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静坐的心法——六妙法门 内容: 大小乘的法门不离十念法,十念法中的念阿那般那为一切修定法门之共法。 而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又名小止观)也是念阿那般那的一种。 同时也是修证菩提道果之简要法门。 六妙法门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一、数数息为六妙门之第一步。 所谓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间,叫一息,也叫一念。 数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计算其次数。 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因为凡夫一念之间具有八万四千烦恼,数息等于是打鱼拉网,慢慢收,心收拢之后,一到心无散乱时就不要数。 如果再数,则是头上按头,多此一举。 不用数之后即须随息,若强再计数,便是自增妄想。 至于计数的方法……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 (1、2、3……10、9、8……2、l……)。 ……如果在数息中同,岔入其他妄想,又须再来从头数起。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 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 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 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二、随数到了“息”就不要数,于是进入“随”的情况。 此时即如后世道家所说“心息相一”。 心念与气息如同盐与面粉结合成一体。 心念仿佛是探照灯,气息如飞机,飞机飞到哪里,探照灯就照到哪里。 ……三、止息灭之后即止,如密宗的宝瓶气。 息也灭了,杂念也停了,称之为止。 ……此门修法可以却病延年,此身虽为四大假相,但无它也不能证道。 因此对四大的调和非常重要……四、观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 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 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 慧从何来? 从起观与修观而得。 如何起观与修观? 必须研究慧学,如“唯识”学所讲述的,即属于最高智慧的观待道理和证成道理。 五、还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 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 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 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 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 “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 例如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则非解脱。 如白痴虽然形似解脱,但却绝无慧知。 如非白痴,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际,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六、净还之后为净。 此是真正的净土。 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 以上六项,简略说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门。 ——南怀瑾《定慧初修》 发布时间:2015-07-06 13:45:5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