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解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 内容: 六道轮回图六道轮回图是一件很好的艺术作品,常在各种媒介中看到,却也只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它,并不了解其神秘背后的含义。 之前了解小乘佛教的须弥山图,发觉其中理念和视觉上的互补性,于是试着归纳与了解六道轮回图的含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的感概,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文化形态,而是从中感悟到众生的纷繁和存在的不易,存在,本质原来是一种苦难。 而修得上善至欲天,仍是要堕入轮回之中,继续这种苦难,近于无休无止。 六道轮回图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里分解图片做最为简单的介绍。 六道轮回图显示凡夫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图解,它也阐明了苦的来源、脱苦的方法及六道轮回图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轮回理论的昭示图。 图右上方佛手指日月开示灭苦及脱出轮回苦海的方法。 六道众生透过佛法的修行,最后终得解脱轮回、登佛净土。 包含了六道在内的大轮,由无常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内的有情众生,无一可逃离死主的掌握。 生死之轮可以分为四层圆圈排列:从最内圈开始,在图的正中央,亦即大轮的轴心部份,是一个小圆圈,圈内有三种畜牲:鸽、蛇及猪;这三种动物,分别表义贪、瞋、痴这三毒。 三毒念是烦恼的根源,也是令我们不断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而痴为根本,而生贪、瞋,所以蛇及鸽由猪口而出。 内第二圈,是有关生、死及中阴(在这个肉体灭亡后,我们的意识会先进入一个 “中阴”的阶段,然后便再次轮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种生命形式延续生存。)的教法图示。 环的半边是黑暗的,另半边则是光明的。 在黑暗的半边环中,有人被分为三串绑住拉扯,这是代表了将投入畜牲、饿鬼及地狱道的中阴身。 光明的另半环中,代表将生于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这三种生命形式的中阴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脱轮回、登佛净土(有一小白线与净土相联穿于十二因缘的生以作暗示)。 内第三圈是生死之轮图的主体之圈,是描述众生轮回的处所(也即六道)之部份。 上方是天道,再逆时针方向数下来是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及人间。 阿修罗道和天道部分是相接的,并且这两道的众生有着种种相互的矛盾和关联,于是将这两部分合一来讲。 天道:天界分为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天。 欲界:全都是在莲花中化出的。 他们的身体自然放出大光明,它们的寿命长达数劫。 在这长时间内,它们每天都在嬉戏享乐,唯独是临死前或在与阿修罗开战时才会遇到痛苦。 色界及无色界中的有情,福乐比欲界更大,但他们仍有痛苦。 阿修罗道:福报极大,寿命又极长,而且智力也极高。 但由于他们的妒忌及瞋恨心,他们并不感到幸福快乐。 他们与天界众生分别不太大,所以阿修罗道亦称为“非天”。 阿修罗世界与天界中的部份相连。 阿修罗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树,树身在阿修罗道世界,树顶却延伸至天界之中(所以图中阿修罗道和天道是相接的画面)。 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尽情享用这树所结的果实,但阿修罗众生却无法享受果实,所以便十分妒忌。 他们常常砍断如意树,但天界的众生只需由上洒下一种甘露,树便会马上重活过来。 同时,天道中的有情,常对阿修罗世界中的女色垂涎,时常抢夺阿修罗女。 为这些原因,阿修罗便常常向天界宣战。 但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由于福报略逊于天道有情,所以往往战败连连。 图中,有一座宫殿,殿中便是阿修罗王。 在图中的顶端,可以见到如意树植根阿修罗界,结果却在延伸至天界的树顶。 在树根,可见一个阿修罗持斧砍树。 在树顶部份,可见云上有天界众生与众阿修罗正在开战。 畜牲道: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们能见到的地方,有的则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它们的寿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虫),亦有长至经劫者。 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则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 它们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湿生及化生的都有。 地狱道:生于地狱道内所受的苦是最为可怕的了。 这里描述了地狱道众生之景况。 地狱道细分为八大热地狱(左)、八大寒地狱(右)、近边地狱(下)及孤独地狱四大部份。 饿鬼道:如果以痛苦的角度来说,饿鬼所受的苦比畜牲道众生为大。 以愚痴的角度来说,则畜牲远比饿鬼的智力为低下。 饿鬼道的众生,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似畜牲般愚痴。 饿鬼道是有情众生,则偶尔也会在人间世界走动,我们的眼睛也可能见到它们。 它们并不像地狱道众生般聚居,而是分散各地而住的。 外障饿鬼:遭遇种种外在的障碍,令其不能得食。 在大白天,温暖的阳光反会令它们感到寒冷;在晚上,月光却令它们感到热不可当。 它们的肚子十分大,常感极端肚饿,但却难找到食物。 它们的头及肚子极大,脚却似快断的干柴。 这一类饿鬼痛苦地长年东奔西跑,却难以找到可供饮食的物质,这种痛苦是很悲惨的! 它们身心俱长年感到痛苦,难以得到一刹那的温饱及休息。 内障饿鬼:身躯如山般巨大,但脚却亦是似枯木般幼,走动乏力。 它们的口喷出火焰,喉咙如针孔般小,所以无从饮食。 饮食障饿鬼:见到食品时,食品便变成火焰。 在它们见到河水时,整条河便会干沽。 有的饮食障鬼只好吃粪或吃自己身上的肉。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食物进入饿鬼口中变成了火焰,而右上角的佛正施以饿鬼食物。 同时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小鬼婴,这使得鬼道中的众生生活更见困难痛苦。 在佛教的须弥山宇宙模式中,人间可以分为四大部洲,我们身处的地方是南瞻部洲。 其他三个大部洲的人,寿命比较固定,而南瞻部洲的人寿则并不一定,有刚出生便死去的,也有寿逾百岁的。 人间的苦有很多,但可归纳为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十二因缘:环上端右边的小格,表达了十二因缘中的无明。 其余的十一格,顺时钟分别是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等其余十一支。 无明:“无明”这一支,包含了对善恶、因果、业力及世上万事万物之实际情况的误解。 这些无明,就似是一块黑布,障住了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 自无始始轮回以来,无明就伴随我们,从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 行:这一支因缘以陶塑工匠来表义。 在他身旁的陶泥,表义无明。 这些陶泥经陶匠的运作,而变作各式各样的成品。 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 这一小格,表义说基于无明,便会发作出种种形式不同的善业及恶业。 识: 猴子是永不停下来的,只会走来走去,就似众生的心识,永不止息地带各种业因而在六道中转来转去。 所以,图中的小格以猴子来表达“识”。 名色:名色“名色”这个名词,是指在众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刹那之蕴身。 “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识蕴。 在入胎时,投生的心识其实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无明”、“行”与“识”。 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识是投生的主角。 在投生后,心识便乘这个名色肉身生存。 在图中,可见数人乘船渡河。 船象征色身,乘船者表义其他四蕴。 六入:六入在心识生入名色身一阵子后,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及意识才完全发展出来。 “六入”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种功能具备的时候。 在这时候,功能虽然具备了,但却未运作起来,所以图中以一间有六个窗口的空房子来表义。 触:由上 “六入”的条件具备了,此时乃至我们长大成人后,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识三者碰上时,便会有所作用及反应,例如我们会在透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与外境接触时,产生了乐、苦及中性的知觉。 受:受在有了“触”后,我们对乐、苦及中性的经验,便会分别产生喜欢、厌恶及中性的分别感受,这是“受”的意思。 在图中,此支以一个眼睛中箭的人来表达。 爱:爱由“触”及“受”这前二支,我们会对乐、苦及中性的体验继而分别产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态。 这便是十二支因缘中的“爱”。 在图中,此支以一个嗜酒的人表义。 取: “取”是指强烈的欲望。 这是上一支的延伸。 有:由众生有了前述的 “取”,再配合了第二支 “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轮回的因缘,这便有“有”的意思。 “爱”、“取”及“有”是导致我们不断投生的主要运作材料。 生:生因为上述的各支,众生便不断有转生轮回,这就是“生”的意思。 老死:老死既有“生”,便自然会有衰老及最终的死亡,这是“老死”支的意思。 十二因缘总说在这十二支中,“无明”、“爱”及“取”的属性是烦恼;“行”及“有”属于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及“老死”则全属苦。 假设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们由“无明”所驱使,做出了杀生业(“行”),在“识”中留下了这杀生之业因。 这三者,在今生临终时遇上了临终一念的烦恼(“爱”及“取”),便构成了下一生堕于地狱中受生的因素(“有”)。 在死后,我们便在地狱中投生(“生”),而渐次有“名色”、“六入”、“触”、“受”及“老死”,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缘流转过程。 我们在经历某一套的十二因缘流转过程时,同时会因为无明等驱使,做出种种别的业因,发展出极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缘流转。 正是这样,我们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环之内,不可逃循出离。 (腾讯佛学整理发布) 发布时间:2016-10-12 18:08:0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