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饮酒十种过失 内容: 【其五者。 世间人民徙倚懈怠。 不肯作善。 治身修业。 父母教诲。 违戾反逆。 譬如怨家。 不如无子。 负恩违义。 无有报偿。 放恣游散。 耽酒嗜美。 鲁扈抵突。 不识人情。 无义无礼。 不可谏晓。 六亲眷属。 资用有无。 不能忧念。 不惟父母之恩。 不存师友之义。 意念身口。 曾无一善。 不信诸佛经法。 不信生死善恶。 欲害真人。 斗乱僧众。 愚痴蒙昧。 自为智慧。 不知生所从来。 死所趣向。 不仁不顺。 希望长生。 慈心教诲。 而不肯信。 苦口与语。 无益其人。 心中闭塞。 意不开解。 大命将终。 悔惧交至。 不豫修善。 临时乃悔。 悔之於后。 将何及乎。】这个一大段是第五大段,杀盗淫妄酒,这五戒里头是酒。 后面念老的注解注得非常详细。 古代祖师大德对这段经文有两种看法,把它看成是五戒里面的酒戒,有,有此一说,因为它里头有,有这一句『耽酒嗜美』。 可是从全文的意思来看,这个五大段内容实在是讲的十善。 五戒十善都在其中,十善后面不瞋、不贪、不痴,这一段里头都有这个意思。 所以两种讲法都好,念老全都采取了。 我们现在看注解。 「五者,此第五恶」,第五种恶,「古有二说」,古人有两个说法。 「一者,如前,明饮酒恶」,这是配五戒来说的,「净影、嘉祥诸师之说」。 「经文云:耽酒嗜美。 后复广举余恶,以明酒之过恶」,过失产生的这些恶行。 在中国古代,《无量寿经》注解只有两种,《净影疏》跟《嘉祥疏》,只有两种,这两种都是这个讲法。 「二者,以今之五恶,实摄十恶」,这段经文里头,就是第三十五品,我们说五戒十恶,这个意思就很圆满,他说确确实实里面是包括十恶。 「如义寂师云:身业三恶,以为初三」,前面三段经文,杀恶、盗恶、淫恶,这三,「口业四恶」,前面我们经文上很清楚,两舌、妄语、恶口、绮语,这四种统统在前面这一段里面,「合为第四」。 「意业三恶,合为第五」,这个意就是贪、瞋、痴,这三种恶合起来在这一段经文里头,第五段。 「其意谓身业之杀盗淫,以为今之第一第二及第三恶」,这杀盗淫。 「口业之四恶」,在这个本子里面就是第四恶,第四段,「此皆彼此相合」。 「独此第五恶,净影师等谓为饮酒恶;而义寂师谓为意业三恶,贪瞋痴。 清代彭际清亦同此意」。 这是清代一位净宗大善知识,虽然是在家居士,这位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 他《无量寿经》注解就叫《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他作的。 他在这个里面,对这段经文的看法跟义寂师相同,他认为这段确实是十善里面意业的三恶,在这一段里头。 《起信论》里头说,「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 其一恶者,杀业所摄」,我们这个经文里第一段是讲杀业;第二恶是盗业,「盗贪所摄」;第三是「淫业所摄」,第四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第五恶应该是「瞋恚邪见所摄」。 「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五恶、十恶反过来就是五善、十善,一般我们常说反过来是五戒十善。 「与义寂师之说几出一辙」,完全相同,因为「邪见生於痴」,这里头讲到邪见,是属於愚痴。 「今解兼采两说」,古时候这两种说法都采用。 「首重五戒」,所以科判里面判之为「饮酒恶」,这是用的五戒。 「复广劝十善,故兼采后说。 上之两说乍睹似异,实亦无违」,确实没有违背。 「盖好酒贪杯」,那就是意业里头的贪,就是贪恶。 「醉后易怒」,喝醉之后发脾气,这是瞋恚。 「酒令神昏,饮之过度,甚至不省人事」,这是愚痴,头脑不清楚了,酒喝多的时候发酒疯。 「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饮酒里面,为什么佛要制饮酒为重戒,道理在此地。 饮酒本身没有过失,它能够连带生起贪瞋痴,严重的会犯到杀盗淫,杀盗淫那个动机都从贪瞋痴来的。 所以酒为遮戒,世尊为防御行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人,不破戒、不作恶,在十善里讲叫不造恶,五戒里头不破戒,酒这一戒就严格的遵守。 世尊这个意思我们要能够懂得。 「《资持记》明酒有十过」,饮酒十种过失,这些也都是常见的,只是我们粗心大意没重视。 「记云」,第一「颜色恶」,酒喝了之后,脸很难看,尤其是喝醉,别人看到的时候厌恶,无礼。 第二「少力」,酒醉之后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这是非常明显的。 「三、眼视不明」,眼花了,看不清楚。 第四,「现瞋恚相」,为什么? 情绪不能控制,这个时候怨恨心很容易生起。 他有抱怨的,酒喝了,醉了,无法控制,自己神智不清。 有所谓酒后出真言,讲真话,没有法子隐瞒,全都泄漏出来,这瞋。 第五「坏业资生」,对你的事业有伤害,特别是经商,实际上任何事业。 为什么? 酒醉的时候不正常,酒醉的时候说谈生意、谈判,很容易出麻烦。 不正常状况之下,这言语能作数吗? 如果真的签了约、签了字,后悔莫及。 第六个「增疾病」,有过度的饮酒,有急性的病、有慢性病。 如果是常常好酒的话,身体怎么可能会好? 第七「益斗讼」,我们讲打斗,怨恨发作,叫瞋毒,这时候会爆发,不饮酒的时候他能控制,饮酒之后不能控制。 第八「无名称」,名称是别人赞叹的,常常醉酒,没人赞叹他。 第九「智慧少」,这就是愚痴。 第十,「命终堕三恶道」。 前面这九种是痛,你现前受的,死了以后这叫烧,堕三恶道去了。 「其中第四第七即瞋,第九即痴。」「又世云:酒能乱性,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这是真的,这中国古人所说的,「故令人造恶」。 中国古时候,宴会当中都有酒,但是这个酒酒精度数很低,你不会喝醉的。 在宴会当中如果发酒疯,那多难看,但是酒又不能少。 所以古时候这酒杯子它当中做两个竖的,你看古时候饮酒的杯子叫「爵」,它有两个竖上的,这叫什么? 这两个叫「止酒」,你喝的时候它就套在这里,你没有办法干杯,你只能够喝一点点,它这里给你挡住了。 古时候人他很聪明,他做出这些方法。 就是告诉你,是要用,是礼节,但是表示意思到了就行,决定不许可你喝醉。 所以「耽酒嗜美」,这美是美食,美食来下酒,「本身即是贪痴二毒。 是故饮酒一恶,实兼意业三恶」。 「故上之两说,唯开合之异耳」,实际上确实是相同的。 所以我们学这一节经文,这两个意思统统都顾及到了。 「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饮酒的过失,饮酒对於修行所造成的伤害,不可以不知道。 『徙倚懈怠』,「徙倚指徘徊,懈怠指懒惰」。 下面念老注得很好,「表心中犹豫,放逸懒惰」,所谓以酒浇愁,愁上更加忧愁,「唯图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这个恶可就大了。 人生苦短,古人经论上都常讲「无常迅速」,活在这个世间,哪一天生死谁知道? 年纪轻轻的,遇意外的灾难太多了现在。 我们学佛的人,常常看这些禽兽昆虫,它离开它的窝出去觅食,你细心观察,它能够平安回来吗? 说不定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这个机率就太大太大了。 天人看我们人间就像蚂蚁一样,寿命很短。 就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间一百年,人家活上一百岁,忉利天那里看才一天,五十岁就半天,你说有什么意思?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就是闻佛法。 你真闻佛法,真遇到净土,你很幸运,你这一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再不搞六道轮回了。 这是得人身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价值。 因为,六道里头其他五道修行难,其他五道也有佛在教化,成就的人少,人间成就的人多。 这个经论上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清楚。 所以懈怠懒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民间好酒的人很多,有一些喜欢喝酒的朋友。 还有赌博的风气很盛,有一群常常在一起赌博,虽然是小的,消遣,赌得不很大,消遣,打发时间,把大好的光阴错过了。 我有个老朋友,上一次到台湾,他来看我,他就很叹息,台中徐醒民居士,我们三个人是同一条船到台湾的。 他现在看看,我们两个都还有一点成就,他说他这一生都消磨在麻将桌上,后悔莫及! 现在老了,知道苦了。 他大我一岁,徐醒民小我一岁,我们三个同乡,同到台湾,好朋友。 所以,喝酒、打牌多误事,误了你一生。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二九集)2011/8/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39-0529 发布时间:2014-12-01 20:13:0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2842