师曰: “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至我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潜符密证,千万有余。 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听我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我自到此,凡五次中毒,我常出毒置石,石裂为粉。 由于我在印度,遥见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今幸得汝,吾意已终。 ”时有光统律师,菩提流支三藏,见师遐振玄风,普施法雨,竟起害心,数加毒药。 至第六次,师知传法得人,化缘已毕,不复救之,端坐而逝。 此即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6年)丙子岁十月五日。 三年后,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 云间: “师何往? ”师日: “西天去。 ”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内,有革履一只。 二、菩提达摩的禅法菩提达摩的禅法,根据其弟子昙林所传《略辨大乘人道四行》,有二人四行的禅观。 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能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人。 行人者:谓四行。 其余诸行,悉人此中。 何等四耶? 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一、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 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 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 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称为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随形运转。 万有斯空,无所愿尔。 功德黑业,常相随逐。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了达此理,故舍诸有,息想无求。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彼无此。 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不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 但为去垢,净化众生,而不取相。 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庄严菩提之道。 檀施即尔,余五亦然。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的二人,犹如理与事,体与用,是指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没有理的行,没有行的理,好似跛者跑路,步履维艰。 达摩的四行,是以“称法行”为归宿,前三者是事,后一者是理。 归宿到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行而不行,是理行二入的要旨。 临济禅师说: “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 ”若能行而不行,不行而行,是人则永不受人惑。 若问达摩西来意是什么? 就是使人不受人惑。 如何修六度法,在《少室逸书·达摩和尚观心破相论》中达摩答慧可说: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欲净六根,先降六贼。 欲舍眼贼,离诸色境,心无悭恪,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勿令放逸,名为持戒。 能除鼻贼,等诸香臭, 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能制舌贼,不贪邪味,赞咏讲说,心无疲厌,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其心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摄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乐诸功德,名为智慧。 若能永除六贼,常修净六根,是名六波罗蜜行。 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如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又《观心破相论》达摩对于修伽蓝、铸形象、烧香散花、燃长明灯、昼夜六时能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等等种种功德,答慧可问,至为精辟。 (一)、伽蓝,西域梵音,此地翻为清净处地。 若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为修伽蓝。 (二)、铸形像,是铸金铜之作。 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工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为画像,熔练身心真如佛性,遍人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此即无漏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真如法身。 (三)、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熏诸秽恶业,悉令消灭。 (四)、散花者,所谓演说正法诸功德花。 佛所称叹,究竟常住,无凋落期。 (五)、长明灯者,正觉心也。 常燃如是真如正觉灯,照彼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燃万千灯。 以灯续明,明终不尽,以无尽故,号曰长明。 (六)、六时行道者,长时不舍,名曰六时行道。 (七)、持斋,所谓斋整身心,不令散乱。 (八)、言断食者,断于无明恶业之食。 (九)、礼拜,若能恶情永断,善念恒存,虽不见相,当名礼拜。 (十)、念佛者,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 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福,终无是处。 上述内容,说明达摩的禅法,是以理导行,以行人理,事理不二,圆融无碍。 惜今之说禅者,或执于事,或废于理,翻转葛藤,均不解达摩之西来意也。 1987年佛成道日写于上海玉佛寺般若丈室 发布时间:2016-11-03 20:54:5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